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網誌表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tw/2018/04/blog-post.html 表請見網志。 -- 附篇:《八旗通志》中滿州陣亡者的統計細目 太祖努爾哈齊時代,主要的戰事可分為前後期。前期以統一建州女真內部、隨後兼併 海西女真四部為主軸。後期則因為侵攻海西女真葉赫部的關係與明朝攤牌,在薩爾滸之役 後襲捲遼東。前期有案可考的陣亡者(共12人): 後期可考的陣亡者(18人),以接連發生的瀋陽、渾河戰役中陣亡人數最多,可見此一 番血戰後金亦勝之不易。《明史》〈童仲揆〉傳評價此役,讚道「自遼左用兵,將士率望 風奔潰,獨此以萬餘人當數萬眾。雖力絀而覆,時咸壯之」: 除了明朝之外,漠南蒙古諸部也是頗能左右戰局的第三勢力。不過後金與蒙古之間的 戰事看來損失是不大: 總計太祖時期後金的陣亡者不過32人。至太宗時期,明廷採用憑堅城用大砲的策略, 關外與明朝間的戰事難度加劇,皇太極便有四次入關迂迴明朝後方、兩次入侵朝鮮切斷明 廷外援的策略。此外,為了補充人口消耗,皇太極在位時還組織多次遠征,向更北方的瓦 爾喀、索倫所謂「新滿州」諸部俘獲人口。在這些軍事活動當中的陣亡者共138人,是前 朝的四倍有餘,其中關外的損失就多達71人,超過總數之半。就會戰而言,大凌河、松山 兩役損失最大(各14人);而17年間頓兵堅城之下,死於錦州者多達22人。其次則屬皮島之 役(9人)損失稱重: 四次入塞之役,雖然在攻取個別城池時傷亡不大(其中以進攻大同時損失較大。大同 為北方主要邊鎮,防禦較佳、兵力較厚的緣故),總數仍比較可觀(45人)。這四次的陣亡 人數相差不大(第一次:12人。第二次:10人。第三次:9人。第四次:14人): 兩次朝鮮之役,朝鮮所謂「丙子」、「丁卯」胡亂。女真人也有若干損失,大約與深 入明朝後方相當(共計12人): 最後是遠征招攬、俘獲新滿州諸役。這些北方部落戰鬥力較強,雖然人數較少,竟也 造成後金/清人不少損失(共10人): 值得注意的是,皇太極時期的重大事件之一是擊敗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不但 就此兼併漠南蒙古諸部,且以尋獲元朝傳國玉璽為契機,取得統治蒙古人的合法性象徵。 然而《八旗通志》中卻沒有此時期滿人死於蒙古人之手的記載,可見此時的漠南蒙古已非 強敵。 滿清入關之後,順治二、三年之前,清兵首先消滅大順李自成部,繼而長趨東下,依 序了結南京、福建、廣東的南明朝廷;並進而西進,擊潰在四川的大西張獻忠部。此後滿 清的一統過程歷經兩次轉折。第一波轉折集中於順治五、六年間,以大同的姜瓖、南昌的 金聲桓、廣東的李成棟叛清為主要事件。第二次轉折則在順治十年之後,抗清主力一為大 西軍餘部的李定國,以滇、貴為根據地;另一大勢力則為東南沿海的國姓爺鄭成功部。終 順治一朝,清廷並未能完全消滅南明。中原尚有零星土寇,鄭氏退保臺灣,而李自成餘部 在湖廣山岳地帶的抵抗一直持續到康熙三年。總計入關定鼎諸役中,滿人陣亡可考者共 190人。 與李自成(12)、張獻忠(3)兩部交戰時的戰死者共計15人。山海關之戰雖然是決定大 順、大清何者能開闢新朝的重大戰役,滿清於此役當中的陣亡者卻相當少(5人),還不如 大凌河或松山之役: 清兵平定江南、福建,陣亡者總共13人,也可說相當輕鬆: 順治初漠南蒙古曾有叛逃至漠北者,引發清廷與漠北蒙古的戰役,但損失也不大(2人 ): 至前述順治五年開始的第一波抗清高鋒期,清軍才開始遭遇到較嚴重的抵抗(陣亡24 人)。其中又以大同之叛近在北京京師肘腋,威脅最大,清廷未敢掉以輕心,八旗精兵勁 旅都派往此地,而陣亡者也最多(共18人)。相較之下,江西、廣東則地處遼遠,當時便不 能拓展南明境土,以後又不勞旗人進兵,真可謂全無威脅: 而以李定國為首魁的抗清勢力,對清廷的打擊更大。李定國在桂林、衡陽分別擊斃孔 有德、敬謹親王尼堪,是所謂的「兩蹶名王」之役,黃宗羲在《永曆紀年》中稱道是「萬 曆戊午(薩爾滸之役)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從李定國重創清兵始,到最後退至雲南 、緬甸,永曆朝廷被清兵消滅為止,六、七年間,被擊殺的滿人可考者共34人,其中19人 死於衡陽之役。 永曆朝廷的另一支柱鄭成功部,雖然在收復失土方面比李定國遜色得多,但在擊殺清 兵方面,戰績卻有過之而無不及──多達74人!其中又以順治十六年廈門附近的海戰中最 為輝煌(滿人於此役中陣亡者竟多達49人),也可證得滿人不善水戰,不能在海上與明鄭爭 鋒: 除了抗清勢力外,晚明各地方的土寇也在清剿之列,滿人在綏靖諸役中的陣亡者前後 共計也有15人之多,大部分集中在山東: 此外,順治朝還開始與遠西的俄羅斯接觸,有些許傷亡: 至康熙一朝,滿清入主中原的大勢底定,康熙初期四撫臣執政時並無重大戰事。