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二戰北非的加查拉戰役始於1942年5月26日,軸心的德義聯軍在其指揮官隆美爾指揮下往 南繞過英軍在加查拉一帶建立的地雷陣防線後轉北攻擊英國的第八軍團,試圖包圍並殲滅 英國在北非的野戰軍主力後轉攻前一年久攻不下的要塞港口多布魯克。雖然原始的計畫時 間表因為低估英軍裝甲主力以及沒能事先偵察到數個英軍重要防禦陣地而讓會戰拖到超過 三個星期才分出勝負,但是最終軸心軍達成了大部分的會戰目的:擊潰了第八軍團,並且 以短短一天的時間便攻下前一年包圍半年仍然強攻不下的多布魯克;指揮官隆美爾也因此 榮升元帥。本文主要集中在這場戰鬥第一階段英軍防線南端的比爾海齊陣地,主要由自由 法軍第一旅據守。這個陣地也是軸心軍沒能偵察完全的第一個陣地,並且對於整場戰鬥進 展有著不可小覷的影響。本文的目的在於從不同的角度說明這個陣地以及它的陷落所代表 的意義,最後以一個有趣的軼事補充一些相關資訊並作結。 一、比爾海齊的地理位置及1942年間英軍對其陣地化之概述 比爾海齊位於沿海的加查拉往南約六十公里的半沙漠地區,距離被成為沙海的標準沙漠地 形已經不遠。「比爾」(Bir)一詞意為水洞,在沙漠裡面自古以來即為重要的地標,有 時也會有小型的聚落,意義和綠洲頗為接近。比爾海齊古時的聚落情況不是很清楚,不過 此處傳說古時為監獄,可能有因此而形成的小聚落。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時在這裡建有小型 碉堡,一次世界大戰時也有過小型的衝突。 在1942年1月德義聯軍發動了意想不到的奇襲,擊敗了正在準備追擊利比亞西半部的英軍 後,英軍撤退到在加查拉一帶並往南建立起一連串的地雷陣地,後來取名為盒子陣地( Box)。盒子陣地的特點在於身為一個防禦陣地它卻不太倚地勢而建:這種陣地不是建造 圍牆或是碉堡,而是用包含戰防砲和機槍的小據點,並用大量的地雷、鐵絲網、戰防壕包 圍而成;這種陣地雖然缺乏可恃的高地或是圍牆,但因為它缺乏可供辨識的標的,在沙漠 中不易被觀測到並精準定位,可說是天然的良好掩護。一個盒子陣地的主要陣地外圍有著 多個這樣的小據點,並留有足夠的空間供車輛進出。盒子陣地通常廣達數平方公里,並有 裝甲部隊作為預備隊,或是足夠供防守部隊使用的車輛進駐。 因此理論上盒子陣地可以 有效防禦來自任何方向的攻擊,甚至在必要時給予反擊。 比爾海齊性質上來說是標準的盒子陣地。它雖然沒有裝甲部隊進駐,但是駐守的自由法軍 第一旅編制上隸屬於英軍的第七裝甲師,該師的任務即為防範通報敵軍來自南方的攻擊, 並在必要時予以反擊。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雙方一開始對於比爾海齊並不是非常重視:英軍 方面因為預估軸心軍會對防線正中間發動攻擊,因此比爾海齊陣地原本目的是掩護高度機 動化的第七摩托化旅從事敵後襲擊軸心軍補給縱隊的任務。這個任務原本就具有很高的實 驗性質(第七摩托化旅為第七裝甲師的支援群改編而成的),英軍一開始並沒想到這裡會 成為軸心軍最頭痛的肉中刺。軸心軍方面也沒有料到這隻部隊會造成這麼大的困擾,再加 上缺乏事先對南邊的雷區做足夠的偵察,一開始的勾擊並沒有太重視比爾海齊。 二、軸心軍在1942年5月時的部隊組織概述 北非的德義聯軍(這裡說的是陸軍部分)在1942年5月時在前線約有九萬人。義軍共有三個 軍:第二十一軍、第十軍、以及摩托化的第二十軍,總共約四萬多人。