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WindowsPhon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PDF版本(中): https://1drv.ms/b/s!ArkFMDi26CAEtt46m3AnSVpeK0HDzA (英): https://1drv.ms/b/s!ArkFMDi26CAEt4Vas-KDjLFw_gUp_Q ---- 這篇文章剛開始寫的時間點, 是在 2016 年初, 然後中間有點忙, 我打字又不 快, 一直到 2017 年初才繼續去完成它. 文章裡有些地方時間會交錯, 還有文筆 不好的部分, 已經不太來得及去修飾了, 請多多包涵. 文有點長, 如果沒時間或不想看, 可以直接 End 或左鍵跳出去. ^^ 目錄 ----- 從 WP7 一直到 WP8, 甚至 W10M 的問題 # 我在 Windows Phone 所看到的問題 ## 指標性 APP 不完整 ## 非軟體面的因素 ## WP7, WP8 的放生 ## 減少放生的衝擊 ## WP8 機種硬體的競爭力 ### WP 真的比較省電嗎? ### 偶爾會失控的待機 ### 續航力還是需要硬體的幫助 ### 相機 ### WP 手機遇到的競爭力問題 ## WP8 第三年, 缺乏亮眼主流旗艦的一年 ### 缺乏符合主流表現要求的旗艦機的影響 ## 其他減少放生衝擊的想法 ## 常常寄望下一代更好的產品, 不論是手機或 OS # 智慧型手機市場加速期 ## 消費性市場 S-曲線模型 ## 科技創新是否是唯一因素 ## 草創期 ## 加速期 ## 企業用戶 ## 加速期用戶數量類比於投資組合資產成長 ## 加速期內, WP/w10m 問題探討 ### WP/w10m 各種問題 ### 和 iOS 及 Android 比較 ### 微軟所缺乏的 ### 各類問題能否解決? # 生產力...? ## 行動裝置的興起 ## 計算力與網際網路 ## 廣泛參與消費性市場的活動 # 其他想法 ## 市佔對開發者的影響 ## 各種方案能否有效解決「指標 app 不足」問題? ## 對手機 OS 份額起不了作用的 Mobile first ## 對於刷機的想法 ### 市場現況中的 w10m, 為何要考慮刷機 ### 不同程度的刷 w10m 方式 ### 提供刷 w10m 的目的和效益 ## 對於 Continuum 功能的看法 ## 對於傳言 Surface Phone 的想法 # 總結 ---- Windows Phone 從 WP7 發表到現在 win10m 已經好幾個年頭了. Windows Phone 的市佔率過去幾年, 從 WP7.5 初期的充滿希望, 經歷 WP8 再點燃一次, 還是在 3% 左右載浮載沉好一陣子, 一直到現在銷售市佔急速掉到 <1%. 在 WP7 NODO 時期, 我買了一支 Mozart, 很快就遇到 7.5 升級, 而後在 WP8 時買了一支 Lumia 920, 到 2016年1月用滿三年. Mozart 現在的用途是備援的 鬧鐘, 920 則是升到 w10m insider 當備用機, 原先想換的 950 有續航的問題, 在 2016 年中, 在磐石網訂了 Lumia 950XL 用到現在. 雖然微軟在納德拉上台後蒸蒸日上, 而他也曾說過許多目前的改變, 尤其是 windows 10, 是為了 windows phone / mobile, 希望讓使用者能夠從 win10 PC + UWP 的工作界面, 較無縫地銜接到 win10m. 是否真能成功地帶起 windows 10 mobile, 2016年初我本身對它是比較保守看待, 不覺得樂觀. 到了 2017年初我們也看到沒有帶起 windows 10 mobile了. 接下來我想對 windows phone 困境的一些想法寫下來並整理, 來說明我為何會 不樂觀, 中間不免也會夾雜著許多我個人的抱怨, 請見諒. 後面還會有一些其他 想法, 大部分是針對微軟的一些做法. 這些都純屬個人的意見, 僅供參考. # 我在 Windows Phone 所看到的問題 Windows Phone 市佔一直無法提升, 所遇到的問題是什麼? ## 指標性 APP 不完整 首先, 通常第一個被想到的問題, 也是最大的問題, 就是*指標性*的 app 不完 整. 而這個問題跟市佔互為因果, 雞生蛋, 蛋生雞,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也是大 家都知道的事情. 注意這個問題同時包含了兩件因素: 第一個是指標性, 第二個 是不完整, 不完整包含數量不足或是功能殘缺這兩類. 只對指標性或不完整的其 中一點來討論改善無際於事, 比如說把 app 的量衝高, 但指標性 app 不想移植 過來, 或是必要的功能零零落落的, 這樣還是不夠. 所以如果針對指標 app 不完整這個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 包含這堆方案的組 合, 不能同時改善這兩項因素, 也還是不足以打破「市佔低」<=>「指標 app 不 足」這個惡性循環. 微軟針對指標 app 不完整, 提出過的方案有 App Studio, Universal App (win8/wp8), UWP (win10), project Islandwood / Astoria (port iOS/Android app to windows), 友善的 app 開發 IDE, IAP, 各種 app 競賽及與 app 開發 廠商的合作(也許包含合作開發金), 或者也有直接買下來的等等... 非常地多. 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問題上面, 把全部的精力都擺在這上面, WP 一直到 2016 年初的市佔走向, 也告訴了我們, WP 還無法從這個問題解套, 而 iOS 和 Android 的生態都趨於完整, 排擠掉第三名及以後的 OS 的力道也越來越強. 2015Q3/Q4 IDC 的市佔報告(這應該是銷售量或出貨量的市佔, 不是持有/使用率 市佔), WP 的全球市佔率低於 3%, 情勢並沒有變好, 反而越來越惡化. 也就是說微軟針對「指標 app 不完整」這個問題, 即使是最新的 w10m / Continuum / UWP 方案, 到了 2017 年初, 所施行過的解決方案, 還有他們政策 和執行上的各種綜效, 結果很明確是失敗的. 我個人對於微軟在軟體這方面的作 為能起多少效果很保守, 在『## 各種方案能否有效解決「指標 app 不足」問 題?』一節裡會列出對各方案弱點的看法. ## 非軟體面的因素 除了微軟在軟體方面針對「指標性 app 不完整」的作為以外, 是否有其他方式 可以改善這項問題? 這就需要回到非軟體面的部分來探討, 包含市佔等等因素. 我個人認為有些成果的確可能是微軟和 Nokia 的努力得來的, 比如Minecraft, LINE 在 win10m 之前的一些較有感的更新等等, 這些都不能忽視. 但是在非軟 體面的幾個部分 - 硬體部分, 以及市場及使用者等非理性面這部分, 微軟 + Nokia 在 wp7~wp8.1 時期都耕耘得不夠. ## WP7, WP8 的放生 第一個可以檢討的部分是放生 WP7. 每個人對這件事定義的範圍可能都不太一 樣, 我的話會把它侷限在對 2012 年 WP7 旗艦機的放生, 像我自己那時的 Mozart 就覺得夠本了, 有沒有被 WP8 放生無所謂. 2012 年 WP7 旗艦有 Nokia Lumia 900 和 HTC Titan II, 雖然有些人認為這兩個機種只是為了加 LTE 支援, 跟有沒有被放生沒什麼相關. 放生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要視智慧型手機裡, 使用者要求的功能, 以及各功能 使用的時數和重要性綜合起來決定. 跟功能型手機比起來, 很多功能在智慧型手 機裡都是由 app 來補充提供的, 我個人的估計, 非系統內建的 app 在智慧型手 機裡日常操作的比重應該有到 50%~70% 以上, 這會包含遊戲, 通訊, 社群, 瀏 覽器, 數位助理, 某些公司專用 app (銀行, 股市), 編輯器(文字,表格,圖形, 投影片), 播放器, 收發信, 其他各式各樣工具程式等等. 如果你常用的功能都可以由系統內建的程式做到, 或是可以用瀏覽器達到, 那麼 對於額外 app 的需求就會下降, 或許運氣好可以降到10%~20%. 有一點要注意的是, 對於需求不強烈這件事, 是自我感覺良好還是有經過考驗, 有些人幫家人選擇用 WP 手機, 或是評估自己對 app 的需求不高, 最後他們發 現朋友在用的 app 沒有支援 WP 平台, 或是缺少重要功能. 最後或許是被家人 抱怨, 或是用了其他平台以後, 才真正知道自己的需求, 或是缺的 app 太重要, 受不了就跳槽了, 留下一句「先說我很愛 Windows Phone… (中略) 等我要的 app 都有了我會再回來的」, 通常最後還是都不會有 WP 版本, 所以他們就此一 去不回頭. 有時會看到落井下石的情境: 上面這些人用了一陣子, 發現不太像他們原先預想 的那麼理想, 其中有些人會嘗試回來 WP 相關版面求救, 還會被酸說沒先做好功 課是要怪誰. 缺少重要功能這種事很容易發生. 之所以是重要功能, 很多時候就代表是該 app 得以和競爭者區隔的特點, 也可能不容易實作, 就不一定容易移植到另一個平台. 隨著時間過去, 世界持續往前運轉, app 商不支援的話, 缺少的 app 或功能會 慢慢增加. 而使用者也是, 會慢慢遇到新需求, 有可能是以前就有但沒設想到 的, 或是市場上出現新的流行, 趨勢, 新型態商務應用等等. (註: 寫這段的時 候還沒有 PM Go, 很不幸地這種指標 app 又多了一個) 有時也可以看到一些有做好功課的人, 不少都有用過其他平台或是兼用, 在 WP 也都可以找到需要的 app, 不論是官方或第三方的. 時間久了, 還是有可能機會 撞到前述的新需求. 真的能夠從頭到產品生命週期結束都沒新需求, 或不會遇到 app 或服務被終止的機率會慢慢地降低. 以上這個過程是惡性循環裡的一環. 使用者的需求會慢慢改變, app 商可能會依 市場現況改變他們的計畫, 競爭對手不會等微軟準備好, 也是會看市場調整策略, 而新應用也會慢慢出現. 惡性循環不是一瞬間發生就能豬羊變色, 能夠大幅扭轉 市場的產品, 在所有市場上曾經出現的產品裡比例非常地低, 通常改變都需要時 間來醞釀. 市佔如此, 出貨量如此, app 質量也是如此, 都需要時間, 來累積或 對當時的成果做出反饋. 這些跟放生有什麼關係? 在 WP 的體系裡, 放生的話, 新系統上的 app 就未必能在舊系統跑, 就「*永久 地*斷掉了使用新平台 app 的可能性」. 除非真的對新 app 或功能, 以及新應 用不在意(這大概佔少數, 可說是 5% 人吧), 或是有替代方案滿足了需求, 不然 對智慧型手機來說, 失去了執行大部分新 app 的能力, 功能無法擴充變化, 就 相當於失去了智慧型手機的靈魂, 退化為類似功能型手機的存在. 註: 功能機也是有可以用 Line 和 Google Map、看 Facebook 和 Youtube 的機 型, 而且是真的功能機, 不是像Nokia N-series那種偽裝成功能機的舊智慧型手 機. 但這種功能機要擴充其他應用就很困難. 若一個消費者原本對 WP7.5 手機的升級抱著希望, 買了第一年就發現升不了級 感到非常失望, 需要多久的時間, 才能得到平復? 我想用行為經濟學裡的損失趨 避心理來估計, 也就是對於損失的懼怕, 平均來說需要2.5倍於損失的收獲才能 抗衡. 以一支手機簽約兩年來算, 損失趨避需要 2.5*2=5 年的時間, 加上原先 的兩年, 也就是七年間微軟不亂放生, 使用者才會再對微軟不放生這種事回到持 平的看法. 以往在 WP7.5 的時候, 我們可以說等到時間夠久, 市佔累積得高一點, app 就 會出了, 跟人推薦的時候還可以這樣講保留一點點希望. 經過放生這個事件, 若 要跟其他人推薦 WP/w10m 手機, 就會多了這一層考量, 畢章連當年旗艦機都可 以放生了, 所以我們無法保證有朝一日真的能在要買的手機上執行到新的 app, 你得過濾出真的很久一段時間都不會對 app 有需求的人, 前面探討過所謂的 「需求不強烈」, 要找出這種人並不容易, 而且甚至他們會考慮留在功能型手機 就好. 其他平台因為使用者夠多, app 夠充足, 可以沒這種顧慮就向人推薦, 相 對來說 WP 只能向一小群人推薦, 對推廣相當不利. WP8 推出以後, 很快就有很多不支援 WP7.5 的新 app 出現. 有一些功能或 app 跟手機效能關係不大或使用者不在意速度, 也不需要什麼新硬體支援, 比如說通 訊/交友 app, 就在 app 還不充足的情形下被宣告永久執行不了這些 app, 消費 者對新 WP 是否終有一天會有這些缺少的指標型 app 就會沒有信心. 競爭對手比較狂熱的支持者當然不會放過放生這種負面歷史, 只要一有負面消息, 這就會是他們用來打擊 WP 使用者信心很強效的著力點, 微軟向來也不會為這種 事闢謠(不幸的是, 很多負面消息到最後結果都是真的 =_=. 好笑的是, 他們比 我們還關注 WP 平台存滅的小道消息. 到了 2017 年, 這些競爭對手的狂熱支持 者似乎連來 ptt WindowsPhone 版都懶了.). 對於手機製造商來說, 被放生以後還有手機賣不出去的庫存問題, 隨著電子產品 不斷推陳出新, 即使是旗艦, 庫存品的價值也會不斷下跌, 也會損失一些品牌形 象, 之後投資 WP 平台就會趨於保守, 要嘛不出新機, 要嘛只做小量的貨, 僅用 來不違反合同, 維持和微軟的關係, 像 hTC 就算不離不棄, WP8 後期 W8 只敢 出客製機, 不出國際版. 損失趨避心理並不會因為是企業而非個人就會消失. 放生這件事最大的受害廠商應該就是 Nokia. Nokia 在那個時間點還是世界上前 幾大的手機製造商, 旗下的工廠、員工都還相當多, 料件還有手機成品半成品的 庫存也是, 包含 Symbian / Meego 機種, 都是硬體商很大的財務包袱, 放生這 做法嚴重損傷了 Nokia 的品牌忠誠度, 放生消息公布後, 也有一些 Nokia 內部 有關延續 Lumia 900 WP7.8 支援期的投影片流出, 看得出想要鞏固住品牌形象, 但是微軟顯然斷得很徹底(一如 WM6.x?), WP7.8 只改了開始桌面, 完全沒有後 繼的支援, 沒有做任何補救措施, Nokia 這些嘗試也都徒然無功. (以下為個人 設想情節) 個人猜測 Nokia 遇到微軟這種絲毫不在乎品牌忠誠度, 以及硬體商 硬體損失的共同開發者, 就不難想像內部原有要做安卓機的聲音從此佔有一席之 地, 開發 Nokia X 等計畫, 逼得微軟不得不併購 Nokia 手機部門, 以免造成對 WP 市佔嚴重失控的傷害, 併購談判內容包含所有各地的工廠, 專利的限期使用 權(而不是擁有權), Here map 限期使用權(同樣不是擁有權), 這些條件都很不 利, 事後看結果也的確如此. 最後微軟在 2014 和 2015 年不斷資遣原 Nokia 許多員工, 裁撤及簡併部門, 以及關閉各地工廠, 只保留部分開發人員, 幫忙付 了大筆原本應該是 Nokia 要付的遣散費, 並在 2015 年減記原 Nokia 手機業務, 金額達 76 億美元(不用換算成營養午餐吧), 這些金額的一大部分是放生造成除 了 WP 市佔不振以外的另一項重大損失. (設想情節結束) 並不是說微軟不能停止對任何硬體的維護或升級, WP7 當時手機廠商被限制只能 用微軟能支援的少數幾種規格的硬體, 包含了旗艦機, 以致於只要微軟沒辦法支 援就 GG 放生, 沒有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 (有種說法是高通不幫忙 WP7 用 的那些 SoC 寫 NT 平台類似驅動程式的東西 [BSP], 另一種說法是 WP7 無法不 破壞資料升級成 WP8, 最後微軟只用一句模糊的「核心不同」帶過, 另外還有微 軟一直強調的體驗不好). 使用 NT 核心的單方面動作並沒有產生什麼效果, WP7 被放生後, 原本宣稱 WP8 更容易支援其他 SoC, 最後到 WP8/8.1 後期卻還是只 有支援高通的核心(還有 WinRT 支援的 nvidia 鐵瓜吧), 其他的 SoC 廠商如 MTK 不願意幫忙支援 WP, 和指標 app 類似, 有些類似市佔、跟技術無強烈關聯 性的要因, 若一廂情願以為 NT 核心技術比較好別人就要支援, 但是畢竟微軟不 是這些 SoC 商的主要客戶, 手機製造商才是, 如果手機製造商因為種種因素, 最後只應付一下選擇高通的簡單方案, 微軟的硬體支援廣泛程度就只會在原地踏 步. ## 減少放生的衝擊 除了技術上的因素, 放生後也沒有什麼補救動作, 以驅使原 WP7 用戶早點轉移 到 WP8, 或是把衝擊降到最小, 不論是補助 WP7 升級 WP8 手機, 或是 app 的 折扣, 放出刷機的資源等等. 唯一的應對就是徹底地放生, 堅決不進行任何後續 的計畫. 微軟的動作, 有點像軟體工程師發現程式問題太多, 不如砍掉重練的 做法, 只希望一舉成功, 能夠就此吸引大量新使用者一飛沖天, 並沒有打算把既 有使用者儘可能挽留在 WP 系統. 但是市場是否真的能像寫軟體一樣, 砍掉重練 就那麼容易取得成果? 這實在很難說得準. 微軟本身並非沒有砍掉重練的歷史, 比如 Windows 98 -> XP 及 Windows XP -> Vista+7, 還有 Office 2003 -> 2007 的界面, 不過都是在厚勢的市佔中進行, 而且多數人的環境也還能轉移, 使用者除了不滿也莫可奈何, 不過 WP 的砍掉重練並不具有這些厚勢的環境. 如 果 WP8 真的有起飛並持續成長就沒事, 沒有的話, 原 WP7 用戶除了較容易移轉 到 WP8 的人, 或是微軟或 Nokia 的死忠支持者以外, 其餘的大概是想說都花那 麼多錢了, 就湊和著用, 約滿或手機壞了就跳到其他平台, 這樣自然就再流失了 一些使用者基礎. 想要減少對市佔的衝擊, 可採行的方法並不會只有一種, 如同前面講的, 讓 WP8 一飛沖天, 讓 WP7 舊用戶有足夠多的人可以買得下手, 以取代手上的手機也是 可行的一個做法. 這就牽涉到手機的價格是否在預算內, 以及是否對得起它的價 值, 尤其是相較於其他的平台, WP 的 app 不足這方面對有些人來說會是一個扣 分項目. ## WP8 機種硬體的競爭力 微軟在 WP7 中後期和 Nokia 合作, Nokia 挾著對其有品牌忠誠度的使用者, 在某些方面來說對 WP 來說算是一個非常大的加分. 除了品牌外, Nokia 為 WP 帶來了他們的工業設計, 像 N9 / Lumia 800 仍然是一個經典. 此外相對其他手機製造商更重視 app 的想法, 也為他們的用戶帶來了一些重要 的 app, 包含原來在 OVI 裡的, 如 Here Map. 不過他們的一些 app 因為有些 功能據說需要用到微軟未開放給其他廠商的 API, 否則做不出來, 這也惹來了一 些非議. 不過我也不看好其他廠商對 WP 的市佔能起到很大的幫助, 畢竟看微軟 對 WP7 的態度、開發速度、以及 API 等資源的開放程度, 其他廠商也未必使得 上力. 我自己對 Nokia 並沒有品牌忠誠度, 只喜歡他們的某些工設, 還有一些小東西 (超靈敏觸碰, 雙擊喚醒, Glance screen 等等仍然很棒), 其他從以前功能機開 始就不怎麼愛, 因為跟同時期其他廠牌相比, 發現很難挑到價格/功能比吸引人 的機子. 以 WP8/8.1 這個世代來講, 他們出的機子通常不太會給多方面有優勢 的主要硬體, 通常不同價位的機種會給不同的特色硬體, 但是每個機種在特色硬 體以外的其他主要硬體在那個價位上就都沒什麼吸引力, 挑選的時候就會發現如 果這些不同機種的特色硬體能集合在一支機子上, 純粹以價位區分硬體等級就不 錯. 但也許是為了延續每個機種的生命週期, 不讓自家產品彼此互打, 他們並不 會將這些特色放在單一機種上, 所以就會很難選到想要的機種. 如果 Nokia 獨 大會沒事, 但面對百家爭鳴, 自己沒有優勢的市場, 推出的幾樣機種就容易同時 一起失去競爭力. 這種分配特色硬體的做法以日常經驗來比喻, 可以想成是入學考試時, 著重在某 些科系的加重計分, 也就是不同的加權, 提高被這些科系錄取的機率. 像數學系 可能會對數學這個科目加重計分 50%, 所以數學高分, 其他科目只要不要太差, 加重計分後的加權總分, 就有機會超過其他數學不擅長的考生. 不過如果其他科 目太差, 或是其他考生的數學成績沒有輸太多, 那加權總分還是會輸給其他人而 落榜. 比較早期的安卓機, 因為使用上不那麼順暢(肇因於 Android 實作上是否要即時 在介面上回應使用者觸控的輸入), 有一段時間是在靠著提升硬體效能, 來降低 手機反應的不順感. 大約同一時期 WP 很多使用者則是在說滑起來很順, 還有 (感覺)比較省電. 這是當時我覺得不太牢靠、未必能長保優勢的點. 我個人喜歡 WP 的部分在於 Metro / Modern UI, 開始頁面的設計感, 一些功能加入時, 在 界面的安排上會比較有仔細在評估考量, 以免過度破壞操作的邏輯, 而非想到什 麼功能, 沒什麼設計就硬找個地方塞進界面 (這是我不喜歡大部分 X-window 的 window managers 的原因, 有些地方顯得格格不入, 安卓在這方面也給我類似 X-window WM 的感覺, 只差在它是觸控界面. Hamburger menu 可能也是循著這 種思路, Google/安卓很喜歡它, 雖然它是 Facebook 提出的). 之所以覺得滑起來順暢和感覺省電這些點不牢靠, 有幾點考量. 首先針對順暢與 否, 有些地方其實是靠過場動畫, 真正硬碰硬的執行大量運算需求的程式並沒有 比較吃香, 還有前面有提到對使用者觸控的即時回應, 給這個回應有最高的優先 權, 讓人有順暢的感覺, 除了程式載入沒有比較快, 有些使用者對於滑動的順暢 與否不是很敏感, 或者手機的其他部分體驗能彌補這個不順感所扣的分數, 而隨 著硬體效能的快速提昇, 以及安卓系統本身可能在這方面也有所改進, 這種回應 不即時所導致的不順感就減少到更多人難以察覺或至少可以接受的程度. 滑得順 不順這種會被硬體效能提升所弭平的優勢, 再看看 WP 平台功能發展的速度和推 動市佔的力道, 這優勢不會持續太久, 事實上沒多久就被趕過去了, 並不可恃. ### WP 真的比較省電嗎? 至於省電的感覺就更加不準確可靠了, 我們對於 WP 比較省電的印象的根據是什 麼? 因為覺得 WP 的系統調校得比較好? 墓碑模式理論上會比安卓的方式優秀? 如果這些真的是主要因素, 那麼在各家網站多種不同方式比較續航的結果, 就算 沒有一面倒, 也要明顯看得出 WP 機種要有排在前面的趨勢. 可是不幸的是, WP 機種的成績普遍都不優, 以 gsmarena 的結果, 比較能拿得出來的大概就是 Lumia 1520 (107hr), 1320 (75hr), 640 (76hr) 和 hTC W8(79hr). 1520 是得 益於大電量, 以及可能是大面積帶來的layout 優勢和散熱效果, 硬體相仿, 電 池較小, 但螢幕用 OLED 的 930, 續航減少的量跟電池大小並不成正相關. hTC W8 是和其安卓機配置一樣的硬體, 比分則稍微好了一點點 (79hr:77hr), 算是 可以讓 WP 使用者欣慰的結果(1520 也是). [註: gsmarena 的測試方式有些人 會表示跟他們使用經驗不那麼相符, 而且只在剛拿到該機種時測一次, 之後就不 再更新, 不過如果每個機種都不更新, 比較基準勉強可當成是一致的, 推出時未 做好最佳化的會吃虧, 大家都一樣, 另外有個優點是他們測過的機種比較完整. Phonearena 相比之下就缺了一些.] 我手上的 920, 在全速跑程式, 又開著行動 數據的情況下, 發熱和耗電量都非常可觀, 玩個三消遊戲三到四個小時就從滿的 變沒電了, 也會非常地燙手, 一直在上網站或看影片也會如此, 天氣熱的時候一 邊玩一邊都要注意會不會燙傷. ### 偶爾會失控的待機 撇除密集使用的狀況, 單純看很多人在意的待機吧. 多數在 WP 板能得到的建議 是關掉大部分的程式… 可是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為什麼需要使用者這麼辛苦 地來調整呢? 第二個是使用者就算調整設定了, 並且改變使用習慣, 真的就會有 用嗎? WP 用了墓碑、以及幾乎不讓程式能常駐在背景執行等等限制, 加深了一些通訊 app 掉訊息的可能性. 