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19/03/16.html -- 16世紀地中海的划槳艦 地中海水域中划槳艦(galley)的淵遠極早,可上溯至西方古典時期,當時希臘、羅馬 、迦太基海軍中的艦艇即是;經過了中世紀的發展與沉澱,改頭換面的划槳艦一直生存到 了近代早期(Early Modern)。中世紀划槳艦的改良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是古典時期水線 下的撞角(ram)被艄嘴(beak)所取代,後者也是突出船身的木梁,但位於水面上,雖然不 能在敵船底下開洞,但撞擊到敵船船身上時也是夠嗆,足以摧折船側一排排的槳、撞穿船 身與槳座,並為己方船艦上的戰鬥人員提供一條攀舷肉搏的橋梁。這項改良意味著交戰準 則從擊沉敵艦轉變為俘獲敵艦。第二項改良在於帆具,方帆已不再使用,而是改用三角狀 的拉丁帆(lateen sail),許多船上開始出現第二、第三根帆柱,風能的運用更加廣泛靈 活。這兩項變革最遲大約都發生在10世紀左右。第三項改良發生於14世紀之前,受到北方 船舶的影響,以往划槳艦轉向所用的艉槳(steering oar)被真正的艉舵(sternpost rudder)給取代 。 到了1380年第四次威尼斯-熱那亞戰爭 期間,火砲首次裝上了歐洲的軍艦。不過這 第四項變革要改變未來歐洲海軍的戰術,還需要數百年時間來發展與試誤。即便是作為先 驅者的威尼斯,最早的砲艦也是用於潟湖中從未開出去;一直到1410年代,火砲才成為划 槳艦上的常客。這時期的艦砲口徑極大,發射的是可重達200磅(約90公斤)的石彈,照搬 的是陸上攻城砲的形式;而陸上的攻城砲則祖述15世紀末還在使用的拋石機,石彈可兩者 通用。造砲的材質有兩種,一種是鍛鐵砲,一種是青銅鑄造。青銅砲的鑄造技術與教堂裡 的鐘相同,缺點是銅價貴,在鍛鐵砲的十倍以上 。鍛鐵砲雖然便宜,然而他的製作法─ ─不是一口氣往模具裡灌入金屬澆鑄,而是將鍛打成的長鐵棒捆著木幹圍一圈,有如造木 桶一般,外面再箍上一層鐵圈,燒掉裡頭的木幹,安裝上底座,就成了一尊鐵砲──既費 工又費時。鍛鐵砲的砲身結構容易漏氣,威力較弱,儘管發生膛炸時相對比較安全。到了 1500年左右,鑄砲師逐漸發現長倍徑的青銅砲搭配金屬彈丸(鉛或鐵),侵徹力更強,不必 像以往那樣依賴體積巨大的石彈充當敲城磚,石砲與投石機也逐漸消失;不過石彈被取代 的主要原因還是成本考量──石匠切削石彈的勞動成本遠大於大批量鑄造鐵彈。上述三種 火砲都被用於划槳艦上,但都不是未來艦砲的主流。1534年,英國首次成功地鑄造鐵砲; 到了1580年代,北歐水域中的荷蘭、瑞典船隻也都開始在船艦上裝備便宜(要價只需銅砲 的三分之一)又可大量鑄造的鑄鐵砲,才逐步開啟了未來歐洲艦砲如林的戰列艦時代 。 前述四項改良中有兩項關係到船舶的性能,艄嘴的改良與火砲的添加則牽涉到戰術。 不過,如上所述,17世紀以前的船艦並沒有大量裝備艦砲的條件,因此火砲的引進主要是 為最後的登艦肉搏戰作準備──由於當時的火砲射程有限,想單憑火力在遠距離取勝也是 不現實的。早期的火砲內膛與砲彈並非緊密吻合,砲彈與砲身間空下來的間隙意味著,發 砲時的砲彈是上下左右振盪而出;離開膛口的那一剎那砲彈會打向何方,光看砲口面對的 方向是判斷不出來的。長距離射擊的準頭也就更不可靠,真正的有效射程大約不過在 200-500碼(約183-457公尺)之間,並不比其他小口徑火器的射程遠多少。