雖然有三個軍人數 卻是異常的少,這是因為當時正在進行整補並且改編的作業:所有的北非義軍步兵師都 計劃改變編制為北非專屬的1942年摩托化師編制(A.S.42, Africa Settentrionale. 1942) ,其特點就是減少原本步兵的編制,增加火砲以及車輛的編制。第二一十軍和第十軍兩軍 都是接受此改編,不過由於車輛的製造跟不上進度,比較起人員,裝備整補的進度相當緩 慢,每一個軍也只有兩個師。因此,在5月26日德義聯軍發動攻勢時,除了第二十軍的阿里 提裝甲師有接近滿編的九千多人外,每一個師都只有六千多人,其中第二十一軍的不少運 輸車輛也轉給第二十軍使其維持足夠的機動性。 德軍也有類似的情況。雖然在人數上面比較接近滿編,但為了讓發動攻勢的部隊有足 夠的機動性以及固守後方也同樣的轉了不少車輛給攻擊部隊:例如第九十輕裝師有兩 個步兵營組成了第十五步兵旅,這個非摩托化的部隊和其他編制中但是較難摩托化的 重砲大多集結在義軍第二一十軍和第十軍兩軍那裏擔任佯攻和固守的角色。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摩托化的第二十軍和德軍的第九十輕裝師。由於第二十軍的主要任 務是掩護非洲軍和第九十輕裝師的左翼及補給線,第九十輕裝師轉了四營重砲兵、四 門獨立的砲兵單位、一營高射砲營以及一個獨立的高射砲單位給它,其中的八門88公 厘高射炮再加上十輛新型90公厘高射炮改裝的自走砲都編制在阿里提裝甲師底下,因 此其火力也是十分強大的(20公厘和75公厘高射砲則大多配置在另外一個摩托化師的斯 提師底下,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兩個師的任務並不完全一樣)。 不過第九十輕裝師的火力也沒有因此減弱太多。雖然少了不少重砲兵,隆美爾想辦法要 到了許多實驗性質或是俘虜到的裝備: 12門7.62公厘俄國戰防砲和4門25磅砲組合成一個額外的砲兵單位。18輛一號驅逐戰車 和9輛7.62公厘俄國戰防砲改造成的SdKfz 6/3 (暱稱是Diana)組成額外的反甲單位。此 外還有6輛15公厘火砲改裝的sIG 33,再加上其他額外的部隊,是火力強大可以負擔多重 任務的實戰部隊。 四、比爾海齊攻防戰之概述 德義聯軍對比爾海齊的進攻分成幾個階段: 1. 試探性攻擊(1942年5月27日、6月3日) 5月27日上午,阿里提師在擊毀了據守比爾海齊東南方的印度第三摩托旅後轉而從比爾海 齊的東方朝法軍的陣地進攻。法軍在上午8點30分發現敵蹤並且開火攻擊。義軍的戰車旅 在上午9點30分到10點15分之間發動了兩波攻勢,不過都被擊退,還損失了32輛戰車,戰 車旅旅長也被俘。值得一提的是,32輛被毀的戰車中有18輛是踩到地雷而被迫放棄,這 代表德義軍並沒有料到這裡的雷陣有如此綿密。當天下午阿里提師便往東北支援非洲軍了 。 第二次攻擊是在擊毀了英軍150旅之後,第九十輕裝師和的斯提師往南移動並且在當天上 午6點從東北方(的斯提師)和東南方(第九十輕裝師)同時進攻。這時德義軍才發現比爾海 齊的防禦陣地錯綜複雜,僅前進到離比爾海齊路口(Ridotta Hakim,即兩條小徑的交會處 ,位於整個陣地的中心位置)3~4公里遠的地方便被迫停下採取防守的姿態。 2. 消極的圍城(1942年6月4日~7日) 由於兩個師需要重組進攻的部隊,再加上英軍正在對德義軍大釜陣地發動攻勢(阿伯丁作戰 ,Operation Aberdeen),這兩天沒有什麼大規模的進攻。