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aptainprice (普萊斯上尉)》之銘言: : 請解釋19982文與19023文 ※ 引述《captainprice (普萊斯上尉)》之銘言: : 根據第六軍軍醫部的6.20~9.15部隊耗損表 共死51人傷38人 : 共計傷亡89人縮水將近一半 代表基層單位也會造假 ※ 引述《carsen (carsen)》之銘言: : 依據戰鬥詳報統計,全部為戰死33名、戰傷55名,共計傷亡88名; : 另有生死不明29名。 : 傷亡表統計 - https://goo.gl/cQAsI6 : 傷亡表檔案 - https://goo.gl/4MrRih 戰鬥詳報的統計,是戰鬥後各部隊依層級向上匯報而成。 在後送前就已經死亡的列入戰死,因傷後送的則會列入戰傷。 前線統計人員沒有生死簿或預知力, 無法預知統計時的傷員最後能不能存活。 但是後方醫療單位的統計,除了後送前就已經戰死(戰場死亡)的之外, 後送中或在野戰醫院死去的傷員也會被列入戰死。 (參照昭和十三年陸普第六三三一號) 兩者的戰死認定範圍並不一樣。 而到後方醫院後才死亡的是列入戰傷死。 (一般是軍或方面軍兵站醫院以上) ========================================前線與醫院戰死認知差異表       前線認知 醫院認知 後送前死亡 戰死 戰死 後送中死亡 負傷後送 戰死 到院後死亡 負傷後送 戰傷死 ======================================== 從上方兩篇文章提供的資料做比較的話。 戰鬥詳報總計死傷88名,醫院統計總計死傷89名, 兩者數據差額僅有1名。(可能是先前生死不明者被確認戰死) 因此就死傷總數來看兩者是一致的。 兩者的死與傷之差額,代表有約17~18名前線單位 認定的傷兵在後送途中死亡,被醫院列入戰死者名單。 上例中於後送途中死亡的比例約佔前線後送傷兵的1/3。 可能出於兩點原因: 1. 會後送的傷兵基本上都是重傷員。 2. 日本的戰地醫療條件較差。 雖然比例可能因案例而會有所變化,但是呈現的事實卻很明顯。 有些戰死人數,前線單位是統計不到的。 主張日軍基層(前線)單位造假者所引用的這兩篇文章: http://www.thepaper.cn/baidu.jsp?contid=1363960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67676-1.shtml 基本上都只有比較前線與後方統計的戰死人數就下結論。 但是前線單位的戰死和後方單位的戰死認定範圍有顯著差異, 這兩篇文章卻視為一致,在推論方法上有很大的瑕疵。 其結論相當不可信。 : : 日軍的補給有一大部分還是靠獸力的。(elmotze) : 所以不需要人力?不須人力在後方新佔領地警戒或運輸物資? 我認為你不能僅憑質疑就認定日軍有額外部隊。 : 我20047文最後修正是11/05/2015 14:35:35 您發文是在: : Thu Nov 5 16:15:19 2015 : 請問如何解釋?當然我當時理解錯誤我該檢討認錯 因為我是在你修文之前就按下回文,引文部分自然是舊的版本。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240.64.3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47059876.A.5B9.html ※ 編輯: elmotze (36.227.217.184), 11/09/2015 18: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