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英國內戰中的堡壘修築狀況 carsen板主過去曾列出天啟五年前後的關外明軍,詳見: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271008851.A.45E.html 可以看到,明軍的防守正兵在一萬三千至一萬六千人之間,如果加上主要負責防守的鎮守 內丁,則各地守軍達到兩萬兵力以上。然而實際上這樣的兵力並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固守 待援──如果後金以較多兵力攻打,基本上一天內就可以輾過據點內的守軍,所以仍需要 把機動兵力部署到據點上才有機會抵禦一陣子(已知案例包含寧遠、錦州、松山、大凌河 等)。 孫承宗在遼東重建寧錦地區防務時,修築城池的速度是一大考量,經費是另一件。在這樣 的考量下,耗費不貲且進度較緩的設計不必列入討論──晚明不需要終生俸計畫。[1][2] 我們可以審視一下崇禎末年同時期的英倫,1640年代內戰中的英國鮮少有嶄新的火炮要塞 ,大多是對老舊的中世紀城塞進行補強與改建,甚至是以野戰工事環繞舊城堡之外。這種 克難的手段,恰巧與晚明的需求比較相似。 我們以艾希特在英國內戰中的歷程為例。內戰之初(1642年夏季),艾希特有六門炮,工事 老舊而難堪轟擊;九個月後,該城已有二十五門炮,城鎮初步要塞化,期間的軍事支出約 18479英鎊,其中4374英鎊花在要塞構築,比例不算高,大部分開銷是部隊的薪資與軍火 ;內戰進入第五年,該城有七十五門炮,前後軍事支出將近四萬英鎊,建築費用或在五、 六千英鎊之間(該城首次易手後,1644年耗費三百餘英鎊修繕和增強,可用於略作估計)。 [3][*] 寧遠衛城長寬各八百多公尺,較當時的艾希特稍微大一點;中後所城長寬各四、五百公尺 ,比艾希特稍微小一些。九個月的工時,對當時的明軍而言並不算太久,寧遠似乎蓋了一 年才竣工。[4] 英國內戰期間的防禦工事,其形制如何?以保王黨大本營牛津而言,內戰期間耗費三萬英 鎊於要塞陣地構築上、不含徵用勞役成本(另一說33,000英鎊),其成果被國會派的將官認 為是相當棘手的防禦工事,尤其地理上最缺乏屏障的北面有雙層陣地、結構頗強。這樣的 陣地其實更近似於野戰工事,以土壘為主,所用磚石甚少,以壕溝、鹿角、堡籃等輔助, 歐陸在三十年戰爭期間也多有此等陣地(例如1632紐倫堡、1634諾德林根、1642奧訥庫爾) 。[5] 換言之,英倫當時的城鎮防禦工事,不論是建築時間還是材料成本,都並未明顯較為昂貴 ,其實是非常值得參考的輔助選項,而且不只適用於據點,也能運用於野戰。 十七世紀初的匈牙利戰線 在1606年長期土耳其戰爭(前後為期十五年)結束時,匈牙利無疑是全歐僅次於低地國的要 塞戰區,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的軍事國境區內, 部署了編制約兩萬人的駐軍(實際兵力比帳面數字低),建有逾一百七十座大小新舊不等的 城塞,與此相較,晚明在關外的據點密度其實小很多。[6][7] 軍事國境區的支出,每年約為兩百萬德意志弗洛林,等同於340萬荷蘭盾,或者170萬兩銀 。值得注意的是,這只包含了各據點駐軍與修繕的費用,不包含大規模野戰部隊。由於哈 布斯堡掌控的匈牙利王國領土與稅收較少,軍事國境區的軍事支出大部分必須由神聖羅馬 帝國提供(匈牙利不是神羅的一部分)。[*] 鄂圖曼帝國在與哈布斯堡的邊境上,駐守兵力大致與對手相仿,據點則是少一些。其軍事 支出比較缺乏詳細估算,但是整體而言應不高於哈布斯堡帝國──單以官兵薪資來看,是 遠低於哈布斯堡守軍。此外,鄂圖曼的匈牙利邊境駐軍受惠於鄂圖曼匈牙利各省的經濟改 善,承平時期有七、八成的支出可以由省政府負擔──戰爭時期掉到兩成以下。 匈牙利的局勢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證明了就算野戰不利,也有可能在大後方的支持下,把 敵軍的攻勢拖延到極度緩慢的程度。 晚明西法銃台可行性 假使以天啟三年為起點,至崇禎元年為止,晚明已有充分時間與資源推行西法銃台。事實 上,徐光啟、孫元化就曾提出此一建言,但是提案費用稍高,明廷並未予以重視,只有少 許地點曾在地方將官支持下建造過西式稜堡。[2] 若以同時期歐洲的據點守軍為參考,則防禦最森嚴額的城市守軍編制也不過三千人,遠低 於寧遠、寧錦戰役中的一城兩、三萬人;實際上的部署也頂多四千餘人。將前線據點內的 駐軍減少,換來的是補給消耗下降,以及將兵力集中在野戰軍。[8] 不過即使將兵力預備隊集結於後方,仍會面臨解圍作戰的困境,是接下來要談的重點。 [1] 伯立克是伊莉莎白女王在位期間最昂貴的堡壘,耗費十三萬英鎊,從1558年蓋到1570 年,War and Societ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1495-1715,不過另有說33,000英鎊 ,Urban Society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荷蘭在代芬特爾的新要塞蓋了五十 年,The Dutch Republic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Golden Age;威尼斯的 帕爾馬諾瓦要塞在前十年就耗費十萬荷蘭盾,耗了三十年才蓋好,Peasants and Soldiers: The Management of the Venetian Military Structure in the Mainland Dominion Betwee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2] 《守圉增壯—明末西洋築城術之引進》 [3] 主要參考'The Furie of the Ordnance': Artillery in the English Civil Wars [4] 《明遼東鎮長城及防禦考》 [5] The Fortification of Oxford during the Civil War; A Contemporary Map of the Defences of Oxford in 1644 [6] The Kingdom of Hungary and the Habsburg Monarchy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7] Defending and Administering the Frontier,和作者Gábor Ágoston的其他論文 [8] The Dutch Republic: Its Rise, Greatness and Fall, 1477-1806; The Dutch Republic and the Hispanic World, 1606–61 [*] 一英鎊等於十荷蘭盾(四兩白銀),一德意志弗洛林等於1.7荷蘭盾,The Thirty Years' War, Geoffrey Parker -- 民主本質上只是一種手段,一種保障國內安定和個人自由的實用手段。它本身絕不是一貫 正確和可靠無疑的。我們絕不能忘記,在一個專制統治下往往比在某些民主制度下有更多 的文化和精神的自由——至少可能想見,在一個非常整齊劃一的政府和一個教條主義的多 數民主的政府統治下,民主制度也許和最壞的獨裁制度同樣暴虐。 ~ 《通往奴役之路》,F.A.Hayek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1.166.4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18190714.A.071.html
andystupid: 推 02/10 06:25
kuma660224: 明朝關外傳統城池,如只增建耐砲轟的 02/10 10:13
kuma660224: 大角度稜堡突出結構(城內不變) 02/10 10:13
kuma660224: 能否也能提升耐轟性? 02/10 10:13
kuma660224: 畢竟除了較小巧耐久的星型稜堡之路。 02/10 10:15
kuma660224: 傳統舊式大城池也不可能放棄。 02/10 10:15
jimmy5680: 可是寧遠、錦州城池根本就沒多大,我內文有寫 02/10 12:28
PAULDAVID: 保籃是不是一種胸口高的筒狀布袋或竹簍 內置土石充實後 02/10 13:17
PAULDAVID: 用作路障/胸牆/依託/土壘補強來使用?(角色類似現代沙包 02/10 13:18
PAULDAVID: K大講的好像維也納城一類 包含城鎮的古城池的改修方式 02/10 13:20
PAULDAVID: 在古代留下的塔樓或圓塔周邊直接增建稜堡 更好的在稜堡 02/10 13:22
PAULDAVID: 間城牆外一段距離增建獨立五角錐堡掩護垂直的古牆 02/10 13:24
JosephChen: 聽起來好像艾斯科防爆牆 (HESCO bastion) 02/10 20:37
vwpassat: 單兵作戰能力、精神戰力太弱,就算有稜堡也沒用。 02/11 00:48
kuma660224: 單兵戰意不足是沒錯,但防守據點還是可以的 02/12 11:57
kuma660224: 不少明朝據點是被圍困許久,饑渴不已而降 02/12 11:58
kuma660224: 有時間壓力,城池人多,卻只有幾個月存糧。 02/12 12:05
ImprovingMe: 推 02/16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