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tenweli (tenweli)》之銘言: : ※ 引述《sfsm (有初老症狀的鹹魚)》之銘言: : : 德國戰爭初期問題不只是軍工業低效率而已, : : 建軍的計畫也是一團亂。 : : 就以3號、4號坦克來說,德軍就搞出兩款性能相近的坦克增加後勤困難度。 : : 當然一開始3號、4號區分是很明顯的... : : 依照古德林和HWA的構想, : : 坦克要分成兩種,一種是主力坦克,負責擔任裝甲錐尖頭作為穿突敵人防線用。 : : 另外一種是支援坦克,在部屬在裝甲錐後方,提供火力支援, : : 穿突前削弱敵方防線火力,穿突後持續擴大並維持缺口... : : 因為應付的戰場強度較高,所以不同於主力坦克, : : 對於支援坦克的重量古德林的要求是要23噸(另外一說是24噸)和更厚的裝甲。 : : 和主力坦克只有15噸的要求不同,所以拆成兩種計畫是合理的。 : : 但是...就是這個但是, : : 德國當時沒辦法做出能承受這種重量的懸吊, : : 所以不只是克虜伯,萊茵金屬、MAN提出的規劃都只有18噸... : : 這樣一來,除了搭載的火炮不同之外,其實4號的性能和3號沒有太大差別, : : (或許3號的舒適性和機動性會好一些而已) : : 更諷刺的是,波蘭戰役爆發前,3號坦克的生產線尚未健全, : : 德軍只好大量下訂4號,並且把這些四號拿來當裝甲錐頭... : : 而波蘭戰役的經驗似乎沒有讓德軍去檢討3號、4號同時存在的必要性, : : 到了法國戰役又再有一次經驗,因為德國產能的低效率, : : 3號坦克數量還是不夠,4號坦克又再充當錐頭... : : 但是同樣的德軍還是維持兩種性能類似的坦克, : : 雖然德軍也不是沒作為,在1937-1940年一直計畫讓3號、4號的零件互通性提高, : : 卻沒有很成功,這讓德軍前線的維修壓力和複雜性都未降低... : 這問題真的不能用後見之明來看 : 因為當時各國的戰車發展情況其實都很混亂,三號戰車四號戰車的發展只能說是在德國1930年代開始對裝甲戰需求的實踐。 : 請看看同時間各國發展的戰車 問題就在於四號戰車並非古德林概念的“實踐”, 古德林和HWA希望是『24噸』的中型戰車, 但是各廠商只能做出17、18噸的重量。 四號戰車裝甲厚度也和三號一樣, 多出的3噸只是車體放大的結果。 這讓德軍搞出兩台性能類似、差異性不大的車體, 卻又增加後勤維修的壓力... 反而是四號後來可以裝KwK 40 75炮, 所以給我們後人感覺出三號和四號的差異, 讓我們覺得德軍搞出兩種戰車很合理。 但事實上裝了KwK40的四號F型已經嚴重過重。 懸吊已經壓到底,越野表現極差,轉向也相當困難, 德軍也打算把四號停產,但是為了彌補數量的不足, 在古德林堅持下才保住四號生產線。 這裡我們架空一下... 如果德軍能控制住軍火工業, 並且在波蘭和法國戰役後檢討戰車發展。 那就可能會有兩種可能 1.三號停產,以四號為主力戰車加裝37mm或是50mm炮,支援型不變裝75炮... 那歷史演變不會太大...頂多突擊炮也是用四號車體。 2.四號停產,把24倍徑的Kwk37 75炮塞進三號戰車作為支援型。 那麼歷史改變就會比較大。 歷史上原本四號戰車的後續車種要在1942年投入量產, (虎式就是在1942年投入量產) 但是受到T-34的衝擊修改設計拖到1943年才把豹式投入生產線... 但是在四號停產的壓力下,1942年德軍就可能把新型的中型坦克投入量產, 造型大概就是VK3001或是VK3601那樣,重量在35-40噸之間 這樣一來用單一車體的減輕後勤的想法就不存在, 而且未來會不會出現類似豹式的設計也是未知數。 好處是35噸級的底盤運用彈性會比四號坦克更好, 生產消耗的資源也比豹式少。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0.246.7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493597985.A.959.html ※ 編輯: sfsm (118.170.246.75), 05/01/2017 08:21:54
eszerfrm: 一個主力一個支援,連老俄在戰車上都用BT搭配主力T-26.. 05/01 10:13
eszerfrm: .. 05/01 10:13
eszerfrm: T34服役的同時,老俄一樣弄了KV-1.... 05/01 10:29
eszerfrm: 雖然概念與前者不同,但是一樣是分頭生產... 05/01 10:29
eszerfrm: 另外,三號的停產年份是1942年,後續服役的三號系列是 05/01 10:31
eszerfrm: 拖回去重組出場的版本 05/01 10:31
sfsm: 又來了...VT、T-26、KV性能上都有巨大的差別你知道嗎? 05/01 10:32
