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reurl.cc/2bmZYX 以和平共榮視角寫作並且以持平欣賞風度善意出發的名著 World’s Religions—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宗教傳統》,被譯成特爛中文本 。丁 連財老師對原著與譯本評介。譯本除了中國的儒家與道家兩章翻譯品質及格外,其餘各章 慘不忍睹。若校訂與譯者 L 教授夫婦堅稱是親履實踐翻譯,則顯示其語文功力與知識底 蘊不足,但也不能排除他們犯了華人世界很多教授毫無廉恥的作為,就是分派學生無酬代 譯。 單看『宗教學』、『社會與文明』、『文化與人類』、『世界公民』這幾個書系或譯叢的 名稱,可以知曉立緒出版社在出版人文與社會學科書籍上的雄心,但是有相當比例的中文 譯本品質偏低,與檔次夠、水平高、論述強、洞見深的英外文原著完全無法匹配,甚至出 現一大堆的誤譯、爛譯、亂譯,實在令人遺憾與痛心。 教育、傳媒、出版、翻譯可以稱之為知識產業,其主旨與運作包括了蒐集、釐清、理解、 探討、整理、分析、組合、轉換、傳播知識等,因而從事這些行業者基本上必須是熱愛 知識、擁有知識、不斷增進知識,而且用心要使他人與社會提升知識者。然而,如果從業 人員中除了少數人之外,多半是缺乏知識、不熱愛知識、不願意增進知識的人,那怎麼辦 ? 4.5 顆星級的英文原著優良書籍,居然被翻譯成錯誤百出的 0.5 顆星的大爛書。 英文原著作者 Huston Smith (1919-2016) 的教育背景顯示他具有厚實的宗教、神學、哲 學智能,而且在一流大學 (包括 MIT人文課程)授課,更使得他在相關學術框架與根基 走向深厚、寬廣、高遠、精緻,而具有非凡能力,得以用深入淺出且言簡意賅方式介紹世 界諸大宗教,並一針見血說出類似型宗教的關鍵相同處與微妙差異點。譬如:猶太、基督 、伊斯蘭都是一神論的啟示宗教,而且系出同源,並列為亞伯拉罕宗教(Abrahamic Religions);不過在對上帝的認識、上帝選民的揀選、上帝如何拯救世界等問題上看法有 異。 他也細數耶穌與佛陀精神的近似處,指出二人都是接近社會上的貧賤弱勢者且挑戰他們在 世時所面對的假權威與偽道德,但又明確點出基督教與佛教的根本差別:前者是他力拯救 ,耶穌是完全的神又是完全的人,是神虛己取了人身 (『道成肉身』incarnation ) 降生 ,並以自己為祭供犧牲而代贖世人,是使人得以和神修好的『救世主』;後者重點若在原 始佛教 (上座部 ),目標是自力修為 (自渡) 達到『阿羅漢』的『果位』 (修行之成就 量、證得量), 認定佛陀是至尊聖者但絕對不是神;若在大乘佛教,重點偏向藉由佛陀恩 光普照以指引眾生 (不是神但帶有神的色彩與功能) 脫離苦海抵達彼岸,證成的理想是具 有普渡眾生能力的『菩薩』。 作者也明白指出,耶穌與孔子的訓誨方式都是片段、零碎的,是針對個別詢問者、尋道者 或門徒、學生而發,都不成為體系。基督信仰的體系化主要是靠使徒保羅, 他使得原本 被認定的『猶太教耶穌改革派』自猶太教脫離出來;後來的機構化教會組織,則混合希伯 來信仰與希臘理性哲學, 衍生出系統神學:宇宙論、基督論、聖靈論、三位一體論、罪 論、救贖論、末世論… 等。儒家則是由孔子弟子和再傳弟子,以及後來歷代儒家學者的 努力,而成為體系化的儒家思想與社會哲學。 原著的另一項特色是,在幾個各宗教篇章末尾,會提及由於時空背景變化而使得該宗教衰 微或瀕臨滅亡的問題,並敘述其看法。另外,他也會引用很多人對特定宗教的質疑,並做 出有洞見的回答或駁斥,在伊斯蘭那一章特別精采。 譬如:342-350 頁的女性地位低落、一夫多妻制、通姦砸石處死、強迫入教、迫害異教、 尚武殘暴等問題,他不但加以澄清,還可以從穆斯林知識分子的角度來駁斥。 譬如:迫害異教徒,尤其是猶太人,最殘暴的政權都是基督宗教的。