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版:http://cimonnomis.blogspot.tw/2016/11/blog-post_22.html -- 清、準噶爾戰爭中雙方的戰術 盛清時期儘管對外用兵不少,然而歷歷數來,只有準噶爾堪稱大敵,歷經康、雍、乾 三世才徹底擺平。漠北、漠西用兵在窮荒絕域,為遊牧民族騎射手所擅勝場,自然不必申 論;然而在清準戰爭的大規模戰役中雙方卻都採用步行的方式接戰,這就有點意思了。先 來看一下清軍的例子。1691年(康熙三十年),康熙親自大閱開拔漠北的遠征軍時,根據傳 教士張誠的記載,當時演習的景象是:   「…最後一次吹起了非常響亮的號角聲,部隊在號角聲中發動了衝鋒,以我們所處的 位置為假想敵,騎兵在兩翼展開包抄,隊形像一彎新月一般圍了過來。步兵向前方徑直衝 了過來,最前排的步兵手持圓盾掩護,揮舞著鋒利的戰刀。火砲也在步兵陣當中推進。衝 鋒持續了一陣,兩翼的騎兵們紛紛下馬,整個隊伍都變成了準備肉搏的步兵,一起衝了過 來,一直衝殺到皇帝面前,然後按照命令在原地停下。砲兵開始發作,三四輪齊射後騎兵 們也停在原地,整支隊伍很快地整隊,停在了那頂大帳篷前面。」 上圖:《乾隆大閱圖》(局部)炮兵開炮的場面;黑火藥時代的火器發射時會產生濃重 的白色煙霧遮蔽視線,上圖很忠實的還原了部隊如墮霧中的景象。 也就是說不僅僅布置在中央的步兵,連兩翼的騎兵都是下馬進行衝鋒。當然以上所述 只是操演的情形,實際上交戰時是否也是如此呢?在昭莫多之戰(1696)中清、準雙方大打 出手,準噶爾終於敗戰;根據清代官書的說法,昭莫多之戰中清軍就是遵從康熙下馬作戰 的指示才獲勝的:   「臣(費揚古)等令將軍孫思克率綠旗官兵居中,京城、西安滿洲、漢軍官兵、察哈爾 諸扎薩克蒙古,就東方山之高處;右衛滿洲、漢軍官兵、大同總兵官康調元綠旗官兵、喀 爾喀扎薩克就西方,沿河布陣,謹遵 聖上預授之策,令官兵皆步行。噶爾丹率賊萬許對 陣,向前逆戰;官兵奮勇發鳥鎗、砲、矢,自未至酉,敵人將潰,官兵上馬鳴角,仗 聖 上威靈,擊噶爾丹而大敗之,分行追逐…」 上圖:《乾隆大閱圖》(局部)中佈置在前方的鹿角。 從上述文獻中可以看出,清朝正是先步行接戰,末了確認敵軍即將崩潰時,才上馬進 行追擊。按:滿洲龍興之地原本就在叢山之中,建州女真原本便擅長在山岳地帶徒步作戰 ;滿人有乃祖之風,並不算特別稀罕。不過,清軍的對手準噶爾,其先人為衛拉特 (Oirat,又譯厄魯特、瓦剌,又稱漠西)蒙古,照道理說似應以騎射見長;然而準噶爾人 採行步戰,從與清軍一開始接觸便是如此,雙方可說是同一套路在比賽誰使將起來最為精 純。實際上,清、準雙方所使用的步戰戰術都很仰賴活動屏障(清軍使用鹿角[上頁圖]、 藤牌 ,準噶爾則布置駝城 ),以及依靠屏障發揮槍、炮等火力,與早期滿洲人依靠重甲 與冷冰器短兵相接大為不同;既然康熙也是為了對付準噶爾才設立八旗火器營,那麼清軍 與準噶爾人雷同的戰術恐怕還是在對手的影響下產生的。 準噶爾人與清軍接戰時大量使用火器,此點在清人記述中已可概見。如梁份就說噶爾 丹「又使回回教火器,教戰,先鳥炮,次射,次擊刺。令甲士持鳥炮短槍,腰弓矢佩刀。 橐駝馱大炮,…」 。不過,當時準噶爾人所用戰術更具體的情形則難以窺見。所幸是衛 拉特蒙古不只準噶爾一支;衛拉特一般來說有所謂四大部:準噶爾、土爾扈特、和碩特、 杜爾伯特。而在準噶爾興起的過程中,其他各部或者併入準噶爾,或者遷移至別處,如土 爾扈特便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一帶,即俄羅斯所謂的卡爾梅克人(Kalmyks)。這些接受沙 俄宗主權的衛拉特蒙古人也曾經參與多次在歐俄發生的大戰,與瑞典(北方戰爭) 、土耳 其、普魯士(七年戰爭) 都曾交過手。曾經受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之邀而來到俄國的日耳 曼醫生P. S. 帕拉斯就在留俄調查時記錄了不少資料,其中也包括卡爾梅克人典型的作戰 方式: 「在戰鬥中,當卡爾梅克王公或將帥統領全軍發動襲擊或抵抗進攻時,部隊的作戰規 則以及常見的戰鬥順序通常如下所述。[火]槍手(布沁)翻身下馬,把軍馬安頓在隊伍的後 方,然後步行著迎向敵軍,一俟敵軍靠近就開火。他們50個人一隊,像一個排,但不再分 組,大家盡其所能互相保護免遭敵人槍擊。大部分槍手像狩獵時那樣匍匐著射擊。如果用 槍械無法打退敵人,而敵人又發起了強攻,那麼第二隊弓箭手(速不沁)就以最快速度趕來 援助火槍手,火槍手退下。弓箭手們拉弓搭箭,萬矢齊發,射向敵人,但最後要留幾枚以 備急用。