此外,圓球彈的 空氣動力表現與後世的圓錐彈不同,動能喪失快得多,在打擊遠距離目標時的破壞力也因 而大減。再者,比上述都更重要的或許是海戰戰場的本質;在波浪中搖盪的船艦本身就不 是穩定的射擊平台,在現代各種觀測、修正彈道、調校火砲的儀器出現之前要修正碧波盪 漾造成的射擊誤差,在前近代幾乎是不可能的。 既然遠距離砲擊的準確度不行、殺傷力有限,那麼保持在近距離持續砲擊,就像風帆 時代的戰列艦那樣,是否可行?問題在於,在火砲的有效射程之內快速走完這樣近的距離 ,並不十分困難──如果讓槳手拼命划船、不留餘力全速衝刺,划槳船的最大船速可以達 到7節;而7節的航速足以在大約1分鐘之內跑完200碼全程,儘管維持這樣的速度不可能超 過20分鐘 。換言之,由於交戰距離至近,在雙方都有戰意的場合,幾乎不可能在船舶相 接、肢接肉搏之前一再重複裝填砲彈,遑論連續射擊。對划槳船來說,將火力投送出去的 機會幾乎只集中在第一擊。 所以在15、16世紀的划槳艦上,最典型的火力配置方式就是將火砲全集中在艦艏;為了保 持平衡,中央軸線上配置的火砲最重,兩側由重到輕成對鋪排其他火砲,有些船上還會再 加上一層戰棚,配置更輕型的迴轉砲(swivel-gun);這樣做的用意不外乎是在敵我遭遇時 一口氣點燃所有火砲藥線,火砲齊發,往敵艦身上衝開一道血渠,替肉搏的士兵殺出一條 血路。 不過,在地中海不同強權的海軍當中,這種戰術的執行方式也有差異。雖然雙方主動 求戰時要維持距離相對困難,但保持航速跑給對手追還是有可能的,只要己方的船隻夠輕 便、槳手更幹練。相對的,求戰的一方固然可以增加船頭的火力好在第一擊時壓過對手, 火力越強,火砲越多、越重,卻也會造成船舶過重、機動性下降,反而不利於主動求戰。 換言之,火力與機動性不可兼得,如何取捨是一道難題;而這道題的解答方式,在地中海 一分為二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兩大陣營當中提出的答案就各不相同。穆斯林船舶更重視機 動性。鄂圖曼帝國早期的划槳艦上所用的火砲就很輕,好比說在1499年的Zonchio會戰中 ,相對於威尼斯船艦配備的大小銃砲,鄂圖曼軍艦上只有更小的迴旋砲。1530年代以後, 基督教陣營的船隻上重砲就不再罕見;而在1550-1575年間,長砲身發射金屬彈丸的青銅 砲在西方國家更是普及。像西班牙所屬的划槳艦幾乎都配滿五門砲,自1500年以來已然如 此。位於東西之間的威尼斯則走得是中道,除了中軸線的重砲之外至多兩翼再加上兩門砲 ;鄂圖曼土耳其效法的也是威尼斯的範例,火砲很少超過三門。至於其他西方國家如法國 、如馬爾他(聖約翰騎士團的駐地)幾乎都走西班牙路線,熱那亞、葡萄牙也是如此,只是 所用火砲較輕巧;熱那亞人不大願意犧牲太多前衝的動力,而葡萄牙船艦在大西洋上航行 的機會更多,那裡海況更差,更不能隨便犧牲機動力。與注重火力的極端相對的是注重機 動力的另一極端,北非巴巴利海盜(Barbary corsair)的接舷戰依靠的就是肉搏而不是火 力,對火砲就不那麼注重 。 這種火力/機動的不同著重也反應在兩大陣營所使用的船艦上。划槳艦其實 是一個包含大小艦種的門類,而對於大艦小艦的偏好也說明了基督徒/穆斯林陣營之間戰 鬥哲學的不同。一般的划槳艦,以威尼斯的術語來說稱作galia sottil,是任何一支划槳 艦隊的主力中堅。