伊斯蘭政權統治西班 牙的大約 800 年期間,穆斯林與猶太人和基督徒絕大多數時期都是和平相處。1492 年收 復伊比利半島的天主教會政權惡名昭彰,強制猶太人與穆斯林受洗皈依基督信仰,不從者 就倆手空空被驅逐出境 — 不改教且不離開者就被處死,而當時收容最多猶太難民的國家 就是穆斯林的鄂圖曼帝國。歷代穆斯林政權除了少數狂熱派之外,都按照古蘭經與穆罕默 德聖訓 (Hadith) 的吩咐,認定猶太人與基督徒都是『有經書的人民』(People of the Book/Scripture) ,只要繳人丁稅 (Jizya) 就可以自由崇拜。若以為這對猶太人與基督 徒不公平就錯了,因為他們的非穆斯林身分就豁免穆斯林必須繳交的天課 (Zakat) 。另 外,與伊斯蘭聖戰相比較,十字軍東征的可怕、兇殘、野蠻程度更加嚴重很多。 此外,Huston Smith 在佛教那一章末尾的 197-198 頁,以極富洞見的角度認為,『伊斯 蘭進入印度半島而致當地佛教滅亡』和『佛教挑戰印度教失敗而在印度半島消失』這兩項 常見的陳訴,都不成立。 英文原著是 Huston Smith 為美國公共電視台 (PBS) 製作系列宗教節目後的延伸作品, 對象是美國與英語世界,因而在各章末尾附上的延伸閱讀只有列出英文書籍。然而,原著 作者通熟多種語文 (英、漢、日、梵、巴利、 希伯來、希臘、拉丁… ),其漢文能力優 越,連文言文都可以閱讀,而且涉獵不少儒家與道家和佛教書籍。作者把這本書獻給在中 國擔任傳教士長達 41 年的父母,在原著題獻頁的英文之外,還特意附上摘取自《詩經. 蓼莪》的『蓼蓼者莪,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作者把『之德』二字改為『 深恩』)。 原著作者的牧師家庭背景使他自小就有篤厚宗教實踐與信實宗教體驗,他在中國成長,掌 握絕佳的機會去浸潤且觀察東方宗教與文化,還師從印度教吠檀多、佛教禪宗和伊斯蘭蘇 菲神祕教派大師學習。他與藏傳佛教領袖達賴喇嘛,是相交數十年的好友。如此綜合的經 驗與閱歷與寬廣視野,使他得以用彼此欣賞的方式分享各宗教的知識與體驗。 如此精湛的一本書,在華人世界若要找到一位英外語文程度優異,且通曉各宗教、歷史、 源流、教義、本質與體驗,又有教學與翻譯經驗者,幾乎不可能。比較行得通的辦法,就 是尋找個別宗教知識的優秀學人譯者,各負責一個宗教,再交由細心且優秀的各章審定、 校訂人,而得以呈現出優質的譯本。當然,若能夠找到知識底蘊更強而得以涵蓋一個以上 宗教者,也可以一人負責印度教+佛教,一人負責道家+儒家 (譬如掛名本書校訂的中國 思想大學者),另一人負責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 事貴慎始,這個譯本很糟的主因是一開始是極不適格的譯者找錯書、出版社找錯譯者。譯 者與校訂者違反了筆者在本文章末尾所列出的翻譯的基本概念與原則中的 2, 3, 4, 5, 7, 8, 9, 10, 11, 12 各項,這個譯本必然是大爛特爛。 本書譯者 L 女士,在人文與社會學科方面僅涉獵過一些中國粗淺的新儒學,與本書原著 有關的背景知識— 譬如:諸大宗教、比較宗教、神學、教派歷史、教會歷史、哲學、佛 學、部派佛教、日本禪宗、文化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 等,她非常貧乏、破落、微 弱。譯者英外語文能力不佳,而且沒有半學術或學術類高腦力書籍的翻譯經驗,是非常不 適合的翻譯人選。她之所以擔任譯者,據本書校訂序 (頁十五末二行)所言,是『愛好做 翻譯工作,為了打發時間… 她覺得可以翻 …』。 這種水準與此等心態注定譯本必定是大爛書,糟蹋了原著且嚴重對不起原著作者。她大可 找一些簡單且非知識或非學術性的英文書籍來翻譯,卻不自量力且自我感覺良好,硬要翻 譯這本世界大師級的著作。請問:一位英外語文檢定只有中級程度的人,適合翻譯一本屬 於高級或甚至優級的書嗎 ? 