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KN (99%是眼鏡與吐槽)》之銘言: : 但邱吉爾另一方面也被批評 : 就像希特勒難以置信的 邱吉爾決定跟納粹德國進行全面抗戰 : 希特勒本來的打算應該是擊敗法國後 跟英國和談 再將戰力全部轉去對付蘇聯 : 但就壞在邱吉爾讓他的計畫全盤皆墨 : 結果WW2把WW1之後早已元氣大傷的大英帝國的殘存底力給耗盡 : 甚至亞洲殖民地被日本趁火打劫 形象跟實力都大損後 英國再也無法恢復昔日光榮 : 所以邱吉爾事實上率領英國贏得了二戰 但輸掉了大英帝國 : 如果邱吉爾更狡猾一點 可能會像當年前輩對抗拿破崙那樣 : 先暫時跟德國和談 讓納粹黨跟共產黨在歐陸上打個你死我活 從中攪和 : 最後再來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因為仗著歷史後見優勢 HOI玩英國 你就應該這麼幹XD 這是完全無視邱吉爾面對的外交、內政等問題。邱吉爾的地位很脆弱,正如同英國本身的 外交狀態,遊戲和現實仍有顯著的差距。 Churchill and de Gaulle: The Geopolitics of Liberty第七章是在談邱吉爾與二戰, 書中就提到邱吉爾組閣的問題,以及他和羅斯福、史達林的競合關係,若他向納粹示弱, 英國會很難獲得美國與蘇聯的尊重,國內政局也會立即陷入動盪。 該書第201頁提到,不列顛之役有兩個關鍵的目的:第一是爭取時間來組織同盟國陣營, 第二就是展現對於敵軍意志的「頑強抵抗」,而且第二點尤為重要。 (and perhaps more important, "stubborn resistence " to the will of the enemy) 簡單來說,邱吉爾堅持抗戰、甚至決心投入一系列困難的作戰,其主軸並非在軍事上擊敗 希特勒,而是要向國內外展現抵抗意志。 至於冷戰初期大英帝國土崩瓦解,固然是自身損耗過重,但是美國的態度更是一個關鍵, 邱吉爾未能說服美國政府支持他,才是最大的苦楚與敗筆,但是他也無可奈何,因為意識 型態上美國就不願意支持英法維持海外帝國。 (As it transpired that Eisenhower doubted this, Great Britain's postwar geopolotical prospects dimmed.) : → bilice: 補充:目前解密檔案說英法政府在2戰前認真考慮先發制人,打 07/14 19:18 : → bilice: 掉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困死希特勒。當時蘇聯被全世界瞧不起。 07/14 19:19 : → bilice: 還在派飛機偵查階段2戰就爆發了。英法運氣好。人類的幸運 07/14 19:20 : → bilice: 戰前英法傾向是持久戰+經濟封鎖。假戰某種意義算預定計畫 07/14 19:23 維基百科說Operation Pike始自波蘭戰役開打之後,應該不是二戰之前。 另外歐美並沒有看不起蘇聯,充其量也就是認定高加索地區防空能力不足而已。 Observing the Soviets: U. S. Army Attaches in Eastern Europe During the 1930s (David M. Glantz, JMH vol.55 No.2) 這篇論文提到1930年代的美國駐外武官把蘇聯軍事調查得一清二楚,連未公開的陸軍編制 都記錄下來送回五角大廈,對蘇聯陸軍思想的描寫也很縝密與詳盡。蘇聯自1930年代初就 已經是舉世公認的強權了,歐美各國怎麼可能瞧不起蘇聯,不如說正因為對蘇聯的恐懼, 才會意圖搶先發動突襲來摧毀關鍵資源。 至於bilice大前面推文說羅斯福比邱吉爾偉大,我個人覺得這是很難比較的,因為兩人的 基礎就有顯著差異。不過如前文所述,雞尾酒先生作為第三方來看,認為邱吉爾對蘇聯來 說是比較難纏的賽局對手,只是他的手牌顯然比美國人差很多。 -- But what is liberty without wisdom and without virtue? It is the greatest of all possible evils; for it is folly, vice, and madness, without tuition or restraint. ~ Edmund Burke,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40.22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00034242.A.3A3.html
bilice: 我說的是表現更好。不是更偉大。不同國政客的舞台不一樣。 07/14 20:24
是我誤解了,抱歉。
tsitned: 蔣中正上海的心態也是如此 07/14 21:12
a25172366: 推 07/14 21:30
chungrew: 美國不支持英國 不是因為意識型態 而是因為霸權替代 07/14 21:59
chungrew: 美國要當自由世界的老大 當然要把英國拉下來 07/14 21:59
chungrew: 英國自知實力也不足以維持海外帝國 又因為對國際次序 07/14 22:00
jonathan836: 邱吉爾如果主和,他在1940年不可能比哈利法克斯受歡 07/14 22:01
jonathan836: 迎。事實上1940年的張伯倫內閣中的五位決策人士,包 07/14 22:01
jonathan836: 括張伯倫本人在內,有四位都是主戰的。邱吉爾沒有談 07/14 22:01
jonathan836: 和的空間存在。 07/14 22:01
chungrew: 的利益,英國和美國有重合處 倫敦和紐約的資本家也有 07/14 22:01
chungrew: 大量的利益重合,也就是說換個保護者,仍能保障資本家的 07/14 22:02
chungrew: 利益,而英國人又是務實的生意人思維,所以願意讓步 07/14 22:02
chungrew: 二戰後美國幾乎是全盤接收大英帝國的政治與戰略遺產 07/14 22:03
chungrew: 蘇伊士運河危機差不多是英國的最後掙扎,但亦無能為力 07/14 22:04
chungrew: 不過英國人的外交上的聰明智慧與深謀遠慮,在邱吉爾身上 07/14 22:05
chungrew: 完全可以具體的看到 07/14 22:05
chungrew: 邱吉爾在二戰之前用來反駁綏靖主義的最大理由,其實不是 07/14 22:06
chungrew: 高尚的民主理念或什麼自由戰士之類的 07/14 22:07
意識形態是表象,利益爭奪是內裡。 維持大英帝國的話,資本主義陣營可以比較輕鬆的壓制蘇聯,但是邱吉爾無法說服美國去 支持帝國主義,所以後來共產陣營才能向中東、越南滲透。 ※ 編輯: jimmy5680 (1.171.40.226), 07/14/2017 22:12:18
chungrew: 溫斯頓‧邱吉爾對國會下議院演說的時候講得很清楚 07/14 22:07
chungrew: 『英國數百年來的一貫的政策,就是不使歐洲大陸出現獨大 07/14 22:08
chungrew: 的強權,不論是西班牙、法王國(路易十四)、法帝國(拿破 07/14 22:09
chungrew: 崙)或是德帝國......都是如此。』 07/14 22:09
jonathan836: 即使是偏向和談的哈利法克斯,也不認為自己有可能在 07/14 22:14
jonathan836: 那個政治態勢下接任首相。 07/14 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