這種正常尺寸的划槳艦在1570年代身長51公尺,寬5.5公尺,吃水1.5公 尺,前後排列了25排槳座(左右共50排),供150名划手划船,每個座位3人1組共用1支槳, 共50支。各陣營的標準划槳船差異不大,儘管威尼斯船舶的外表更為洗鍊,土耳其船舶的 結構更為粗硬結實,而這兩個國家的船舶都不像西班牙那樣經常超載。威尼斯船艦更偏好 較尖深的船底,這樣的構造在使用風帆時效率更好,作為火砲平台也較穩定;相較之下, 土耳其人更偏好平底,將船舶收起擱淺在岸上、艦艏砲口對敵,圍成臨時的設防陣地時更 加方便。 除了一般通用的划槳艦之外,專供指揮官乘用的划槳艦旗艦體量更上一個檔次。這類 旗艦稱作燈座艦(laterna),名稱的由來是艦艉用以識別的三座巨大航行燈,許多都是以 最大的船艦充當。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的座艦前後就有28排槳座,每 個座位4名划手,共需划手208人。勒般多(Lepanto)海戰中基督教聯軍所用的燈座艦更大 ,前後36排槳座,每座划手3人,一共有划手210人。雖然體型巨大意味著武裝完全人員充 實,燈座艦航行起來十分笨拙,單靠划槳對划手來說負荷過重,往往設有兩到三副桅桿盡 量利用風帆航行。而在威尼斯與熱那亞,大型的貿易用划槳艦(galia grosse,直譯為大 划槳艦)有三副桅杆,風力推進就與人力同等重要;這種商船的體長可達55公尺,寬9公尺 ,乾舷甚高,幾乎屏蔽了敵人的攀舷攻擊,一般設有28-30排槳座,須划手180人。相較於 體型其機動力還算不錯,儘管這種商船需要非常幹練的划手,新資成本太高、維持費太貴 ,1550年代以後幾乎就不再使用。 為了與西班牙艦隊當中與日俱增、火力兇猛的燈座艦(這種體量巨大、笨重的船艦有 個渾名叫「渾蛋」[bastarda])抗衡,威尼斯在1530年代發展出了帆槳艦(galleass, galeazza, ),其設計的宗旨是比大划槳艦更強大的火力配置──帆槳艦的體長可達 到47公尺,體寬8公尺,前後25排槳座,每座5人;不過比起眾多的人員,帆槳艦的重點配 置還在於船艏設置了的艏樓(forecastle),其中裝備的火砲竟可多達9門,船側與船艉也 都配置有火砲。這種艦砲如林的結構,再加上三副船桅,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他只是必要時 能夠操槳划行的風帆艦。早期的分析認為砲座與槳座會互相干擾,這使得砲戰的同時必須 收起兩側的槳,交戰就沒法划船;不過近期的分析認為砲座與槳座並不在同一層甲板,火 砲的射界不會被干擾,也就沒有互相扯肘的問題。西班牙人很快照抄了威尼斯的帆槳艦用 於大西洋,配置了風帆的帆槳艦經得起那裡的風濤。 相較於基督教世界的大艦巨砲,穆斯林偏好的卻是比常規划槳艦更小型的軍艦:比 galley更小的galiot,比galiot更小的fusta,比fusta更小的bergantine。這些小型槳艦 的使用在巴巴利海盜那裡尤其普及,畢竟搶掠敵船的先決條件是得夠得著別人,速度得比 對手快。機動性方面的優勢也方便穆斯林船隻哨探,戰時容易取得先手。典型的小型划槳 艦(galiot)長27公尺、寬3公尺,吃水不到2公尺,只有16-20排槳座,一般是18排,每座2 人共用1槳;通常就只裝備一門中軸火砲,彈重僅16-24磅。這種船的吃水淺、乾舷也低, 風帆的使用效率不如較大的船,但划起來靈活輕便,能靠機動力避戰、或者在有數量優勢 一擁而上。淺吃水也使其特別適用於突擊海岸的兩棲作戰中。