sfsm: 另外還有250輛的三號M型持續生產到1943年... 05/01 10:33
sfsm: 甚至BT當時編製成獨立的戰車團,不和T-26混搭的 05/01 10:34
eszerfrm: N型恰恰就是1942年裝KwK 37的版本 05/01 10:34
eszerfrm: 那就是生產到1943年初 05/01 10:35
sfsm: BT概念來自英國的巡弋坦克,詳細的內容我有空再回 05/01 10:35
eszerfrm: 我前面已經講概念不同了,只是說生產能量一樣是分頭進 05/01 10:35
eszerfrm: 行而已 05/01 10:35
sfsm: M型...M型...M型...250輛是全新生產的... 05/01 10:35
eszerfrm: 好的 05/01 10:35
sfsm: 所以問題是三號和四號性能太相似了,請仔細看文章 05/01 10:36
sfsm: 再講一次,把文章仔細讀懂,不要靠手機閱讀! 05/01 10:37
sfsm: 手機很容易產生閱讀障礙 05/01 10:37
eszerfrm: 我講了阿,M型是生產到1943年初,而且裝的是5cm KwK 39 05/01 11:08
eszerfrm: 發展自KwK38,一樣只裝在三號戰車上面 05/01 11:11
eszerfrm: 跟四號的7.5cm 不一樣 05/01 11:13
eszerfrm: 順帶一題,三號坦克M型能有效擊毀KV跟T-34 05/01 11:14
eszerfrm: 這點是絕對讓人質疑的 05/01 11:15
eszerfrm: 所以1943年就停產只有250台 05/01 11:16
eszerfrm: 你要說把這250台的能量轉到4號上面我不知道能有多少成 05/01 11:17
eszerfrm: 效 05/01 11:17
eszerfrm: 但是正好如您所說的,三號換裝四號的7.5cm砲卻也是在194 05/01 11:19
eszerfrm: 2年7月就在做,數量是450輛 05/01 11:19
eszerfrm: 1943年二月 又追加一百多輛三號N型 05/01 11:20
eszerfrm: 數字會說話,從數量上就知道德國不是沒有對您說得那塊下 05/01 11:24
eszerfrm: 功夫 05/01 11:24
eszerfrm: 只是時間驗證問題三號沒馬上停產而已 05/01 11:26
eszerfrm: 以後見之明來說當然不生產這250台M型比較好,但是人家沒 05/01 11:27
eszerfrm: 真正上戰場怎麼知道KwK 39對KV跟T-34還是無效? 05/01 11:27
windowhihi: .....kwk39都生產多久了 還不知道? 05/01 12:52
Swallow43: 他想要大家不要太難看麻 XD 05/01 13:00
Swallow43: 自己又沒有承認錯誤的勇氣,就只有無限的硬ㄠ 05/01 13:01
Swallow43: Kwk39前身Pak38一開始就參加了巴巴羅莎,早就有對抗KV1 05/01 13:35
Swallow43: 跟T-34的結果經驗可供參考了 05/01 13:36
eszerfrm: 原本訂單是一千台三號M型,250台就終止了喔 05/01 14:04
eszerfrm: 而且42年十月投產到1943年初不到幾個月而已喔 05/01 14:05
eszerfrm: 你以為你在玩星海爭霸還是世紀帝國,投產馬上按ESC就能 05/01 14:05
eszerfrm: 取消? 05/01 14:05
eszerfrm: 另外,巴巴羅薩作戰的戰績,三號坦克的交換比是1:6,對 05/01 14:07
eszerfrm: 面不是只有T-34好嘛? 05/01 14:07
eszerfrm: 另外,別把德國想成都沒頭腦好不好,M型改成F1型噴火支 05/01 14:34
eszerfrm: 援步兵去了 05/01 14:34
eszerfrm: 後話誰都會說,我也會說三號當初巴巴羅薩之後直接停掉 05/01 14:36
eszerfrm: 最快,實際上三號應用的範圍非常廣.... 05/01 14:36
hazel0093: 為甚麼蘇聯不用BT當主力而用T26呢? 05/01 21:23
hazel0093: 雖然說後來T34整個是BT的超級升級版 05/01 21:23
eszerfrm: BT的原本概念是快速移動的坦克 05/02 23:07
eszerfrm: 它的概念比較類似能以高速支援需要的任務(實際戰役也有 05/02 23:09
eszerfrm: 以此為概念的運用) 05/02 23:09
eszerfrm: T-26的設計取向反而跟BT戰車不同,所以數量上T-26較多? 05/02 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