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身為《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忌,促動心靈轉化》兩本書的讀 者,我想用後一本書中的部分內容,讓自己的心情可以安定些。或許這樣的內容,也有助 於其他人有其他認識自殺這個議題的管道。 《自殺與靈魂》是榮格分析師詹姆斯.希爾曼著作中最引人爭議的一部。起頭的篇章先將 傳統定義下的自殺,逐漸轉化為作者想談的:每一種死亡都可視為一種自殺。無論是預謀 (自殺)、半預謀(意外)、無預謀(癌症),都可視為自殺的一種。也連帶批判了以往 自殺防治的觀點:反思社會學(自殺象徵社會結構鬆弛、群體連結衰敗,故為社會學敵人 )、法律(過去只認可神與人、人與人的關係,而後法律世俗化只剩下人與人的關係,但 始終都不認可人與自己的關係,如:自殺是個人權利,僅留發瘋這缺口給自殺)、宗教( 生命屬於神,自殺是叛教,但卻為殉道者這形式留合理化的出口)、醫學(不可造成傷害 ,從過往的促進生命,當代變成延長生命)。就他的論述,唯有榮格心理分析師,可以與 個案一同貼近死亡與自殺:因為心理分析師最大的責任是幫助個案的靈魂,而非一味搶救 生命。 而我認為,上述的論述,看似心理分析師本位的說法,其實恰恰貼近常民如我們,假設我 們相信有心靈、靈魂的話。所以第五章提到面對自殺風險,說明心理分析師如何與個案的 自殺同在,也就對我們讀者,有所助益。因為心理分析師在面對自殺時,如何保有警醒而 審慎珍重的態度面對案主,那一個「人」,這背後的思考讓我收穫很多。而這也是我覺得 本書最重要的轉折與章節。 如果把生命與靈魂視為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差別,希爾曼在《自殺與靈魂:超越死亡禁 忌,促動心靈轉化》一書中,提出個案歷史與靈魂歷史兩個看似平行但容易使人牽扯進入 的觀察角度。個案歷史就是一個人的生活事件、診斷、身份等外形物,而心理分析師將著 重在靈魂歷史,重視的是經驗,其中有情緒、夢境、與幻想等。靈魂歷史無關乎現實世界 的成敗,剝除任何個案歷史的束縛後,一個人就不再是「個案」,而是個「人」。而生命 都朝向死亡走去,故當一個人「建立」自己的死亡,其實分析師就得看出其獨特性。 常聽到:要把自己的腳,放入她/他的鞋子中,體會她/他的感受。但心理分析師不能這樣 做,因為兩隻腳都進入,就是沒有意識到責任(與個案觀看自殺的責任);兩隻腳都在外 ,就是沒參與;唯有一隻腳踏入,一隻腳在外,才能確實與個案達成秘密結盟,一同觀看 自殺對靈魂的意涵。 但心理分析師要達成這個責任,得讓自己:放下藉由提供「希望」來進行治療的醫學式反 應。藉由放下自己虛假的希望,才可以開始接受病人的經驗,不否認死亡的需要,接受自 己也有無計可施的狀況。什麼都不提供,只提供經驗本身(情緒、夢境、幻想等)。但要 留意以下輕忽造成的怠慢: 1、如果採取什麼都不提供的做法和心態,認為就讓個案的心靈自然運作表達,這就不是 什麼都不做:因為讓病人單獨留在絕望中,而這絕望是虛假的、分析師人為製造的替代品 ,做出阻攔希望的行為,其背後也就蘊含希望的意圖,所以又變成是在進行治療。 2、如果心理分析師認為在具張力的情境下,被迫找出希望病人活下去的理由,或者病人成 為一種工作,一種負擔,分析師就會無意間想「殺死」他的病人(意味著去之而後快), 因為我們都想擺脫負擔。 3、如果只從受傷害的童年作為移情作用下的重演,可能只是把當初的愛欲當作手段:「因 為我愛你,所以你要活下去」。這無非又是在強逼病人擺脫絕望。 因此心理分析師能做的,要把自己個人的愛欲(我與病人關係的獨特性,為何是這個病人 而不是其他的病人),視為可以收納毀滅的容器,可以容納那些傷害、殺戮、仇恨、憤怒 與絕望。唯有與病人並肩觀看死亡,注意其荒謬與瑣碎的生命細節,把自殺視為案主獨立 的典範,或許她/他會被人視為負面的自私,但在這之中,才會產生自身的存在,有了完全 的「我」,也就對個體性做出肯定。 而任何靈魂的轉化,就在沒有希望之時開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6.105.106.20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493389797.A.D84.html
lostinblue: 推,想讀讀看這本 04/28 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