但是就算把通訊 app 以及能關的背景程式全關掉了, 事 實上從 WP7 開始, 都還是會遇到非預期性的持續掉電發熱的問題 (1) WP7 很多人都遇過的 Yahoo mail 信件收不下來, 就在背景一直重試(yahoo mail 我有個帳號, 但很少用, 也不用手機收它的信, 印象中只有想親身體 驗這個 bug 所以用過一次), 而 mail 除非設定成不想收, 不然它在背景跑 也不會出現在任務列表, 所以關不掉 (2) WP7 有遇過遊戲(微軟的數獨)在螢幕即使關掉, 理論上應該已經進入待機模 式, 卻仍然持續耗電 (然後到早上手機沒電關機, 鬧鐘沒響就睡過頭了 囧), 我推測是廣告的問題. (3) WP8.0 時期, 有遇過一種莫名的耗電, 在「待機」時手機還是會微溫, 一直 找不出原因, 通常重新開機會改善, 或是開開關關省電模式數次就可以不重 新開機暫時中止這個現象, 這問題後來在 8.1 應該有被默默修掉. (4) 有些 app 在背景執行時, 也還是會非常耗電, 比如 Facebook app, 所以通 常我都是關掉這些 app 的背景執行設定, 8.0 早期只要一更新 app, 這些 app 的背景執行設定就會再被重設為打開, 某版本後才改成不會重設. 不過 我用 950XL, 發現 w10m 最近某次系統更新後又開始回到像 8.0 早期一樣, app 更新就會重設成打開背景執行(Facebook 當然是第一個再被關掉的). (5) 還有一個搞笑的, WP8.1 的某次更新, 省電模式設定打開, 反而會持續耗電, 弄到後來我就直接關掉省電模式. (6) 另外還有有關 IE 的觀察, 我自己也無法確定, 也沒打算去重現追究, 只在 使用後再加些習慣的動作: IE 在畫面有在動, 比如說廣告動畫, 或是在載 入廣告中, 如果接著按 Home 鍵跳到開始畫面, 然後進入鎖屏不使用手機, 有時還是會持續在背景耗電(我的 IE 都是設定成不允許背景執行). 或是有 時即使 close all tabs 並且長按 Back 關掉 IE, 還是會覺得 IE 在耗電, 要特別單獨打開 IE (不開任何網站), 再跳出後才能中止耗電. 以上這些是我在 WP7.x/WP8.x/W10m 遇到待機時仍有機會高耗電的情況, 有些有 看到其他人提過, 有些沒有, 也不確定是不是其他人也遇過. 總結來說, WP/w10m 雖然想要強調軟體在待機耗電方面的最佳化(還是微軟根本沒說, 全部 都是使用者自己腦補的?), 希望能夠透過調整控制一些設定, 就可以達到長時間 的待機, 但是一路走來, 也林林總總會跑出一些問題, 每個時期都有, 也都在微 軟意料之外, 且不是設定可以控制的, 使用者就算願意配合調整使用習慣, 這個 系統在這方面還是有些不定時炸彈, 表現並不是真的穩定妥當. WP8 的 Battery Saver 裡有各 app 的耗電量統計, 最短只有 24 小時的, 這種 統計只能看出你的日常使用狀況, 幫助你調整使用習慣, 好讓手機能用得久一點. 當各種不定時炸彈發生時, 24 小時耗電量統計就無用武之地, 除非真的很少在 使用智慧型手機, 少到可以找到在 24 小時的時間裡都沒有密集的使用. 通常要 人在 24 小時內都不用智慧型手機已經很困難了, 3~6 小時應該就還做得到, 這 也有不少人在 Windows Feedback 建議過, 微軟到 w10m RS1 終於有加進 6 小 時的統計了. ### 續航力還是需要硬體的幫助 讓我們回頭繼續關心硬體. 密集的使用, 假設給同樣的電池容量, 只要不是軟體 寫得太差, 最佳化做得都差不多, 那麼續航大抵上就是看硬體的耗電. 而待機的 話, 軟體, 也就是系統的調校就變得很吃重, 不過硬體的耗電較少還是能在類似 的調校下帶來較長的待機時間, 舒緩系統問題造成的續航力減損. M8 和 W8 的 gsmarena battery life test 成績相若(W8 好一點點), 硬體是一 樣的, 表示在密集使用時, 兩者作業系統和軟體最佳化的成果不會差太多. 950 和 G4 硬體相近, 比分有明顯的差異, 那就可能表示當時的 w10m 系統優化還沒 有調到跟wp8.1一樣, 有一些亟待加強的地方. 當硬體還在剛起步, 進步會快於軟體的最佳化, 尤其是在軟體最佳化已經做到不 錯的程度時, 能帶來較明顯的體驗升級感, 比如 90%->95% 要花的軟體寫作資源, 相比 60%->90% 可能一樣多, 但體驗的提升並不多, 硬體快速進步的階段, 增加 30% 效能, 就趕上軟體方面努力的成果了. 有些最佳化極可能存在硬體的相依性, 尤其在 90%->95% 的階段更有可能, 當硬體改變時, 針對先前軟體最佳化的部分 成果或許就要打掉重來. 提到最佳化, 可能我們會直覺想到執行速度的有感提升, 不過其實能量的消耗 (節電, 表現在續航上), 能源的使用效率(消耗同樣電量能做到的事, 或是做到 同樣的事所消耗的電量), 也都是需要最佳化的對象. 智慧型手機的體驗, 特別是旗艦機種, 早期可能比較注重效能的提升, 以求操作 順暢以及跑分, 在續航上只好暫時擱置, 儘量是靠大電量來加強續航, 也許也會 暫時把耗電發熱的問題擺在第二位. 但是差不多在 WP7 的後期, 就有感覺到旗 艦機開始慢慢開始注重續航了, 以往一直被挖苦的 Android 續航, 在這個時期 到了令人可以接受的地步 (當然行動電源的廣泛使用也可應付續航問題). 此外, 可能發熱量已經大到來不及散熱了, 人們也開始在意機子操作時的溫度, 就像早 期的個人電腦根本不需要在意散熱, 後來才要加風扇, 不然 CPU 過熱就只好降 頻以免熱當甚至燒毀, 但手機不像中期的個人電腦可以加風扇, 要嘛就在設計上 下功夫散熱, 或者是手機 OS 在適當時候關閉的部分核心或降頻. 有時候會看到有些人期待電池黑科技的來臨, 以為只要有大的電池容量解決續航 問題就夠了, 如果再仔細思考, 就會知道其實不太一定. 大的電池容量需要有更 長的充電時間或是更快的充電速度, 儘管有部分使用者可以使用一次性的電池, 或是靠人生必備的換電池方案舒緩, 一天使用下來的電量需求, 也需要你在一天 中各種充電/供電來源能得到的電量來供應; 就算電力供應和能源使用效率低不 被在意, 也還是存在著發熱問題要解決, 高耗電量通常也轉換成熱量, 如果散熱 設計不良,就會造成局部的高溫, 比如高溫集中在 SoC 排除不掉, 做為手持裝置, 溫度太高會燙傷使用者, 難以握持, 也會造成熱當/降頻等等問題. 高溫也會傷 害電池以及加速手機內各種電子零件老化, 減少電池和手機的壽命. 此外, 電子 產品設計時對於操作溫度範圍都有個設計目標, 高溫也可能高到 SoC 設計目標 以外的不適當溫度, 因此元件運作的特性值就超出原本考慮的範圍, 造成電路異 常而產生非預期的運作模式, 耗電/發熱量也就因此變得比設計值高很多, 這又 反饋回授讓操作溫度再惡化. 發熱量造成的後續效應已經嚴重衝擊到預計的效能 提升和使用者體驗, 2015 年高通 S810/S808 造成了安卓旗艦機黑暗的一年, 就 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 就算高通不肯承認, 手機製造商對高通也沒輒, 但是市場 上的消費者也不全都是傻子, 銷售量和使用評價也都會反映, 最後造成其他 SoC, 包含自行研發, 被列為值得考慮的選項 (但看來 Intel 的 SoC 除外, 而微軟在 WP/w10m 對 SoC 還固守在高通也是例外), 而高通也加速研發推出 S820 取代 S810, 意圖淡化 S810/S808 的歷史. ### 相機 另外一個會被比較的是手機相機, 雖然畫質和數位相機有著不小的差距, 不過因 為攜帶方便, 在不很要求畫質的許多時刻, 先求有, 快速, 量多, 再求好, 專業 性不再一定擺在第一位, 再加上快速使用 app 編排修改等等應用, 手機相機因 此得以被廣泛的使用, 脫離了傳統攝影的應用範疇. 傳統專業上對成像的要求重 點可能像是細節, 潔淨度, 可以後製等等, 色溫/白平衡則可以(更專業地)靠後 製另外花時間修正; 至於我們一般人對於手機相機的要求, 不考慮品牌的話, 重 點可能先放在白平衡, 對焦速度, 像素數(雖然不一定等同細節), 並能在手機上 快速拍照處理完以後分享, 此後可能就不會再回頭檢視相片的品質, 順位和數位 相機不一樣, 近期也有些人會稍微注重細節或潔淨度, 以及夜拍或低光源. ### WP 手機遇到的競爭力問題 對大部分的使用者來說, 由於 WP 畢竟不是蘋果的手機, 沒有足夠的 app 和品 牌加分, 又在 WP7.x 轉移到WP8 這段該建立品牌忠誠度的時期沒有使上足夠的 力, 所以勢必得和 Android 機種較量. 比較的過程或許會從功能, 效能, 續航, 溫度, OS 介面, 相機綜合而成的使用者體驗出發, 再視預算和需求來決定. 手機製造商則要考量成本, 比如晶片製造商提供的晶片性能和價格, 以及上市時 程會不會太晚被市場主流遠遠甩開, 生產能量足夠與否, 最終要在 OS/driver/ 功能/介面最佳化等等方面在上市時程和使用者體驗間決定一個折衷的點, 以免 舖貨時硬體已經過時, 卻因為種種成本不提高定價回不了本, 定價太高使用者卻 不想買的兩難困境. WP8 時期的幾支 Nokia 手機, 在硬體的優劣勢方面碰上了一些問題, 和主流使 用者關心的方向不是很一致, 而且可能微軟支援新 SoC 或硬體的速度太慢, 同 樣效能/功能的硬體會晚安卓機至少三個月到一年才會舖貨, 但是即使過時了, 定價卻仍然是別人半年一年前的價格, 因此嚴重降低了競爭力. WP8 第一年旗艦 Lumia 920, 就有著高發熱量, 高耗電量的問題, 續航力比不上 其他旗艦, 重量也太重, 相機的走向也走了偏鋒, 雖然領先時代引進 OIS, 在低 光源拍照至今仍佔了一席之地, 看似做出市場區隔, 但是白平衡, 白天拍照的細 節, 對焦和拍照速度, 儲存速度等主流項目就都不行了, 連用相機鍵開啟相機到 完成拍照的速度到後來也都沒佔到優勢. 還有一個項目, 發表會上宣稱螢幕 dpi 是當時最高的, 但是沒多久不少廠商推出 1080p 螢幕的機種, Lumia 920 就此 被市場晾在一旁, 只有 WP 或 Nokia 愛好者, 或是喜好 920 優點的小眾會嘗試 使用它, 讓人分不清到底是做出市場區隔, 還是「被區隔」. 後續旗艦 Lumia 1020 因為微軟沒能來得及支援較新的 SoC, 用的和 920 一樣, 同時可能因為無 法另加一顆 DSP (如 Nokia 808 PureView), 來處理 41MP 相機的大量運算, 影 像處理、對焦和儲存速度等問題也就更加嚴重. 回到入學考試的比喻, 在智慧型手機上會被比較的科目, 至少有品牌、app 執行 速度、相機、價格或性價比、作業系統、app 支援、續航、溫度、介面設計、操 作順暢度、通話品質、穩定度和可靠度, 或許還有個別手機或廠商加入的特別功 能. Lumia 920/1020 在品牌、相機的某些功能、通話品質、穩定度或許會有一 些優勢, 但不是很全面. 其他的部分以主流來看的話都輸, 對 WP 粉來說, 作業 系統/介面設計/順暢度會被加重計分, 但加權總分能否勝出就很難說, 有些人可 能會對 Lumia 相機的 app 和畫質又給更高的權重. 但是加重計分這件事, 以科 系來說, 只有少部分特定的科系會在在意的科目上加重計分, 簡而言之是比較少 的一個族群. 摒除掉作業系統這個因素, 如果需要靠非常特定, 跟廠商或品牌加 入的相關特色來加重計分看看有沒有機會勝出, 在主流特色方面放掉, 那就相 當於調性很小眾, 只能吸引特定族群, 而且入學考試就算某些科目有加重計分, 其他的科目也不是就無視, 還是會要求最低分數. 其他大部分廠商在主要硬體方面使用主流、在效能及耗電量方面較先進的硬體, 因此於共同科目、非加重計分的部分, 先取得較高的分數, 把 大多數 WP8 機種 拋在後頭. 這種世代間硬體分數的落後差距會一直難以縮小, 除非硬體的進步、 發展、改善的速度停滯了, 或是直到Nokia / 微軟願意及時跟上硬體主流腳步的 那一天才會減少. 於加重計分部分, 比如相機, 其他廠商高階機還是有拿到市場 主流認可的基本分數(白平衡, 速度等等), 這些 Nokia 都沒拿到分數, 然後把 Nokia 自以為的優勢, 但一般人不容易直接感受到的, 給晾在一旁, 再花個兩三 年時間來追趕, 所以我們也看到兩三年後, OIS 成為高階機主流. Nokia 著重的 加重計分項目, 再怎麼加強, 和其他廠商的差距, 只有會追求專業細節, 同時願 意碰 WP8 的使用者能接觸比較得到, 這差距能否彌補其他比較項目的劣勢見人 見智, 但整個市場的總和, 告訴我們的答案是 Nokia 強調的這些, 顯然對市佔 起不了作用, 因為市佔著重的還是相對來說不那麼有時間追求專業細節的大眾. 在硬體性能增加的分數, 和感官與主觀下所得到的評分也不是線性關係, 比如對 於一般人來說, 10萬元和 100 萬元可以感受得到差異, 100 萬元和 1 億元還可 以, 但是 100 億和 1000 兆呢? 沒有體驗過這個數量級的人, 就難以感受到這 個數字的差異有多大. 所以即使一下子把某些性能做了幾個世代差異的提升, 大 多數使用者對性能提升的感受, 很快就飽和了, 有著邊際效益, 使用者評分系統 的運作當然就跟廠商預期的大大不同. Nokia 也不是一直都是出這種調性比較小眾的機子, 偶爾還是會出一些硬體上在 市場主流方面令人覺得性價相符的機種, 比如 520 / 1520 等等都有不錯的評價, MSFT 後來的 640 評價也不算差, 或許這些時候剛好微軟 WP8 剛好都有來得及 支援到這些 SoC, 可見 Nokia/Lumia 的各設計團隊並非做不出值得買、市場會 喜歡的手機, 只是從 Lumia 一路看下來, 高性價比機種的比例偏低. 像 Nokia 手機部門被微軟收購後, 有好幾支被中止的手機計畫, 用的主要硬體的帳面規格 對應其價格就都沒有吸引力, 跟不上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逐年的硬體進步以及價 格更親民的趨勢. 即使主流規格上不容易和安卓旗艦機競爭, Lumia 920 畢竟是 WP8 的初代旗艦 機, 加上工設和 Lumia 設計語言, 以及靠著 Nokia 廣大的粉絲群, 在 WP8 第 一年裡也還有著不錯的市佔比例. 旗艦/高階機, 包含蘋果的 iPhone, 比較像是 扮演著展示先進技術、新操作概念、高階硬體、新功能, 以及建立品牌知名度, 打開市場的角色, 價格較高, 也提供廠商較高的利潤 (只要開的價格賣得出去的 話). 但如果要在整個智慧型手機市場裡提升市佔, 預算有限的人, 才是提高智 慧型手機滲透率, 也就是普及化的主要對象, 產品的普及化, 一定要在品質功能 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產品的價格變成一般大眾容易負擔(蘋果 iPhone 定價位於 高階使用者的頂端, 智慧型手機能那麼普及, 真正靠的還是 Android 包含中低 價位機種以後所帶來的那 70%~80% 的市佔), 要嘛是成本和價格都能壓低提高性 價比競爭力, 要嘛是一般大眾的購物能力提高, 手機製造商當然不可能撒錢給使 用者買手機, 是以一般比較常見的情形是提高性價比競爭力, 市場上同時會有許 多競爭廠商嘗試在這方面突破缺口. Lumia 520 就是肩負低價格+好性價比, 為 Nokia 和 WP8 爭取市佔的角色. 520 在 2013 年 2 月發表, 2013 年 9 月成為最暢銷的 Windows 設備 (不論手機/ PC/平板). 92x + 520 (+其他) 的組合為 WP8 取得了極佳的成果, 看來 WP8 似 乎未來可期. 可惜好景不常, 智慧型手機其他的廠商和消費者市場也同時在演變, 「標榜」著 高規低價的小米手機 2發表推出搶市, 雖然並不清楚是否他們犧牲了什麼來壓低 價格(宣稱是通路費用, 聽聽就好), 或者智慧型手機主要硬體的整體水準已經進 入新的階段, 此後智慧型手機的價格破壞便開始加速了, 到了 2013 年底開始, 多種也同樣喊著高規低價的手機紛紛出爐, 性價比不再是小米手機, 或是 520 的獨特優勢, 滲透率進入了爆發期, 非高階手機價格回不去了, 高階手機也沒有 淺顯易懂具壓倒性的帳面規格可以維持售價. 雖然小米手機開了第一槍, 不過演 變至今日, 高規低價的副作用似乎也讓他們不怎麼好過, 市佔或出貨量是否有真 正轉換成利潤狀況不明, 而此後機種的性價比則是被詳細地檢視, 並與他牌手機 的規格比較. WP8 第二年以後, 就在市場高規低價的呼聲中慢慢喪失了以往在低階硬體也能順 暢運行的這項優勢. 軟體不管花了多少人力資源下去做最佳化, 不管實際上是不 是比較好, 都很難比得上硬體規格方面帳面上的數字或跑分有說服力. WP7 時期 的 256MB RAM, 一度甚至傳出128MB RAM, 或是 WP8 的 512MB-RAM 機種, 勢必 都得花人力資源去最佳化或調整系統, 在 OS 改朝換代的期間, 如果在舊 OS 過 於低階機種最佳化上投入了過多人力, 就會延誤新 OS 或新產品的推出進度. ## WP8 第三年, 缺乏亮眼主流旗艦的一年 WP8 的第三年, 或許因為緊鑼密鼓地進行 win10 和 w10m 的大一統, 所以在 WP8 這方面沈寂了一陣子, 也可能是因為收購了 Nokia 的手機部門以後, 種種一切 的整合都沒有很順利. (雖然我個人猜測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定期、常態性的計畫 成效檢討時, WP8 市佔及評估未來發展性不如預期, 微軟內部或許又有人想出新 策略, 原先種種的計畫就慢慢無疾而終, 包含自己或與廠商合作新機種的推出). 這段時間, 除了 1520 和 W8 以外(也許還有一些沒特別受注意的客製機), 市面 上並沒有堪稱旗艦的機種可以買. 1520 則是 5.9 吋螢幕, 尺寸太大, 並不是當 時市場的主流, Phablet 比起 4.7~5.5吋機種的市佔比例也只算小部分, 而且嚴 格來講, 1520 即使算舖貨時間, 應該還算是在 WP8 第二年內. W8 一開始是 Verizon 客製機, 後來在市場熱烈地詢問(?)下才在 AT&T 也推出可解鎖的客製 機, 但是並沒有在世界的其他地區試圖推廣. 930 的續航和溫度都不行, 以當時 對旗艦機續航和溫度的基準, 930 很難被視為夠格的旗艦機. 也許還有其他的客 製機, 或是廠商自己認為是旗艦的機種, 但是並沒有引起廣泛的注意. hTC 推出的 W8, 正式名稱是 M8 for Windows, SoC 是用 S801, 其他用 S801/805 的機種都是只聞樓梯響, 不見人下來. 微軟就算自己無法推出 S801/805 機種, 也可以加強幫忙其他廠商推廣的力道, 不是單單只擺在旗艦店, 最後微軟並沒有幫上什麼忙, hTC 感覺上也不想冒更多的風險. 當別的廠商在接力發安卓旗艦, WP 這邊則是一片寂靜, 偶爾會傳出微軟新機的 小道消息, 引起一些討論這樣, 不常有什麼令人振奮的消息, 也不會有不同新機 種所帶來的熱潮. 安卓機在市場熱度和 WP 非常地不同, 安卓機發表和 Android OS 的發表是分開的, 所以一年各個時候都會有能引起討論的新機發表, 熱度會 一直維持, 也不用和 Android OS 發表綁在一起, 會給消費者有系統持續在發展 的感覺. 而就算是 iOS, 裝置和作業系統的發表也是分開的, 此外也不斷會有記 者關注, 或是各種小道消息, 雖然我一直懷疑有些消息是蘋果刻意放出來的, 是 否會成真不那麼重要, 吸引消費市場的關注才是主要目的. 可是 WP 這邊, 如果是 OS 的大進版, 比如 WP7->7.5, (empty)->WP8, WP8->w10m, 基本上都會跟新 WP 發表綁在一起, 日期相近, 像是大拜拜一樣, 感覺上只有 Nokia 例外. 在此之外其他廠商也少有營銷推廣活動或是話題性機 種, 使用者也會擔心會不會變孤兒機, 出了問題廠商會不會不想理, 也找不到人 可以解決? 處理會不會拖很久, 耗費用戶時間精力? 雖然大拜拜看起來好像比較有氣勢, 可是 兩三年後還是沒落了. 各家廠商並不 是附屬於微軟, 有何必要得配合微軟的大拜拜才能推出? 如果大拜拜前兩個月推 出, 即使貴為旗艦, 是不是就註定被微軟放生, 不支援升級到新的大進版? (正 經)反觀現在即使各家安卓手機廠實質上已經被戲稱為 Google 的代工廠, 各家 廠商還是可以有自己的產品開發上市節奏. 至於能不能升級成新版 Android, 雖 然 Google 有給壓力, 但還是各家廠商自行決定. 而安卓機即使不升級, 指標性 app 只支援新版 Android 的衝擊或可能性也仍比 WP/w10m 小. ### 缺乏符合主流表現要求的旗艦機的影響 仔細檢視下來, WP8 第三年, 一直到 w10m 出來之前這段時間, 是 WP8 旗艦的 空窗期, 沒有任何足以在市面上廣泛流通、具競爭力、符合主流表現要求的旗艦 機, 吸引不了新的高階使用者, 也提不起舊的 WP 玩家換機的興趣. 而前面提到 旗艦機肩負的品牌, 新功能, 新操作概念展示, 或者單純只要在市場上刷刷存在 感, 自然也都付之闕如. 所以 WP 這邊除了 Lumia 640/XL 能受到原本有在注意 WP 的人的關注, 並沒有 其他能打出知名度的中低階機, 和安卓機相競爭就會變得弱勢, 640/XL 也只有 在特價的時候才比較有吸引力. 表面上看起來, 因為高階機種不是整體的比例的 主體, 所以沒有高階機種推出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 對多數沒特別關注 WP, 抱著持平看法的消費者來講, 沒有市場熱度, 失去市場 能見度, 他們就容易認為手機系統沒有在持續發展或流通, 尤其是對比另外兩個 一直都有存在感的 iOS 和 Android, 畢竟只剩 WP 的關注者會特別注意 WP 消 息, 關注者當中還有不少是軟黑, 或者重點擺在各系統的技術層面、比較持平看 待的人, 軟黑的存在容易讓不利的消息放大, 比如說會多轉幾篇不同家新聞或評 論對同一事件的報導, 或是只轉不利的消息. 可是對於多數消費者來說, WP 的 消息只會佔他們日常中各種資訊或新知的一小部分, 接收到 WP 的消息時, 他們 會連查證的念頭和時間都沒有就這樣讀過去, 有個印象, 然後繼續看會讓他們感 興趣的其他手機系統的消息. 負面消息的則數比較多的時候, 就只會留下更多的 負面印象 (還有更慘的, 多數人連把消息再轉傳出去的想法都不會產生, 因為在 同儕間討論這個沒有任何的價值, 最後就是會有個人說「這個系統不是不再發展 了嗎?」而其他人的態度看起來也都認同「不再發展」這件事, 或是根本不在乎) 微軟並沒有任何的舉措, 來對抗這些負面的消息, 以加強支持者的信心, 最多就 只是會說「非常重視」w10m, 卻遲遲看不到實質的行動. 單靠中低階機, 還有微 軟推廣的方式和力度, 在 WP 這邊並沒有發揮提高市場能見度的作用. 除了消息面以外, 有些消費者也會將廠商出手機的意願列為觀察的一項指標, 當 大多數的廠商或是微軟自己都沒有意願出 WP/w10m 的手機, 或是出了也沒有要 試圖推廣, 會給這類消費者的解讀是這些廠商也不看好這個系統的未來, 或是有 一些不確定的風險存在 (看看三星, 即使不被其他人看好, 都願意推出他們的 Bada 手機了) 在 w10m 推出前的這段期間, 許多情勢一直都不明朗: 像是 w10m 計畫會不會隨 時會被中止? 舊的機種會不會被放生? 在 insider program 期間有看到從 win10 加進 w10m 這種做法的諸多系統問題, 來不來得及解決和最佳化? 對 WP 支持者來說, 手中應該都有一支或數支的 WP 舊手機, 如果市面上並沒有 值得升級的 WP 手機, 就會想說不如等到 w10m 有新手機再來換新機. 「等下一 代更好的手機」這樣的想法套在像 iPhone 這種有基本銷售量的機種上不致有大 問題, 通常會買的人看到周圍的朋友都有就會忍不住買下去了, 會堅持住不買的 很多本來就只是嘴砲, 其實這樣的人不會佔太多. 但是 WP 不像 iPhone 會有這 種群體比較效應(拿 WP 手機的一年難得碰到幾個 [嘆]), 能忍住不買的人數佔 的比重比較大, 如此一來就讓銷售量更無法提昇甚至下滑, 就算銷售量是持平沒 有減少, iOS 和 Android 的銷售量都還在上升, 就會看到 WP 的銷售量市佔是 下滑的了. 下滑的銷售量會更加讓其他廠商猶豫要不要投入 w10m 機種的開發, 保守評估要投資的資源, 免得無法回收. 旗艦機空窗期的影響有個後勁在差不多接近 2016 年 win10 PC 個人使用者免費 升級期間的尾聲才變得明顯: 使用者不打算轉換到新機的結果應該也影響了 w10m 開發團隊. 