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整篇水利錯很多,畝產也是亂寫 就以漳水渠為例 多首製引水工程——漳水渠   漳水渠,又稱漳水十二渠、西門渠,建在戰國初魏國的鄴地。鄴縣轄境相 當於今河北臨漳縣、磁縣南部及河南省安陽縣北部。該地處於漳水由山區進入 平原的地帶,山區水流湍急,進入平原,流速減緩,夏秋暴雨季節,漳河排泄 不及,常氾濫成災。當地土豪和巫婆串通,利用洪災,興辦祭祀河神的“河伯 娶妻”活動,藉機橫徵暴斂。為了經營好這個東方戰略要地,魏文侯二十五年 (公元前421年)任西門豹為鄴縣令。西門豹以解除漳水危害為己任,他破除 迷信,嚴懲害民的鄉官巫婆,解除了治水的阻力,發動民眾興修漳河水利, “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 ,創建了著名的漳水十二渠。此渠是 我國古代明確見於記載的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   一百餘年後,因渠道年久失修,失去灌溉效益。魏襄王(公元前318一公元 前296年)任史起為鄴令,“引漳水溉鄴”,重修了漳水渠。故左思《魏都賦》 稱:“西門溉其前,史起灌其後。”史起引漳水著重於淤灌改良鹽鹼地。 之後,漳水渠一直運行良好,直到漢代元帝時褚少孫補作《史記·滑稽列傳》 時仍說:“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   漳水渠能夠發揮長期的效益,這與工程技術的卓越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漳水渠渠首位置選擇合理。漳水渠渠首工程位於鄴城西18里至38里的 河段上。東晉陸攔《鄴中記》稱:天井堰引鄴西漳水,“十八里中細流東注鄴城 南,20里中作二十堰(應為十二堰)”。天井堰是漳水渠的重建工程,鄴西18里 為末一堰,上溯20里為有堰段,約在今豐樂鎮至三戶津之間。該段位於漳河出山 處,岸基堅硬,河床穩定。渠道引水口設置於此,工程可以穩固。渠首又處於漳 河沖積扇的頂上部,可控制較大的灌溉面積,利於自流引灌。   第二,採用分段築壩,多渠口取水的渠首結構。 《水經註·濁漳水》記載: “昔魏文侯以西門豹為鄴令也,引漳水以溉鄴,民賴其用。其後至魏襄王,以史 起為鄴令,又堰漳水以灌鄴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魏武王(曹操)又竭漳水, 回流東注,號天井堰,二十里中作十二磴,磴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 為十二流,皆懸水門。”陸氏《鄴中記》雲:“水所溉之處名曰晏陂澤。故左思 之賦魏都也,謂'磴流十二,同源異口'者也。”天井堰是漳水渠的複修工程,是 按西門渠的遺跡修建的,因此從天井堰的渠首工程結構可推知初建時的狀況。 “磴流十二”中的“磴”,唐李周翰注左思《魏都賦》說:“磴,級次,洩水之 處,言有十二也。”所以“磴”是梯級,此處指橫欄漳河的低溢流堰。 20里中共 修了12個堰,每磴相距300步。溢流堰的作用:一是壅高漳河水位,便於引水。該 處河床縱比降大,水流湍急,只有築壩才能滿足渠道引水的水深要求,保證渠道 自流進水。二是堰上過水,洩流防洪。雨水季節,漳河洪水從堰上洩流,能保證 渠道安全;平常時期,則引水灌溉。   12座堰可能皆是堆石堰,材料是用塊石壘砌而成。如果設堰高為2米,邊坡1: 15,則底寬為60米,堰長500米計算,l2座堰用石近四十萬方。加上立水門,開渠 道,工程量不算小。故褚少孫補《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列傳》稱:“當其時民 治渠少煩苦,不欲也。”《呂氏春秋·樂成》謂:“鄴民大怨,欲藉史起。”可 見因工程量大,興修水利工程的確不易。 “同源異口”,“一源分為十二流,皆懸水門”,即指水源為一個,即漳水,而 設有12個渠口,12條引水渠,各渠口設有進水閘。渠口和進水閘設在溢流堰的南 端上游。進水閘的設置利於控制引水量的多少,洪水期間可關閉閘門,將過多的 洪水擋於渠外。 12條引水渠最後匯總為一條總幹渠。   多首製引水是漳水渠工程的最大特點,這是適應當地地勢、水情因地制宜的 一種創造。為什麼修12道堰呢?因為此處漳河坡陡流急,洪水流量大。據現代測 量,這段漳河縱比降約在百分之一到二百分之一之間,五十年一遇的流量可達 7000立方米/秒。如果集中修築一座大壩,壩高易沖毀,技術的難度在當時不能 克服,而分段修築12座堰,就較易施工和維護。又多道低堰利於削減水能,一道 道堰猶如消力坎,能減少水流對河床的沖刷。   興修12條引水渠的好處現分析有以下幾點:一是引水渠與溢流堰相配合,利 於引水。二是可以根據灌區用水量的需要,多開或少開水門,對水量進行調節。 三是河流因淤積變化,主溜會產生擺動遷徙,使渠口引水發生困難,而多首製在 某一渠口引不進水時,可採用其他渠口引水。四是漳水是含沙量多的河流,引水 渠道易於淤積,需要經常清淤。多條引水渠可輪流疏浚淤泥,不會影響灌區用水。 正由於漳水渠多首製引水有多方面的便利和好處,所以渠首佈置結構一直無大的 改動。到西漢初,因“十二渠經絕馳道”,官吏認為主幹道路通過渠道,所修橋 樑太多又相近,欲並合三渠為一渠,即並成四渠建四橋,遭到當地老百姓的反對, “以為西門君所為也,賢君之法式不可更也”,終於維持原狀。直至曹魏時的天 井堰渠首仍是維持12道溢流堰,12個引水口,12條引水渠的佈置結構,當時的工 程是對西門渠的修復。這說明西門豹主持興建的漳水渠設計佈置合乎科學原理。 西門渠開創了引多沙河灌溉的先例,妥善地解決了灌溉與洩洪、引灌與清淤、淤 灌與鹽鹼化改良等問題。我國北方含沙量多的河流較多,漳水渠的工程設計對後 世利用多沙河流影響深遠。 《中國古代灌溉工程技術史》,張芳(2009) 重點開渠是為改善鹽鹼地,所以採行淤灌,一畝產能約在4石左右,10石的已經算上好 田畝了,而不是如他所講是平均產10石 至於秦那段更是亂寫,不管北上或南下是有水運可達的 就算沒有水運也會先以水運運到集結點,再從集結點傳輸出去 南下的可參照〈北京大學藏秦水陸里程簡冊初步研究〉 北上的可參照羽陽宮相關的考古研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92.8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90974048.A.D88.html ※ 編輯: asdf95 (1.165.92.88), 03/31/2017 23:31:33 ※ 編輯: asdf95 (1.165.92.88), 03/31/2017 23: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