請問:一位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的多學科、跨領域知識底蘊 只有中小學程度者,不清楚自己適不適格翻譯這本超級知識分子的大作嗎 ? 這個譯本翻譯錯誤百出,品質低劣,連基本的翻譯體例都混亂不堪,甚至沒有體例可言, 任由譯者隨興發揮。掛名校訂者的 L 教授在二十五頁第二段,以貌似謙虛狀寫出:『由 以上指出的這些疏失處,再加上我們翻譯上的疏失,想必還有一些小錯誤,亟盼讀者不吝 指正』。 讀者若詳細閱讀筆者這篇翻譯糾錯與批判的評論文章,就可掌握充分證據證明『想必還有 一些小錯誤』根本是『打妄語』,真相與實情是『錯誤一大堆,滿盆、滿缸、滿坑、滿谷 』。 這個譯本在伊斯蘭、猶太、基督教與原初宗教那四章,問題非常嚴重,佛教與印度教的部 分問題也不少,有些差錯還蠻可笑。 這個譯本出狀況最少或是說表現最佳的部分,就是儒家與道家那兩章。譯者丈夫 L 以中 國哲學思想治學研究傑出學者身分擔任校訂者,並協助解決漢文經典出處與原文呈現的問 題。教授 L 校訂並協助譯者 L 的得力表現,就是堅持在涉及中國經典的引述地方,除了 白話文翻譯之外,一定要附上漢字原文。譯者原本認為大半的讀者在閱讀文言文時會有障 礙,主張並堅持自己譯成語體文 (白話文) 即可,不需要附上漢文經典原文。 夫妻妥協並互補,以皆大歡喜且比較合乎正規半學術與學術型翻譯的方式呈現。可惜,讀 者詳閱儒家與道家兩章會發現,有幾個地方只有白話文而沒列出原典,另有幾個的地方則 只有原典漢文而沒有白話翻譯,體例不整。 校訂者還提到,由於原著者引述宗教經典時大半採用意譯,因而除了找出與中國有關的漢 文經典的原文之外,其他宗教經典引述的部分,尤其是聖經,儘量用通行文本,但不符合 之處只好另譯。這個說詞提供譯者很大的自由翻譯空間,只要是她不知道或不想查找的, 還有不願意詢問專業人士的,就可以隨意了。這種隨意性在全書處處可見,方便了譯者卻 害苦了讀者。 在翻譯到原文引述聖經人名、地名、經文章節字句時,知識底蘊深厚且有扎實翻譯實踐者 ,通常在翻譯或編輯體例上會說明,是依據比較通行的和合本 (已經有修訂和合本)、新 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等擇一為準。譬如: 把優秀英文原著時,知識底蘊深厚且有扎實翻 譯實踐者,通常在翻譯或編輯體例上會說明,是依據比較通行的和合本 (已經有修訂和合 本)、新譯本、現代中文譯本…等擇一為準。譬如: 把優秀英文原著 " The Cities that Built the Bible ” 譯成中文好書的吳暐聲先生,就有說明是依《新譯本》為準,方便 讀者在閱讀該書時查閱聖經。 然而,本書譯者有些是找和合本聖經 (依校訂者所言,還是朋友贈送的) 經文,然後修改 部分文字。有些則根本不查找任何中文譯本聖經,就自由翻譯。本書出現的聖經人名與地 名等專有名詞,有不少根本與一般所知通行的聖經譯名不合,居然都採取最簡單省事但也 最不用心的音譯了事。 譬如: 397 頁與 400 頁,舊約聖經中的先知 Jeremiah,譯者依通行譯本而呈現為『耶利 米』,Hosea 為『何西阿』,但是 Micah 卻被自由音譯為『米加』,而非通行譯本的『 彌迦』。更可笑的是,452 頁 6 行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點 Golgotha,譯名既不是很多人 都知曉的通行譯本音譯『各各他』,也不是通行意譯『骷髏地』,而被自由音譯為『哥爾 哥地』。真不知譯者與校訂者有何理由斷定既有的通行譯名不佳,而他們譯出的『哥爾哥 地』較優 ? 372 頁的聖經地名 Dan (通行譯名為『但』)與 Beersheba (『別是巴』), 譯者隨意音譯為『丹』和『比爾希巴』。 122 頁的 Zacchaeus 通行譯名是『撒該』,譯 者音譯為『匝凱』。 