可能是在這種局勢的壓力下, 微軟因此不得不在 2014 年底宣 布所有的 WP8 Lumia 機種都可以升級到 w10m, 包含 920 / 520 等等, 這樣大 家當然都撐著不買新機. Insider program 裡的確也包含了 920 / 1020 等機種, 真正給安裝的時間較晚, 而且一直都不是很順利. w10m 推出後一陣子也宣布跳 票了, 包含一些 WP8.1 後期 <1G RAM 的非旗艦機種, 原因是調出來的使用體驗 跟 WP8.1 仍有不小落差, 許多 insiders 反應體驗不佳後決定不給升級. 而 w10m 初期勢必得有新的旗艦機, 但不巧遇上 S808/810 發熱高溫問題難解, 微 軟對其他 SoC 的支援的貧弱, 只能硬著頭皮推出 Lumia 950/950XL, 競爭力、 可見度、體驗(最佳化完成度不足)、可取得性都不夠好, 在舊機大部分無法升 級、新機不好推廣的困境下, 最後影響了 1 billion of Windows 10 devices / 3 years 的目標達成率. 如果在 WP8 第三年期間, 仍有夠格、性價比夠好、能取代舊機種的旗艦機廣泛 販售流通, 除了加強支持者信心以外, 也可以帶動舊使用者換機, 提高市場能見 度的同時也有機會帶動中低階, 這樣即使把升級 w10m 這部分的最佳化心力擺在 這些後期機種, 無法支援 920/520, 對 1 billion of win10 devices 的可達成 性的打擊和壓力都會小得多, 也不致太令支持者失望. 稍微整理一下, WP8 這段期間推出的機種, 主要是 Nokia/微軟, 在硬體面和非 硬體面存在有幾個問題: ‧ 只吃高通一家 SoC, 沒有分散風險, 硬體成本也較難壓低 ‧ 支援 SoC 的速度偏慢, 推出同等級機種的時間常常落後, 價格卻沒辦法壓下 來, 也導致性價比佳的機種少, 也可能是下一問題的部分成因. ‧ 主硬體的選擇上, 各價位機種的效能和能耗上沒有跟上市場主流. 除了性價 比競爭力比安卓機低, 也引不起 WP 舊使用者換機的衝動 (Samsung 和 hTC 給的硬體還會儘量跟上安卓機, 但就遇到 SoC 支援速度的 問題) ‧ 過度倚賴軟體的深度最佳化, 想靠它來彌補硬體選擇上的缺失, 忽視這段硬 體整體表現增強幅度比軟體最佳化快的現實. 軟體不應該是硬體選擇節省成 本下的犧牲品. ‧ 調性小眾 ‧ 一段非常長的旗艦空窗期 ‧ 常常需要跟著微軟發表新系統的時程走, 降低了 WP 整體的市場能見度 ‧ 可能被放生的陰影一直無法被有效消除 雖然 WP 手機使用者的滿意度比起其他 mobile OS 來講比較高, 不過這可能是 因為最後會選擇 WP 手機的人, 都需要做比較多的功課, 知道其他 mobile OS 的那些特點是他不需要或放棄掉了, 換句話說, 是已經被這種過程篩選過的人, 這樣的滿意度會存在著生存者偏差. 因此當這些滿意度高的人, 想向其他人推薦 的時候, 遇到的問題就是每個人心中的那把尺都不一樣, 而市場上同一時間不乏 其他更足以令人滿意的選擇(包含價格), 所以如果 WP 一直都只能提供在使用者 主要在意的項目都有著許多重要且明顯能被挑剔的缺點的手機, 就更難以讓滿意 度和既有使用者轉化成為正向的助力, 微軟以及 Nokia 在這方面一直都沒辦法 改善. 即使能排除掉指標性 app 不足的影響, 像是將對象限定在本來就有其他手機、 想要嘗鮮的人, 或是真的不會需要那些 app 的人, 由於以上這些因素, 在這段 期間, 如果想要向這些人推薦 WP8 機種, 並不是很容易的事, 這些負面因素和 努力推廣但市佔仍逐漸消失的結果, 成為推廣阻力, 會消磨掉推廣者的熱情, 形 成另一個不利市場推廣的惡性循環. 在 w10m 時, 我們有看到微軟怕影響其他廠商的意願, 所以會在某些市場不推出 Lumia 機種, 比如說日本的 NuAns. 不過也有一些廠商, 推出的機種不是很能吸 引消費性市場裡的消費者, 如 HP Elite x3, 或是 Acer 出的 w10m 手機. 所以 說 Nokia 或微軟自己推出 Lumia 有什麼不公平, 到了 w10m 時期這幾支手機倒 很難說是微軟的關係. 可是由於無法讓安卓機刷成 WP/w10m 手機 (除了小米4 和華為的某些機種), 很難知道如果是那些高性價比、市佔較高的安卓機, 能刷 成 w10m 的話, 會為 WP 市場帶來怎樣的變化, 有點可惜. ## 其他減少放生衝擊的想法 如果說 w10m 的 UWP app, 多數也能在 WP8 上面執行, 也就是向下相容, 只要 指標性 app 還可以使用, 新的指標性 app 也還可以跑, 那也可以減少放生的衝 擊. 雖然這很不容易做到, 不論是 API 或者是 VM, 向上相容倒比較沒問題, 但 還是有聽說過一些災情, 需要 app programmer 為 UWP 修改程式. 在提供升級部分, 若是微軟願意讓 insider program 提供某些舊的機種升級, 至於效能能不能接受則是使用者自行判斷, 提供退版, 不強制升級. 若有新功能 需特別硬體, 就在該機種關掉該功能, 這樣這些機種就大部分不需要新硬體的新 app 都能執行, 尤其是買到該年度旗艦機的使用者. 這種方式也能消除一些不滿. ## 常常寄望下一代更好的產品, 不論是手機或 OS 我很難理解微軟放任 WP8 ~ w10m 旗艦空窗期的原因是什麼? 是不滿意現在任何 的產品, 所以中止所有進行中的計畫, 想要一鳴驚人、一飛沖天 (現在微軟在手 持市場這塊真的是叫聲不怎麼樣, 飛不起來的鳥), 可是其實很多 WP 支持者想 要的只是有一隻新的 WP 手機能換掉手中這隻跑遊戲開網頁速度已經比別人慢, 吃電又吃得比別人兇的舊 WP 手機, 不一定期待有什麼新的功能 (別說不推 S801 / S805 是因為無法支援 Continuum, 而 S800 還有希望可以支援這樣). 而單單 這樣的換機動作, 就足以有一定銷售量. 想要「等下一代更好的手機」, 把希望 寄託在下一個產品, 不論軟體、硬體、解決方案等等… 是微軟一直在重複的一 個過程. 「等下一代更好的手機」在討論旗艦空窗期有探討, 是消費者常有的想法, 無可 厚非, 可是如果開發商表現出這種想法呢? 微軟從 WP7 時期開始, 各項跟 WP/w10m 的發言裡, 常常都可以察覺得出這種想法. 雖然說本來在發表新產品的當下, 就已經有下一代產品、甚至下下一代產品的開 發計畫在進行中, 是正常不過的事, 不論是硬體產品或軟體產品的開發都是這樣. 由於軟體砍掉重練這種事很容易發生, 對程式設計師而言, 有時候還比較輕鬆. 以軟體起家的微軟, 這方面做的事也不會少. 但是由於心態上「寄望下一代更好 的產品」, 以在行動裝置市場所看到的, 他們對於如何讓整個市場順利轉移到新 架構, 只有在軟體方面下功夫, 以為軟體做完就沒事了, 做法偏向於在取代重置 現在這個產品, 而不是延續這個產品和市場, 因而沒有放多少心思在幫助市場使 用者做銜接和轉換. 這可以解釋為何為有這麼一段 WP8 後期主流旗艦空窗期的 產生. 這種不重視銜接的心態, 最後導致在市場經營上要重新來過. 這就是另一個嚴重 的問題, 每次的砍掉重練, 會使得原先在市場取得的成果難以串連起來. 在這個等待的過程裡, 微軟往往只把眼光放在自己定義的未來, 不會回頭來照顧 一下現有使用者, 是否有什麼容易達到就會有良好效果的需求. (不論及換 API / Framework 這檔事的話, 微軟都在表現得很「照顧」程式設計師, 可就是不注 重現有使用者) 當 WP 照顧不來現有使用者的需求, 而其他產品可以, 使用者自 然就跑掉了. 而微軟自己定義的未來是否就能滿足這些使用者的需求, 並成功的 吸引更多原來非 WP 的使用者, 則在未定之天, 不過市場其他對手也都在嘗試, 處在加速期、非線性的市場裡, 不單想法本身就能保證成功, 也常需天時地利人 和, 而微軟這三項常常都自己弄沒了, 所以微軟定義的未來能勝出的機率未必很 高. 除了 WM6.x 後期的寄望 WP7, WP7 後期的寄望 WP8, WP8 後期的寄望 win10+ w10m+Continuum, 現在 w10m 策略沒有起色, 1 billon devices 失敗了, 在寄 望傳說的 Surface Phone, 還有 One Windows 下的 next big thing. 這過程似 乎永無止盡. # 智慧型手機市場加速期 ## 消費性市場 S-曲線模型 一種類型的產品在消費者市場中普及的過程, 也就是滲透率的演化, 借用《2010 大崩壞》書中的用法, 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 創新期 (0.1% -> 10%), 也有叫草創期, 產品技術既昂貴又難用, 只 有比較有錢或較懂技術的使用者採用. 第二階段: 成長期 (10% -> 40%), 可實用, 價格開始讓人更負擔得起, 迅速成 為主流. 第三階段: 淘汰期 (40% -> 60%), 也就是飽和初期. 吸引許多新產品和企業, 迅速擴張而產能過剩. 第四階段: 成熟期 (40%~60% -> 90%), 或是飽和後期. 實力最強的公司和產品 存活, 價格更合理. 第二階段至第四階段結束這中間為加速期. 滲透率演進的過程, 若有幸完成整個 飽和, 以至於到達極限,畫起來有點類似被拉長的 S 形, 可以稱為 S-曲線. 從 成長初期至飽和後期, 可能需要十數年以至數十年的時間. 可以參考「何謂科技S型曲線 ?」 http://www.bplan.url.tw/NPDP/top3_1.aspx?d=370c2cca-5060-4f5a-bf18-637e27791e0f 並非所有類型的產品都有機會達到飽和的極限, 中間有可能會被由不同做法或科 技概念滿足類似需求, 更有價格競爭力或更廣泛用途的其他類型產品取代. 例如 數位相機就被手機相機侵蝕一般非專業用途的市場. 智慧型手機在 2007 年 iPhone 及 2008 年 Android 手機推出以前, 處在創新 期, 各種產品都定位在商務、高階或在當時都算特殊用途的使用者, 可以負擔得 起較高的費用, 適應有點彆扭、較難上手的使用介面, 可能有些會偏向於 PDA, 有些則接近功能型手機附加一些進階的功能, OS 有 Symbian, WM, RIM, … 等 等. iPhone 和 Android 手機的推出, 晚近型態的智慧型手機需要的各種技術、功能 整合及使用介面, 終於達到比較能讓消費者市場的一般消費者負擔得起的成本價 格, 再加上更注重 ecosystem, 得以跨出創新期, 進入到成長期. 這是我認為賈 伯斯對這個市場最令人讚賞的貢獻. 至於跨過草創期後, 能夠能市場持續成長一直到進入成熟期, 普及到大部分人都 想用且用得起, 也需要不斷的科技和養分: 硬體效能的增進, 建構成本的降低, 功能的增加, 介面的改善, 在各個市場包含新興國家的推廣, 補齊了大多數app、 個人應用或商務應用可能性的擴展等等. 現在智慧型手機的銷售量年成長率已經開始降低, 新 app 增加速度和新 app 下 載數量都下降, 以及新用途發生的可能性、話題性和擴展速度減緩, 這些都表示 加速期即終結束, 市場應該是處在淘汰期至成熟期. 至於低價高規手機出現的時 期, 應該可以約略算是在成長末期至淘汰初期. 不過要把加速期這幾個時期劃分 得明確清楚不是很容易. ## 科技創新是否是唯一因素 Android 被蘋果指控抄襲, 也不是有什麼被認為創新的地方, 很多人都說它的模 式像以前的 Windows Mobile, 很快就會像 WM 一樣了, 可是市佔和數量兩者都 還是一路攀高, 所以產品的創新並不是成長加速期的唯一決定因素. iPhone 也 有很多技術不是最頂尖的, 或是使用已有的科技, 可是賈伯斯把市場從草創期推 了一把, 進入了加速期. 而微軟如果一直強調要創新, 是否就忽略了有其他更具 決定性的因素? 此外, 還有許多人只在意app 數量, 如果它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那麼在 iOS 以及 Android 初期, Symbian / Windows Mobile / RIM (BlackBerry) 應該都 要佔優才是, 但顯然很快就被翻轉了. 也許大家都認為科技創新是最重要的, 而且很多人還很在意原創性, 可是真正要 想撐到後期, 除了科技創新和專利以外, 還要加上商業、生產和獲利模式, 至於 專利等等則變成這些的一個重要支柱(成為產品的功能或優勢, 並用來抵禦專利 戰), 否則微軟和 Nokia (還有 Motorola) 持有的專利夠多了吧, 多到蘋果也不 會去動他們, 也不時會有一些黑科技發表, 大家也都笑稱微軟光是對安卓手機製 造商收授權費就飽了, 卻還是在智慧型手機市場敗下陣來. 一般消費者和媒體通常會注意的多是科技創新或原創性, 其實生產工具、流程、 商業及獲利模式也都需要「創新」, 因應新產品的市場做出必要的調整改變, 否 則只要套用舊的方法和生產工具來做事就好了. 這些創新不會直接表現在產品的 規格、特性、新功能或新硬體上面, 所以不是消費者能掛在嘴邊宣揚的創新, 也 未必能申請專利, 但是這些創新會改變製造成本、良率、可靠度、設計生產的過 程、產能、獲取利潤的管道等等而呈現在競爭力和企業的韌性. ## 草創期 草創期期間, 多數使用者的特質比較容易想嘗試新科技或新想法, 有比較充沛的 財力, 也有能力深入瞭解內容並仔細比較不同產品, 只要產品的特性真的能說服 他們, 衡量完得與失後發現得到的多, 對到胃口, 就能決定是否值得使用轉換, 產品就能因此得到市佔. 通常這時期的使用者也有足夠的能力去建構出適合運用 這種產品的環境, 當市場的先鋒, 就算整個市場仍然缺乏這些資源. 若是遇到什麼問題, 草創期使用者可能會試著自己排除, 或是自己花一些時間找 管道. 他們也可能會跟著產品方案升級調整. 此時市場規模還不大, 如果中止支 援, 或是新想法和舊產品無法相容, 著眼於日後維護產品所需要的資源, 對產品 商來說, 放棄了這群使用者也許不會太痛, 嘗試發展中的科技隨時有可能中止本 來就是一種常見的風險. 所以草創期中, 產品商有什麼新想法可以馬上就去做, 因為市場也不大, 也少有 產品有絕對的優勢, 畢竟 app 和 ecosystem 未必還很完整. ## 加速期 但是加速期期間的消費者市場就有所不同. 首先是加速期新增的使用者對於花費會抓得更緊, 在做決策評估時, 對草創期使 用者或企業用戶來說, 若一樣功能能帶來的價值更多, 是有可能會讓他們願意承 擔這個花費, 價格的上限較高, 且有可能變動, 是一個屬於想要(Wanted)性質的 選項, 但是加速期新使用者能負擔的價格上限通常低得多, 超過了就會直接放棄, 不會管這個功能有多大的價值, 價格上限是一個屬於必要(Must)性質、或是比重 較高的 Wanted 性質的選項. 第二是對於市場上其他消費者的意見會比較重視, 不論是身邊的朋友、網路、或 是媒體, 有時候再加上店員推銷的說詞, 特別是比較具體、貼近生活的使用經驗. 第三個是「這產品市佔會衝這麼高, 一定是他比較好」的效應, 這種感覺會減少 在選擇一樣產品時的茫然不安感, 還有建立一種的認同感. 反面來說, 市佔一直 起不來, 就會給許多人產品比較差的觀感, 即使邏輯上反證法不應該如此地推論. 第四個是遇到問題時, 解決的途徑比較多, 不管是網路上、親友、工具人、保固 通路、因使用人數增加而被吸引的店家等等, 當然還有一個「這麼多人用都沒問 題, 就你用有問題」的大絕, 同時因為價格較低, 所以真的解決不了, 許多人也 比較不會太在意而暫時忽略它、退貨或轉賣給不在意的人. 第五、因為會有許多廠商進來這塊市場競爭, 市場內不同產品的功能及取向會非 常地多樣性, 如果產品沒有競爭力, 或是計畫稍有閃失, 被替代的可能性就很高, 優勢消失、領先者輪替的速度也會非常快. 有高競爭力的科技或方案會迅速成為 各家採用的主流設計. 儘管能存活到成熟期的主流設計, 未必是理論上最好的設 計. 第六、因為新使用者的加入, 以及產品更新的周期變短, 用戶數的增長速度快, 逐年的銷售量市佔很快就會累積至翻轉草創期持有量市佔的結果. 市場的主體不 再只有高端的使用者, 非高端的使用者數量快速增加, 會逐漸成為主體. 第七、因為問題解決途徑變多, 以及廠商為了形象和維修等可能提供支援服務, 對於獨立用戶來說, 建構的金錢和時間成本兩者都會下降. 話題性(正面的)或是 同儕都在使用則會增加學習使用新產品以及克服操作使用方面障礙的動機. 對製 造商來說, 用於建構產品所需的各種科技方案的成本在金錢和時間兩方面也會逐 漸降低, 團隊也會逐漸摸清各種技術和消費者的需求、已知問題的解法、或可能 的潛在問題, 這些都有助於跨過開發新產品的門檻. 第八、建構的成本降低會讓使用者把產品試著結合其他的應用, 熱門的產品也會 有許多好用的週邊. 這些應用會擴展產品的用途或吸引力, 進一步增加潛在客戶. 這些擴展的應用, 很多可能都不是原先這些產品的廠商預期得到的, 多是下游廠 商或是消費者想到的. 種種這些因素, 會交互作用, 使加速期的市場形成有著強烈回授效應的循環, 這 樣的循環對單一因素的反應不再是線性的關係. 進入正向循環的廠商, 較容易保 有持續擴大的優勢, 儘管單一的優勢未必有辦法持久, 出大問題時也有被其他廠 商取代的可能性; 已經掉入惡性循環的廠商, 表示已經有數個方面面臨競爭力的 劣勢, 如果只針對單一或少數因素尋求對策, 而這個些對策沒能有效地防堵住其 它的劣勢再回授的效應, 還是難以脫離惡性循環. 除了價格能因製造成本降低提高了整體市場的的滲透率/銷售量, 如果要跟其他 廠商/方案拚市佔, 除了產品本身的特點和競爭力以外, 營銷通路以及現有使用 者的數量和助力都有同等的重要性, 是形成正向循環的關鍵, 不再像草創期只須 專注在產品本身, 一次性地吸引大量使用者就好了. 所以這個時期還需要試著鞏 固通路和現有客群, 建立並維持品牌形象, 讓他們實質上也能有大幫助. 而製造廠這方面, 要有誘因能讓他們肯幫你推廣, 這樣才不用什麼事都自己來, 顧此失彼. 此外, 如果跟不上市場的變化速度或是計畫的閃失, 尤其在淘汰期時, 就會很快 處於劣勢, 慢慢地被淘汰, 因此, 為了能扭轉或避免陷入劣勢的情況, 除了高市 佔和品牌能幫忙多爭取一些時間以外, 一個能承受市場變化風險的結構, 使策略 調整時不用花太大代價就維持住市佔, 也能幫忙增加存活至飽和期的機會. 到現在為止, iPhone 一直把它當做一個特例省略不提, 因為它在消費者市場加 速期並沒有落入惡性循環, 所以其實沒有去檢討它的必要, 就耍賴省略不去討論 它了. ## 企業用戶 在討論微軟的思維偏向那一類之前, 也要先比較一種微軟一直強調的企業用戶市 場. 企業在導入方案之前, 正常來說會評估各種方案的建構成本、教育訓練成本、是 否有風險及該如何避免、以及可以帶來的效益, 找出最佳方案, 引入之後也會試 著讓效益極大化. 在決策因素裡, 因為需要最佳方案, 個人的喜好佔的比重會被 壓得比較低, 否則使用了不好的方案以後, 要再度轉換的難度和時間可能難以承 受. 不過, 企業在引入方案, 把軟硬體和流程都建構完成以後, 因為使用的軟硬體是 這些流程的基礎, 所以會要求穩定性, 不會希望引入的方案本身有太大的改變或 頻繁的升級, 除非是使用過程中發現了必須修改這個方案本身才能解決的問題或 是可以改進的地方. 如果推廣時跟企業講有什麼優點, 他們會自己去做功課, 不一定會照單全收, 管 道的話, 企業用戶可能會找人研究, 或是問其他企業裡有用過相關方案的朋友; 若是遇到什麼問題, 企業用戶內部可能會自己找人, 或是聯絡方案的提供者來解 決. 這樣的模式, 跟他們講有什麼優點, 也有機會在他們的決策中佔不少的比重. 所以, 企業型客戶的做法和模式, 若要用消費性市場草創期或加速期使用者中選 一個, 會比較偏向草創期使用者. 不同個彼此競爭的方案, 在決策完成之前就會進行儘可能完整的評估, 採用後因 為轉換成本也可能很高, 會較難替換. 這點比較不像消費性市場加速期因為成本 降低就可以較隨意快速地替換方案. 當產品不再發展了, 對企業用戶要中止支援的話, 得看契約的內容, 以及考量之 後會不會繼續有其他的生意往來, 如果沒有什麼顧慮, 且雙方能談出可以接受的 後續做法, 就能順利地逐步中止支援. 如果是新方案和舊產品不相容, 生意總是 要做, 也有可能談到最後繼續提供服務做最低限度的諮詢維護, 或是幫助客戶慢 慢轉移到新方案. 對於方案供應商來說, 要放棄用戶的考量較多, 這方面會較接 近加速期要建立品牌形象, 否則捨棄後會很痛, 跟消費性市場草創期有所不同. 不過建立品牌形象對於往後業務推廣的幫助, 放大倍率的量級不會有加速期市場 由評價、通路所能影響的那麼高. 企業用戶比較可以捉摸, 從企業客戶能得到的利潤有契約合同, 不會帶來太大的 非預期性的變化(也就是不會也大驚喜), 比較穩定, 只要談成每一筆生意, 所帶 來的利潤也很可觀. 契約訂定過程中, 可能有很多事項需要討論決定, 談定整個 生意需要一些時程, 並受限於同一時間能夠接觸談判的客戶數量, 擴展業務的速 度也就不會太快. 消費性市場的加速期, 擴展使用者是靠著大量小客戶、相對短 的時間就足夠的決策過程、快速的業務撮合, 擴展速度取決於產品吸引力及通路 的能力, 並受限於產能, 因此和企業用戶截然不同. 如果說企業用戶比較偏向那 一時期的消費性市場, 恐怕是不能歸類, 但是絕對可以說比較不像加速期. 應用的擴展會發生在採用的企業內部, 而且可能會是業務機密, 不會外流給其他 企業, 若方案提供商想整合這些擴展的應用, 也要經過較長的開發過程, 才會加 入成為方案的一個新功能, 讓其他企業有機會採用. 總結來說, 企業用戶的這類業務, 少了消費性市場加速期正回授成形的數種可能 性, 或者是形成正回授比較緩慢, 所以不太會像消費者市場加速期可能有著指數 式成長卻不一定穩定的行為, 跟草創期或穩定期可能出現的穩定緩慢成長型態會 比較接近. ## 加速期用戶數量類比於投資組合資產成長 進入加速期以後, 市場接受度的成長會呈現指數式的爆發, 在持有量和銷售量兩 方面都是. 如果我們用投資組合來做比喻, 智慧型手機持有量就像是投資組合裡 的資產, 每年的增長就像是資產每年的報酬率, 逐年報酬率的累積過程就像複利 一樣. 在創新期、成長已趨緩進入成熟期、或是遭到另外的破壞式創新產品快速 的取代, 投資組合就不適合用來做比喻. 如果一個 OS 手機的持有量成長速度比不過整個市場持有量的成長, 就是落後了 市場. 就像是手上的股票或投資組合落後大盤. 如果決定按兵不動, 等市場趨勢明朗後再做決策推出商品, 就像在投資時資金先 出場, 不過若是明顯在成長的市場, 資金出場會讓人落後大盤一陣子, 若是之後 沒辦法追上, 最終投資組合的績效就會輸給大盤或是整個市場. 產品市場和證券/期貨市場還是有若干不同. 像產品市場沒有融資或融券, 不能 實作槓桿操作. 沒有聽起來很厲害的停利停損. 產品市場也沒有通膨這種概念, 不過會有競爭力不足或是沒有新意, 以及產品損壞, 所以流失使用者的現象. 加 速期期間, 市場整體會持續成長, 但是證券/期貨就算是整個市場, 也會有時漲 有時跌. 儘管加速期市場會持續成長, 但是個別的廠商或 OS 則會有不同的成績 表現, 有漲有跌. 要增加產品的銷售量和佔有率, 則是有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增加知名度和話題性, 建立品牌形象和忠實的使用族群. 在投資組合方面, 則是選擇預期報酬率比較高 的 (提醒: 過去績效不等於未來績效), 如果是直接擁有公司,則可能會看看需不 需要調整該公司的經營方向、業務等等. 用來類比智慧型手機加速期的市場時, 使用者數量對應的是就是資產或金流的角 色, 資產會為你帶來未來更多的資產(白話的說法叫做「錢滾錢」), 在飽和前, 成長並沒有限制. App 開發者稍微特別一點, 雖然很多公司都會說員工是公司的 資產, 但是 app 開發者數量跟使用者比非常的稀少珍貴, 所以跟公司資產那種 說法不同, app 開發者很快就被搶完了, 不一定能帶來未來更多的開發者, 但會 吸引更多的使用者, 所以開發者還多扮演了一個角色, 是要用資產和金流去搶奪 的資源. App 和開發者是緊密相關聯的, 所以就用開發者數量來替代, 忽略某些 開發商或開發者可能開發的 app 數量較多或是使用者較多的細節. ## 加速期內, WP/w10m 問題探討 我們把在 Windows Phone 看到的一些問題, 用消費性市場加速期的各種現象來 檢視一次. 並試著用投資組合的類比來描述. ### WP/w10m 各種問題 除了前面說過的那些問題, WP7 時期, 開放的 API 很有限, 不管是對 app 開發 者或是手機廠. 此外, 相較於Android, WP7 的開發者費用也招致不少抱怨. 另外, 再從加速期的各種現象來檢視還有什麼其他遺漏的問題 (1) 在注重滲透率的市場, 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吃到市佔主力的中低階市場, 支 援 SoC 太慢又添加了過時這一項劣勢. 