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arfar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網誌圖文版:https://cimonnomis.blogspot.com/2020/01/blog-post_29.html -- 第二次與第三次阿散蒂戰爭[上] 第一次阿散蒂戰爭 以簽下屈辱條約的方式結束後,作為區域強權的阿散蒂免不了尋 求機會試圖翻盤;失去海岸地帶芳蒂(Fanti)人的藩屬國是不可容忍的,而英國人強行禁 止奴隸貿易更讓阿散蒂失去一大利源。儘管1834年以來常年在位的阿散蒂赫內 (Asantehene)夸庫‧督阿一世(Kwaku Dua I)堅定一貫地維持和平,儘管1844、1854年的 外交危機最終都和平解決,衝突原因未曾消解,英國人的報紙仍把阿散蒂描述為沉迷於活 人祭獻的野蠻民族,夸庫‧督阿一世不得不請拜訪的歐洲人闢謠。1862年,一夥阿散蒂臣 民因為被指控盜取皇室的黃金而叛逃,逃到南方海岸英國人的庇護之下。此時的英國總督 派因(Richard Pine)律師出身,相信這些人無辜,拒不交出逃犯。幾次外交折衝下交涉未 果,夸庫‧督阿一世頂不住重臣們的壓力,動員了六萬人攻入海岸邊英國的保護國,是為 英、阿之間的第二次阿散蒂戰爭。 區區四百名由英國人指揮訓練的土著士兵瞬間被阿散蒂洪流淹垮,儘管派因大義凜然 地說道他會堅持戰鬥,「直到整個阿散蒂王國拜倒於英國政府跟前」。派因運氣好,阿散 蒂的將軍們顧慮到天降大雨,隨即退兵,引得阿散蒂赫內大為震怒,處決了一名不戰自退 的偏將。儘管派遣兩千名白人士兵的請求遭到國內政府拒絕,派因仍決定帶上他那一小撮 部隊──總共才六百人──「乘勝追擊」。英國兵雖然從未渡過界河普拉(Pra)河,仍一 直待到乾季結束、雨季降臨,痢疾與瘧疾開始肆虐後,才不得不狼狽退回海岸,沿途拋棄 用都沒用過一槍未發的砲械彈藥。夸庫‧督阿一世幸災樂禍地說道「白人把大砲送給叢林 ;叢林可比大砲強多了」。第二次戰爭如此虎頭蛇尾地結束,英國人的聲譽再創新低,而 阿散蒂人不免認為英國人不過如此。 然而1863年的這場戰爭在名義上並沒有結束,只是英、阿雙方各自的內部事務使得戰 事被凍結了。1867年,夸庫‧督阿一世駕崩,享壽七十;經過三個月的內部動盪,被英國 人戲稱為「咖啡王」的柯菲‧卡加里(Kofi Kakari)才正式登基,繼任阿散蒂赫內。這位 三十歲的新王完全沒有軍事經驗,卻大言不慚地說「我的功業就是戰爭」;而他經常引誘 、漁獵重臣妻妾的行徑惹人非議,光是花在女人身上的黃金就使得國庫大失血。另一方面 ,遠征軍的失敗使得英國國內掀起了英國人應完全撤出該地的聲浪。主撤派與主留派最終 達成妥協,在去留未定之前至少先調整好南方芳蒂保護國的防務,主要是英國、荷蘭兩個 歐洲國家之間互相交換殖民地城池,將各自領地連成一片,方便防守。這種安排卻忽略了 本土芳蒂人政治分裂的現實。原本英國城堡周圍的芳蒂人便靠著英國的庇護才敢於對抗阿 散蒂,荷蘭人則一直以來與阿散蒂親善,自然其埃爾米納(Elmina)城堡周遭的埃爾米納部 落不願落入英國之手、被迫與阿散蒂為敵。城堡一經交換,雙方領地內遊擊隊蜂起,芳蒂 內部英國人撐腰的保護國與阿散蒂的與國埃爾米納便戰成一團,最終且引起1868-1869年 間阿散蒂大軍極為失敗的介入──遭遇到遊擊隊的頑強抵抗,阿散蒂損失了15,000人當中 近半兵員,陣亡的酋長多達136員,彈藥也被消耗一空,竟使得阿散蒂未來四年無力發動 攻勢。不過戰爭最嚴重的後果是,貿易深受戰亂干擾的荷蘭人決定收攤不幹了,把剩下的 荷蘭領地、城池全賣給英國人。