這個譯本中,只要是先知『 Ezekiel 』(以西結) 的地方,都被誤譯為『以斯帖』(波斯 帝國的猶太裔王后,拯救了猶太人免於被屠殺 ; 其英文是 Esther ) ,參見 377 頁末2 行與 397 頁末 4 行。再者, 319 頁倒數 8 行 與 415 頁末 5-6 行,Torah 的通行音 譯是『妥拉』或『討拉特』(後者為古蘭經譯名),意譯是 『摩西五經』 (舊約聖經頭五 卷),都被誤譯為『舊約』。希伯來文的 Torah 在英文是 Pentateuch,源自希臘文的 penta (五) + teuch (書、經)。 另外,160 頁 4 行提到分裂為 (北國) 以色列與 (南國) 『猶太』,犯了明顯的錯誤, 那裏的 Judah 指的是 『猶大王國』(Mamlekhet Yehuda ,Kingdom of Judah),譯者連 猶太與猶大都分不清楚。4 頁 3 行,『耶和華見證』,正確名稱是『耶和華見證人』 (Jehovah's Witnesses);487 頁 5 行,追求聖靈感動且要展現治病趕鬼與說異國語言 大能力的『靈恩派』(charismatic) 教會, 居然被無知的譯者隨便找個一般英漢字典查 閱,就譯成可笑的『魅力派』,譯者與校訂者對 charismatic 這個字在基督教的用語是 什麼,完全無知。還有,120頁 1 行,天主教的方濟各會/方濟會是個『修會』(order) ,被譯者升級為『教派』。 473 頁 3 行出現『尼斯教條』是嚴重錯誤的翻譯,教會歷史與教義研究上的通行翻譯是 『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 或 Creed of Nicaea / Nicea) ,那是教會為了確立正統 信仰並區別異端,在尼西亞召開大公會議 (Ecumenical council) 通過的信仰表白。 Nicene 是 Nicaea/Nicea 的形容詞,意思就是『尼西亞的』或『有關尼西亞的』,與法 國地中海蔚藍海岸度假城市『尼斯』(Nice) 無關。再者,『尼西亞信經』內容有準確且 通行的翻譯,譯者不知道取用,又搞了一次自由翻譯。 再者,414 頁末 8 行 ,Talmud 除了意譯之外,當附上通行音譯『塔木德』、『他勒目 』;頁 423 末 2 行,Midrash 當附上通行音譯『米大示』、『米德拉什』。 399 頁末 2-1 行,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舊約聖經時代的先知阿摩司 (Amos) 發出迄今仍 然震撼世界的名言,記載在阿摩司書 5 章 24 節 (Book of Amos, 5:24) 。 ***和合本聖經的譯文:『唯願公平如大水滾滾,使公義如江河滔滔。』 ***本書譯者自由翻譯:『讓公正像水一般,正義像一條巨大的河流般下洩。』 優劣、好壞、高下立判,毫無懸念。 本書譯者與校訂者對聖經非常陌生,對古蘭經則完全無知。伊斯蘭那一章出現很多不適合 或不正確的譯文,譯者與校訂者根本不清楚華人世界已經有馬堅、王靜齋… 等著名的漢 譯古蘭經。本書譯者隨意翻譯的理由,難道也是中文古蘭經不優、不通嗎 ? 譯者與校訂 夫妻檔通曉古蘭經原著阿拉伯文嗎 ? 他們不願意引用而自己亂譯的最可能原因,是無意 且沒有能力查考,更不想費事詢問具有專業者,而敷衍了事。 譯者與校訂者對伊斯蘭用語不熟悉,連 Caliph 都搞不清楚而搞出一個『卡里弗』( 350 頁 2 行) 。 Caliph 通行音譯為『哈里發』或『哈利發』,意譯為『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 認真且知識深厚的譯者,都知道聖經與古蘭經有不少人物以及天使是同一個,因而在翻譯 與伊斯蘭有關的文章或書籍篇章時,會依照伊斯蘭『語境』採用古蘭經譯名,然後做譯註 對照聖經譯名,或是沿用聖經譯名,並譯註對照古蘭經譯名。 