高階方面則沒有 iPhone 的品牌實 力, 也沒有想老老實實去耕耘. 以能獲得市場青睞的規格來說, w10m 的價 位帶涵蓋得不夠(事實上都沒能涵蓋到, 要跳水跳很大才有機會). 就算不管 規格, 有推出的機種舖貨也不廣. (2) 製造商開發及銷售新產品的成本 1. 產品少, 非主力, 製造商未必一直都會留著 WP / w10m 方面的團隊 2. 雖然 WP8 有「公板」, 但從非知名廠牌機種的數量來看, 新廠商如果要 組一個團隊, 對安卓有涉獵的人馬, 以及安卓端能找到的既有近似方案, 還有能找到的銷售管道通路應該都多得多. (3) 面對市佔惡性循環, 一直只有加強軟體開發的速度簡便性, 以及想連結 PC/ NB/Xbox 的 Windows 取得市佔, 沒有多管齊下解決防堵其他多項在手機廠 和市場營銷方面會遇到的問題 (4) 都是著重在大方案想一次性的吸引大量使用者, 尤其是新使用者: 不在意銜 接轉換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 此外, 大方案的建構時間長, 變數多, 比較 不靈活, 所以計畫容易跟不上市場變化. (5) 看不到有什麼誘因可以吸引手機廠 接下來我想把以上這些問題分門別類, 整理一下, 並描述一下它們可能的後果, 並檢視他們在消費性市場加速期的對應的現象, 看看是否抵觸了什麼. 最後, 會 用投資組合來做一個類比. 第一類: (1) 問題 1. 指標性 app 不完整, 尤其是可能的新型態應用 2. 各種和智慧型手機搭配的硬體以市佔為由不支援 WP, 或是功能不完整. (2) 後果: 1. 會降低使用者選用 WP / w10m 手機的意願 2. 具有放大的效應, 如果市佔變好到某一個程度, 這個現象就會緩和, 甚 至變好. 但市佔差的話, 就會更加惡化.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應用難以擴展 (4) W10m 有沒有改善: 沒有 (5) 投資的類比: 市佔高時會提高逐年報酬率, 低的時候會降低或給一個負的逐 年報酬率. 第二類: (1) 問題: 1. WP7 對開發方的不友善, 包含很有限的 API 和開發者費用/解鎖限制等 2. 砍掉重練兩次, API 的改變可能迫使軟體需要不少的修改 (2) 後果: 1. WP7 系統初期 app 數量和功能進展不易, 是指標性 app 不足的一個種 子 2. 降低開發者開發意願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應用較難擴展 (4) W10m 有沒有改善: 收費部分在 WP8 後就改成一次性費用, w10m 好像改成 沒有 app 數量限制, 雖然還是沒有免費. API 的改變部分, WaaS 的模式, 要瞬間大改的可能性應該會減少. (5) 投資的類比: 限制了 WP7 時期的逐年報酬率和 WP 初期的本利和, 以及降 低往後 WP 的報酬率 (初期就造成指標 app 不足的情況且不容易補強). 第三類: (1) 問題: 1. WP7 / WP8 系統和功能開發速度慢 2. SoC 和新硬體的支援太慢, 落後安卓機至少三個月到一年才會發表, 售 價受制於成本無法跟著調整 3. 對非高通 SoC 的支援不夠廣泛, 使手機廠較少有機會用非高通方案壓低 硬體成本 4. Nokia 機種常被詬病低規高賣, 或是調性小眾被區隔 5. 難以抗衡安卓的高規低價機 6. 無法善加運用現有的使用者, 致使現有使用者無力化, 無法讓人放心推 薦: (1) 放生, 新系統 app 不會有舊系統的版本, 而且有些舊系統重量 級 app 很快就會下架; (2) 機種特性非主流, 性價比和主流無法抗衡. (3) 舖貨和維修點都不廣, 以致維修保固都較難, WP8 後期更加縮減. 7. WP7.5/8 主要廠商 Nokia 機種的主硬體, 過度倚賴軟體的深度最佳化來 彌補硬體選擇上的缺失, 勢必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調校效能、介面回饋和 續航 8. 手機廠推出新機種的時間常需要配合系統的大進版 9. 系統砍掉重練, 手機商要重新熟悉磨合. 而且產品少, 非主力, 製造商 未必一直都會留著 WP / w10m 方面的團隊. (2) 後果: 1. WP 手機長期以來性價比通常較無競爭力, 推廣時要顧慮的也多, 有些東 西難以保證, 所以較難推廣. 不過因為 WP 最初有幾年的成長率都很高, 連市佔調查機構看到市佔的走勢都會說 WP 在 xx 年會超越市佔, 掩蓋 了這些問題的長期影響, 但幾年後終將顯現出來. 2. 7~9 項會推遲新機種上市的時間, 也會進一步降低競爭力.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產品競爭力, 其他消費者的意見, 流行產品的認同感; 解決問題的途徑少. (4) W10m 有沒有改善: 除了 WaaS 應該不會再有砍練重練式的放生, 還有併購 Nokia 手機部門後會嘗試用比較符合常識規格的硬體, 其他都沒有改善. (5) 投資的類化: 會降低產品一直以來的報酬率. 至於短期市佔快速提昇的現象, 波動高的兩個投資物件, 內部報酬率分別是 10% 和 5% , 短期內第二個物 件報酬率有可能高於第一個物件是很常見的現象, 尤其是第二個物件的規模 遠比第一個物件小的時候, 因為基數低, 一點點原因或消息都會造成大波動. 第四類: (1) 問題: 1. 對非高通 SoC 的支援不夠廣泛, 無法分散風險, 比如遇到發熱耗電的 S808/S810, 用不了同時期其他廠商的替代方案 2. 寄望下一代產品, 不在意銜接轉換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 以及市場不 買帳的可能性 (2) 後果: 1. 銜接轉換問題: WP8 後期主流 S801/805 旗艦空窗期, 遇到 w10m 初期 的 S808/S810 發熱問題 2. 市場不買帳: Continuum; 連結 win10 的 PC+Xbox 市佔的 UWP 3. 遇到各種非預期的因素, 就很容易打擊 WP / w10m 機種競爭力, 或是打 擊微軟自己的信心、步調和意願.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多樣性帶來的風險分散, 能承受較大非預期變化的風險 的結構和策略. (4) W10m 有沒有改善: 沒有改善. (5) 投資的類比: 投資組合的內容不廣泛, 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無法分散 非系統性風險. 第五類: (1) 問題: 1. 有些人在意的: 獨厚 Nokia, 及最後併購了 Nokia 的手機部門, 減低了 其他手機廠的意願. 2. 對非高通 SoC 的支援不夠廣泛 3. 看不到有什麼誘因可以吸引手機廠 4. 沒有有效的方法可以吃到市佔主力的中低階市場 5. 製造商開發及銷售新產品的成本、解決方案、管道等等輸給安卓機, 所 以手機廠不願合作出 w10m 機種 (2) 後果: 集中在極少數管道, 少了其他擴展 OS 市佔可能性的管道, 尤其是主 力的中低階市場, 在高規低價機出來以後, WP / w10m 就很難打進去了.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多樣性帶來的多種管道獲利, 多樣性的存活路徑嘗試, 非高端使用者數量成為主體, 新產品的開發門檻, 使用者建構成本. (4) W10m 有沒有改善: 唯一有改進的是 WP8.1 某時間點以後不跟手機廠收每一 台的 OS 費用, 但是時機已過, 市場趨勢已經是偏向安卓了, 而且那之後出 的 WP / w10m 手機廠商和機種都很少, 就看不出是否有效果. (5) 投資的類比: 除了預期報酬率可能較低, 另一方面的類比, 好比有很充裕的 資金可以買兩棟房子來投資(以比較早期的台灣來講), 就算明明風險很低, 卻只買一棟, 其他的錢就放著沒有錢滾錢, 另一棟房子就被買走了, 金錢的 累積自然就比別人慢. 第六類: (1) 問題: 1. WP8 後期缺乏主流旗艦的空窗期, 熱度難以維持, 失去市場能見度 2. 要跟著系統大進版推出新機種. WP8 末期, 這導致手機廠怕舊機種會被 放生, 也不敢跳進來出 WP8機種 3. 寄望下一代更好的產品, 所以忽略去理解滿足現有需求, 不去嘗試看看 有沒有較小的動作或改進可以先上. (WP7.5 / 8.1 後期可以感受到很多 更新都莫名其妙就延期了, 尤其 WP8 末期會讓許多人認為微軟已經沒心 思在手機上了) (2) 後果: 數段包含改朝換代的空窗期, 並且冷卻了市場, WP7.5 和WP8 後期都 有出現, 時間都不短. 加速期市場由於變化和成長太快, *時間*這角色和其 他時期比起來更為重要, 但微軟卻忽視了時間因素在空窗期的影響. 在還沒過成熟期之前, 市場不是像在打回合制或下棋一樣可以看現有結 果, 等慢慢想好出手, 對手才會進行下一步, 而是在打即時戰略, 原先推演 的策略, 等到出手走了一步, 對手這段時間的進展可能就已經超越原先策略 好幾步以後的設想狀況了.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落後加速期本身的高成長率 (4) W10m 有沒有改善: 沒有, 而大多數知名手機廠已經不想出 WP / w10m 手機 了. 現在在等 win10 大更新的帶動效果、遲遲不來的 UWP+continuum 的帶 動效果、跟傳說的 Surface Phone, 這又是一個新的空窗期, 還無法預期會 多久. (5) 投資的類比: 勉強類似於投資時資金先出場, 持有現金, 或是一個報酬率接 近 0% 的資產類型. 投資組合會有遇到市場下跌的場合, 所以在這種時刻出 場以躲避下跌也許是有利的. 消費性市場加速期中, 整體市場裝置持有量持 續在成長, 還不會下跌, 可是市佔各個因素反饋的壓力還是存在, 報酬率接 近 0% 的資產類型表示會拉大落後市場的差距, 持續的時間越長, 落後市場 就越多, 市佔落後會再反饋造成更大的劣勢、更多的壓力, 並不是安全的選 擇. 這也是消費性市場加速期和投資組合類比時的其中一個主要差異. 第七類: (1) 問題: 1. WP7 / WP8 放生, 由於手機製造商庫存賣不出去, 之後合作會趨於保守, 尤其在臨近改朝換代、系統砍掉重練時, 可能就中止任何舊系統計劃, 相關的硬體、人力投資認賠, 或是只做小量或客製機, 不敢大力推廣. 2. 要配合系統大進版推出新系統機種. 導致其他廠商鑑於 WP7->WP8 的經 驗, 擔心被放生, 也不敢跳進來出 WP8 末期機種. 3. WP8 後期缺乏主流旗艦的空窗期 (2) 後果: 1. 改朝換代前的機種數量凍結, 形成空窗期 2. 減少數次來自不同手機廠的換機潮或加入新使用者的機會, 於是銷售量 的成長趨勢會被打斷, 會更加地落後整體市場. 其他廠商不肯投入, 是 損失趨避心理下, 放生所造成的最大影響.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通路, 落後加速期本身的高成長率 (4) W10m 有沒有改善: 理論上 WaaS 應該不會再有砍練重練式的放生, 但是承 諾過的所有 WP8 機種可升級至 w10m 畢竟還是有一些機種是跳票了, 為了 體驗或缺少特定硬體的放生還是會發生. 由於已經快到淘汰期尾聲, 最後霸 主大家都知道是安卓了, iPhone 憑著品牌、ecosystem 仍能佔有一部分高 階市場和利潤不致被淘汰, 市場會只留下前二、三大和其他, 不論是 OS 或 廠商兩方面, 如果連 others 都稱不上的話, 機會就很稀少了. 有做安卓機 的廠商, 看起來也都寧願窩在已形成紅海的安卓, 或是乾脆放棄手機市場, 也不想花錢投資在 w10m 原生機種. (5) 投資的類比: 廠商不願投入的部分, 類似於失去信用, 找不到合夥人願意投 入、擴大資金. 減少數次的換機潮, 像是喪失了數次可以適合投入資金的好 時機. 第八類: (1) 問題: 1. 面對市佔惡性循環, 一直只有加強軟體開發的速度簡便性, 以及想連結 PC/NB/Xbox 的 Windows 取得市佔, 沒有多管齊下解決防堵其他多項在 手機廠和市場營銷方面會遇到的問題 2. 都是著重在大方案想一次性的吸引大量使用者, 尤其是新使用者. 不在 意銜接轉換各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 此外, 大方案的建構時間長, 變數 多, 比較不靈活, 所以計畫容易跟不上市場變化. (2) 後果: 1. 加強軟體開發簡便性及連結 PC/NB/Xbox 市佔, 不足以抵抗消費性的行 動市場已成形的趨勢和共識,因為其他平台也已經能養得起大量的 app 開發者, 嚴重削弱這個做法能帶來的效用(參考”## 市佔對開發者的影 響”). 而且 PC/NB/Xbox 的市佔連結跟行動裝置的的應用方式/特性根本 無關, 是一個低效用的連結, 對行動裝置 app 開發者並不是一個有意義 的市佔, 帶動不了手機的銷量, 所以無法從惡性循環解套. 2. WP8 和 w10m 都是一次性的大方案, 也都帶著上述的問題沒有去防止其 發生, 而有放生、空窗期等種種不利推廣的情事發生. 3. 因為大方案耗掉所有的心思和資源, 所以沒有去思考這些大方案以外其 他面向的問題: 為什麼廠商越來越不願投入 WP / w10m 原生機的開發/ 推廣? 如何知道市場會不會買帳? 不管市場買不買帳, 有什麼方法可以 在這之外有效地獲得一些市佔? 消費者想要的是什麼? (3) 對應的加速期現象: 惡性循環, 能承受市場變化風險的結構和策略 (4) W10m 有沒有改善: w10m 本身就是沒有思考這些問題和可能後果的大方案… (5) 投資的類比: 屢次投入用平常工作方式賺取的薪水而來的大量資金(多次砍 掉重練的大量投資+win10), 還是一個單利的結構, 沒有思考如何建構有較 高報酬率可以錢滾錢的投資組合(複利的結構), 也沒有去檢視什麼原因造 成報酬率低落, 以致於變成低報酬、無法累積資產的投資組合. 將這些問題分門別類, 可以較容易看清它們各自的作用方式, 也許較容易比較嚴 重程度, 是否屬於長期性的影響, 是否已解決等等, 並把這些問題錯綜複雜的交 互作用關係降低一個維度. 和投資組合的類比, 讓人可以用財務的術語來描述, 串起從 WP7 ~ w10m 的興衰過程. 這些也許能幫助我們理出一些脈絡, 並估計微 軟的各種策略和方法是否有用. ### 和 iOS 及 Android 比較 除了前面那些問題, 我們也試著和 iOS 以及 Android 的模式比較. iOS 產品, 全程由 Apple 自己掌控, 軟硬體兩方面有什麼衝突, 在自己內部用 一個決策模式來搞定, 不論是 SoC 規格、新硬體功能、OS 新功能、計畫的時 程、銷售通路, 獲利的部分, 就是硬體銷售 / app store 等等整合成一個 eco-system, Apple 自己來賺. OS 的升級, 大部分舊機種的支援期限也比其他 mobile OS 長, 不參與升級的使用者, 還是有機會自 app store 下載該版本適 用的 app, 或是 JB. 由於 app 數量和功能算是各種 mobile OS 中最完整的, 也不必擔心舊版本會和其他人太快就脫節. Android 的模式, Google 提供 Android OS 的 source code, 手機廠自己決定 採用的功能、SoC、硬體、OS 版本、商城、預載 app 等等, 搞定 SoC / 硬體 / OS 的調校, 以及對應新型態硬體的新功能如何整合進 OS, 計畫時程、銷售通 路、盈虧自負, 中間不論有那方面的變數, 都只能自行調整計畫, 和 google 除 了新的 OS 版本以及 google 預載的服務外幾乎是獨立的. 獲利來自銷售量、預 載的 app、綁定的服務等等, 指標性 app 基本上不用擔心, 就交給 google play 或與自己相關的商城. OS 的升級, 也是手機廠自己依消費者意見來決定和 安排, google 難以干涉. 就算無法升級, 舊有的 app 還是有各種來源(但要注 意安全性), Android 在 API 部分也有去想一套維持向下相容性的方法, 且舊版 本的使用者眾多, app 開發商也不致於馬上就斷了 app 的支援和新必要功能的 加入. 對 google 來說, 不必去太費心每一支機種的支援或調校問題, 有越多的手機廠 推出 Android 手機, 就越能分散推廣的風險, 也有更多的管道, google 只要專 心賺 app 裡的廣告費. 和手機廠在推廣上, 兩方的利益或損失是獨立的, 沒有 存在直接的衝突. 碎片化問題是很嚴重, 但並不是在推廣上所在意的問題, 比較 傷腦筋的是 google 和 app 開發商, 但也不是利益不一致方面的衝突. WP / w10m 手機的模式和 iOS / Android 都不同. 不過, 合作到了 w10m, 以往 在 WP7~WP8 有合作經驗的廠商 hTC / LG / Samsung, LG 都不願再合作了, 有 些甚至從 WMx 就開始合作了. 除了市佔因素外, 應該還有其他因素, 是深藏在 WP / w10m 這種合作模式裡的缺陷. 以下是我的推測. 微軟當初希望像 iOS 一樣能維持一致體驗, 管控支援的硬體, 避免出現體驗不 佳, 以及類似 Android 後來的嚴重碎片化. 但是加速期期間, 硬體和市場快速 成長有如脫韁野馬, 這種源於體驗需求的管控, 很快就產生一些限制, 帶來了前 面所述種種各種問題. 而 WPx/w10m, 微軟和手機廠的合作各自都需要考量自身的利益盈虧, 兩邊這方 面的考量糾纏在一起無法獨立. 為了統一體驗還有硬體支援性的問題, 微軟把系統開發和新機種支援, 包含升級 的支援, 還有時程, 都抓在自己手上, 還不一定會理會合作廠商的意見, 不像 Android 各廠商自己掌控計畫、時程等等有問題時的後果是個人造業個人擔. 更新和升級則是合作時另一件麻煩事. 更新可能有韌體更新、系統大大小小的各種更新、系統較大進版 (8.0->8.1 等 等的). 合作廠商在 Android 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提供(記得風險自負吧). 但是 在 WP 時說不願合作會怎樣呢? 是不是接下來就升不上去, 無法執行之後的 app 了? 會不會影響庫存的去化? WP / w10m 我們也有看到微軟會說體驗不好, 或是 缺少某項硬體(記得是 hTC 8S)就不給升級了, 無法做到給這些機種升級, 但只 關掉某些功能. 當 Nokia 在 WP7 被放生玩掉品牌以後, 應該就再也找不到一個 能全力主動配合微軟各種更新升級動作的合作廠商了. 在系統大升級部分, 微軟可能覺得自己有很多路可以選擇, 很容易就想砍掉重練, 考慮在技術上對 Windows 最優秀的方案 (而非 windows mobile/phone, 在轉移 至 WP8 和轉移至 w10m 都是這樣的選擇), 動不動就提出新架構, 而這些新架構 都很難同時能幫助到舊手機系統, 而砍掉重練時, 幾乎都會造成合作廠商舊機種 無法升級. 但 WP7 ~ w10m 之間用這樣的軟體演進模式, 很容易就會讓被放生的 舊系統, 尤其是 app 方面, 得不到任何新的支援, 衝擊到合作廠商的機種銷售 和旗艦機品牌形象. 這兩種考量下, 合作廠商就很難選擇用舊 OS 先上市, 等新 OS 出來後再升級. 這種軟體演進模式讓合作廠商和微軟自己都很難只花小代價 就消除掉放生的衝擊. 有任何微軟所引起的這些不利於銷售後果的風險、產品的 庫存、生產機具投資認賠、無法轉做他用的料件的成本等等, 都得由手機廠承擔, 就算微軟願意和手機廠按「責任」比例分擔投資的損失, 恐怕也不會愉快. 而且 我們也不知道微軟有什麼堅持或難處, 合作手機廠幾乎都是要開發新機種, 不能 直接用安卓機硬體, 微軟自己也不喜歡增加刷機的選擇. 手機廠也有自己的各種其他的考量, 在機種的硬體選擇、舖貨、產量、目標市場 的選擇方面, 微軟得不到必然性或確切性, 也幫不到什麼忙, 尤其是在舖貨方面, 合作廠商又稀少, 無法增加管道, 無法分散風險, 自己也不想跳下來做 (有任何 不順利, 硬體燒錢速度很快. 每次都要能做出有競爭力的機種也不容易.). 這樣 的情況對微軟想推廣 WP /w10m 也就難有進展. 這樣微軟和手機廠之間利益損失的承擔關係, 既不像 Apple 那樣全放在一起共 枯共榮, 也不像 Android 那樣 google 和手機廠各自獨立. 兩方合作時必定會 有一些衝突, 無法同心齊力. 至於中間 Nokia 的加入, 以及最後手機部門被微 軟併購最後裁撤, 應該也都存在不小的影響. 最初加入 WP7 的手機廠, 可能是從 WMx 跟過來的, 當時可能只是分散風險, 兩 邊都投資, 看那一家最後會勝出. 也有可能覺得微軟在智慧型手機上過去有些經 驗, 會有較低的風險, 若是只投資 Android 有較高的風險, 但是幾年以後, 熟悉 Android 系統了, 大部分的廠商都是在同樣的規則底下競爭, 風險變成都是已知 的, 接著就會發現和 Android 的風險比起來, 和微軟合作的這種模式裡藏著的 各種缺陷, 微軟砍掉重練的傷害, 支援共同開發、更新、升級的成本, 反而提高 他們面臨的風險和成本. 一般的投資, 面對較高風險的標的, 都要有較高的風險貼水, 也就是較高的預期 投資報酬率, 才能吸引投資人冒著風險去投資. 微軟有沒有提供其他的誘因或其 他的報酬來源, 或是抵消專利費用等等的, 我們並不清楚. 從過去合作過的廠商 都不想跟微軟繼續玩下去、跳到安卓的這種結果, 可能就算有這些誘因, 也肯定 沒有高到讓合作廠商願意去冒這些多出來的風險和成本. 總不能微軟自己以為 w10m 手機有著 Windows / PC 當後盾, 所以值那個價, 就叫合作廠商提高他們 的售價來回收成本. 微軟-合作廠商-消費者三者對手機價值的認定方式不會一樣, WP / w10m 缺少指標 app 已經是多數消費者認定的缺點而減損價值了, 因為是 w10m 手機所以提高售價這理由只會讓手機廠的手機更賣不出去, 成本更難回收. 總之, 因為 WP / w10m 的合作模式對廠商來說, 相對於他們現在已經熟悉的 Android 反而有更高的風險, 卻沒有能得到足以彌補冒這種風險的收入, 這是那 些廠商不願再合作的原因. 微軟除了專注在技術面和軟體面之外, 應該也要去排除掉這些合作模式裡隱藏著 的缺陷的影響. 這種合作模式的缺陷恐怕從 WM 時期就一直存在至今, 一直都沒有去面對改正. Google 的模式直接跳過了這些缺陷, 而 WM / WP / w10m 都還保留著. 當初鮑 爾默收購 Nokia 的手機部門, 我本來預期如此一來, 微軟就得面對手機硬體生 產製造庫存等等的問題, 而積極地去解決. 但之後納德拉上任, 快速地將手機部 門給處份掉, 於是就回到跟以前一樣的狀態. 微軟不可能把 source code 公布出來, 讓手機廠自己隨便去玩, 有著體驗、智 財、企業客戶等等考量, 而且時機上也太遲了, 所以已經不適合去採用 google 的模式, 那麼就要微軟在合作模式上有「創新」的方法. 不然和 Android 在爭 取合作廠商時, 就會一直處於同樣的劣勢. 要用什麼方法, 外人幫助不了, 只有 微軟知道自己內部的狀況、優劣勢、可調配資源, 自己才想得出辦法解決. 就像 office 採用 iOS / Android 免費, 走向定時收費的模式, 就是一個很創新的方 法, 同時解決掉收費、盜版、推廣等等的問題. 微軟如果真的有心要解決行動裝 置合作開發模式方面的問題, 應該也做得到. ### 微軟所缺乏的 把這些問題對照著加速期市場的現象這樣列下來, 微軟和 Nokia 有許多作為在 加速期相當地不利. 微軟在行動裝置市場缺的, 或許是適合消費性市場加速期的 思維和結構, 可能是一直停留在草創期, 比如有新做法就砍掉重練, 整個放棄現 有使用者的想法, 或是他們的思維適合企業市場, 也可能是比較尊崇技術的創新 /原創性或是生產力之類的想法. 微軟一直沒有建構出能持續發展、能讓製造商 願意冒風險換取報酬、能夠抵禦得住一些非預期外來因素、在消費性市場加速期 能存活的一種結構或模式, 縱使他們會不斷想引入一些大變化(WinNT, Universal App, UWP, Continuum)改變市場態勢, 可是因為無法長久持續發展, 這些嘗試和變化就都無法串聯累積起來, 因此也會不斷被成長中的市場的趨勢以 及這樣的市場伴隨而來的各種驚喜給拆解消弭, 終究抵擋不了大趨勢而被淘汰. 