1872年,荷蘭人結束了274年的統治,英國人則成為海岸 地帶唯一的主人(而丹麥人早在1851年便將其城堡轉賣給英國) 。 於是荷蘭轉交給英國的埃爾米納成為英、阿雙方爭執的中心;即便在荷蘭人統治之下 ,1702年以來兩百多年間荷蘭人是年年給阿散蒂人繳交埃爾米納的地租,在阿散蒂看來埃 爾米納的主權從來歸阿散蒂所有,更何況1817年與英國人簽下的條約中英國明白承認阿散 蒂在埃爾米納的主權。1873年,積攢了足夠彈藥的阿散蒂大軍終於準備好收復失地,兵分 三路南下,總兵力在21,000至28,000人(右翼四五千人,左翼二三千人,中央主力15,000 至20,000人 )之間,發動期待已久的大攻勢。儘管阿散蒂赫內柯菲‧卡加里本人反對交戰 ,卻不得不一邊發脾氣、一邊批准主要酋長一致通過的開戰決議。埃爾米納周遭的戰鬥很 快驅散了阿散蒂人對戰爭的樂觀估計。英國人儘管數量稀少,卻裝備了最新式的火砲與連 發後膛槍;阿散蒂士兵抱怨道英軍一槍子能打穿五人,而他們手中笨重的燧發槍幾乎要零 距離射擊才有效果 。雙方武裝之懸殊,甚至使得一名軍官大呼停戰;阿散蒂主將雖然沒 那麼快打退堂鼓,卻很猶豫要不要發動總攻擊,逡巡城下。當地的糧食逐漸消耗一空,許 多人死於天花、痢疾等流行病,士兵成批脫逃,而將軍們只等著阿散蒂赫內撤軍的命令; 柯菲‧卡加里大為惱火,命令所有主戰的酋長自掏腰包把開戰的花費都填補了,才終於在 1873年10月底允准撤退。這次失敗──驅驅五百名英國守軍擊斃了兩百多敵人,而守軍才 陣亡1人、負傷4人 ──重挫了阿散蒂人的士氣,儘管他們並沒有在戰場上被擊敗。許多 士兵公開表示以後不會參戰。 正在阿散蒂內部為是和是戰爭吵不休之際,英國的政策卻再度翻轉;之前放生保護國 的政策看來只引得阿散蒂得寸進尺,英國人轉而認為應該狠狠修理對手、大加懲創才是。 但轉消極守勢為積極攻勢,英國必須從頭整備一切必須的槍械彈藥糧食補給──當地缺乏 砲手,就算最輕便容易運輸的火箭也只有區區48發;過時的燧發槍才380桿,新式後膛槍 更只有190桿 。為此英國政府甚至都沒有先諮詢國會,連內閣內部都沒怎麼討論便拍板定 案,挑選了嘉內德‧沃爾斯利(Garnet Wolseley)擔任總督,全權負責戰事。已經參加過 四場大戰(第二次英緬戰爭、克里米亞戰爭、印度兵變、第二次鴉片戰爭)、在克里米亞被 砲彈炸瞎一隻眼的沃爾斯利此時年方四十,是英國最年輕的將官 ,軍方內部卻普遍認為 他太年輕,不足以擔此重任;而沃爾斯利與其個人圈子推動的軍隊改革也引起許多人不快 。但相較於還在問「阿散蒂在印度的哪裡?」的一般英國菁英,戰前便十分留意阿散蒂戰 事的軍人也就沃爾斯利一人,而聚集在他身邊的少壯派軍官就有兩百多,個個摩拳擦掌, 都想參與即將到來的遠征,沃爾斯利不得不從優甄選,只挑了36人──這批軍官普遍受過 高等教育,在英軍軍中實屬少見。 為了讓戰事順利進行,沃爾斯利事前作了大量準備;關於西非史地的政府報告、遊記 等等書籍文獻他隨船帶了幾十本,編寫成了簡明概要分發給軍官。這些講解當地地形和部 落的概要加上醫療須知,就成為船上每天給沉浸在節日氣氛中的稚嫩軍官授課的內容 , 英軍首次有了針對叢林戰的全面性指南。沃爾斯利尤其重視疾病防治;白人士兵在當地的 預期壽命不過一個月,當沃爾斯利詢問當地人還有甚麼該準備時,甚至得到了「棺材,其 他你都不需要」的回答。當時歐洲人尚未明白微生物與傳染病之間的關係,認為瘧疾的發 作源於沼澤或腐敗植物的毒氣,在潮濕惡臭缺乏氧氣的熱帶空氣中尤其容易傳播。基於這 些認識,沃爾斯利隨時帶著氧氣計測量氧氣含量,還有軍官頭戴面紗過濾「毒氣」;行軍 紮營時營地都徹底保持乾燥,供士兵休息的竹床遠離地面避免潮濕,營火則終日烈焰熊熊 ,好把空氣蒸乾。