譬如:亞當 (阿丹)、加百 列 (吉卜力里)、亞伯拉罕 (易卜拉欣)、以撒(易司哈格)、雅各 (葉爾孤白)、夏甲 (哈 哲爾)、以實瑪利(易司馬儀)、約瑟 (優素福) 、挪亞(努海)、摩西 (穆薩)、以利亞(易 勒雅斯)、大衛 (達伍德) 、所羅門(素萊曼) 、耶穌(爾撒)。瑪利亞 (麥爾彥)……。 譯者與校訂者原本可以藉著翻譯與校訂這本名著,多多查找、詢問並研究三大一神教,給 自己和讀者長長見識。可惜不肯用功,錯過良機! 細看 310、319、320、324、326、330、331、332、348… 諸頁,只要是原著引述古蘭經 的部分,譯者都自由翻譯,而不查找通行漢譯古蘭經章節沿用之。334-339 頁所提的穆斯 林『五柱』生活實踐,譯者不知道那就是華人穆斯林必知必行的『五功』— 念、禮、齋 、課、朝。 由於校訂者自信滿滿的在校訂序大力批評原著者『佛教的一章問題更大』(頁二十二至二 十四) ,按理說校訂者可以協助太太譯者把該章的翻譯搞得像儒家與道家那兩章的水準, 結果卻不是這麼回事。 佛教這一章,錯誤與不適當的翻譯之多,令人難以想像。還有一個問題在本章很嚴重,就 是在沒有必要或不應該加譯註的地方亂加譯註,在應該加上譯註的地方卻一路迴避打混而 不加就是不加。 Theravada 的 thera 在巴利文指的佛教用語的『上座、長老』,是對年長德高望重的比 丘的敬稱,Theravada 的通行名稱是『上座部』佛教,英文譯法有 school of the elders, doctrine of the elders, way of the elders 等。 譯者在 162 頁末 4 行寫 的『長者之路』,與校訂者在二十三頁 3 行寫的『長者之教』,應該附上『上座部』。 113 頁 9 行的 Banaras 沒有翻譯而用原文呈現,但是到了132 頁末 5 行,卻加上音譯 而呈現為『邦納雷斯 (Banaras)』。在這前面已經有『聖城』的提示,可惜譯者常識不足 ,不知道Banaras 就是 印度著名的聖城 Varanasi (瓦拉納西) — 佛教界比較通行的譯 名是『波羅奈』。想必譯者與校訂者不知也不查找或詢問,就來個自由與隨意翻譯了。 113 頁末行譯文『四個路見的景象』『(the Four Passing Sights) ,應該補上佛教用語 『四門遊觀』:身爲王子的喬達摩,悉達多走出王城,於東南西北四道門看到老人、病人 、死者、沙門,知曉並感嘆眾生之苦,並決意出家修道。譯者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 盡管譯者在佛教這章有正確譯出一些佛教典籍通行的人名、經章名與用語,但是大半仍是 就英文字句望文生義而隨意翻譯,凸顯她缺乏專業。單是 132-149 十多頁談及的佛教基 礎知識『四聖諦』與『八正道』,就處處有修改的必要。譬如:136 頁,除了生、老、病 、死苦之外的其他苦,譯者只看英文就白話翻譯,根本不懂應該補上佛家用語—『怨憎會 苦』與『愛別離苦』。 可怕的是『八正道』就譯錯 6 個。142 頁的『正信』錯了,『正思惟』才對;『正言』 錯了,『正語』才對。143 頁的『正行』錯了,『正業』才對。144 頁的『正生』錯了, 『正命』才對。145 頁的『正力』錯了,『正精進』才對。146 頁的『正心』錯了,『正 念』。我的佛啊 !,實在太不敬『業』了。 164 頁末段的 bodhi ,應該附上佛家用語『菩提』。Four virtues 被譯成『四大德』, 應該補上佛家用語『四無量心』(apramā或『四梵住』(brahmavihāra);譯者翻譯的『四大德』內涵應該補上佛家用語『慈 』 (benevolence,視眾如親)、『悲 』(compassion,助眾拔苦)、『喜 』( empathetic joy ,見眾人離苦得樂而欣喜)』、『捨』(equanimity = equa 均平、平 穩 + animity 心思、心情 = 放下,斷我見我執而得以心境平和 )。 