有用的優勢可能會被吸收成為養分, 被各家廠商給嘗試各種實作或組合加入產 品, 讓整個市場更加成熟, 最後就變成大家共有, 以致優勢逐漸消失 (非微軟 的例子像 hTC 的 sense, 以及 Nokia 的手機照相 OIS). Nokia 在 WP7 中途加入 WP 陣營, 以 Nokia 的功能型手機在消費性市場從淘汰 期至成熟期勝出的完整經歷, 理應要能提供微軟這段消費性市場加速期的經驗, 讓兩邊能各自調整心態, 弄出一個比較適合加速期的軟體發展和產品開發合作的 模式. 但我們看到的結果, 除了微軟的策略 WP7~w10m 間都不適合加速期, 比較 像還在草創期以外, Nokia 自己在 WP8 時的硬體選擇方向和機種策略, 也是跟 不上加速期的成長和變化速度, 比較適合在自己已經在性能和成本兩方向都佔有 優勢, 且硬體發展方向和效能增長已經停滯的成熟期使用, 為何如此選擇原因不 明. 透過比對 S-曲線的各時期的現象來分析, 而不是單單只以經濟規模或軟硬 體互補的角度, 這樣的合作, 並沒有讓對方得到提示借鏡, 幫對方起到修正模式 的效果, 兩邊都還在繼續使用他們自己當時已處於劣勢的模式, 並且可能誤導雙 方, 以為擴大經濟規模就能解決他們的問題. ### 各類問題能否解決? 這一節檢視前面幾節列出來的那些問題, 看看還有什麼問題是需要解決但還沒解 決的. 解決問題的手法, 通常有兩種思考方向. (1) 第一種是在有效期限內找出原因, 正面徹底地解決它. 這是最能斬草除根的 解決方式. (2) 第二種是能找到原因但知道時限內無法正面徹底解決, 或是期限內找不出根 本原因, 不過都有找到替代方案可以大幅降低其不利影響且副作用還在可接 受的範圍, 那就先用變通的替代方案繞過去. 第一類的指標 app 和應用不支援不完整的問題能不能解決? 微軟至今數次的嘗 試都宣告失敗, 原因並非不努力執行這些嘗試, 而是惡性循環其他的結沒有解開, 所以整個大環境讓這些嘗試發揮不了效用. 若能解開這些結讓市佔提升至一定程 度, 門檻或許是穩定佔有全球智慧型手機持有量的 10%, 應用就會自然而然增加, 不用特別再去修正這些嘗試的方向, 包含目前 win10 大一統也是可以依計畫繼 續執行. 第二類的 WP7 對開發方的種種不友善和砍掉重練, 前者已經是歷史了, 可以檢 討供日後參考, 再去煩惱則無益, 在 w10m 後, 除非又來砍掉重練一次瞬間大改, 不然如果是緩慢演變, 應該不用再擔心這個問題. 第三類類比於導致投資內部報酬率低落的眾多長期競爭力和既有使用者無力化問 題是否有解決機會: (1) Nokia 以往常有的低規高賣和過度倚賴深度的最佳化已經不關 w10m 的事了. (2) 系統和功能開發速度慢在 win10 模式下可能會更慢, 所以只能先把目標客 群瞄準不那麼需要這些功能的人. (3) 高通 SoC/新硬體的支援速度, 應該難以改善, 是 WP / w10m 和多廠商共同 開發多機種的一項天生限制. 因為安卓的手機廠開發各機種不用等待微軟的 支援, 包含套上各 SoC/硬體的軟韌體方案和調校, 和 WP 相比就是會有時 間差. 這個問題, 沒有正面解決它的可能性, 所以要做的是找出繞過它, 讓 它的影響變得不嚴重的方法. 若沒有解決它或繞過它, 除非等到那天硬體效 能過剩, 不再有大提昇, 硬體推陳出新的速度減慢時才會變得不嚴重. (4) 高通 SoC, 和非高通 SoC 的廣泛支援: 這是 WP / w10m 和手機廠合作原生 機這種模式的另一項天生限制. 限制來自於微軟只能支援有限種的 SoC, 不 一定有辦法在時限內解決每一種 SoC 支援上的問題. SoC 廠也不會主動支 援 w10m.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 需要用別的方式挑選要支援的 SoC, 同時 這方法最好能夠避開選到性價表現差勁的 SoC, 像現在這樣通通綁在高通上 面不是一個能放心的策略. (5) 安卓的高規低價機: 事關手機廠的成本利潤和研發兩方面的問題, 還有會使 其惡化的新硬體支援速度問題, 若削價競爭會對該品牌的機種價格帶來難以 回復的長期副作用, 像小米已經陷入這個副作用裡. 面對高規低價安卓機目 前還不一定能正面對決, 可以先找繞過它的方法. (6) 既有使用者無力化: 放生問題就看 WaaS 的承諾會不會一直維持. 機種特性 和性價比同上面新硬體支援速度、SoC 支援廣泛度. 手機廠不推的問題在於 銷售和維修保固設點也都需要成本, 不一定能回收. 後兩者也都沒有正面解 法. (7) 新機種配合系統大進版和系統砍掉重練: WaaS 應該不會再有 WP7.x->WP8 或 WP8.x->w10m 這種大進版+砍掉重練了, 而且現在也沒有知名手機大廠想 要出原生機了(hp是知名大廠, 但在現在這個型態的智慧型手機方面並不是). 這個問題重要性可以排後面一些. 第四類風險無法分散的問題能不能解決? (1) WaaS 減少了砍掉重練和配合出機種會引入的風險 (2) 硬體的話, SoC 同第三類問題所探討的. 相機 / 螢幕 / 續航 / 工設等等, 則是看手機廠的選擇, w10m 對這些能著墨的很有限, 分散的方式最好的當 然是增加合作的廠商, 但在目前合作 w10m 原生手機廠稀少的狀況下, 任何 一個機種出師不利, 都是對 w10m 推廣的重大影響, 最好能有備案可以減少 這種影響. (3) 機種時程延誤和空窗期: 應該是不會再有大進版配合出機種造成的這兩方面 問題了. 剩下的就是 w10m 原生機合作廠商稀少, 再被不確定因素製造出來 的一些空窗期, 有些是前述硬體相關風險的延伸, 有些是廠商計畫改變. 和 硬體相關風險一樣, 最好能有備案. (4) 市場不買帳: 這關係到微軟是如何看待智慧型手機這一塊市場. 或是後續有 探討生產力的部份再來討論. 第五類推廣管道被限縮, 以及吃不到中低階市場問題能否解決? (1) 推廣管道, 包含合作廠商和硬體兩部分, 合作廠商看不到有效的解法, 硬體 部分同前面所述, 要找繞過去的方式. (2) 中低階市場: 被製造銷售的建置成本、缺乏利潤、硬體支援速度等等給限制 住, 若合作廠商推廣的速度和意願都不高, 一樣要找備案. 第六類空窗期問題? 部分問題如同在前面第四類風險中探討的空窗期問題, 接下 來是 win10 帶動效果不強和 Surface Phone 發表前的新空窗期, 就需要微軟有 些維持行動裝置市場熱度和市佔等方面的作為. 第七類信用問題, 還有失去數次換機帶動銷售的問題. 信用問題因為 WaaS, 且 以往合作過 WP 的手機廠也不願合作 w10m 原生機, 所以似乎沒有再去解決的需 要了. 失去換機帶動銷售的問題, 只能當過往的歷史, 往後要小心的是未來機種 的消息是否會讓人忍住不買現有機種. 第八類市佔的惡性循環, 需要微軟跳出 win10+w10m 系統本身改善的這個部分, 再看一下行動裝置市場, 尤其是消費者部分(見「# 生產力...?」部分的討論), 在推廣課題的其他環節上思考有那些問題(包含合作模式問題), 如何讓多個問題 一起解決. 至於最後的不適合加速期的模式這個問題, 包含與廠商合作的模式, 就要看微軟 能不能發揮智慧, 找出能存活下來撐過消費性市場成熟期, 又適合微軟, 不需大 幅調整的模式. 不希望要微軟大幅調整的理由是因為那表示很可能又會來一次系 統的砍掉重練, 但其實要調整的(也許要創新的), 是在合作的這種商業模式, 而 非系統本身. 歸納下來, 需要解決的問題裡, 剩下的問題: (1) 無法正面解決的 1. 指標 app/應用不完整 2. 市場不買帳 3. 新增合作的手機廠 4. win10 帶動效果不強 5. 系統和功能開發度慢 (只能針對 WP 愛好者族群) 6. SoC / 新硬體支援速度和廣度 (也許能夠用繞過的方式) 7. 高規低價的安卓機的競爭 (也許能夠用繞過的方式) (2) 要看微軟想不想解決、要怎麼解決的 1. 推廣管道(硬體支援種類太少)被限縮 2. 手機廠不願推廣 (也許能夠用繞過的方式) 3. 手機廠機種出師不利或不預期因素的空窗期的風險 (也許能夠用繞過的 方式) 4. 吃不到中低階市場 (也許能夠用繞過的方式) 5. Surface Phone 發表前的空窗期 6. 適合撐過處於淘汰-成熟期的模式 這些問題, 大多都已經不是能正面解決的問題了. 多半只能尋找替代方案去繞過 他們. 從市場單使用者的角度來看, 「缺少指標 app」是一個一般人認為導致 WP / w10m 發展至今市佔每下愈況的最重要原因, 我一開始在提出問題時也把它擺第 一個. 不過, 把整個長期下來各種問題整理歸納下來, 也不只這麼一個問題: (1) 「缺少指標 app」在 WP7 時有其直接的成因, 在 WP8 以後跟市佔起不來形 成互相伴隨的現象.市佔起不來, 除了「缺少指標 app」這個大問題, 還有 許多不論市佔大小都存在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包含微軟和 Nokia 對於消 費性市場加速期的應對方式, 以及微軟自己的軟體演進模式, 造成市佔無法 有效累積. (2) 演變到 w10m 時, 已經不是只有「缺少指標 app」一個大問題了, 有幾個問 題的嚴重度後來都變得不下於「缺少指標 app」問題: 高規低價安卓機, 手 機廠不願推廣, 各種空窗期, 吃不到中低階市場, 無適合模式撐過淘汰-成 熟期. 這些問題都沒有被解決. (3) 現在2017年初這個時刻, 有一個問題已經滾雪球滾得比「缺少指標性 app」 更嚴重且急迫了: *手機廠不願推廣*, 尤其是中低價位機種這個區間. 就算 缺少指標性 app, WP 機種還是找得到喜好者, 可以接受只用瀏覽器或找替 代 app 來用的「指標 app」低度需求的使用者, 電話聯絡方面還是繼續用 它, 市佔不會馬上就消失至 0%. 但是手機廠不願推廣, 這些人連拿到 w10m 手機的機會都沒有, 結果是 w10m 連這些人都留不住, 市佔就會狂掉. 微軟和 hp 一直都集中在高階旗艦市場, 但可惜的是, 若微軟和 hp 同樣想要像 現在 google 用高階機建立新品牌進入市場, 或是想要像 apple 這樣集中在高 階機或旗艦機市場, 只會因為 app 和應用環境的巨大差距, 最後輸給 apple 和 google 而失敗. 微軟現在的處境和 apple / google 不同, 用同樣的手法並不保證會成功, 要同 時去縮小這種處境的差距打掉惡性循環才有可能達成, 單獨靠「生產力+win10 市佔+高階市場」這個方向到了 2017 年初也已經可以看出無法勝出, 甚至連稍 稍拉近這種差距都不可能了. 真的要做起來, 中低階的市場就不能放掉, 眼光不 能只聚焦在有利潤的高階市場和強調生產力的非消費性市場這兩個少數的市場. 微軟和 hp 眼中的這些優點, 都沒有解決或繞得過前面歸納出來需要解決的問 題, 連其中的單項「市場不買帳」都沒解決, 就不用說要壓過這些問題形成的惡 性循環了. 對於第三類問題中支援新 SoC / 新硬體的速度問題, 等待市場不再成長發展的 那一天, 讓問題自然消失, 肯定是太遲了. 在這之前 w10m 沒有增加市佔, 也就 沒有增加指標 app 和應用的機會, 等到了不再成長的那個時間點, 也就是過了 成熟期, 大部分的廠商都會被淘汰, 只剩可獲取利潤的前幾大的手機廠會存活下 來, 這些手機廠既然能有穩定獲利, 在安卓系統調校方面也已經成熟, 就沒有任 何和微軟合作的必要性, w10m 除了微軟願意自己願意出機種, 否則也存活不下 來. 我認為一種切入的方法是把機種銷售和 w10m 支援該機種的時程脫勾, 但也不要 差太久, 最多半年左右, 做法的話, 目前只想到刷機, 詳見「## 對於刷機的想 法」. 刷機的方法如果能推得成, 也有機會一起繞過幾個其他的問題. 切入市場解決「 SoC 支援速度」問題這件事有時效性, 適合的時機或許只剩還 有數個大的手機競爭廠商的 2017~2018 年. # 生產力...? 這一部分, 要來探討微軟一直掛在嘴邊的生產力, 是否對消費性市場有吸引力, 壓過其他 mobile OS 的智慧型手機/平板. ## 行動裝置的興起 Windows 是在 DOS 的基礎下, 依靠著網際網路, 多媒體需求, 遊戲, 個人及企 業用戶文書或生產力等需求, 以及企業用戶的伺服器需求而興起. 與競爭者相 比, 它的軟硬體及週邊的支援也相對廣泛且容易取得, 安裝在當時也相對容易, 這些都是它的優勢. 像同時期的 OS/2 就沒能得到這些支援, 軟體廠商總是說 coming soon 最後沒消沒息, 硬體週邊廠商直接說 no, 要買硬體時需要特別注 意廠商有沒有支援, 比如雷射印表機要買支援 PostScript 的, 現在 WP / w10m 的處境就和當初的 OS/2 非常相像. 也許以前是因為同時有著企業需求和消費性市場對生產力、多媒體、娛樂和網際 網路相關的各樣需求交織在一起而興起, 所以微軟把生產力連結到他們成功的原 因是很自然的事, 也沒有仔細去區分生產力的類別, 生產力以外的需求, 以及 「生產力=產品會成功」方程式是否會永遠成立. 雖然在個人市場上能滲透到個人和家庭用戶, 但是還是有許多不諳電腦、具有電 腦恐懼症的人, 除非有強烈的動機或需求, 不然他們的日常生活裡, 電腦可能完 全不會碰到, 或是偶爾需要時才會去碰觸, 平常能不用就不用. 如果仔細去統計 比例, 雖然以家庭來看, 滲透率可能不錯, 但是如果把計數單位換成個人, 滲透 率不會像手機那麼高, 即使在已開發國家或比較前段的開發中國家. 以當時能應用網際網路的裝置來說, 絕大部分都會是電腦, 所以不管是瀏覽、網 路通訊、社交、或是隨之發展的各種電子商務, 都是透過電腦當做媒介. 行動裝 置早期效能不足, 輸入輸出介面裝置的瓶頸還沒突破, 只能專注在通訊和某些類 型的個人數位助理工具, 要用上網際網路相關功能, 也還有 2G 數據通信資費昂 貴及速度緩慢的問題. 這一切都會進步, 除了更快的網路的速度和更負擔得起的資費, 電容式觸控因經 濟規模促使突破良率瓶項而勝出, 比較能符合人們多數日常操作的需求, 也比較 容易上手. 硬體效能進步、儲存裝置容量和螢幕大小解放了網頁瀏覽、多媒體方面在行動裝 置上的應用, 況且有些時候人們面對大量的來源並不需要極致的享受, 反而會以 方便為主, 比如追劇情時當然以劇情和進度為重, 品質不要太差, 大螢幕手機和 後來的平板就可以滿足, 隨身臨時的網頁瀏覽需求也會讓人不那麼注重效果, 在 頻寬、效能、尺寸等有限制環境的考量下接受行動版頁面等等. 娛樂方面, 除了硬體效能, 因應螢幕大小和新的人機介面, 有時會考慮續航、網 路流量、遊戲進行時間, 也會有人去開發琢磨出適合這些限制的遊戲, 開發者和 用戶都要在畫面或操縱複雜性上有所妥協或調整, 不會單純把遊樂器搖桿或PC滑 鼠鍵盤那一套移過來, 但是即使這樣, 就足以滿足許多人在外閒瑕時的需求. 網路通訊和社交相關應用, 原本就是適合個人隨身的, 所以當適合的行動裝置出 現, 加上相機和地理資訊, 以及即時性, 自然多數就會轉移到這上面, 更豐富了 這些應用的內容, 還可以不在任職的公司企業裡被限制連網(除非是物理性的)或 被收集資料. 文書與文字創作, 對於個人使用者或創作者, 主體是資料的文字內容, 往往都是 很多個一次性、具獨特性的產出, 比如網路上的文章, 而非大量的資料處理, 大 部分時候並不是用來產生一份份的常態性、沒有變化性的報表或文件, 這類的使 用情境下, 手機/平板是文章或文字生產中心, 並不是文件生產工廠. 優秀的工 具的確會提升人們產出的效率, 但對比的工具對結果的差異沒有很懸殊的情況, 幫助就沒有想像中的多. 靈感則隨時都有機會冒出來, 生活中的事件也常在沒預 料到的時候發生, 因此工具易於取得的方便性和工具的效率何者為重, 取決於使 用者的生活型態和場景, 在工作的場合, 這些工具的取得和安排並不是很困難的 事, 但在這之外, 方便性以及建構和使用的成本(價格, 多用途, 攜帶性等等的 綜合因素), 可能就會凌駕於效率之上, 況且人的適應力很強, 可以暫時忍受這 些降低效率的限制, 甚至熟能生巧, 多數事項上達到相近的效率, 手機平板做不 來的部分就留待有 PC 的時候. 書信往來視內容、對象、重要性和後續處理事項如何分派安排而定, 文書處理多 或內容比較複雜, 就需要比較好用的軟體和環境. 如果內容只需要幾句話, 或是 簡要回覆處理結果, 不用很正式, 以快速回應為主時, 手邊有什麼就用什麼. 大 部分的信件都只需要快速回應, 達成溝通傳達的目的就夠了, 並沒有要內容、排 版等等都達到高標準. 真正需要高效率工作環境才能回覆的信, 對多數人來說只 佔小部分, 當然也會有少數例外. 人們遇到這種需求時, 自然就會去找適合的環 境, 或是適當安排時間進行, 不一定有必要時時刻刻都處在高效率工作環境. 電子商務, 或是各種網路活動、社群網站, 或是一些服務網站(圖片、文件、影 片), 相關活動可能有商業往來活動、資訊分享、意見交流、情緒表達等等, 同 樣不一定需要非常精細的操控, 這些操作流程逐漸被拆解或整合, 讓 PC 和行動 裝置都可以透過瀏覽器使用, 或是抽離出來成為用戶端的軟體 / app. 背後需要 強大計算和分析的部分, 繼續交給後端各種型式的伺服器, 不論是主機或雲端. 如果真的還是有需要精細操作的生產力工具, 不管是企業或個人需求的, 就留給 PC, 但有些時候可以用遠端連線來應急. 從這些探討中, 我們就可以看到來自大量新型態和新使用者的活動會連繫著行動 裝置而產生, 大量新使用者降低了 PC 在市場的比重, 大量新型態活動排擠了會 使用 PC 的時數, 此外, 有些原本在PC 進行, 不需要精細操作或是可被拆解的 活動也被轉移到行動裝置. 這些帶來 PC 在消費性市場的式微, 以及削減一部分 PC 在企業或商務活動裡的用量. 這些依著行動裝置的活動, 有些跟生產力相關, 有一大部分跟生產力無關, 特別 是在消費性市場裡. 像小遊戲很難說是生產力. 跟生產力有關的活動, 有些需要 精細操作, 但也有許多已經被調整到不需要了. 有些活動能帶來有形或無形的各種效益, 不一定需要生產力, 更別說是精細操 作、極致工作效率的那種生產力了, 像是工作協調或聚會的聯絡(是生產力卻不 用精細操作)、休閒活動(遊戲、網路購物), 或是心靈短暫的放空(盯著動態磚轉 呀轉的也算是吧), 暫時性地轉移思考的焦點(看個新聞、網路笑話), 親友傳來 一句打氣的話(呃… 長輩圖)等等. 人類社會的活動多采多姿, 有生產力的活動、 有工作/產出效率的生產力活動、與有效益的活動三者互相間會有交集, 但並不 等價, 有些時候會有差異, 而這三者都各是活動的子集合 (在這些之外, 人們還 可能花時間去進行沒效益沒生產力的活動). 我們可以把高工作效率的工具想成卡車或貨車, 低~中工作效率的工具想成轎車/ 休旅車. 卡車或貨車可以一次運送大量的物品或動物, 可以作為工作生財的工具, 搬家什麼的也可以靠它, 我們日常生活要用到的物品, 也多是在背後進行大量傳 輸(搭配空運/海運), 從產地送到商店販售. 擁有卡車/貨車的人, 當然也可以開 著它進行工作以外的日常生活活動, 儘管有些地方可能會有些不便, 像卡車就不 能開進地下停車場, 有些地方禁止卡車貨車等大型車輛進入等等. 轎車等小型車 輛, 載送的是數人或是小型小量的物品, 我們會用它來載送重要的家人、朋友、 客戶、或是貴人, 或是單純地開車上下班、購物、兜風、旅行等等. 早期的轎車造價高, 生產慢, 無法在消費者市場普及, 在裝配線概念成功引進以 後, 汽車真正能夠在美國普及化, 成為一種大眾產品. 由於價格負擔得起, 而且 漸漸與日常越來越多的活動能有諸多連結和幫助, 不管是自己或是來自周遭的朋 友或環境, 因此消費性市場更多的大眾能夠更直接強烈地感受到生活的種種改變 和進步. 而卡車/貨車, 不管載運量如何發展, 能直接得到收益的, 終究不是終 端的消費者本身, 消費者只能間接地感受到商店內的補貨等等有所改善, 或是在 少數的特別活動如搬家或寄送大型物品時使用. 高造價的轎車, 特別是強調手工 打造﹐ 猶如藝術品的, 自然還是會有存在的空間, 但是對於一般大眾, 除了讚 歎外, 和生活的關連並不強烈. 智慧型手機的普及, 也是透過類似的過程, 帶來更多人生活上的大幅度改變, 一 開始是高階使用者, 這些人其中的許多人原本也有在使用 PC, 漸漸地智慧型手 機填補 PC 不足和工作外的許多時間場合, 甚至 PC 高工作效率下也會產生工作 間的空檔, 這些空檔原本可能只是抽煙/聊天/吃東西/上網, 都可以用來一邊滑 手機. 即使以往拒絕如 PC 的科技的人, 許多人也能夠直接感受到進步, 和活動 的緊密連結, 沈浸在其中的應用而不覺得隔閡. 這邊就不去仔細追究生產力-效率-效益這三者的差異, 只是舉兩個例子說明工作 /產出效率不等於效益. 前面大型車輛與小型車輛的例子, 如果載送量=收入=效益, 那卡車/貨車的生產 力通常就比較大, 但如果小型車是載送客戶、貴人、或是很重要的物品, 載送量 和效益的關係就有可能翻轉, 這種機會不是天天都有. 只有在產量正比於價值/ 效益的時候, 工作效率才會正比於效益. 第二個例子, 微軟和 google 的 mobile OS 比較, WP7/WP8/w10m 加上拉進來的 win10 的程式碼數量, 也就是微軟在這方面程式碼的產出數量, 相信不會少於 Android, 至少量級應該是差不多的, 尤其在微軟那麼講究程式碼寫作工具的打 造, 應該是具有高效率的程式碼數量產出,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兩者在行動裝置市 場的成效, Android 為 google 帶來的效益, 主要是市佔及帶來的益處, 比 WPx / w10m 大多了 (win10 的程式碼前身 winNT~win7, 幸好還有 PC 時期的榮光來 證明其價值). 生產力的公式: 生產力=產出/投入. 在討論生產力的時候, 其分 子需要依探討的對象仔細撿選, 在 WPx vs. Android 的例子, 如果是以程式碼 數量當做分子, 可能就會看到差不多的成績. 但是若以企業為對象的時候, 通常 分子在意的應該是產出為企業財務方面所帶來的效益收入, 那麼就會覺得微軟做 WPx/w10m 時的企業生產力很糟糕, 發生在微軟一路以來以生產力為訴求的 WinRT(相對於智慧型手機)+WP8, 以及加進 Continuum 的 w10m 上很諷刺. 至於 WPx/w10m 這 team 裡程式設計師的生產力如何評斷? 只能侷限在部門或以功能+ 品質為目標的單位來考量, 再往外的話, 比如市場的策略, 就應該由別人來負責 了. 因為即使程式設計師按照要求跟時程寫出了程式碼以後, 有眾多關鍵的環 節、因素都會影響到程式碼能發揮的效益, 常常會是寫作效率以外的原因, 都不 是程式設計師能置喙, 這些額外的因素也不是他們應該負責的, 自然也不能用市 場效益來算他們的績效, 當然 WPx / w10m 這個 team 並不會只有程式設計師, 此外, 公司的政策也會影響執行方向. 這篇文章寫到這裡其實就有帶到很多跟 WP/w10m 相關的因素了, 就不在這裡重新複述一遍了. 我們可以把使用場合或工具粗略分成兩類, 一類使用高工作效率或精細操作的場 合或工具 (A), 傳統上是 PC, 另一類使用低~中工作效率的場合工具 (B), 可以 是智慧型手機或平板. 注意, 這裡不是指需求, 單純就只是使用者周圍可使用的 工具, 或身處怎樣的環境、場合. 使用者或用戶的需求, 同樣分成兩類, 一類是消費性市場各類應用的需求, 包含 高聲光效果的娛樂 (x), 另一類是跟工作相關的需求 (y), 可能的用戶有個人, 團體, 組織, 公司, 或企業. 使用場合工具和需求分類相乘, 製成表可以分成四格 (可以自己畫看看): 1) 使用高工作效率工具 (A), 在消費性市場應用的需求 (x): 需求多, 但許多 使用低~中工作效率工具就能滿足的需求逐漸轉移到以下的 B*x 那部分 2) 使用高工作效率工具 (A), 在工作用方面的需求 (y): 需求多, 但多數仍會 用 PC / NB 3) 使用低~中工作效率工具 (B), 在消費性市場應用的需求 (x): 需求多 4) 使用低~中工作效率工具 (B), 在工作用方面的需求 (y): 需求多, 如連絡協 調方面, 或是工作上快速的記事紀錄等等. 高效益的需求, 如果工具只需極 低成本更好, 只要時間沒超出可接受範圍. 若時間無法被接受, 影響其他工 作進度, 就得移往高工作效率工具. 低效益的使用需求, 如果量太多而影響 其他部分工作績效, 理應被致力消除. 表格像這樣 . | x | y ------------- A |A*x |A*y ------------- B |B*x |B*y 生產力的定義, 通常都是指跟工作相關、會產生收益的, 是 y 這一整塊, 也就 是 A*y+B*y. 消費性市場在加速期裡, 對大部分新進入的使用者, 同時也是市場的主體, 體會 到的是從軟體和時間運用兩方面 (x|B & y|B) 接近於0% -> 60%~90% 的進步 ( ~0% => B*x+B*y). 