但接 著康熙親政,不僅清算了四輔臣中權傾一時的鰲拜,更把吳、耿諸人列為下一波肅清的對 象,終於引發三藩之亂。三藩亂事雖然首尾八年,不比清初定鼎前後擾攘近二十年,但三 藩之亂當中滿人陣亡者卻將近是定鼎諸役的兩倍(349人),可見當時平亂之不易。平定三 逆的進程,大略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戰事分作三分,吳三桂的主力急擊,拒守洞庭湖為 中心的中路,以荊州、岳州、長沙一線為主要據點與滿清相持,並分兵進取兩廣;另一分 以王輔臣叛變為契機,清廷頓失陝甘一帶;再一分則聚焦於浙、贛,耿精忠起而響應,從 福建出擊威脅江南。後期戰事,則是在清廷大抵剿平浙贛、陝甘的威脅後,湖廣吳三桂部 也被迫向後收縮,被進逼清兵推回初起的滇桂根據地,最終被消滅。另一方面,耿精忠被 迫再度降清後,清軍的主要目標則轉向據守閩南的明鄭。 前期戰事中以吳三桂主力所在的湖廣、兩廣一帶,清兵折損最多,多達146人,大部 分戰損都在湖廣(121人。而裡頭有近半數[54人]都消耗在荊州、岳州、長沙鐵三角的包圍 戰中)。其中康熙十七年的永興沿山嶺之役,雖然吳三桂部已放棄洞庭湖,大部退回內陸 ,卻仍重創清軍不手軟: 其次則數陝甘一帶,清軍平叛付出了極大代價(共88人)。其中在由陝入川的寧羌州、 保寧盤龍山一帶,由於位處較後方的王輔臣叛變,在隘道中被分割的清軍被打了個措手不 及,損失極大,經略莫洛且死於是役。在接下來向秦州推進的作戰中清兵也損失慘重,儘 管在康熙十六年以後清兵已大致擴清陝甘,準備向四川進兵了。 浙、贛一帶清兵進展更為順利,耿精忠遠非清兵對手,相對於中路、西路,東路戰績 並不理想;如江西吉安騾子山的勝仗還是吳三桂部將韓大任取勝的。浙、贛一帶一樣在康 熙十六年以後被大部弭平,清兵付出了63名陣亡可考者的代價。 三藩之亂前期還有個小插曲,即察哈爾林丹汗後裔布爾尼的叛亂。這場後方發生的急 難被圖海率領包衣迅速擊潰,爾後圖海便被派往西南了結西路戰事: 後期戰事則已進入打完收工的階段,吳三桂死後稱帝建號,然而退入雲南、貴州的大周政 權已然窮途末路,遠不能造成清軍重大威脅。此階段滿人陣亡可考者不過14人。此外,征 討吳三桂陣亡,但具體時間或地點不明的還另有11人 : 另一方面,明鄭雖然義不帝清,比起鄭成功時期戰績則要遜色得多,只海澄一役稱得 上大勝。滿人在此陣亡者較少(共27人)。 康熙前期的另一場戰事則是解決北方的俄羅斯問題。雅克薩之役清軍的戰損仍然點綴 般的少: 平定三藩之亂後,康熙朝的戰事焦點主要就集中在北方邊疆的準噶爾汗國上,戰事斷 斷續續進行到雍正時期。雖然此時清廷內部平和,國勢已臻全盛,在對付準噶爾這個勁敵 時仍討不了太多便宜,康、雍兩朝的戰爭中滿人陣亡者居高不下(205人。其中康熙朝77人 ,雍正朝125人,時間不明者3人 ),在個別戰役中陣亡的人數也比開國、入關、平定三藩 的大部分戰役都要來得多──烏蘭布通之役有28人,昭莫多之役多達37人;最驚人的是雍 正後期的和通泊之役,滿人陣亡者竟高達史無前例的102人,遠高於居第二位的廈門之役 (49)。此役也實質打消了雍正大舉解決準噶爾的企圖。準部對清廷的威脅得以解除,靠的 還是後來其內部爭權,自身內潰,以及乾隆確實把握機會、乘機進兵的決斷力,最終才得 以消滅大敵準噶爾。 除了以上各時期之外,滿人陣亡者當中尚有時間、地點都不明者,共18人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1.220.20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24584650.A.057.html
jimmy5680: 大推 04/25 02:08
roseritter: 推 04/25 08:37
Hartmann: 大推 04/25 09:50
speed44: 死的人數也太少了吧,他們打仗是當去郊遊嗎 04/26 00:16
chungrew: 所以明朝末年的真滿州兵的首級很值錢 就因為不容易拿到 04/26 01:22
chungrew: 能拿到幾個頭顱就能宣傳成大捷 能換賞錢還可以報功 04/26 01:23
chungrew: 兵部派員查驗無誤的話 甚至可能上達天聽 皇帝都會知道 04/26 01:24
ImprovingMe: 推 04/26 01:32
kuma660224: 他說的陣亡數是指通誌有記載,有名字的軍官 04/26 05:33
kuma660224: 不是說滿族就死這麼少人。 04/26 05:33
kuma660224: 古代將校要有一定身分才被紀錄,比例不高才合理 04/26 05:34
kuma660224: 多數滿人死傷的也是無名雜魚。 04/26 05:36
kuma660224: 雜魚姓名不可考,因為沒人在意。 04/26 05:37
speed44: 了解,不然真的太扯 04/26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