165 頁 2 行 Shantideva 是佛教著名的詩僧『寂天』,常見音譯是『商地瓦 』,譯者音譯為『商諦德華 』,但是 198 頁 9 行 Shantideva 卻不翻譯而原文呈現 。寂天是古印度那爛陀寺 ( Nālaṃdā vihāra ) 著名佛教學者,《入菩薩行論》( Bodhisattvacaryavatara ) 是其名著。 171 頁末至 172頁頭,著名的佛陀『拈華 (花) 微笑 』被譯者按英文字面譯成『花之教』。 原著作者與日本禪宗大師熟識,而且實際參與了在日本的坐禪與參禪。他在佛教這一章的 禪宗部分,中國以及日本的禪宗二者都提,不過比較偏向日本,因而有比較多的日文漢字 佛教用語的羅馬拼音。譬如:臨濟 (りんざい,Rinzai )宗、曹洞 (そうとう,Soto) 宗、真言 (しんごん,Shingon)宗、見性(けんしょう,kensho)、悟り(さとり, satori)、坐禅 (ざぜん,zazen)、参禅(さんぜん,sanzen )、公案(こうあん, koan)…。 177 頁末 2 行, inka 沒有翻譯,可惜了。inka 是日文漢字『印可』(いんか)的羅馬 拼音,那是佛家用語, 意思是『印定許可、印信認可 』,也可延伸為『印可状、印証書 』。 192 頁 3 行,『而日本就是 Kannon 』,沒有翻譯,有點擺爛。日文漢字『觀音』 (かんのん)的羅馬拼音就是 Kannon。 203 頁註釋 43 ,『接正』的正確翻譯是『接心』,應該是誤植了。『接心』是日文漢字 ,平假名是せっしん,羅馬拼音是 sesshin;這是佛教通行用語,亦稱『攝心』,又作接 心會、攝心會,指的是在一定期間不斷坐禪、攝心,令心不散亂。該註釋中的 Goto Roshi 的 Goto 指的是位於日本京都的臨濟宗妙心寺住持 Goto Zuigan,漢字是後藤瑞巖 ;Roshi 則是很簡單的日文漢字『老師』的羅馬拼音,Goto Roshi 意思就是後藤老師。 譯者不諳日文卻不查找資料或詢問專業者,就耍賴擺爛給你留個 Goto Roshi 。 190 頁末 4 行開始的三個 M 應該以譯註補充,以免造成誤解。Mantra 被譯者稱為咒語 ,但有更豐富且比較完整的翻譯:梵頌、神歌、神咒、秘語、真言。Mudra 是手印、印相 、秘印、契印,指兩手擺成特定的姿容以象徵特定意義。Mandala 原意是圓、圓圈,指修 行前畫圓圈在其中建立的小土台(壇 ),後來發展為以繪出圖像圖案方式來呈現,使其 成為修持能量的中心;音譯 + 意譯的詞彙如下:曼荼羅、曼陀羅、壇、壇場、壇城。 194 頁 8 行,把 Three Vows 按字面翻譯為『三誓願』不妥,比較貼近佛教的用語是『 三皈戒』、『誓三皈依』,誓願歸從依順『三寶』(Three Jewels, Triple Gem: Buddha 佛、Dharma 法、Sangha 僧)。英文 Buddhists take refuge in Three Jewels. 正確翻 譯是『佛教徒皈依三寶』, 若把 take refuge in 譯成『在...那裏避難』,是一般的英 漢翻譯,而非佛教翻譯。refuge 在一般英文的意思是『避難;庇護』,在佛教英文則是 『皈依』。譯者在 8、 9 、10 行連續出現『我在佛那裏避難』、『我在法那裏避難』、 『我在僧那裏避難』的譯文都不洽當。佛教用語皈依的英文就是 refuge ,正確的佛教翻 譯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宗教英文有其特別之處,英文宗教書籍或新聞在台灣常見可笑翻譯多半由於錯把宗教詞彙 當成一般詞彙。譬如:being 一般譯為 『存在』,佛教用語是『有』;ignorance 一般 譯為 『無知』,佛教用語是『無明』;hate, aversion 一般譯為 『仇恨,嫌惡』,佛 教用語是『瞋』;enlightenment 一般譯為 『啟蒙』,佛教用語是『覺,悟 』。 