有些使用者也會發現, 他們並不需要高工作效率工具, 就可以完成原先只能用高 工作效率處理的許多事情, 效果還不會差太多, 但因為隨時隨地可以處理, 所以 更方便, 更具即時性, 有些時候效率反而更高, 所以就減弱高工作效率工具的必 要性. 這產生了部分 A*x => B*x 以及 A*y => B*y 這兩類的轉移. 行動裝置的快速成長, 來自於 B*x + B*y 兩部分, 總使用需求量成長來源是: 新應用大量的需求 (x + y | B) + 大量新使用者 (r*B, 原先不使用 A 的人, r介於 0 ~ 1, 應該大於 0.5) + 原使用高工作效率工具的用量 (r1*A*x+r2*A*y, r1 & r2 是 轉移的比率) WPx 在 B*x+B*y 這個部分失利, 惡性循環再使得 B[WP] 無法提升. ## 計算力與網際網路 除了智慧型手機, 其實同一時間, 由於媒介順利地從 PC 改變為行動裝置, 做為 支撐基礎的計算力和網際網路在消費性市場, 使用者基底因而提高一個量級, 也 進入新的一段加速期, 原因來自更強烈的使用動機和更簡單的介面, 吸引了許多 原先不諳電腦、排斥電腦的人, 增加了科技能夠應用的客群, 改變了滲透率計算 公式裡的潛在可能用戶, 這件事 PC 就沒能做到. 至於這些發展背後需要的雲端 能力和開發工作等等則圍繞在消費性市場外蓬勃發展運行, 不會直接讓消費者感 受到. 計算力和網際網路等等大量注入到消費性市場這件事微軟當然也看到了, 他們的 決策走向把手機打造成計算平台, 重新發明「生產力」以讓人們的能力藉此提升, 達成更多的事物, 而有了「cloud first, mobile first」, 以及「win10+uwp +continuum 『救』 windows phone 」這兩個做法. (「救」這個字之所以特別 框起來, 是沒辦法知道有多少是真心的 [無奈]) 「cloud first, mobile first」在「## 對手機 OS 份額起不了作用的 Mobile first」一節裡探討. 而 win10 + uwp + continuum 救 windows phone 的做法, 明顯就是聚焦在生產力上面. 生產力這個詞聽起來很振奮人心, 但還是要審慎思 考是指什麼. 雖然微軟沒有講清楚, 但由各種工具的方向, 看得出來 continuum 這條路追求的是極致工作效率以帶來極佳效益的生產力, 而不是只需低~中的工 作效率就能有不錯效益的生產力. 後者就是已經被現有型態的智慧型手機給補足 的部分, WP / w10m 在這一塊敗下陣來. 微軟除了希望補足手機缺乏高工作效率 這一塊, 也*期待*用前者來帶動 w10m 在後者的市佔. 微軟於 Continuum, 著重的是在提升手機在工作上的效率, 參考使用場合工具和 需求分類表格那段, Continuum 相要加入的是使用高工作效或精細操作的場所或 工具, 也就是傳統上是 PC 的 A 類. 回到使用場合工具和需求分類表格各項來討論: 1) 使用高工作效率工具 (A), 在消費性市場應用的需求 (x): a) Continuum: 需求仍少, 且建置、應用程式目前能提供的都少. b) 能夠轉移至使用低~工作效率工具的應用, 不會需要 Continuum, 所以沒 有 Continuum 幫得上忙的部分. 2) 使用高工作效率工具 (A), 在工作用方面的需求 (y): a) 多數仍會用 PC / NB b) Continuum 需求還不明朗. 不過建置、應用程式目前能提供的都少 c) 發展至今已飽和, Continuum 加入只是改變使用的裝置, 不會大幅增加 總{機-時數}需求量, 這從 PC 市場無成長可以看得出來, 就算有新應用 或新市場, 帶來的新增需求量只會是次一個量級的. 因為 Continuum 為 A 類, 所以不用考慮 B 類場所工具. A*y[PC] 飽和的部分, A*y[PC] => A*y[Cont] 可能會對少數高階使用者有幫助, 但數量上來說, A*y[Cont] << A*y[PC]. 也就是說, 對高階使用者, 也許能期待 Continuum 能取代某些場合, 讓他們不用找到完整電腦或拿出 NB, 如果期待其 他 A+B 的使用者, 都能像狂熱者一樣看好 Continuum 用途會因此增加優勢, 那 其實不切實際. 微軟對於 Continuum打的另一個算盤可能是希望在新興市場裡提升級吸引力, 走 的路徑: Continuum 用量的提升 (A*y[Cont] 在新興市場增加) => 以帶領 A 的手機總量 (A[Cont] 增加) => 連帶 B 的部分會分一些給 B[Cont]. 這部分可能會有用, 但情況並不明朗, 是否能衝到 PC 的量級實屬未知. Win10 + UWP + Continuum 適不適合拿來帶起 w10m 呢? 比較一下: Continuum ||| 無 Continuum 手機 (||| 是分隔符號, 懶得畫表格 了) 1) App 齊全時程(iOS / Android), 含功能: 未知 ||| 接近飽和 (w10m/uwp 則 缺很大). 2) 被市場多數消費者認同的時程: 未知 ||| 現在 3) 現有使用者人數(個人+工作): 稀有 ||| 非常多 4) 未來預期使用場合和人數: 長期的話未知, 中短期的話參照現有 PC vs. 行 動裝置的需求比例, 應該遠小於無continuum 的手機和 PC ||| 多 5) 工作效率: 可高可低 ||| 低~中 6) 效益: 兩者皆可高可低, 視完成事項而定 在時程、市場認同度都屬未知的情形下, continuum 本身能否成功就已經在未定 之天了, 更別說用 continuum 帶起 w10m, 因此 Continuum 比較適合當做中長 期的一個計畫, 逐步地建起來. 可是看起來, 微軟是把 Continuum 這樣一個適 合長期的計畫, 拿來當 WP 在市場短中期各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想要看到速效. 在沒有任何市場優勢作為後援支撐, 前面分析的 WP 在市場各種現在仍存在著的 短中長期各種問題都幾乎是被放任著、未嘗試去解決的情況下, w10m 手機既然 沒有想辦法去達到其他 OS 的應用、app、支援等等的及格標準, Continuum 所 嘗試做出來的差異, 如同前面探討 WP8 時期 Nokia 在自家區隔的各種智慧型手 機對外並不夠格被稱為差異化一樣, 其實只是讓 w10m 手機再次被區隔. 如果 win10 和 w10m 之間的連結, 不足以帶動 w10m, 而整個市場的其他廠商也 無法成功建立起另一個行動裝置附帶桌面的統合環境, 那麼對 w10m 仍然是不幸, 對 win10 則是幸運的. 這樣的走向, PC 和行動裝置會成為兩個分開的產業, PC 成為一種類似傳統產業的存在, 有著重要性, 但沒有成長性. 雖然不會再有從無 到有的成長, 但可以繼續穩固地生存著, 別家廠商也難以進入. 其他 mobile OS 廠商能不能達成微軟原先希望建構 win10 + UWP + Continuum 的目標呢? 能否達成一項比較複雜的任務目標, 有時具有路徑相依性(或叫路徑 依賴, Path Dependence. 指現在能做的選擇, 受限於過去的決策. 比如 w10m 能選擇的原生機合作廠商那麼稀少, 可能就是因為過去決定放生 WP7 的一個後 果), 但微軟執行策略時好像都直來直往, 覺得有什麼功能優點, 就應該要得到 怎樣的成果, 看不出有重視這種相依性, 雖然這種相依性應該很直覺. 當然如果 不想仔細檢討分析過去策略錯誤的話, 也是可以用好聽的說法說永遠都是依市場 現況擬定最佳策略帶過去. 或許微軟的業務裡, 需要考慮到路徑相依性的情況非 常少, 所以微軟的決策高層或營銷真的沒有在考慮… 畢竟草創期或企業用戶在考 量要不要採用方案, 可能就是優缺點等等列下去, 中間再經過很複雜的評估過程, 最後得到一個分數, 然後參考風險來做決策, 不那麼在意路徑相依性. 程式設計 師只要考慮程式裡 statements 的順序, 重點在於程式會不會得到正確的執行結 果, 而且要做自動化測試, 這類考量或使用者的回報, 都是包進一個個獨立的 test case 裡面, 順序/路徑相依性的考量範圍只在程式內, 未必會及於整個計 畫在外競爭的成敗. 但在加速期, 市場這個系統的各個因素會因反饋而自我加強, 路徑相依性就很重要. 如果其他 mobile OS 廠商經由別的路徑達成微軟原先希望建構 win10 + UWP + Continuum 的目標, 包含中低階機種、新興市場及企業, 並進入這一類型產品 的加速期, 微軟這次又沒能擋好的話, Windows 這塊招塊在注重工作效率的生產 力市場就可能會被踢掉一大塊. 而在微軟沒有順利地推廣起 w10m 的結果下, 已 經沒有 w10m 能在市場為 win10 和其他 mobile OS 間建起一道區隔, 為 win10 抵擋這個攻勢了. * 較適當的路徑: 用跟 Continuum 無關的策略鞏固好 w10m 的市佔 -> 加進 Continuum 形成和其他手機的區隔. * 微軟採取的路徑: 處於嚴重劣勢的 w10m 加了 Continuum, 沒有其他鞏固的策 略 -> Continuum幫不上忙, 於是變成被區隔 -> w10m 劣勢更甚 -> 接下來呢? * 其他 mobile OS 廠商可以採取的路徑, 成功的機會較高: 優勢的行動裝置市 場 -> 優勢的行動app和應用 -> 附加桌面環境 x 初期關鍵應用 ((這種情況 有機會做出市場區隔)) -> 中低階機種市場(最為關鍵) x 週邊環境的建構 x 桌面環境應用的移植. 這過程會不會大量發生, 什麼時候會發生? 不知道, 以往 MacOS / OSX 沒打成, 一方面是相對於成熟的 PC市場, 硬體價格不低, 另一方面 MacOS / OSX 也沒有 夠高的開放性, 當然還有應用軟體支援度 (VM 可以幫一些忙, 雖然還是 Windows). 但是微軟自己已經給了 S8/DeX 初期關鍵應用了, 再來就看中低階手 機機種什麼時候能引入並實用, 以及建構適當的環境了. 如果 S8/DeX 最後推得 成, 而且也依照我講的那個成功機會較高的路徑普及到中低階, 那就證明出問題 的不是 Continuum 這個概念, 而是微軟自己推廣策略的途徑. ## 廣泛參與消費性市場的活動 就生產力來說, 開發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如 Office , 以及未來的可能平台如 Continuum 手機, 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這當然是必要且重要的事. 不過智慧機手機市場在沒有 office、沒有微軟認定的高效率工具的局面下就對 PC 在消費性市場形成威脅, 以微軟所謂的生產力為主力的思考方向, 已經確定 無法適應消費性市場, 不像是一句「我們知道現在 WP 手機的生產力追不上競爭 對手的手機」可以帶過的事. 前面也提到, 除了計算力以外, 網際網路的滲透率也因為行動裝置普及進入另一 個加速期. 因為這些網際網路衍生的應用而新加入的使用者, 並非因為想要高工 作效率的生產力而來, 但這些人的確在數量上勝過原本高階使用者, 佔了消費性 市場主體的一大部分. 微軟所說的 cloud first + 生產力, 所專注的雲端, 各類支援開發的工具和方 案等等, 微軟自己的產品只佔了網際網路衍生應用的一小部分, 開發工具和背後 的雲端方案也只是間接的. 再用貨車來比喻, 不過和前面貨車 vs. 轎車的例子 不同, 消費者和零售商之間大量的商品買賣交易裡, 商人賺到金錢, 消費者買到 想要的商品, 而微軟卻是專注在打造貨車, 既不參與商品買賣, 也不參與運輸部 分, 商人賺到的錢, 跟商品價格高度相關, 而微軟只分到賣貨車的錢, 跟商品的 價格無關, 只跟運輸量對貨車的需求和貨車損耗率有關. 在這樣一個以商品和交 易為主角的情境中, 運輸量是輔佐角色, 而微軟扮演的打造貨車, 則是再更次一 級的, 不被注目且可被換角的一個角色. 就一個 mobile OS 來說, 高工作效率的場合/工具的生產力活動只是一個子集合, 該專注的點應該要跳脫這一個子集合, 移往涵蓋更廣泛的「人類各項活動」這個 集合的方向, 不管工具/應用有沒有效率, 也不管活動結果有沒有生產力或效益. Mobile OS 並不需只做為高工作效率的載具. 和微軟合作的 hp, 恐怕其想法也 只是要一個高工作效率的載具, 好看看能否推銷給企業當作一個解決方案, 對真 正能擴展市佔卻沒賺頭的中低階, 他們恐怕興趣缺缺. WPx / w10m 一路走來的多項政策裡, 一再強調生產力和 office, 又過度依賴 office. 即使到現在, 各種思考方向還是緊抓著桌面高工作效率環境不放, Continuum + UWP 的主要訴求也是桌面, 只是利用手機 (或是不幸地有 S8/Dex + office 了…), 想著要複製 PC 桌面時期的榮光, 把 w10m 當成 Windows 桌面 的一個附屬品(好吧… 多數時候感覺比較像視為拖油瓶), 甚至只留 Office 桌面 (S8/Dex 不使用 Windows, 反正沒違背 「cloud first, mobile first」), 不 去正視以個人消費者為主的行動裝置市場現存的差異, 並在這種差異未消除前先 施行一些短中期的戰術. PC 桌面時期的榮光有辦法再複製嗎? 不用考慮到新興市場, 目前 PC vs. 行動 裝置使用數量的比例, 並且逐漸往行動裝置傾斜,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未來就算 假設長期以後, 在新興市場能推廣得成 Continuum 類型的應用, 需求比例也不 可能比目前 PC vs. 行動裝置的 PC 比例高, 更何況這些市場由於桌面環境的不 普及, 原本的活動型態、周邊、及服務, 就已經演化成大部分都不需桌面環境, 只要行動裝置也能活得好好的. Continuum 類型裝置在這些地方, 需要有適當建 構的環境, 是否真如微軟所想的那麼具吸引力能擴展, 我個人是打個很大的問號. 往行動裝置傾斜的趨勢裡, 也包含了不少原先的高階使用者, 而且老實說, 這些 高階使用者, 有許多原本就更擅於發揮不同工具在適用場合的最大效益, 對於 PC 和行動裝置兩者各自適用的場合、新科技的使用等等, 感覺更敏銳, 也更會 調整、切換、善加應用. 行動裝置在他們越來越多活動中出現、被應用, 就表示 office / 桌面的應用需求量, 已經差不多到了一個極限了, 他們更需要行動裝 置上的應用來滿足 office / 桌面以外的需求. Office / 桌面加入行動裝置, 並不會改變這個趨勢. (Office 支援 iOS / Android, 只是擋住了 office 自己 的市場被侵蝕. 它對擋住 Windows 市場被侵蝕這件事沒有任何幫助.) 這也表示, 把 office 這類適合桌面的高工作效率工具, 加進行動裝置, 這樣的 一個行動裝置的吸引力, 面對人類活動往行動裝置傾斜的態勢, 只會是螳臂撐車. 我們在 WP7/8 看到了這個結果, office 最後才不得不支援 iOS / Android, 並 且在許多情況是免費的. 到了 w10m, 這個局面在 Continuum 加入後許久還是沒 有改變. 如果不希望 Windows 的需求量被侵蝕, 最後還是要回來解決消費性市場使用量 最大的這一塊, 也就是智慧型手機, 除了電腦, 其他類型的裝置數量, 一比上智 慧型手機, 都會顯得稀少, 補不回來的, 除非微軟不在意 Windows 品牌在消費 性市場裡式微, 不在意 Windows 變一個傳統產業 (註: 傳統產業跟夕陽產業的 意思並不一樣). 借重Office + 桌面應用這條路, 在前面的推論下, 還有現在 w10m 的結果也佐 證, 短期內要增加裝置市佔/持有量應該是不可行的. (我個人覺得 Office 可以 先讓它自由發揮, 不一定要綁在 Windows + mobile, 它在桌面環境下更能展現 難以抵檔的優勢, 所以不反對走 S8/DeX 這條路, 但是 w10m 也要一起給啊… =_=) 雖然微軟似乎不斷想透過其他類型的裝置, 增加 UWP app, 但是這並無法增加這 些 UWP app 能開放給智慧型手機使用的必然性, 如果是在其他類型上的裝置, 也不一定是行動裝置上適合、需要的指標性 app. 所以策略上還是要回到如何增加 w10m 智慧型手機的持有量, 而這個方法需要能 做到不靠指標性 app、不靠 office、不靠 Continuum 這三個限制, 可能才是能 抵擋 Windows 需求被侵蝕問題的方法 (現在除了指標性 app 外, 又多了兩項限 制了). 即便在 Windows 大一統下, 行動裝置市場這方面也可以保有一些獨立的推廣空 間和推廣策略, 並且需要在生產力-效率這一個方向以外再多加思考. 推廣的目 標也不再只限於銷售量, 把目標訂在裝機/持有量才能跟 1 billion devices 目 標一致. 在生產力和非生產力兩方面雙管齊下, 思考好要依循怎樣的路徑比較能 夠成功達成推廣 w10m, 這樣才能將 Windows + Continuum + Office 這個長期 目標也一起推得更廣. 跳脫個別手機廠的利益, 站在整個 mobile OS 的視角, 以消費者各類活動為主 體的消費性市場, 如果不參與在其中, 不管是主動的(自己暫停在市場的操作)或 被動的(持有量的成長率=0或負的), 每有須臾的抽離, 就會落後一點, 如果又都 沒有追回來, 離開得越久, 就被拋得越遠. 所以, 要有一種營運模式, 不論合作 廠商推出機種的成敗如何, 都能夠繼續踩在消費性市場裡試水溫感受市場變化和 趨勢, 接受使用者比較即時的回饋, 並且可以儘速調整應對方式, 然後用這樣的 模式來展現決心和方向. 這也就是我會覺得能有刷機 (甚至最好可以讓合作廠商 共用 Android 機), 讓整個市場能有稍微廣泛一點的方式可以取得 w10m, 以渡 過任何這類被抽離市場的風險, 即使性能表現未必能調整到盡善盡美. 也許還有其他的一個或多個方法, 其綜效可以改善 w10m 的市佔推廣, 但需要檢 視是否能正面解決或繞過在「### 各類問題能否解決?」一節中所歸納的多項未 解決問題, 又不會又太多的成本、過長的時程及無法承擔的副作用. 如果有其他的方式達成不被抽離市場, 那以 WP / w10m 愛好者的角度, 當然樂 意看到這類方式的採用, 但是, 在實行時, 得等到有實績證明, 而非抱持著理論 或技術的優越性, 就貿然停止其他方面該有的市場操作. One Windows + Win10 +Continuum 已經展示過一次這種過程了, 技術/理論/生產力等等的都講得很優 秀, 於是完全沒有 w10m 本身該獨立進行的市場推廣方面的操作, 也沒解決各項 既有的問題, 最後 Win10+Continuum 這個方式在 w10m 的市佔和指標性 app 的 實績就不怎麼樣, w10m 就這麼又被抽離市場一次. 在消費性市場裡, 我們已經看過多次的產品競爭, 理論上優越的規格或技術最後 並沒有勝出, 如 CD-ROM vs MO, DVD-ROM vs USB-disk, 1394 vs USB, 另外也 看到科技採用的轉移, 如 CD-player -> mp3 player, mp3 player -> 智慧型手 機, 數位相機 -> 智慧型手機, 一開始新科技的規格實際上是比較弱的, 但是應 用的範圍都比較廣、比較方便. 這些競爭下, 硬體廠商也是決定市場接受度重要 的一分子. 現在消費性市場在進行比較的, 就是 Windows 和 mobile OS 這兩者, 那一個與 人們日常生活各項活動的連結度, 那一個能直接地影響大部分人們的生活方式. 至於微軟不斷強調的高工作效率工具的這種生產力, 有多少人會在意呢? # 其他想法 ## 市佔對開發者的影響 市佔, 才是真正影響開發者開發意願和投入資源的因素. 其他微軟在軟體面上的 努力, 加起來的影響, 還是會敵不過市佔 (唯一有機會敵得過市佔的因素是開發 者對該平台的熱情). 這也是納德拉提出想借 win10 的用戶數, 提升整個 PC+NB+Xbox+行動裝置的 win10 devices 市佔, 來帶動 win10m 的這個外在說法, 比較難以去「戳破」的 立論基礎. 不過行動裝置比較容易提供地理位置這種資訊, 比如出去遊玩吃飯打 卡的位置, PC/NB 上就算補登也都是事後的資訊, 對於這類對個人「隨時、隨 地」的資訊有興趣的公司, 如臉書, 只要分析一下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訊, 各個 裝置佔的比例一目了然, 騙不了那些公司, 像是根據使用者現在位置進行廣告投 放這種應用, 在 PC/NB/Xbox 就沒什麼意義. 在「# 生產力...?」部分的分析, 也說過許多的人們日常生活的活動, 都比較容易貼近行動裝置, 甚至有些需求是 從 PC/NB 轉移過去的, 因此, 單純計算行動裝置本身, 排除掉 PC 市場的市佔, 還是比較有參考性. 市佔對開發者的影響, 會有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使用者數量, 會約略和收入成正 相關, 關係到開發者的吃飯問題. 第二、市佔比較高的 OS, 就會比較容易被優 先問題, 有較高的優先權. 三、市佔比較高的 OS, 使用者回饋數量會比較多, 問題也會比較多樣廣泛, 光檢視就會佔掉一些時間, 更不用講除錯了. 或許對微軟內部來講, 有些政策造成市佔長久積弱不振, 只會影響某些人的績效. 但是對眾多開發者來說, 尤其是個人開發者, 就決定了他們有沒有飯吃、能不能 撐得下去. 所以即使微軟一堆動作, 都想要討好開發者, 但投入的這些努力, 對 市佔的幫助完全因微軟在其它方面的不作為被加速期市場給抵消了, 以致於對開 發者來說, 跟市佔的影響力相比, 其實無足輕重. 這也是希望微軟多下一些功夫去檢視非軟體面問題的緣由. 雖然這裡都在講 app 開發者, 對硬體商而言, 市佔也會帶來類似的影響. 此外, 微軟在 WP / w10m 會很急切檢討成效, 容易就有想「打掉架構砍掉重 練」的想法, 然後認為開發者要配合或轉移, 以往主力是 PC 時或許得如此, 但 iPhone 和 Android 打掉 Windows Mobile 而拓展的智慧型手機+平板市場, 讓 開發者不再被限制在 PC 市場也能賺錢, 雖然這不確定能維持多久 (app boost is over). 而 WP/w10m 市場逐漸衰落的市佔甚至銷售量, 就算 app 市場已經沒 得發展了, 鼓吹開發商轉換至 WP/w10m 這個沒什麼人進入的市場, 也沒有足夠 的使用者提供足夠的收入讓開發商維持現有規模需要的各種開銷. ## 各種方案能否有效解決「指標 app 不足」問題? (1) App Studio: 強調可以快速生產大量的 app, 有些時候只是網頁的 app 型 式. 不過通常不會是指標性的 app, 功能也未必能很深入或廣泛, 所以量再 多恐怕也沒用. (2) Universal App (win8/wp8): 將平板及手機程式共用的部分抽出來, 比如商 務模型、流程等等, 以期減少開發者的工作量, 只要各自再針對平板和手機 介面或特性不同處再調整即可, 對開發者來說是有軟體工程上的好處, 手機 上既有的 app 比較容易移植到 win8 平板, 平板的也容易移植到手機. 不 過如果 win8/wp8 視為同一個平台, 這方法不會實質上增加 app 的量, 只 會對既有 win8 app 或 wp8 app 帶來好處. 理想歸理想, 最根本要面對的 問題是「初始的指標 app 從那裡來?」其他平台的指標 app 開發者沒意願 從其他平台移植過來就沒有用了. 還有一個算是執行方向上的一種怪異做法, 想用 win8 時理論上 API 比較多卻很貧瘠的 app 市集, 推廣上也不順利的 win8 平板, 來充實當時質與量都比較優的 wp8 app 市集. (3) UWP (win10/w10m): 和 Universal App 類似, 是更加擴增的版本, 也會遇 到類似的問題. 目前微軟正嘗試以 win10 在 PC/筆電 (甚至 Xbox) 的佔有 率和使用量, 力推 2in1 裝置及 Continuum 來促使桌面軟體往 UWP 移動, 還有 project Island wood 幫忙 iOS app 容易移植到 UWP. 成敗還是未定 之天, 跟 win8 相比, 現在市場上 2in1 裝置能見度越來越高, 會推升成功 的可能性. 