6日時第九十輕裝師改變進攻方 向從西南方進攻,不過在古老土耳其碉堡(Fort Hakim)的前方700公尺雷區前方停了下來。 因為此時德義空軍主要在支援北邊的反攻,攻擊軍並沒有強對這段缺少天然遮蔽的雷區發 動進攻。此外,由於第七摩托化旅不斷試圖狙擊軸心軍補給縱隊的關係,最南邊的德義軍 必須分神牽制,無法全力進攻其陣地。 3. 正式攻擊(1942年6月8~10日) 在擊退了英軍對大釜陣地的進攻後,隆美爾把原本掩護兩師的高射砲戰鬥群調回來,在空 軍的一波轟炸後親自率領幾個戰鬥群(包含軍團工兵組成原本要擔任兩棲作戰的海克特戰 鬥群)從北邊進攻。這次進攻在中午時因為遇到英軍第四裝甲旅的牽制攻擊而中斷,但是 在當天晚上已經進攻到了離比爾海齊路口僅200公尺的主要陣地外圍。10號上午11點,在 向空軍元帥凱賽林保證會儘快攻下比爾海齊後,隆美爾再調來第15裝甲師的步兵旅,朝法 軍的陣地再次進攻。這次攻下了位於北邊的主要陣地186號高地,從那裏可以俯望整個陣 地。法軍指揮官柯尼格(在這裡我使用鈕先鍾先生當年的譯名)急電第八軍團:敵軍已經進 攻到我的指揮所外了!於是第七摩托化旅從比爾海齊的西北方向東南移動,準備接應法軍 突圍。 當天晚上10點到11點之間,法軍將所有裝備和可以活動的人員裝上車,向西和西南方突圍 ,在和第七摩托化旅會合後朝東方和東北方撤退。柯尼格在其回憶錄中說,3700多人當中 有2619人成功突圍,不過許多重裝備被迫放棄。 整體來看,參與攻城戰的實在不能說有五個師,這點實在有誇大的嫌疑。邱吉爾這樣說明 顯是要鼓舞法軍的士氣,甚至可能是想鼓動在北非宣誓效忠維琪政權的法軍叛亂。 空軍方面,在英軍得知軸心軍進軍路線之後,英軍空軍也開始對比爾海齊一帶展開一連串 的行動;不過由於軸心軍已事先掌握了空優,英空軍在南邊並沒有佔到多少上風,損失也 比軸心軍要來得大。但是考慮到有許多其他任務需要執行,德義空軍有點無法忍受南邊展 開的消耗戰。也因此軸心軍南方戰線總司令德空軍元帥凱賽林在6月10日比爾海齊行將就木 之時特別打了電報給隆美爾抱怨這件事。然而,陸軍也有他們的考量:大釜陣地的威脅一 直到6日才舒緩,在這之前陸軍不可能抽調大量的部隊離開主要補給線支援南邊的攻擊。 四、自由法軍撤離比爾海齊的意義 由上面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對於軸心軍來說,自由法軍在比爾海齊的死守意義在於讓英 軍的摩托化部隊攻擊軸心軍後方牽制,而這個目的在軸心軍於6月6日擊敗英軍對大釜陣地 的阿伯丁作戰後得以抽調更多部隊進攻時已經岌岌可危。 戰後德國半官方的戰史部門的軍事史學家認為,比爾海齊的陷落時直接導致了加查拉防線 的「動搖」:因為少了這個後顧之憂,軸心軍得以再次發動他們最擅長的機動戰,主動逼 迫英軍裝甲部隊決戰。6月11日比爾海齊陷落後,軸心軍的主力部隊在6月13日在騎士橋盒 子陣地附近決定性的擊敗英軍裝甲部隊並進逼加查拉防線後方的巴爾比亞大道,迫使英軍 指揮官在14日下令放棄加查拉防線。因此,個人認為自由法軍在比爾海齊的死守是一個悲 劇:有英勇的個人犧牲奉獻,但是在英軍整體對於防線布置的漏洞之下最後還是勞而少功 ,而丘吉爾說自由法軍在比爾海齊的死守導致了艾拉敏的說法也是宣傳多於實際意義。 五、番號不明的猶太部隊 比爾海齊有個有趣的小軼事。法軍的死守被媒體廣泛的報導,其中一個報導引起了軸心軍 最高層級的注意:報導說法軍的死守是因為有一個志願的猶太步兵連(另有一說為旅)駐 紮,因為害怕被俘虜後的對待而瘋狂死守。 