如果用箭矢也無法打退敵人,兩軍對壘,其間的距離又超過了箭矢的射程,那麼 有些人就下馬到安全的地方去拾回箭矢,收集起來以便再戰。最後的戰鬥任務由手執長矛 和馬刀的部隊(和碩沁)來完成。王公本人就在這批戰士的後面,待在同一地方的還有那些 備有劣等戰馬的士兵以及射手們的坐騎。附近則是貯放輜重的帳篷。──當弓箭手也無法 遏阻敵方的攻勢時,手執長矛的士兵即展開同敵人的白刃格鬥。這批士兵中有的披戴鎧甲 ,有的僅手持馬刀奮勇砍殺敵人。這時弓箭手便開始撤退。卡爾梅克人承認,在戰局嚴峻 時,撤退是最好最安全的選擇。──兩軍對峙,在帳幕前展開白刃戰,當事態看上去對己 方不利時,王公會及時下令做好撤走輜重以及配有劣等戰馬的士兵的準備。這期間由最驍 勇的騎兵阻擋敵人的進攻,交替著迎擊敵人,並誘敵深入,消滅趕於追來的敵軍。最勇猛 、騎最好戰馬的騎兵總是獨自留下,遛著馬匹,佯做不欲離去狀,以迷惑敵兵。」 上圖:《平定准部回部得勝圖》〈庫隴癸之戰〉(局部)。圖中央可見幾名藉著河岸的 屏障蹲放火器的準噶爾人。 上面這段描述與梁份「先鳥炮,次射,次擊刺」的敘述相符,與準噶爾人自己的說法 也若合符節,好比說,昭莫多之戰後被俘虜的準噶爾人所作的供辭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 戰況:   「十三日,於特勒爾濟地方突遇西路大(清)兵。其時我(準噶爾)兵有五千餘,鳥鎗不 及二千;克魯倫河巴顔烏闌以上大旱,寸草不生,五晝五夜疾行於無草之地,困窮已甚, 沿途委頓,隨去者少。見西路兵先據髙阜,已得地利,我厄魯特(即準噶爾)就一小坡徒歩 拒敵。大兵亦發鎗砲,甚整甚暇,不知在前者為何物,擁木而進;又以圓且紅之物蔽身直 前。既到十步内,矢下如雨;噶爾丹先遁,繼之丹濟喇、丹津俄木布亦遁。阿拉布灘之衆 仍與相拒。於是滿洲騎兵圍而攻之,併我輜重、妻子不遺,牛二萬餘、羊四萬餘,盡取而 有之。我所目擊阿奴喀通中鳥鎗而死;戴巴圖爾寨桑中砲,連貫四人而死。博羅和卓中箭 而死。後復短兵前接,更有一隊,非鎗非刀,衝突直入,所向之處,人皆披靡,死者無算 。」 當然,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也能看到,相對於始作俑者的準噶爾人,清軍戰術還有其 他改進;與駝城不同,清軍所用的鹿角拒馬雖然遮蔽效果可能不怎麼好 ,但可以隨著步 卒移動,進攻時比較有侵略性;準噶爾人從未見過這套戰法,所以說「不知在前者為何物 ,擁木而進」。後面所說「以圓且紅之物蔽身直前」應該指的是藤牌,更具機動性。另一 項準噶爾人沒見過的還有奇特的冷兵器;相對於衛拉特人所用的長矛馬刀,清軍還有一種 「非鎗非刀」的兵器,「衝突直入,所向之處,人皆披靡,死者無算」。其實這種長得像 長桿、用起來似刀砍的兵器說出來沒甚麼懸疑處,也就是連枷棒(右圖 )、長柄大刀之類 罷了: 「(康熙)諭大學士等曰:『噶爾丹雖立誓而去,其人狡詐,不可深信。著於陜西各營 步兵內選素習征戰、人材壯健、善於步行、能用大刀、連節棍者二千人,戍守大同、宣府 、以備明春有事時調遣。』」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70.103.16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79822555.A.950.html
saltlake: 始作俑者 <- 指開創不良事務者 通常接: 其無後乎 11/22 22:31
saltlake: 所以這邊似乎用 "首創者"或"創始者"或單純"首先採行者" 11/22 22:32
saltlake: 會比較合適 11/22 22:32
syucha: 大推好文! 11/22 23:07
genewing: 在西北地方用步戰??不會機動力不足?? 11/23 08:45
genewing: 當然,可能此時步兵火力已優於騎兵的衝鋒了 11/23 08:46
Galm: 好文推,我也覺得為何騎兵突襲戰法在他們那邊不突出很有問題 11/23 09:23
nanshinner: 大推 11/23 09:31
jzbobby: 推 11/23 09:36
roseritter: 推 11/23 13:07
carsen: 推~ 11/23 22:08
ImprovingMe: 聽說馬不能長途奔跑,所以非必要不消耗馬力。 11/23 22:51
bankwin: 怎麼感覺清軍佈陣很像漢尼拔在坎奈會戰的陣形 11/26 03:22
Nomic:轉錄至看板 MGL-history 12/05 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