除了市佔考量之外, 還有一個比較隱性的因素是手機 app 開發者是否 認定 win10/w10m 不是行動裝置 OS, 寧願留在他們認定是行動裝置 OS 的 iOS / Android, 考量點在於多了一個平台的程式移植和維護成本, iOS / Android 行動裝置的量和商業模式已經足以讓開發者可以不需加入 PC / NB 的這個市場, 就賺到足夠的收入, 而多維護一個 WP 邊際效益很低, 弄不好 可能從 WP 得到的收入還不如他們所投入的人力和資源. 事實上, 如同在「## 市佔對開發者的影響」所提到的, 有些資訊就是 要在行動裝置上才會讓 app 商也興趣, 有些活動也通常是透過行動裝置進 行. 此外, 行動裝置需要的指標 app, 和桌面環境/ Xbox / HoloLens 等等 需要的指標 app (殺手軟體/遊戲大作/3D 模型建構)肯定不同, 不然以 Office 想帶動 WP 就不會有這麼悲慘的結果. 所以PC/NB 和行動市場常常 還是要分開計算, 不會跳進微軟算法的陷阱裡面. 因為不同類型的裝置, 指 標 app 多半不同, 所以等 PC/Xbox 有了 UWP app 就會順便給手機用這件 事是否會發生並沒有必然性. (4) project Islandwood: 支援 iOS app 的程式語法 (objective-C) 及 API headers / libs, 儘量做到讓程式碼相容共用, 降低 iOS app 移植到 Windows 的難度. 關鍵點除了難度外, 還是會有一大部分在移植和維護的意 願. (5) Project Astoria: 在 w10m 裡實作一個 Android 的 emulator, 以執行 Android apps. 不過早先已傳出可能會終止, 在 insider build 裡的 emulator 也在某版本後就被移除了, 據傳是會嚴重影響 w10m 的效能. Win10 本身因為多是 x86 devices, 有足夠的效能來執行眾多的 Android 模擬器. (6) 友善的開發 IDE: 就效果來看是沒用, 這其實是有點次要的因素, 而且也可 能幫助到 iOS / Android apps 開發, 而不僅限於 Windows Phone… 有些寫作習慣, 包含工具順手與否, 開發環境的建構, 未必能說變就變. 可以找到的既有程式碼或開發資源, 以及社群支援也不一樣, 而這一切在開 發過程裡, 也可能跟著作業系統演變相互回饋改善, 結合得更加鞏固. (7) IAP: In-App Purchase. 這應該算是功能的補足, 相對其他平台不會增加額 外的吸引力. (8) 各種 app 開發競賽: 嗯... 這類競賽的效果, 我個人認為只會增加對 Windows Phone apps 開發過程和工具的熟練度, 不會增加意願. 本來就想 開發 WP apps 的可以當做練習, 原本沒想開發的多賺一點獎金, 日後會不 會繼續改進及維護很難講, 因為其他平台的程式才是這些人真正的收入來源. 這類 app 會不會成為指標 app 也屬未知, 一旦成為指標 app, 移植到其他 平台後, 就會遇到資源分配問題, 如同「## 市佔對開發者的影響」所述. (9) 和 app 開發廠商的合作: 指標 app 通常不會需要 WP 平台的收入, 就如同 在 UWP 一段提到的. 有些很誠實說市佔太低不出, 有些不好意思講明就給 個軟釘子, 有些會說納入考慮, 或是開發中, 或是 coming so-on, 或是出 個拼湊版試試水溫, 狀況不對就抽手的, 或是發現在 WP 得到的彌補不了投 入後終止支援的. 這些過濾下來, 真的有持續完整支援的, 就寥寥可數了 (這些其實在當初 PC 市場與微軟競爭的 IBM OS/2 都發生過.). 而微軟如果一直不想或想不出辦法在其他方面讓市佔提升, 這些到目前還有 支援, 卻未必有得到相應回報的公司, 是否會繼續支援就很難說. (10) 直接買下來: 這種想法很多人有, 想說微軟有那麼多錢, 乾脆把這些 app 公司全部買下來, 要求他們出 WP / w10m 版本. 的確微軟也收購過一些知 名的 app 軟體公司, 如 Minecraft, Wunderlist, Acompli , Sunrise, SwiftKey 等等, 不過併購的目的大都不是為了 WP 或 w10m, 而是加強自家 的各項服務. Minecraft 的確是有出 WP pocket 版, 可是會有人認為這是 買下它的主要目的嗎? Wunderlist 本來就有支援 WP, Acompli 和 Sunrise 收購至今都沒有支援 WP. SwiftKey 是近期才併購, 而 WP 本來就有 Word flow, 日後在 WP/w10m 應該是朝向整合. 買下這些知名的公司再要求他們出 WP 版本的這種做法, 可能會遭遇到幾個 問題: (1) 難以在早期就預測到那些公司會受歡迎, 等到他們知名了, 併購 的價格會很高, 甚至高到微軟買不下來, 舉例來說, 現有的 Facebook app 是微軟寫的, 臉書自己不出 WP 的 official app. 微軟要怎麼去併購臉書? 微軟未必買得下手 (後來有臉書官方的 Facebook UWP app 了, 但反而不是 很好用). 另外一個例子還有 google. (2) 指標 app 太多了, 微軟雖然有 錢, 也沒財力買下所有這些公司, 而這些公司也未必想讓微軟併購. (3) 有 些人或開發者有抗拒微軟的心理, 被併購之後, 很可能就會改用別的公司的 服務, 這種過程不會有終止的一天. (4) 收購以後, 這些公司不一定會支援 win10 / w10m / WP, 或是支援度會很糟糕, 這些公司在微軟內部就在抗拒. 最有名的例子是 Skype, 除了對 WP 的支援和整合拖拖拉拉, 某種程度也導 致了 (跟 WP 無直接相關的) MSN messenger 的終結. 總結來說, 「直接買下來」這種做法, 難以脫離前面說的「不完整」這個困 境. ## 對手機 OS 份額起不了作用的 Mobile first 「cloud first, mobile first」這句話帶了許多的保留, 有些 WP 用戶聽到 mobile first 就很高興, 以為微軟要衝自家的 WP 了. 事實是 mobile __OS__ first 跟 mobile first 有天壤之別, Nadella 說的是後者, 涵蓋了比較多的可 能性, 微軟並不是只做 OS, 也有雲端, office, 軟硬體等各種事業群, mobile first 的確比較能全面地顧及各事業群的發展性. 不過 mobile first 同時保留 了非常多的不確定性, 包含全移轉到別家 mobile OS 也變成一種選項. 微軟沒 有明確強調地說明 mobile first 同時也包含全力發展自家 mobile OS, 也就是 Win10 mobile, 一直都是說 Windows, 做法也比較像是 Windows 延伸到 mobile, 先衝 Windows, 也有機會讓其他事業群把重心先放在 iOS/Android, 事後未必拉 得回來, 對於處在位於加速期的行動裝置市場, 這種做法就讓 WP / w10m 錯過 了跟著市場成長的機會. PC/NB 已經在穩定期, 甚至逐漸沒落, 其存在也轉變成類似傳統產業或已經打造 完成的基礎建設, 就算把平板和 2in1 加進來, 總量已經不太會增加, 因為通常 是買了新的取代的. 行動市場加速期的主體是個人或家庭用戶, 企業用戶佔的比 例小, 智慧型手機用戶的基數就是大得多. 此外, 行動市場的環境也不適合給桌 面市場的作業模式給用, 包含目前跟著行動市場一起帶起來的各行各業, 以及藉 著行動裝置的搭配使用得以興起的各種應用和情境. 目前 Windows 10 的種種精進改善, 雖然 windows 10 mobile 初期來不及跟上, 但是以打掉重練到現在的成果來說, 也不好意思說微軟在 OS 軟體改善、debug 和最佳化方面不夠努力, 雖然結果來說的確折損了競爭力. 所以說當初打掉重練 這個決策本身就是有那麼大的風險, 尤其是最佳化方面很容易延誤時程, 市場草 創期偶一為之和成長初期做那麼一次或許還可以, 進入淘汰期了這麼做就不知道 是在想什麼了. 我想主要的癥結點是推廣和銷售上沒能引進什麼有效的新做法, 或是當初就沒考慮到推廣會遇到問題, 以為靠 Windows 10 桌面使用者 +Continuum就會增加市佔飛天了. 集中全力在 Windows 10 主體, 卻沒有在 Windows 10 mobile 採取足夠作為, 於是就和行動市場背道而馳, 結果就是只靠 單一或少數幾個單調的對策, 跳脫不出惡性循環. (微軟一直看重的 continuum 會在另外一個地方討論) ## 對於刷機的想法 安卓機有一些機種, 有相對應的 WP 機種, 比如說三星 ATIV S, hTC W8 等等, 而WP 後來有虛擬導覽列, 也不強制一定要有相機鍵, 安卓的硬體要使用 WP 應 該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後來小米 4 則有支援刷 w10m ROM, 雖然小米原先就是有為了刷機保留了一些彈 性, 刷機後的一些體驗也不是很好, 比如照相和續航, 當時的 w10m 的 OS 就還 有許多要調校的地方, WaaS 本身幾乎可以說是 public Beta, 但總是往前跨了 一大步.. ### 市場現況中的 w10m, 為何要考慮刷機 如果 w10m 可以做到直接使用安卓機大部分的機種, 那麼就可以讓硬體製造商不 需要另外設計新機種. 好處是硬體製造商也許有機會省下機械化生產過程中一些 機具模組的開模費用. 雖然這並不表示就沒事了, 多了一樣產品, 調校、生產配 送、產能調配、人員訓練、廣告、維修保固、客服等等都要多做準備. 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處於成熟期, 而 WP / w10m 也長期處於惡性循環裡, 一直 無法跳脫出來, 願意製造 WP 手機的硬體商更少了. HP? 他們和微軟眼光都望向 同樣的地方, 想主打高階商用市場, 市場主體的中低階應該不會有. Acer, 手機 很少聽到. Alcatel 或許會繼續吧? 但 2017 年初旗艦暫緩推向其他地方, 計畫 是聽說要等 新的 SoC (因為 w10m 廠商少, 所以 WP / w10m 就這樣又有一段 空窗期). NuAns 應該是區域性的廠商, 資金不足無法走向國際, 2017年初也傳 出下一支會改做 Android 手機. 其他地區的廠商就沒有注意了. 如果以後都沒有廠商要出 w10m 手機了, 或者廠商要出不出, 要推不推, 很多地 區都未舖貨, 微軟自己對於 Lumia 的舖貨也比 WP8 縮減了許多, 微軟還要繼續 推嗎? 這其實差不多已經是 w10m 的現況了. W10m 出來以後, 這段時間, iphone 和安卓機的銷售量(YoY) 都是成長的, 表示 市場整體仍有在成長, 但是 w10m 原生機的整體銷售量卻大幅下跌, 微軟對合作 廠商的讓步, 除了 NuAns 在日本這個比較特別的市場從 ~0% -> 1% 算是大進步, 其餘的並沒有繳出一張及格的成績單, 那就不免讓人質疑這些讓步, 對 w10m 根 本是有害的. 合作廠商沒有保證要出多少台 w10m 手機, 以及推廣的地區, 還有 各地區的銷售量. 他們沒有推廣壓力, 隨時可以停損. 違約也不是痛到他們, 就 算有違約金, 也只是進微軟口袋, w10m 推廣還是多了一段空窗期. 微軟若是真的有心要讓 w10m 存在, 在硬體商意興闌珊、要推不推的情況下, 除 了出微軟品牌手機, 同時持續爭取其他硬體商, 或許一個該走的方向是刷安卓的 機子這方式並行, 這也可以用來填補手機廠機種間的空窗期. 有別於以往 WMx / WP7 / WinRT 那時候沒有官方支援的刷機, 是為了研究刷機 技術, 像是神機 HD2, 或是 WPx 不同機種間刷來騙過系統. 現在的目的變成為 了讓喜歡 WP 的人, 還是有很高機會能拿到可以運行 WP / w10m 的新機子, 隨 著市場硬體水平的進步而得到更佳的體驗, 不致像 w10m 到現在 2017 年初推行 不利, 很多地方無法取得 w10m 的手機, 還是只能買水貨, 或是出一些性價比不 吸引人的機子, 引不起人們換機的興趣. 刷機後有繼續使用的話, 雖然無法算在銷售量, 但還是可以算在 Windows 10 的 裝機量, 去幫忙 1 billion devices 3 years 的目標, 而且對行動市場 app 商 的吸引力會比 PC+Xbox 裝機量有用. 即使刷機後是當第二支手機, 偶爾才拿出 來滑一滑, 或是當通話手機, 其他 OS 手機拿來用 app, 以持有量市佔比來說, 在算術計算上對較小市佔的 OS 還是比較有利. 若要可以刷 w10m, 可能需要硬體商協助, 先看看是否有什麼 SoC 外的硬體限制 不能刷 w10m, 合作找出解決方式, 還會需要做好一定程度的最佳化. 至於後續 是否還提供保固就要看廠商的意願. 允許刷 w10m 這種事硬體廠商不可能無償地做, 就算能用智慧型手機專利費交換 大概也不夠, 不然就不會有今天他們寧可交專利費用也只生產安卓機的局面發生 了. 要使他們願意合作的話, 需要另外提供誘因. 比如說 store 的收入部分, 若是在該台手機上面購買 app, 拆帳的方式變成「app 開發者 : 微軟 : 硬體商 = 70% : 29% : 1%」, 廣告的部分因為有微軟以外的廣告提供管道, 不屬於微軟 能掌控的, 所以就只有微軟自己的廣告收入能分享給硬體商. 音樂/電子書等等 則看微軟怎麼決定比例. WP 的使用者少, 所以這種收入估計也不會很多. 這種 方式也會讓硬體商得知微軟這方面收入的資訊. Store 收入拆帳的方式也暗示需 要給願意直接出 w10m 原生手機的硬體商比這個高的拆帳比. 有許多廠商也會找 販售手機以外的收入來源, 比較說預載 app 和綁特定服務等等, 提供的誘因也 需要能大過這些收入才有機會. ### 不同程度的刷 w10m 方式 關於刷機最早的構想是希望能自由刷機, 支援越多機種越好, 甚至包含白牌機, 就像 PC 向來大多可以灌 windows, 不論是不是正版, 支援的硬體也非常廣泛. 這是當初 windows 在 PC 能勝出的一個重要因素. 不過這種作法的難度很高, 以現下廠商未必願意支援的情況下會做不完. 二是沒 有效率. 三、如果可以亂修改, 可能會有資安的問題需要考量. 四、如果可以亂 刷機, 維修方面會讓硬體商很頭大. 第二種方式是每半年挑選市面上已經販售三個月以上至一年, 銷售成績比較好, 明顯較受歡迎, 流通量大, 販售地區比較廣泛的手機, 區分高、中、低三種價位, 再跟硬體商合作, 最終目標是三種價位各兩至三款. 硬體商只要繼續賣原本的安卓機, 不用另闢管道. 維修保固的部分, 等到刷機的 w10m ROM 出來, 可能要再多半年, 對刷 w10m 不提供保固影響應該會較小. 但 是硬體商原本賣得好好的, 不一定會找一組人跟微軟合作, 還有刷機後的維修模 式對硬體商會變得很麻煩, 很難期待能像小米一樣得到硬體商的首肯背書, 這方 面還需要看該怎麼做才有辦法突破 (這是最困難的部分). 希望是花最小的代價, 讓硬體商、w10m 使用者、微軟三方都得到好處. 針對硬體性能的調校方面, 則不要求要做到跟安卓比起來 100%. 比如說 CPU / GPU效能只要做到 80%, 續航 90%~100%, 照相的部份畫質 90%~100%, 特殊功能 則不一定要支援, 這樣才可以儘快推出 w10m ROM, 理想的時程是壓在半年以內 (W8 差不多就比 M8 晚將近半年), 以免可刷的手機過時. 如果這方法篩選出來 的 SoC 不是高通的, 微軟還是要盡力想辦法去支援. 在「### 和 iOS 及 Android 比較」一節裡有提到, 更新和升級會是合作時另一 件麻煩事. 刷機的合作廠商應該更難配合更新和升級需要的支援, 所以微軟在某 些方面也必須要妥協取捨. 過去微軟偶爾會有一些只要缺少某些硬體就不給升級 的情況, 現在就必須斟酌是不是那麼堅持, 缺少那些硬體真的會影響到大多數 app 的使用嗎? 還是只是無法支援微軟自己重視的那 30% 生產力和體驗的部分? 如果只是後者, 那麼放行給升級, 只關掉缺少那些硬體的功能就好. 和小米 4 合作模式不同, 這種方式挑選出來的手機, 已經是各價位較受歡迎的 手機了, 不需要再去預測. 二、小米 4 單一機種的販售地區也是有限的, 許多 地區都得向國外購買, 需要額外的運費. 三、有不少人就是喜歡 MIUI, 並不是 喜歡 WP, 對於刷 w10m 只是嘗試, 很多人很快就會刷回 MIUI. 四、涵蓋的價位 較廣. 這種方式對 w10m 來說, 有其他的好處: (1) 手機容易入手, 不太會買不到, 會減少 WP / w10m 廠商不願舖貨對 w10m 推廣造成的困境. (2) 手機的主硬體就是過去半年至一年內的主流了, 調性被多數人接受, 較不會 是小眾, 性價比或競爭力也已受過市場的試煉, 而非僅僅是產品評估和開發 階段的預測, 再加上手機價格又跳水一段更加強優勢和可得性. (不曉得這 有沒有機會讓微軟先重點支援幾種 SoC, 不用苦哈哈地去支援所有高通列出 來、最後卻完全沒機會被使用到的 SoC.) 每個價位 2~3 支則可以分散風險, 避免有機種並非因產品特質而勝出, 使用者也多了一些選擇. 缺點是會有點 過氣, 用戶對品牌的偏好或厭惡也不一定能滿足, 外觀的工業設計也會採用 主流設計, 未必是 w10m 使用者喜歡的調性. (3) WP 一直以來對 SoC 支援速度偏慢的問題, 在這種方式下, 就不是那麼嚴重 的問題, 就算 w10m 是合作時才開始開發, 也不致於像 w10m 原生機種會因 為推出時間落後對硬體商造成銷售和庫存壓力, 降低往後的合作意願. (4) 如果有硬體商正在開發使用同一 SoC 的機種, w10m 這時就只要做一次功. 對原生 w10m 硬體廠來講, 則是得靠調校和保固, 來增加與刷機相比的附加 價值 這裡要提醒一點, 不能因為想說開發同一個 SoC 比較節省開發資源, 在 選擇刷機機種時, 先考慮 SoC而不顧銷售成績 (如果微軟自己有喜歡的手機 或 SoC, 可以另行增加額度, 不能縮減這種挑選方式的額度). 切記刷機機 種的選擇, 原本的目的就包含為了避免落入「被區隔」硬體特性的風險, 所 以銷售成績因素的權重永遠都遠大於 SoC, 因為銷售成績才是市場考驗後的 結果, 微軟或 w10m 原生機種廠商喜歡的SoC 則未必, 尤其當這個 SoC 在 安卓機裡都難以勝出, 那灌上 WP/w10m 後就更不容易有好結果. (5) 性價比高以及高規低價的安卓機, 一直都是 WP / w10m 手機最難纏的 對手. 這種方式有機會把它們納入, 多少會有些幫助. (6) 一旦 w10m 原生機的計畫有任何變化不出、不舖貨了, 還有刷安卓機這個選 項可以填補個人用戶在取得 w10m 手機的空窗期. (7) 只是針對目前 w10m 的延伸, 也曾經有 W8 和小米 4 的案例在, 應該不會 像系統砍掉重練要花那麼大的成本 這種刷 w10m 的方式, 可能必須要求使用者成為 insider, 最低要 release preview 或 slow ring, 當然也就失去保固. 而微軟也需要提供從該機種有 w10m ROM 起至少一年半~兩年的升級. 使用刷 w10m 的手機, 有些資訊如機種和位置, 就必須要強制回傳, 無法關閉, 知道機種才能依拆帳比將 store 或廣告收入給合作刷機的廠商. 這在刷機前就 要告知用戶並取得同意. 而有位置和機種資訊, 微軟或許可以依這些資訊, 偶爾 就投放該區域可購得的 w10m原生機的廣告. 刷 w10m 的機種也可能要關閉只跟企業用戶有關的功能, continuum 功能可給可 不給. 如果有企業推廣的需求, 就要找原生 w10m 的硬體供應商, 或是可刷 w10m 的機種再出一個料號, 出廠時就是灌原生 w10m, 並符合微軟對原生機要求 的條件, 類似 hTC W8 或 ATIV S. 這種方式, 針對的客群是侷限在 WP / w10m 的愛好者, 而且也要求一定程度的 刷機認知, 不在意保固等等… 如果想要這方式有增加新客戶的可能, 只能靠「口 碑」, 是不切實際的. 要增加新的 w10m 用戶, 還是需要微軟和 w10m 原生手機 廠進行有效的推廣方式. 但是在 w10m 原生手機廠的有效推廣方式見到成效之前, 最好還是先實行刷 w10m 的方式填補中間的空窗期, 等見到成效之後, 再決定要 不要視情況逐步收緊刷機的範圍. 雖然我們已經都看到 w10m 原生廠對 w10m 市佔推廣的成績單不怎麼好看, 我個 人對他們接下來會出的機種硬體吸引力和舖貨其實也都不看好, 不看好硬體吸引 力的原因主要是面對的競爭不夠激烈直接, 又把 w10m 當做… 呃… 保護傘. (Alcatel 應該是例外, 他們 Android / w10m 都會出類似硬體機種, WP / w10m 這塊對他們來說只是多少撒一點) 但是增加這種刷機方法還是很有可能會讓 w10m 原生手機廠反對想退出, 這個副作用是這方法第二困難的地方. 即使把眼 光放長遠來看, 有效地增加 WP / w10m 市佔, 才有可能讓 app 補齊, 對他們才 有好處. 不過, 真有這麼一天, 其他廠商也有可能跑進來出 w10m 原生機, 他們 如果沒進步也還是可能被淘汰. 第三種方式副作用又更大, 應該是最後不得已, 已經沒其他廠商要出原生 w10m 機才使用的了: 微軟自己出可刷 w10m 的安卓機, 或者是 w10m 原生機可刷成原 生 Android, 包含傳言中接下來要出的 Surface Phone. 保固部分則需要微軟再 想一些辦法看看怎樣能讓保固不被破壞掉. 這類方式的副作用是媒體免不了會大肆報導微軟已經放棄手機 OS 部分的市場云 云, 其他人大概也會這樣認定, 只有 WP / w10m 的支持者會繼續使用它. 對於第三種方式, 我個人是比較偏向後面的做法, 也就是 w10m 原生機可刷 Android, 但是這手機需要做到刷成安卓以後, 在該價位還有數一數二的競爭力, 足以吸引安卓使用者也想買來刷, 主要是性價比的部分, 如同 MacBook Pro 曾 經獲得某些媒體評為最佳 Windows 筆電一樣的概念. 和安卓刷 w10m 相比, 這 樣做的話, 銷售量數字會加到 w10m, 提高 windows 手機帳面上的銷售市佔. ### 提供刷 w10m 的目的和效益 刷機的方式, 目的是為了填補微軟在軟體以外的一些不足, 繞過在「### 各類問 題能否解決?」一節中所歸納的數項未解決問題, 來擴展推廣的管道. 針對的客 群是對 app 的需求在 w10m 已可滿足, 有些許技術能力, 了解刷機風險的人. 因為 w10m 種種策略執行至今導致推廣管道嚴重不足, 這些人很可能根本就沒有 任何取得新 w10m 機種的方法, 或是沒有具吸引力的新機, 因此還停留在 WP8, 或是 WP 手機壞掉了先暫時跳到其他陣營等 w10m 手機的入手機會. 而 w10m 現 在連這種需求的人都沒抓住. 刷機的方式就是為了不論會不會有任何推廣上的不順, 都能先留住這些人. 這是 第一個目的. 微軟在實現各種新想法時, 有時不免會需要不一樣的硬體, 或是跟市場不一樣的 想法. 但是偏離市場主流, 跟整個市場背道而馳, 最後有可能會輸掉整個市場, 並不是一個安全的策略. 高風險並不是高報酬率的充分條件 (高風險不代表高報 酬), 這是投資時首先都會被告誡的事項. 有一種主動投資的方式是以市場大盤為標竿, 投資組合主要的構成分子就先仿造 市場大盤, 再依個別的喜好稍微調整個別組成分子的比例, 這樣即使看錯市場情 勢, 也不會大幅度地落後市場. 只有當非常有把握市場會大跌時, 才較大幅度地 偏離標竿, 長期以後, 就有機會打敗市場大盤. 在做資產配置時, 通常都會加進一些跟主要資產相關性低的資產, 這樣做可以降 低風險. 所以就算不打算以標竿為主, 想著重在自己屬意的資產, 加進一個以標 竿為組合的資產, 還是能夠達到降低風險的目的. 在智慧型手機市場裡, Android 有幾乎全部的機種和廠商, 有著 8x% 的市佔, 很接近市場大盤. iPhone 的策略, 早期當然是領先大盤, 但已經漸漸地慢了下 來, 成長的趨勢和大盤比有時領先, 有時落後. 不過 iPhone 對於主流的性能比 較指標(處理器效能、續航、相機表現)是有跟上大盤的走勢, 並沒有隨便放掉. 在 w10m 的策略裡, 如果能加進前面所說的第二種方式(選擇市場銷售成績趨勢 較看好的機種)來合作刷機, 就有如加進一個以市場標竿為組合所形成的保險. 這是刷機的第二個目的, 以及主要的效益. ## 對於 Continuum 功能的看法 曾經看過有一個廣告, 是一個人在客廳裡用 Dock 接電視, 使用 w10m 的 Continuum功能+UWP 來處理工作上的事務, 然後家人就在外面的庭院裡玩耍, 也 許想藉此表達 Continuum 也可以讓你在客廳就有生產力. 不過那廣告看完給我 的幾個感覺: (1) 很可憐, 明明是假日還得在公司外面處理公事. 