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這2本書名太長了,真正書名是: 《揭開本能寺之變400年謎團》與《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 是說本文也很長,請小心閱讀XD 關於這2本書,甫出版時其實我都有留意到,但是當初沒有認真看,就先入為主的覺得大 概又是坊間常見的為了譁眾取寵、刻意為了翻案而翻案,實則跟稗官野史沒兩樣的類型, 畢竟這年頭寶傑風(?) 的文章雜誌和節目是不勝枚舉。 直到日前在版上看到有人分享第2本《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意外發現原來評價似乎 還不錯?本身對日本戰國史就有點興趣,乾脆2本書一起買回家閱讀……還好有這個版, 不然我差點就錯過這本好書了!感恩書版!讚嘆書版! 以防萬一,在這裡還是先防個雷。 下述心得描寫書本內容,包含作者想要翻案的歷史,會介意的就不要往下讀囉! 《揭開本能寺之變400年謎團》 我是先拜讀《揭開本能寺之變400年謎團》,作者是明智憲三郎,號稱明智光秀後代。這 本書的特點是考據詳實,閱讀和整理了非常多的文史資料,佐證資料十分詳盡,幾乎到了 信手拈來的程度。從明智光秀的家世背景、生平、仕途、如何進入織田信長麾下效命等來 龍去脈都介紹得很清楚,也因此篇幅不輕,閱讀要花一點時間。另一個特點是作者藉由詳 實的考究來進行所謂的〝歷史推理〞,也就是利用保存下來的古籍進行分析和推論,甚至 是從古文找到證據證實自己的論調。也因此在閱讀這本書時,有著推理小說的樂趣,跟隨 作者抽絲剝繭,最終導出作者的結論。 不過,作者引用的文獻雖多,但因為直接證據並不多,大多是間接證據,作者再利用這些 間接進行推論,因此並不能說是很有說服力,頂多是〝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滿合理的〞程度 。而且個人認為有些推論過於武斷,在沒有更多更明確證據的情況下,認為〝事實就是這 樣〞是很危險的。 舉例來說,從葡萄牙籍的耶穌會傳教士-佛洛依斯著書《日本史》提到:「關於接待家康 的事,信長曾與光秀在密室商議。信長本性易怒,不能忍受反對自己命令的意見。據人們 所言,在不合信長心意的要點上因明智提出反對,信長於是憤怒的站起來,並數次用腳踹 明智。」本書作者認為,若僅是討論接待家康事宜,沒必要刻意在密室討論,實際上他們 在商討殺害家康一事。但另一本書《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的作者--胡煒權,對這段文 字的解釋就保守很多,僅推論是商討對四國政策與長宗我部一族態度的議題產生了爭議。 類似情況還有很多,像是上述那段文字的〝據人們所言〞,作者認為在密室的談話還能傳 至耶穌會耳裡成為〝據人們所言〞云云的傳聞,必然是當時還有他人在場。能夠在只有信 長和光秀二人密談場合在場的,只有那名黑人侍從-彌介。作為另一項間接證據,作者認 為佛洛依斯後來刪除了著書中所有有關彌介的描述,以及彌介在本能寺之變後去向不明, 也是因為彌介作為自本能寺之變倖存的活口,需低調隱匿行蹤,以逃避秀吉的猜忌所致。 雖然聽起來很合理,不過僅是因為一句話就推論彌介一定在場,個人也認為有些太過跳躍 。 只要是戰國史迷,或是對日本文化稍有認識的,應該很少人不知道本能寺之變。關於光秀 叛變的動機,一直是眾人討論的議題,《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的作者-胡煒權整理了 幾種常見的說法,包含了: 1. 野心說- 光秀打算取信長而代之奪得天下 2. 怨恨說- 光秀怨恨信長 3. 