更小型的微型划槳艦 (fusta)有10-15排槳座,每座2人;中軸砲的彈重僅12-18磅。迷你划槳艦(bergantine)體 長15公尺,寬2公尺,每邊有10-15人各自操槳,不像其他划槳艦數人共用一槳,而且幾乎 也不攜帶火砲。微型划槳艦實際上太小,一般是不用在大規模戰鬥中的;至於迷你划槳艦 ,他們在會戰中的主要作用是運輸大隊,高速載運預備兵力到前方交戰的船艦上替補。 而槳座與槳的設置方式也反映出對機動性的重視程度。威尼斯與土耳其的槳座很長時 間維持了每個划手人手一槳的配置,稱作alla sensile;相對於三人槳座三人三槳,15世 紀中葉以後,其他西方國家逐漸採用的則是alla scaloccio的配置,三人槳座共用一槳。 其中緣故在於,划手動作劃一、同時作動時船舶才會有最高的推進效率,但並非所有政權 都有辦法提供大量訓練有素的划手;降低幹練划手需求的好方法之一就是減少槳的數量, 讓一名划手去帶其他兩三名生手 。一直到1550年代,土耳其艦隊中多人共用一槳的方式 才大部分取代了各自划船的配置,而威尼斯艦隊直到1580年代還是堅持人手一槳,這也反 映出了戰爭比拼的是哪一方更經得起熟練划手的大量消耗。當其他西方國家(法國、西班 牙、教皇國、馬爾他的聖約翰騎士團)在16世紀初逐漸將穆斯林奴隸作為主要的動力來源 ,划手手鐐腳銬鎖在座位上時,威尼斯則堅持雇傭自己國家的公民作船員;雖然這種作法 非常昂貴,但這些划手拿起武器就能作戰,拿起槳也能划,作戰時賣力,逃跑時起勁(其 他基督教國家的穆斯林奴隸划手更傾向於被自己人解放),相同數量的人力身兼二職,在 應變應敵時更加靈活。 土耳其也偏好自由水手而非奴隸。在鄂圖曼帝國的徵召系統中,穆斯林應徵到船上服 役可以減免部分稅捐;部分被徵召的穆斯林稱作azab,作為非正規的步兵作戰時也十分活 躍。還有一部分自由基督徒也被雇傭來充當划手,稱作maryol,此外也有奴隸。徵召的穆 斯林、雇傭的基督徒、奴隸划手通常不會在同一條船上混用,以免降低效率。巴巴利海盜 當中的槳手也有類似的分別,俘虜的基督徒奴隸幾乎都只用在笨重的大型船上,執行劫掠 的微型、迷你划槳船當中的划手則是清一色的自由穆斯林,划手就是戰鬥力 。 在1571年的勒般多海戰中,基督教聯軍共集中了233艘划槳艦,其中大型的燈座艦、 槳帆艦(7艘)一共32艘,占了全軍14%不到。而在伊斯蘭陣營當中雖然有280艘划槳艦,其 中64艘卻是小型的galiot;穆斯林艦隊所用的大型槳艦只占全軍不到11% 。從艦隊的組成 可以撇見雙方對於火力與機動力的難題是如何取捨,而戰鬥的過程──基督教艦隊以7艘 槳帆艦為前鋒;雖然前線很快被海量穆斯林船舶湧過,這7艘船卻屹立如林桅檣之中,對 著身旁經過的敵軍頻頻施放火力,燕過拔毛 ──以及最終的結果,證明了火力而不是機 動力方面的優勢在會戰中更有力。不過,在會戰中取得優勢,也不必然意味著戰爭的勝利 。16世紀地中海上會戰的決定性通常只限於會戰本身的戰果,對整體勝負的影響卻很微妙 ;儘管基督教聯軍在勒般多大獲全勝,威尼斯卻沒能拯救塞浦路斯島,最終拱手讓給鄂圖 曼土耳其。 關鍵在於,15、16世紀以來,隨著各文明、各政權的擴張與人口的增長,地中海上划 槳船戰役的交戰規模也越來越大;這一方面使得交戰者投入的人力、物力越來越可觀,一 方面卻又降低了人力的素質──物質方面的損失還是比較容易彌補的,同船員的薪資比起 來,划槳船的造價並不昂貴;1530年代建造一艘西班牙划槳船的造價大約為2,300杜卡特 (ducats),但支付整船船員的薪資、糧餉、軍械一年就要6,924杜卡特,是船本身的三倍 。