由於不曉得傳播瘧疾的媒介是蚊子,很少軍官攜帶蚊帳或使用防蚊液; 但至少奎寧預防瘧疾的療效已是人所共知,每天早晨英軍士兵都在軍官監督下定時服用奎 寧。士兵們還配發了遮陽帽與長筒釘鞋,更要緊的是把緋紅軍裝換成灰色制服,以免淪為 叢林中的活靶;軍官則不讓配劍,另外發給劍刺刀(sword bayonet),以便於林莽中開路 前行──雖然很實用,但也讓老派作風的軍官抓狂 。 沃爾斯利準備的伙食也豐盛──每個士兵每天配給醃牛肉1磅(0.5公斤),餅乾、茶、 糖、大米共1磅,晚間還有兌水的蘭姆酒(grog),加糖的萊姆汁則每周提供四次;放入大 量砂糖的甜茶被認為有助於部隊在炎熱天候下行軍戰鬥。光是食物就囤積了400噸,足供 6,500人支用一個月。此外還準備了大號濾水槽過濾淨水。武器方面,隨船運去了6門榴彈 砲、1,000枝康格里夫火箭、4,000桿施耐德(Snider)線膛槍與320萬發槍子,甚至一些加 特林(gatling)機槍──據說英軍向阿散蒂使團演示過機槍威力之後,當晚便有使團成員 自殺;其他使節則大呼「沒有東西能阻擋他;就連普拉河的河水都害怕得倒流」 。儘管 從後來的實戰紀錄來看加特林機槍的作用並不突出。 而要穩定供應部隊行軍所需的補給,更得重頭修建基礎設施。沃爾斯利原本計畫修建 鐵路,抵達當地後才發現地形過於曲折,足夠鋪設六英里(10公里)有餘、數十噸重成堆的 鐵軌、30個霧號與100個鐵路警哨只好閒置著作罷,火車頭改裝的蒸氣拖車則一下子就陷 入泥沼不得動彈。為了行軍順暢,從海岸到界河普拉河之間74英里(119公里)的路上,修 建了8處宿營地(約每10英里一處)、2處野戰醫院、237座橋梁,把修路的工兵忙翻了── 他們得一路砍伐熱帶硬木前進,有時一天之內來回走上二三十英里,一路上還得把容納 400-2,000人的營地一個個蓋好,營盤裡還包括軍官營地、醫院、倉儲、彈藥庫、防禦工 事與衛生間,有清道夫保持清潔。修一座橋至少要12小時,而蓋好的橋還要防範土著拆橋 來當柴火燒。修好的路至少要12英尺(3.7公尺)寬,某些路段甚至寬達15英尺(4.6公尺), 足以容納英軍四人並肩列隊通行;路上的樹根樹幹都要清除,經過的沼澤地要抽乾,還要 挖好排水溝 。每一處營地都布署了擔架隊隨時後送傷兵員,海岸邊還有三艘醫院船待命 。另外還架設了電報線。為了節省士兵的體力,行李盡量減輕,每三名士兵就配屬一名苦 力幫忙搬運。然而在這裡就出現一大失算──英軍始終雇不到足夠的人手搬運輜重,被迫 強行拉伕,而苦力們則大批逃亡;這主要是因為在當地文化當中,芳蒂男人沒有搬運重物 的習慣;反而是土著女性習於在頭上頂著60磅重(27公斤)什物行路,一邊還能照顧屁股上 趴著的小孩。英軍遲遲不願意雇用女性,而男性傭工非得在密集監視與高壓懲處下才肯工 作。到了1873年12月底,6,000名非洲苦力中大約有1,600名是女性 。 -- http://cimonnomis.blogspot.tw/ https://www.facebook.com/Cimon54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6.197.7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arfare/M.1580238079.A.046.html
GTHO: 男人不工作也太好笑了XDDDDD 01/29 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