各種陰謀論說 (足利義昭/朝廷/耶穌會/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其實有幕後黑手,光秀只是棄子。 4. 信長野望阻止說- 信長野心太大,打算繼續向世界擴張版圖,戰爭將永不止息。 一般文史相關作品或大眾小說/影劇作品裡,相較於信長的前衛、樂於接受新事物,光秀 曾有仕於足利家的經歷,予人保守、守舊、衛道派之感。 作者先強調了透過文獻查證,可以證明一來光秀絕非一般人印象中那般守舊或冥頑不靈之 人,從他的行事作風和旁人評價,都可得知光秀「善於謀略、善於隱藏自己、滴水不漏、 才智精明、狡猾」;二來,信長和光秀之間,事實上信長不但信賴光秀,且相處是相當和 睦的,若非處事風格、理念相近,怎有可能共事多年?第三則是分析光秀的身世家族背景 和仕途經歷,說明光秀其實對足利幕府的忠誠心並不若後世人想得那麼高,他並沒有充分 的動機非要為了幕府或公家背叛信長。 既然已知光秀實為精明、善於規劃謀略之人,他選擇謀反必然有他的考量,並非單純的怨 恨信長、想要自取天下的野心等流於平面的理由,而是經過盤算後,認為叛變和不叛變相 比是利大於弊(Z>B?)才作此抉擇。 光秀叛變的理由,作者推論主要有2點。 1位於四國的長宗我部一族,與光秀同為土岐氏族人,於血緣及交情皆匪淺。信長改變了 對長宗我部一族的態度,欲征討其族人與收回領地,彰顯織田政權,此舉違背了光秀期望 從明智氏中興土岐氏的大願,亦危及光秀在織田政權的地位。 2 信長打算一統天下後,逐漸收回領地,分封給自己的後代,其他武將除了可能面臨改封 領地之外,甚至必須繼續征討外國,才能獲封外國的領地。此舉是信長為鞏固織田政權, 然而也代表征戰之日將永無止息。 那麼本能寺之變的真相究竟為何?在此簡述作者的論點……有雷請注意~ 簡單來說,作者認為本能寺之變是三重背叛導致的結果。 算是合併家康、秀吉陰謀論? 信長先以接待家康為名義,召見光秀入密室討論在本能寺殺害家康一事,為了不啟人疑竇 ,隨後藉故解除光秀招待職務,假裝命他準備出兵中國。事實上,光秀在密室對信長問及 對四國與長宗我部一族的政策,而信長堅持要討滅其家族後,兩人產生糾紛後,光秀便益 發確立叛變的念頭。隨後將計就計,私下與家康接觸達成協議,在信長不知情的情況下, 提早進入本能寺,討伐毫無防備的信長。 至於秀吉的中國大返還,與舉兵討伐光秀,作者則主張秀吉作為同樣等待時機破壞織田政 權的一員,早已知悉光秀欲叛變一事,且成功策反光秀的家臣:細川藤笑和細川忠興父子 。另外,與毛利家的和解,也早就透過安國寺惠瓊私下達成協議,只是雙方有共識不事先 聲張,只待適當地實際再公佈。因此秀吉無須擔心毛利追兵,率軍返還路程也早有準備, 作者更進一步主張,秀吉在事後有意竄改史料,實際上中國大返還的日期要再早上1~2天 。 結論就是: 想殺 想殺 想殺 家康 ← 信長 ← 光秀 ← 秀吉 ↓--------------------------------------→↑ 最後家康滅了豐臣一族,食物鏈的概念? 《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 這本書我是接在上一本書之後看的,事實上如果兩本書都有買的讀者,先看第一本也會比 較好,因為作者胡煒權有針對那本書做一些反駁的說明。 本書的優點同樣是文史資料與文獻查證很扎實,不過引用和舉證的資料,我覺得2本書大 致上差不多。硬要說的話,明智憲三郎找了比較多葡萄牙傳教士留下的文獻。 全書分成兩部,第一部-明智光秀傳,著重在他的生平介紹,以及身世背景、仕途經歷, 以及本能寺之變的經過。第二部-本能寺之變之考擬,分別針對目前流傳於世俗的「定說 」,也就是前面提過的: 1. 野心說 2. 怨恨說- 光秀怨恨信長 3. 各種陰謀論說(足利義昭/朝廷/耶穌會/豐臣秀吉/德川家康) 4. 信長野望阻止說 分別說明與加以駁斥,尤其第3點的各人之陰謀論,也有分別舉證以闡述其不合裡之處, 當然他對所謂的秀吉陰謀與家康陰謀也是不認同的。