既然人員維持費昂貴得多,和平時期維持的艦隊規模很小,威尼斯的兵工廠很早就採用 了模組化的方式建造船舶,平時積攢保存起來的零件到戰時便可快速組合船舶下水。鄂圖 曼帝國、西班牙、葡萄牙、法國也都引進、或者獨自開發類似的模組化造船體系 。能夠 大量生產的物資如火藥也越來越便宜。相較之下,幹練水手本來就不夠在擴大的艦隊中分 配,隨著戰爭的消耗又越打越少,增加的人員又加劇了後勤的負擔,造成伙食質量的嚴重 下降、損害船員的健康、減損船舶的機動力──好比說,16世紀進入下半葉後,肉類完全 從西班牙船員的伙食中消失──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在在顯得越來越昂貴的人力越來越難 獨撐大樑,今後將是火力的時代 。 划槳船受限於其船體構造與航行特性,無法解決配備大量火砲又怕影響機動力的難題 ;這也意味著16世紀中葉開始在大西洋岸蓬勃發展、兼具火力與(風帆)機動力的大帆船 (galleon)將逐漸取代划槳艦在地中海的地位。此後划槳艦的定位也就逐漸轉變成風帆艦 的動力輔助──在無風狀態下拖行風帆艦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53953065.A.67E.html
efleet0714: 推,樓主的筆法行文相當洗鍊,讀得很舒服 03/30 21:43
lolitass: 03/31 00:10
ggghalo2: 推 03/31 01:23
detonator: 超讚 03/31 01:30
asdf95: 連結的第6頁有錯字,〝新資〞 03/31 06:05
已更正,謝謝~
PAULDAVID: 推 03/31 08:08
joe7226107: 推 03/31 09:04
chewie: 推 03/31 09:17
articlebear: 精彩的好文!! 03/31 10:54
volup: 如果衝角改成水面上是為了俘虜船艦而非擊沈,但是這種戰法 03/31 13:59
volup: 對人員耗損很傷,文中也提到經得起有經驗船員的重要性,還 03/31 14:00
volup: 有船隻相對人員便宜,為何不像古典時期的水下衝角以撞沈為 03/31 14:01
volup: 主要戰法呢? 03/31 14:01
  這也是一種辦法,不過划槳艦隊不是純粹拿來消耗的工具,對北非穆斯林和基督 徒海盜來說俘虜奴隸是一門好生意,馬爾他的聖約翰騎士團幹的就是捉戰俘要贖金或 者將整船到麥加的朝聖者賣掉的勾當;船本身不值錢但船上的東西值錢。 ※ 編輯: Nomic (150.116.197.79), 03/31/2019 15:01:57
viroid: 推 03/31 17:48
QuentinHu: 推 03/31 17:49
taiwanvictor: 玩那麼久的全軍破敵中世紀2,總算知道laterna是啥了 03/31 20:28
taiwanvictor: ! 03/31 20:28
LUDWIN: 推 03/31 20:59
bcs: 15之後地理大發現,地中海的經濟錢景下修,印度洋看漲。一切 04/01 18:25
bcs: 都是香料 04/01 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