http://www.jewishmag.com/138mag/koenig_jewish_brigade/koenig_jewish_brigade.htm 例如這個報導。 這個資訊引起後世歷史學家對於比爾海齊陷落前後的一些事件出現分歧:一方面從資料來 看並不確定這個部隊的來源是哪裡,柯尼格的回憶錄也沒有提到這隻部隊的存在。但有幾 件事實特別有趣: 1. 齊亞諾(當時義大利的外相)的日記在1942年6月11日有特別提到這件事,再加上希 特勒在9日的密令,可以確定這件事廣為人知。 2. 在比爾海齊被軸心軍俘虜的部隊可能較自由法軍損失的部隊要多。根據柯尼格的回憶 錄,自由法軍第一旅在會戰開始時有3723人,而在撤離時有2619人成功撤退到後方。然而 ,根據第九輕裝師的戰鬥日誌,光是該師收容的俘虜便有845人;考慮到另外有參戰的義 軍的斯提師、德軍第十五裝甲師的一一五步兵旅、以高射炮兵為主的吳爾茲戰鬥群和以工 兵及其他部隊混編成的海克特戰鬥群等部隊也有參加最後階段的攻城戰,俘虜應當不只於 此數(例如第十五裝甲師的記錄稱俘虜有達1500人之多);此外由於攻城戰時展開了慘烈 的白刃戰(第九十輕裝師戰鬥日誌記錄人員損失為350名死傷),可以推測法軍應也有相 當的死傷。 考慮到這些因素,我們可以合理推斷必定有其他大英國協部隊參與了比爾海齊的防守。一 些英方記錄提到法軍有收容了在第一天便被擊潰的印度第三步兵旅的殘兵,但是要說有猶 太步兵連的部份部隊參與是有可能的。 關於這個番號不明的猶太部隊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根據一些戰後以色列方的記錄,該部 隊的駐紮地點為比爾海齊西北方的比爾艾哈馬特(Bir al Harmat),根據Google Map的 定位也的確如此;但,這卻和戰爭時戰鬥部隊稱呼同樣名字的地點位置出現歧異。根據英 軍記錄,比爾艾哈馬特為比爾海齊東北方延伸雷陣的末端;從隆美爾本人的日記來看,裝 甲軍團的司令部隨著機動部隊在27日繞過比爾海齊的勾擊,在該日下午已經到達了東北方 數公里的比爾艾哈馬特高地。也就是說雙方戰鬥部隊對於該位置的記載大致上是一致的。 那麼為什麼會和戰後的位置出現這麼明顯的差異呢? https://i.imgur.com/Nw9csEx.png
Google Map對於兩地的地理位置的定位結果。 https://i.imgur.com/1pFe5dr.png
非洲裝甲軍團在比爾海齊一帶的地圖。這裡使用的是戰鬥日誌附錄地圖。 https://i.imgur.com/nfFulJH.png
第九十輕裝師戰鬥日誌附錄的比爾海齊一帶的手繪圖。 https://i.imgur.com/J9kNLuk.jpg
上圖為美國陸軍1943年的利比亞軍事地圖。該地圖為1936年的義大利地圖結合英軍第八軍 團的地圖所繪製的,是筆者目前能找到聯軍最接近戰役時間同時具有足夠精準度的資料。 在此地圖中可以看到同名的比爾艾哈馬特的確位於比爾海齊東北方。然而,比爾海齊西北 方卻有一個名字極相近的比爾艾赫馬特(Bir al Hermat)。義大利地圖地名大多用利比亞 當地地名音譯,可能原本兩地發音便很接近,因此後來在地圖的譯名上出現了混用,因此 才出現了同名不同地的奇妙現象。 https://i.imgur.com/7tahBUl.png