書中也有直接提及《揭開本能寺之變 400年謎團》的不合裡與矛盾之處。 這位作者本身是香港人,在日本專攻戰國史之研究,本身論文就是探討本能寺之變,這本 書就是他寫的論文底稿,加以修訂補完而成。也因此他的文風和明智憲三郎相比,屬於論 文寫作的類型,顯得比較保守但也嚴謹許多,我個人會覺得他的論述較合理且有說服力。 例如光秀在愛宕山舉行的連歌會-愛宕百韻, 所創作的首句:「時は今 雨が下しる 五月哉 」 同時有流傳另一個版本:「時は今 雨が下なる 五月哉 」 明智憲三郎直言第2版本才是正確的,第1版本是秀吉為了將罪名全推給光秀單獨所為,刻 意竄改過再宣揚於後世。不過胡煒權提及此事時,就只有說後世流傳有2種版本而已,並 沒有強調誰對誰錯。 另外秀吉的中國大返還,他強調其實當時的行軍速率還在合理範圍內,而且有舉證秀吉軍 分別在姬路、明石等地各休整1~2日,也就是雖然整體是持續行軍沒錯,但途中也有休息 幾次,並非戲劇作品演出那樣不眠不休的趕路,算下來一日行軍約30公里,跟其他軍隊相 比並沒有特別快。 在第二部的第四章:「本能寺之變之我見」,作者認為此事件是偶然被觸發的一起突發事 故,但是並非光秀的神來一筆、突發奇想,事實上從光秀的所作所為看起來,光秀並不是 單純的想要「殺死信長」,而是打算摧毀整個織田政權。 探究其由來,作者同樣贊同「四國政策問題」為主因,也就是信長對長宗我部元親一族, 態度從合作轉為討伐,使得原本促進雙方交好的光秀陷入兩難。 「四國政策問題」又有2個核心,其一是光秀的立場產生矛盾(上司vs親族),其二是在 與秀吉之間的派系鬥爭陷入劣勢。(不過作者對這點持保留態度) 另一方面,信長派遣了他的三男-信孝,出兵進攻四國,攻下的領地也預計封給三男,頗 有扶持三男建立自己的勢力意味在。在對四國政策上,光秀等於已被排除在外,不在決策 核心中,也代表光秀不可能取得四國作為自己的領地了。 四國政策問題,作者認為尚不足以引發光秀叛變之心,另外還有: 1. 前途不明- 除四國易主,自身又被改為秀吉助將,地位有下降之危機。 2. 胞妹之死- 光秀之妹在織田家擔任類似秘書,輔佐信長處理政事之工作, 她與信長相處融洽,信長也很信任她,待她死後,雙方便缺少了協調之人。 3. 自身衰老- 此時光秀年約60歲,面臨一連串危機,他幾乎沒有能力和時間再建戰功了。 4. 家族前途堪慮- 光秀生育有數名女兒,膝下僅有年幼的長子一人, 與其他武將家臣相比,既沒有取得織田家的官位, 也沒能進入核心權力。信長晚年有計劃的強化了自家子女的 權力和影響力,未來其他家臣所得的封賞必然將減少, 待光秀過世後,家族前途堪憂。 總之,作者認為叛變一事,絕非單一原因促成,而是光秀多方衡量利害關係下,才做出的 決策,這點和明智憲三郎的主張也是相同的。 結論 這2本書各有特點,我認為都寫得很有意思,前者大膽推論,後者小心求證,對戰國史有 興趣的讀者,我想是不會失望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7.246.230.6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06099720.A.ABB.html ※ 編輯: kenshin078 (27.246.230.68), 09/23/2017 01:03:13
hwider: 讚喔 09/23 07:36
wenwen: 推心得 09/23 08:32
world2746: 推心得詳細清楚超有條理 09/23 13:04
typered: 好文!比較得很詳席 09/23 14:37
Nolan5566: 好書好評推 09/23 15:30
asagi: 好文推~ 09/23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