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asketball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看了兩篇的文章內容以及下面的推文, 實在忍不住想說點什麼。 以下一併整理放上來。 1.肌肉沒有記憶功能,大腦才有。 透過訓練是要建立大腦->神經->肌肉, 之間的有效率路徑。 在大腦的部分叫做[技術的記憶刻痕], 在神經叫作[建立神經的修剪與最有效路徑], 在肌肉叫作[肌肉與肌肉之間的協調能力]。 2.練習和上場有差,多數都是因為訓練模式不對。 你訓練的模式並沒有符合你比賽中會用到的狀態, 包含出手速度、移動方式, 以及在比賽中你可能必須在毫秒之間決定你要出手的方式與角度, 仔細回想你就會知道你是訓練有問題, 還是心態有問題。 3.可以同一天重訓又打球, 但是重訓要在打球之後。 這才是最佳解。 4.訓練量不是重點,重點是強度, 沒有強度與準確度,量只是一種自我催眠的方式。 你看很多人練得很多準度卻還好, 有的練的少,但準度卻很高。 仔細回顧他訓練的過程, 練得少的通常強度與精準度(這裡指的是技術呈現,不是所謂的命中率) 都會很高。 5.重訓有效果的程度是拿寶特瓶都會抖, 這樣的重量訓練觀念絕對停留在侏羅紀時代。 重量訓練在於重量與量還有休息時間的調和, 目的都不同, 在整個年度訓練計畫中又有不同的中週期甚至小週期切割, 這也就造就了不同重量訓練單元的拿捏與設計。 很簡單,如果訓練有沒有效是用手會不會抖, 這樣的標準來判斷, 那世界級的體能教練就不會是你看到的那些大師, 而是你們國中的的學務主任。 6.投籃技術的建立, 在於投籃機制的技術確立, 以及設定符合該機制的訓練模式。 之後才是進入game-like的練習模式, 再來就是透過影片修正輔助, 再度確認自我認知與實際執行上投籃機制的落差, 最後的最後,才是根據這樣的技術, 進行「量」的增加。 這也符合大量研究對於技術建立必須有所謂技術的階層化的概念, 變成淺白的中文就是[由淺入深], 說起來很簡單, 但你想想很多教學應該都不符合這樣的原則。 譬如我們一開始給人的建議就會是多做原地跳投, 然後命中率提高才開始動位跳投。 乍聽之下符合[由淺入深]的原則, 但其實魔鬼就藏在這裡... 在做靜態投籃之前, 你練過運球完收球進入投籃狀態的練習了嗎? 你做過將球從三威脅姿勢進入投籃準備動作的練習嗎? 真正打過球的人一定都知道, 這些看似不太重要的細節, 往往是決定你在賽場上能不能佔有好空間與時間差出手的必要條件。 7.而不管你量的設定是50顆、100顆,還是200顆, 你都要確保在一定數量後有足夠的休息, 因為你必須維持技術訓練的品質。 這也是你看為什麼很多NBA或是優秀球員一天的投籃數量可以這麼多, 因為, 他體能與力量還有技術的純熟遠比你好, 所以他才能運用很多的體力, 用很省力的方式, 琢磨他頂尖的技術, 變得更加優秀。 Note: 隔空抓藥無大師, 人人腦補非現實。 真心改善尋師去, 習得技術才真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3.124.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ketball/M.1470984504.A.D42.html
toleration: 推了.... 08/12 14:59
a905042: 推推 08/12 16:51
CCY0620: 讚讚讚 08/12 17:45
cupidysean: 推 靜態投籃重要性 08/13 08:20
ertyuio: 推 08/13 16:54
KyGrA: 豪猛 閣下在這領域一定鑽研很深 08/13 21:19
linu3to: 還差的遠呢……我要學的可多了 08/13 23:02
JJKUO: 推 08/16 04:19
Shadowzoro: 有道理 重質不重量其實蠻容易被忽略的 08/16 12:41
linu3to: 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很艱澀難懂的概念,只是覺得台灣更多 08/16 18:47
linu3to: 人理解,運動才真的能夠強起來。畢竟積非成是的狀況實 08/16 18:47
linu3to: 在太多了,很多人又不自覺。 08/16 18:47
Iversonshao: irving 重訓完才練球唷 08/24 16:55
linu3to: 樓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你只是知道他這樣"做", 09/26 23:10
linu3to: 但卻不"明白"為什麼...似是而非將造就最可怕的災難 09/26 23:11
phoenix217: 推 受教了 04/04 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