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古典推理x敘述性詭計。中町信《模仿的殺意》 原文:http://hn8973.pixnet.net/blog/post/67066035 個人給予《模仿的殺意》評價頗高,無論從故事結構、犯罪動機塑造及詭計破解來談,對 於想要創作推理小說,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寫手來說,這本書絕對有能力成為初學者學習書 寫的指標與模範。 其一,採用開門見山法,案件性質具備神祕性。 以一頁序幕拉開作家厭世自殺的事件,簡易勾勒案件輪廓。事件的陳述僅數頁,推理作家 坂井正夫於七月七日的晚間七點,在自家公寓服毒跳樓身亡,警察藉由調查尋求自殺或他 殺的動機和可能性,同時經由現場蒐證及鄰居的證詞得知,房門由內側上鎖,現場為封閉 的密室,因此推斷得過新人獎以後,由於遲遲無法推出新作,絕望於自己毫無才華而結束 生命。 其二,運用雙主線的形式,敘事手法及起承轉合到位。 全書分為四大部分,分別為「事件」、「追查」、「發展」、「真相」,以架構而言,「 事件描述─謎團調查─揭示真相」即為本書的書寫模式,符合古典推理小說的常見結構。 推理小說不是非得這麼寫不可,但這是個中規中矩的入門方式,失敗機率較低。 故事線主要有兩條,換言之有兩位偵探進行偵查:首先是編輯中田秋子將花道教師遠賀野 律子視為嫌疑犯,窮追不捨。再來是報導作家津久見伸助和坂井正夫略有私交,無意中知 曉他和柳澤邦夫妹妹的誹聞,質疑《推理世界》編輯柳澤邦夫為真兇的查緝過程。小說的 有趣及關鍵之處就在於這兩條主線如何交集。 角色若非警察或私家偵探,必有其成因。編輯中田秋子為坂井正夫的女友、報導作家津久 見伸助有生計需求,這就是偵探為什麼成為偵探的緣故。另外,遠賀野律子和坂井正夫有 金錢的往來,以及柳澤邦夫也有和坂井正夫不對盤的理由,作者對犯罪動機的塑造相當合 情合理。 其三,佈局縝密,人物關係、動機及謎團的破解皆很有挑戰性。 第一個詭計是推理作家一生一世至少要挑戰一次的「密室」,「缺乏遺書」且「有自殺動 機」,瀰漫不尋常的意味。第二種詭計則是需要破解「不在場證明」,包含「平交道車禍 」及「使用膠捲相機連拍三張照片」的時間詭計。最後是敘述性詭計隱藏在哪些細節裡。 偵探沉穩踏實,合理的解決書中的案件之外,還能造成意外的結果。 畢竟出版的時間為二十世紀的七○年代,作品有些物件以目前的時間點看來,具有時代感 ,但並不會造成閱讀的阻礙,反而形成一股特殊的懷舊風味。擁有過去閱讀的推理小說裡 ,那種平穩又樸實的味道。比如現今使用生物特徵技術的門禁系統,如虹膜、掌紋、音紋 、瞳孔辨識等已上市運用,書中使用的是如太平糖的星形鎖,而且很難複製。再來是裡面 的編輯、作家繁多,有使用手寫稿、字紙簍,還有抽換鉛字排版印刷的描寫。另外,數位 相機、手機大行其道的現在,膠捲相機儼然已成骨董。 《模仿的殺意》歷經改題和出版,原以《然後死亡降臨》投稿1971年第十七屆的江戶川亂 步獎,當年首獎從缺。出版社封面文案引人矚目,重點有二。其一是《模仿的殺意》最初 於1973年出版,屬於舊作重出。其二是2004年由日本創元推理文庫出版,銷售平平,但由 日本文教堂書店重新發掘,距首次出版四十年後的2013年,短短半年內再刷30萬本。能有 這樣的銷售轉折與奇蹟,資訊足以激起讀者的好奇心,至少我自己是因為聳動的宣傳而想 一探究竟。 書末收錄1973、2004年中町信的出版後記,行文謙卑恭敬。作者生於1935年,卒於2009年 ,無法在有生之年看到作品40年後出版的盛況,有點傷感。全書整體內容循序漸進,四平 八穩,小說架構能給想創作推理小說的新人當成示範,出版年代甚早,卻具備如此前衛的 創意實屬難得。 補充: 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在2013年4月9日轉貼了一則日本新聞,報導的即是《模仿的殺意》的 銷售原因及盛況,有興趣不妨前往閱讀。 中町信著、劉子倩譯:《模仿的殺意》(台北:春天,2018年6月初版) -- ◇◆◇◆◇◆◇◆◇◆◇◆◇◆◇◆◇◆◇◆◇◆◇◆◇◆◇◆◇◆◇◆◇◆◇◆◇◆ …………………………………余小芳的推理隨文2.0:http://hn8973.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22.180.12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33488965.A.D0E.html
aganhog: 才想說好巧喔我讀書會也剛講這本XDDDD 08/06 09:31
yuyifang: 差點興奮地問哪個讀書會,但我們不是同一個嗎?XDD 08/06 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