有加班費可以 報嗎? (2)如果想要專心, 那在書房工作會比較好. 不用待在客廳, 像是在監視 外面的家人一樣. (3)如果不需要很專心, 而且還是想要和家人有所互動, 那拿 著筆電出去更好. 即使是大家在客廳裡一起看電視聊天打電動, 不是在外面玩耍, 你要用 Continuum 工作不就佔走電視了嗎? Surface Pro / Book 才是你的好選 擇. 所以看完以後, 對那個廣告的感想就是只為了 continuum 而用 continuum, 不 覺得真的那麼有用. 有些人可能真的容易隨時就找得到螢幕, 或是使用像微型投影機之類的, 那 Continuum 也許真的會有用, 不過, 還是得隨時帶著 Dock 才行, 無線的 Continuum 也行, 但可能比較慢. 有些工作型態的人可能也會用到, 比如時常需 要在各地跑來跑去, 晚上就在飯店旅館過夜, 不想拿筆電出來, 只需要坐床上用 Continuum 的情況等等的… 如果你是真的用了覺得很好用, 在公司你自己的座位和家裡都在用, 剛好遇到會 議室的電視螢幕也可以用, 同事看到你這樣用也都稱讚 continuum 功能好用. 但是沒有大量同事為此就買了 w10m 手機 + display dock, 公司也沒有因為這 樣就配給 w10m 手機或建議大家買 w10m 手機, 並會為大家提供 display dock 取代桌機, 那就算你再怎麼覺得 continuum 好用, 就還是沒跳脫出上面這些範 圍. 這樣都只是零星的用戶, 形成不了趨勢, 也沒有足夠大的經濟規模吸引其他 廠商投入. Continuum 需要的環境, 至少要有容易取得的可外接螢幕, 否則就只能定點使用. 目前生活周遭並沒有廣泛建立這類環境, 所以在以一般消費者為主的行動市場裡 還是一項可有可無的功能, 這個環境等到像公共建設一樣建起來, 產品的概念搞 不好都改朝換代了, 就像 Qi 無線充電設想的使用情境也沒能在短時間內全面建 立起來一樣. 等到時機成熟適合建立了, 其他廠商看到利益也會進來競爭, 目前 看起來「像是只有自己看到機會」的獨占優勢, 到時可能又處於另一個類型產品 的加速期, 還能不能繼續保持實屬未知, 所以這個功能在消費者市場能對 w10m 有什麼幫助, 真的不會有什麼期待. 有人認為 continuum 的一個目的是長期的未來準備給新興的市場使用, 因為這 些地區、場所可能缺少電腦, 所以可以用手機的計算力 + continuum 取代部分 對電腦的需求. 對 WP / w10m 來說, 有些不理想的地方. 一是它還是屬於中長 期計畫, 緩不濟急, 不會對短中期的 w10m 市佔有所貢獻. 二是短期內 continuum 還是中高階且是高通少數 SoC 才有的功能, 價格不一定能吸引人. 三是我個人不看好這些地區會去建構容易取得投放裝置(螢幕)的環境 + display dock or wireless dock, 即使微軟自己推出的 display dock 看起來也沒打算 全面免費撒下去. 微軟視這個功能為 w10m 的生產力要件, 是一個重要功能, 並以為有 continuum, 搭起了 PC 和消費性行動市場的橋樑, 使用者就會自發大量使用 continuum, 我 個人覺得他們還沒弄懂消費性市場會想要什麼、能接受什麼. 智慧型手機消費性 市場只有極少數的人有這類微軟眼中的生產力需求是其一 (多數消費者的確有大 量「生產力」需求, 只是大部分人或場合都不需要微軟定義的高效率生產力, 見 「# 生產力...?」部分的討論), 沒有契機從草創期進入加速期是其二, 加速期 一節所描述的種種特性, 學習動機、建構成本、應用等等都搭建不起來是其三. 進入不了加速期, 就不會有爆發性的需求成長發生. 也就是說, 微軟不應該期待消費性市場現有的各種環境建設現況有 continuum 能發揮的地方, 建構這些環境不是一間或幾間廠商結盟就做得起來然後風行草偃. 消費性市場這麼多的使用者, 會用用戶數(數量)和用戶數成長率(趨勢)這兩者結 合, 做出一個回答, 告訴廠商現在市場想不想用這樣一個功能. 不同時空環境下 會有不同的答案, 現下的答案是*否定*的. 或許講到這裡, 大家會以為我認為 continuum 完全沒用. 在接下去之前, 我想 先強調幾點: (1) 上面那一些, 講的是 **現在** 的 __消費性市場__ 沒有能給 continuum發 揮的舞台, 其中的一個含義是指「現在還不是時候」, 這點要特別強調一下. (2) 不能因為把它當消費性市場的主要賣點, 然後其他該在消費性市場執行、跟 continuum無關的事項都沒做, 像是手機的銷售通路. (3) 不需要現在就全力去打造在消費性市場的環境, 會事倍功半. 不明白的話, 可以參考 Qi 無線充電環境推廣的情況. (4) 但是要開發消費性市場以外的地方給它發揮, 最好是具有經濟規模, 並伴隨 其他的利益, 這樣可以讓 Continuum 功能和 w10m 的連繫繼續留著. (5) 靜待消費性市場的需求, 繼續尋找契機, 或是其他地方都坐穩了, 再試著打 造出在消費性市場的契機. 兩種做法可以並行. 還有一點也必須在這裡提出來, 跟 continuum 功能和 w10m 的連繫有關. 納德拉在一些早期的訪談當中, 有回答說微軟內部體認到 windows 手機和 iPhone 及 Android 手機相比已經不會有競爭力, 所以他們想改變策略, 希望在 幾個方面, 為 windows 手機添加具生產力的元素, 並希望打造一個環境, 深植 一個印象, 讓使用者看到 windows 手機就會聯想到會有生產力, 而想要使用 windows 手機. 所以微軟為 windows 手機加進了 continuum, 只要接上電視、 鍵盤、滑鼠, 再加上必要的 UWP, 就有類似桌面的生產力環境; 在 surface / pro 也都在宣傳 continuum; 一個統一的 Windows 10, 並用了一個比 Universal APP 更加統一的 UWP, 降低 windows 或 Xbox 的 app 開發者順便移 植到手機的難度, 希望能有機會增加「順手」移植的手機用 UWP app; 在 win10 PC 的開始選單裡整合了 win8 的動態磚桌面, 希望桌面環境使用者在有生產力的 win10 上用久了, 也會習慣用動態磚那個桌面, 並把動態磚與生產力在腦中或潛 意識裡產生關聯, 就會有 windows 手機==生產力的印象; 儘快移植幾個微軟自 家的重量級生產力軟體為 UWP; 所有 Surface 系列, 加進了令人驚豔的生產力 相關功能及整合, 除了使 windows 本身能在企業、專業用途更加鞏固之外, 也 都或多或少圍繞著用生產力帶動 windows 手機的概念. 微軟會給納德拉多少時限推行這個想法, 等它開花結果提升 w10m 的市佔? 我個 人猜想是三年 (而且從 WP 期間對推廣熱度的觀察, 感覺上微軟內部的習慣似乎 過了一年至一年半就會開始檢討成效, 並想新計畫去換掉成效不好的計畫, 包含 砍掉重練的想法). 過了這個時限如果沒有開花結果, 為 w10m 加進 continuum + UWP + win10 + win10 開始選單 + 重量級 app (Office UWP) 這麼多生產力 的元素, 也許再加上傳說中的 Surface Phone, 還是救不了 w10m, 那 w10m 的 明天會怎樣不得而知, 說不定就會被直接放棄. 到時剛好 office 等等軟體也把 大部分使用者會用到的功能在 iOS / Android / UWP 移植完畢,手機的部分就可 以全數轉到 iOS / Android, 至於 win 平板的部分 UWP 還是可以使用. 這樣的 一個途徑, 對微軟這整間公司除了 OS 沒吃到行動裝置這一塊會有遺憾以外, 比 較不會有風險, 兼顧多方面的好處, 而且並不會違背「cloud first, mobile first」. 這一點會是 WP/w10m 愛好者的一個隱憂. 回到正題, 要讓 continuum 有所發揮, 現階段, 應該要去尋找以微軟眼中的生 產力為主體, 不需要進入加速期階段就會考慮採用的用戶, 有經濟規模的大量用 戶更好. 對 continuum 這功能的產品, 在消費性市場已有草創期使用者試用過, 很快就發現適用的情境還相當有限. 剩下能鎖定的目標就是非消費型市場, 像是 企業或是某些機構、組織的用戶了. 我是覺得, continuum 主要能派上用場的部分, 應該是多數辦公桌工作都是不需 要太複雜功能的文書處理, 也不需要大量的處理器效能, 資料文件都是存在網路 硬碟或雲端, 較少有其他種需求的組織或企業, 算是一種 hotdesk 型態. 個人 的辦公桌就配有螢幕 + display dock + 鍵鼠, 然後發給員工一支具 continuum 功能的 w10m 手機, 取代 [桌上話機 / iphone / android 手機] + [PC/mac] 的組合, 可以為單位節省一些空間、硬體建置和 IT 維護的成本. 員工會不會就 用這支公發手機, 就不再去買其他手機, 則是他個人的事. 應該要找得到人的時 間可以找到就好. 下班的時候, 手機一拔就可以回家. 會議室的話, 當然就每間都有 display dock, 開會只要帶著手機到會議室. 會 議需要的資料等等, 都在網路磁碟或雲端可以隨時存取, 還有機會在會議進行中 準備等一下的發言, 外面的人有急事也可以聯絡你, 這些都不需要攜帶相對厚重 的筆電或平板. 如果員工覺得有必要, 也可以請組織機構在一些地方額外設置螢 幕 + display dock, 像販售部(急事 call), 咖啡廳(想稍微換個環境), 健身房 (可以大螢幕看電影)等等… 以上都是有關硬體設置的部分. 這樣的環境才算是一個對 continuum 友善, 可 以發揮的舞台. 跟零星的個人自行使用還是有所差異. 至於 w10m 手機和 display dock是由微軟提供或是交給其他硬體廠都可行. 對於機構組織內的各項業務進行, 雖然微軟的 office 可以處理文書工作, 微軟 或一些公司也有輔助建立內部各項業務流程的解決方案, 這些也許也都已經有現 成的軟體或可以用瀏覽器進行操作, 但是難免會遇上某些業務需要特別為他們寫 一套軟體. 針對這種客製化 app 的需求, 應該是微軟的專長, 微軟可以安排內 部軟體服務這方面的部門來合作, 或是外包給其他公司寫 UWP app, 並提供技術 支援. 因為資料有可能存在雲端, 這表示有機會搭配微軟的雲端服務, 就又是微 軟雲端業務的能著力的地方. 如果還是有手機硬體無法負荷的工作, 或是真的需要複雜操作的軟體, 則可以考 慮使用遠端桌面連到其他的主機, 不論是實體或是虛擬的. 擁有這類需求的組織機構是否存在? 與微軟有合作的 NYPD 可能就屬於這種型態, 許多公家機關應該也是. 或許某些數人~數十人的公司也能適用, 但可能會變成 租用硬體和小型服務的型式. 這套模式要能成功, 需要整體的軟硬體建置和維護成本再包含配套服務, 能比其 他競爭方案優秀, 才會對在意成本的組織機構具有吸引力. 所以目前 continuum 用高階機為主體來推這個方案不太會有優勢, 可行的也許是中價位機種, 而低價 位機大概就要等到處理器效能過剩才會放 continuum 吧. 此外, 如果單獨論硬 體, 總是會有人能找到單一項更便宜的硬體來用, 所以一定要搭配額外的 app 和服務來取得優勢. 用戶的機構裡不免會有員工想拿其他公司的方案來用, 那就變成該員工要自己出 硬體, 然後幫他設定到可以用公司內部的服務, 畢竟有許多應該都已經網頁化了, 而且微軟自己有一次編寫、多平台可執行的開案解決方案如 Xaramin 等等, 剩 下無法解決的部分, 還是請他用發給他的 continuum 手機. 除了能用大量建置的成本+服務形成一個整體解決方案來說服企業使用以外, 當 企業決定採用, 就會開始佈置執行, 也會或多或少帶有強制力, 這兩者都和消費 性市場不同, 讓 continuum 可以多一個著力點, 走著和消費性市場不同的策略. ## 對於傳言 Surface Phone 的想法 我對 Surface Phone 沒有什麼狂熱, 等它真的出來再來看想不想要, 所以直接 切入正題, 看看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 第一個問題在於它屬於「常常寄望下一代更好的產品」裡的下一代手機, 所以就 帶來三個副作用: (1) 不少使用者也在等, 就不買這段時間其他 w10m 手機 (2) 對現有市場不作為, 雖然這有多種因素造成, 不全是因為 Surface Phone. (3) 第三個是就真的沒有去聆聽使用者需要的手機是什麼. 這些副作用現在都正在發生. Surface Phone 或是微軟的下一代手機也一直聽說 有一些延誤了. 延誤得越久, 上面三個副作用對市佔的傷害就越深. 註: 關於使用者的意見部分, 雖然有 Feedback Hub, 可是 Feedback Hub 只能 收到現有使用者的回饋, 收不到不想用 WP 的使用者的意見. Win10 PC 也是, 收不到 Win7/8 不想升級的使用者的意見. 生存者謬誤的故事裡, 其中一個是 Abraham Wald在二戰期間, 改善轟炸機在敵火下的存活率, 應該很多人聽過. 目前 Feedback Hub 收集意見的方式也存在著這種生存者謬誤. 第二個問題, 以目前推出過的Surface 產品線 Surface / Pro / Hub / Studio, 都是標榜著生產力, 所以可以預期真的有 Surface Phone 的話, 極可能也脫離 不了生產力這個主題. 如果它上市以後, 並沒有脫離現有智慧型手機的範疇, 那 很可能還是未能滿足對智慧型手機 70% 功能的需求, 只著重在微軟看重及強調 的 30% 生產力的部分, 再加上WP/w10m 指標性 app 不足一直未能填補的問題, 那它就會成為被區隔的對象. 最好的情況是它能脫離現有智慧型手機的範疇, 這樣會變成屬於另外一個類型的 產品了, 要看它跟人們日常生活各種活動的連結能不能取代各種現有智慧型手機 的應用, 而不是只有生產力這部分, 我個人覺得機率很低. 如果有幸能取代﹐也 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成, 那就勢必會進入新一類產品的草創期-加速期這種過程, 價格成本仍然會是一個重要因素, 能不能存活下來自然是看 windows 10 的護城 河做得多好多深, 各種現有智慧型手機人們的大部分活動被吸引轉移過來的速度, 以及他們的模式能不能在新一輪競賽中存活下來, 不過那就不是現在的 WP/w10m 要關心的事了. # 總結 WP / w10m 的市佔一直無法提升, 除了最重要的指標性 app 一直不足之外, 還 有無法適當排除掉「砍掉重練」各種在合作廠商和消費者間的副作用, 無法跟上 主流看重的機種效能指標, 無法累積口碑和市佔, 讓現有使用者開口有所顧慮不 敢推薦, 吃不到中低價位市場, 不時出現的推廣空窗期… 等等不注重消費性市場 加速期市場經營的症狀. 因此我個人歸納是根源是微軟對行動市場的思維還停留在 iPhone 出來前的草創 期, 或是習慣在企業市場競爭, 並不適合智慧型手機市場加速期, 所以以為加強 產品自以為優勢的特點, 就可以在競爭中勝出, 以致於不注重品牌和市場用戶的 經營, 不在意市場的主流發展. PC 在個人市場興起的歷史, 以及 Nokia 的加入, 並沒有為這個思維帶來任何啟示修正. 除了市場經營的思維不適合加速期, 和廠商合作的模式也沒有跟著因應這個時期 調整. 面對 iOS 和 Android 兩種模式, 到了 WP8 中後期, 其實已看得出原有 的合作廠商不太想繼續合作, 應該是因為對合作廠商來說有更大的風險, 卻沒有 更大的誘因或收入. 合作廠商縮手就不利於 WP 的推廣, 但微軟並沒有回頭檢視 這樣的運作模式有何缺陷. W10m的時候, 還是用同樣經營思維和合作開發模式, 然後只著重在高工作效率的 生產力, 藉著 PC 市佔的優勢, 想當成手機的優勢拉回市佔. 但消費性市場已經 因為智慧型手機帶來大多數人生活能直接感受到的大量改變, 對微軟想加進來的 生產力這種不屬於消費性市場的特性不感興趣. 由於在與廠商合作模式方面沒有檢討改進, w10m 找來了一批新廠商, 於是推廣 管道受限於新的合作廠商, 自己又不想循 iPhone 模式自己推廣硬體並直接面對 問題, w10m 市佔就急速地縮減, 連適合 WP / w10m 的客群及愛好者, 這些最基 本該掌握到的使用者, 都幾乎沒有掌握到. 微軟在埋首於加強自己產品之餘, 若能抽點時間多看看如何經營消費性市場, 不 要只停留在企業市場的世界, 這樣或許會比較好. 市場一旦進入加速期, 單一廠 商大概只能去順應趨勢, 然後在這種趨勢裡再去添加自己的優勢, 而不是不甩趨 勢和主流, 硬要用其他特性抵抗它, 除非是做到破壞式創新. 不過破壞式創新也 是會涵蓋到舊產品需求的趨勢, 並非完全不甩主流趨勢, 只是換個更有效的做法. 如果有做到破壞式創新, 那市場的風向應該不用太久就可以看得出來, 就像 iPhone 當初在市場的破壞式創新一樣, 微軟自己內部想必當初也有討論過這麼 一個產品. 身為一個 WP 的愛好者, 並不介意微軟最終能用在行動裝置的成績來打臉以上那 些結論, 比如連續兩年在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穩定地有 >10% 的市佔, 不計入 PC/NB/Xbox 和 2in1 平板. 若是看得出來已經不是破壞式創新了, 應該是不用很久, 大約一年~一年半, 那也 許微軟可以在想著破壞式創新的夢之餘, 回頭腳踏實地經營, 不用想一步登天, 仔細地思考要怎樣才能紮紮實實地逐步累積手機上的 Windows 市佔, 以免最後連 桌面的 Windows 市佔都被對手經由手機這個領域的品牌經營往外延伸給侵蝕.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8.231.13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indowsPhone/M.1493195814.A.D86.html
puput: 太長了 抱歉後面我沒看 不過WP7.5買了不到一年就被放生 04/26 16:49
puput: 不過約有24個月還沒跑完就夠不爽 上來抱怨一下還要被WP8的 04/26 16:50
puput: 使用者冷嘲熱諷 也許就像你說的5~7年可能可以平復吧~ 04/26 16:51
puput: 因為某些WP8當時的言語 把不爽的心情代入對這系統的不滿 04/26 16:52
puput: 可能就是感覺 反正MS就是愛放生 我坐板凳看他一次又一次搞 04/26 16:53
hoyunxian: 我上面也說過啦,就是消費者覺得自己買到一台被拋棄的 04/26 16:53
hoyunxian: 廢物,當然會很不滿啊,更何況微軟還幹了好幾次 04/26 16:54
hoyunxian: 消費者對微軟的信任度早就幾乎降到0了 04/26 16:55
puput: 他的使用者 而且 他沒一次不打臉粉絲 這點真的要佩服MS XDD 04/26 16:55
※ 編輯: edwar (36.228.231.132), 04/26/2017 16:57:35
edwar: 真的太長了, 網頁版的還好一點. 我有補了一下目錄 XD 04/26 16:58
puput: 刷機這件事也有趣 當初笑安卓要刷機 難用死了 04/26 17:00
puput: 要root什麼的 結果現在最必須要刷機的反而是WP的 04/26 17:01
winzz123: 根本不用打這麼多吧,打從LUMIA系列WP就一直處於沒APP>> 04/26 17:27
edwar: 那要怎麼解決沒app問題? 04/26 18:15
RieX: 沒app從來不是問題, 是少數部分使用者要求太多 04/26 18:23
winzz123: 如果說想用手機玩遊戲叫少數使用者,那遊戲商就倒光了, 04/26 18:43
winzz123: 我說的就是一堆主流遊戲都沒有,連加入朋友間的對話都 04/26 18:44
winzz123: 有難度的時候。這影響力遠比什麼銀行app沒有要來的嚴重 04/26 18:44
lumix: app才是問題 怎會不是問題 04/26 18:44
winzz123: ,舉個最簡單例子,寶可夢go… 04/26 18:45
puput: 有時我也覺得app不是問題 04/26 18:51
puput: 官方給什麼 就用什麼就好 有太多想法或需求的都不是真的鐵 04/26 18:52
puput: 粉 04/26 18:52
winzz123: 靠鐵粉能吃飯的話,nokia和moto今天不會淪落到這般下場 04/26 19:35
Kerrity: APP的問題我覺得還好!現在暫用安卓,我發現還是只會下 04/26 19:48
Kerrity: 載在WP有在用的,其他的還是不曉得有什麽好用的APP?!。 04/26 19:48
Kerrity: 目前我自己想要的4+3G手機,WP都沒有… 04/26 19:48
felaray: 跪了..當論文寫膩...然後加班中直接end了XD 04/26 21:15
felaray: 然後我認為這篇應該拿去投稿... 04/26 21:38
legenddiy: 原來還有人不知道RieX是專業反串wwwwww 04/26 21:42
dcba0220: app不完整真的很嚴重 04/26 21:47
Lattendue: 哇靠 整個看完也要花半小時 這篇真的該拿去投稿吧 04/26 22:27
Lattendue: 我覺得app就是以前會覺得缺遊戲APP沒什麼就真的沒在玩 04/26 22:28
Lattendue: 現在是發現生活類APP幾乎沒有就會覺得QQ. 04/26 22:30
Lattendue: 當然啦 雖然沒有那些APP生活還是能過,但個人比較在意 04/26 22:31
Lattendue: 是當別人可以因此過得更方便的時的不快感居多XD... 04/26 22:32
chinesex88: 看到一半開始下滑 結果滑不完 先給個推... 04/26 23:24
coldlian: 這位道友,真的很抱歉,你的文章我看不完XDD 04/27 00:30
zsyian: 看不完+1,第3頁就離開了 04/27 07:52
didalin: 先推…好長一篇文一時看不完XD 04/27 11:46
westwet: 其實是把論文或報告編進來吧XD 分析正確符合事實,但w10 04/27 12:52
westwet: m之後的部份我懶得看了,就跟我懶得關心w10m一樣 04/27 12:53
westwet: 我應該有看到接近一半,但後面翻到快睡著 04/27 12:54
Bulls23: 打太長反而沒意願看 建議你還是把重點打上來就好 04/27 16:58
friedpig: 好多 寫論文尼 04/27 18:25
mmppeegg: 不要怪我end 04/27 20:03
Pharmarette: 推 04/27 22:02
spfy: 論文也是有摘要和序論的阿...這篇真的太長了 04/28 08:21
abadjoke: 全看完了 對於裡面偏經濟的部份覺得很有趣 04/28 17:30
abadjoke: 還有我很同意現在的app量已經不是最大問題了 04/28 17:30
abadjoke: 因為有些問題比起指標app缺乏還要嚴重 04/28 17:31
abadjoke: 以年為單位的缺乏引導性的話題 04/28 17:31
abadjoke: 沒有合適的系統曝光手段 砍掉重練對友商的影響 04/28 17:32
abadjoke: 這幾個現在已經比缺乏什麼pokeGO還嚴重了 04/28 17:32
abadjoke: 連個小道消息都沒有辦法出來引導話題 04/28 17:34
abadjoke: 造成結果就是寫app的也不認為app寫出來有用 04/28 17:34
abadjoke: 別說什麼市占率了 你連下一台手機在哪都不知道 04/28 17:35
abadjoke: 還寫什麼app? 04/28 17:35
abadjoke: 這方面蘋果行銷真的就是厲害 04/28 17:35
abadjoke: 跟微軟比大概是哈佛比大葉的程度 04/28 17:36
abadjoke: 常常放消息 真假無所謂 能站上版面讓app開發者 04/28 17:36
abadjoke: 或者是配件商知道有後續可能方向 才會帶動話題 04/28 17:37
※ 編輯: edwar (36.228.238.220), 06/23/2017 22:53:35 ※ 編輯: edwar (1.160.212.73), 03/17/2018 10: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