例如這張1954年的美軍利比亞軍事地圖,在同地已經出現混用現象。 結合這些,我們可以根據現有資料去對這個謎團重重的猶太部隊在加查拉戰役進行間的各 種活動做一個合理的推測: 1. 這個連原本的工作是在比爾海齊的西北方佈雷,其據點是比爾艾赫馬特。(以色列方 報導,修正地名) 2. 由於並不在軸心軍一開始的主攻路線以及進攻比爾海齊的路線上,因此這個部隊退路 被切斷但是沒有被殲滅。(軸心軍記錄) 3. 在軸心軍擊敗英軍對大釜陣地的進攻後抽調更多的部隊對比爾海齊實行更完整的圍城 戰,此時猶太部隊的陣地被發現並被攻下,突圍的殘餘部隊退入比爾海齊,部分隨著法軍 一起突圍而出退入後方。(軸心軍記錄、以色列方報導) 六、追根究底:比爾艾哈馬特這個水洞 https://i.imgur.com/scmCqPi.png
如上圖,其實筆者在其他地方有找到名為比爾艾赫馬特的地方。於是好奇心再次作祟:到 底哪一個才是真正的比爾艾赫馬特呢?這個來源有清楚的經緯度,因此筆者將它在Google Map裡面標記出來,如下圖: https://i.imgur.com/XD62GbW.png
測量距離之後,我們知道該地是在比爾海齊西北方2.87公里之處。然而,Google Map上的 比爾艾哈馬特(筆者標記的地名直接改為Bir al Hermat,看來似乎有點太武斷了!?)則 是在比爾海齊西北方3.58公里之處(見下圖): https://i.imgur.com/7O5XSYv.png
我們拿美國陸軍1943年的1:100,000的軍事地圖計算兩地距離,得到的距離則是該地應該 在比爾海齊西北方約3.8公里之處(見下圖)。 https://i.imgur.com/kFsD72V.png
單從距離來看,筆者的推斷似乎較正確?但是等等!!根據地質專家(?)Ada的說法: https://i.imgur.com/uwJEOZu.png
https://i.imgur.com/fdRDR1v.png
似乎完全在誤差範圍內? 撇開玩笑不談,該地圖的確有特別提到接近南邊一帶參考的地圖比較不準確: https://i.imgur.com/VSCYHwz.png
該地圖在繪製比爾海齊一帶時用的是1:400,000和1:500,000的地圖,自然誤差也會較大。 一點在校對地名時發現的有趣現象,希望能夠拋磚引玉,也請不吝指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7.126.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15265198.A.395.html
jimmy5680: 大推 01/07 07:15
gogogygy: 推 01/07 10:46
PAULDAVID: 推 01/07 12:04
jonathan836: 推推 01/07 12:11
jkdgolden: 好強! 01/07 19:36
sbq0001: 考據詳實,讚! 01/07 20:19
ImprovingMe: 推 01/07 21:25
GTHO: 很精準的! 01/08 05:15
SCLPAL: 尖端出的漫畫看過這段,東立後來出的4號戰車好像也有? 01/08 12:26
efleet0714: 資料詳實,值得一讀 01/08 18:15
catfod: https://tinyurl.com/ydal7phq 02/27 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