基督信仰中的 Passion of Jesus 耶穌『受難』,常被亂譯為搞笑的耶穌『激情』; Assumption of Mary 聖母瑪利亞『升天』被搞成聖母『假設』;sale of indulgences 出售『贖罪券』變成出售『沉溺』。有意從事宗教翻譯者當有此基本認識,習得單一宗教 的英文詞彙與概念就需要很用心,甭提多宗教與跨宗教了。 195 頁 6-7 行, 原著寫的是 Prajñāpāramitā 而非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正確音譯是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不是譯者寫的『若波羅蜜多經』。 Prajñāpā ramitā 的意譯是 prajna (般若)= wisdom = 智慧,pāramitā (波羅蜜多)= perfection; completeness = 完成;般若波羅蜜 = 完成智慧 = 成功抵達彼岸。 本書不只譯文的品質低劣,連譯註都有問題。譯者做了不少譯註,但有些部份是不需要譯 註的常識,反而在很多需要譯註的地方卻不做譯註。在何處需要加譯註的判斷,以及譯註 的品質與體例上,本書譯者若與翻譯過多本宗教書籍的譯者梁永安相比,實在遜色太多。 原著作者縱橫各大宗教、博覽群籍、知識跨度高且含金量多,因而在行文中常常會引述著 名神學家、哲學家、科學家、作家、詩人、神父、僧侶等的名言警句,說明雖然他們屬於 其他宗教或不同時空,但思維與感受和體驗卻是跨越宗教與時空的。因此有必要補上一定 數量高品質的譯著。 然而,譯者對這些人幾乎都不認識,也不加上譯註,使原著的這種跨宗教感通圓融的韻味 盡失。 譬如:162-163 頁比較小乘與大乘的論點,在點出小乘偏重以智慧『自渡』vs 大乘傾向 以慈悲『普渡』時,引述了美國基督新教貴格會詩人信徒 John Whittier 的詩句 “ ...Confess the universal want, And share whatever Heaven may grant. He findeth not who seeks his own, The soul is lost that ’s saved alone.....”, 表示這個人的博愛精神與大乘接近。可惜譯者沒有譯註 John Whittier 是為了解放黑奴 — 普渡眾生 — 奮鬥 了30 年之久的政治家。 164-165 頁繼續比較小乘與大乘,164 頁提到詩僧『寂天』(在《入菩薩行論》 Bodhisattvacaryāvatāra )詩文中視眾為親且要普渡眾生的大慈悲心,3 行寫說:寂 天被稱為佛教中的甘培士( Thomas à Kempis)。譯者沒有譯註 Thomas à Kempis 是 中世紀一位著名的天主教修會僧侶兼作家,其著作在宗教界名聲響亮,就是 被稱為佛教 中的甘培士( Thomas à Kempis)。譯者沒有譯註 Thomas à Kempis 是中世紀一位著 名的天主教修會僧侶兼作家,其著作在宗教界名聲響亮,就是 De Imitatione Christi ( The Imitation of Christ,《師主篇》、》、《效法基督》)。該書內容與主旨精神 ,與『寂天』《入菩薩行論》有很多部分通同。 170 頁末 5 行,譯者以原文呈現的 Nyanaponika Thera 是佛教很知名的人物,台灣有不 少其作品的譯本,作者名稱都正確譯為『向智長老』,可惜本書譯者與校訂者都不知道? 再者,若在這裡加上適當譯註,大大有助讀者體會東西方融通的精神,可惜譯者規避了。 筆者建議加上譯註:『原名 Sigmund Feniger (1901 -1994 ),德國猶太人 ,放棄猶太 教而皈依上座部佛教,在斯里蘭卡創立佛教出版社且著作等身。』 170 頁末 3 行,譯者音譯 Lama Govinda 為哥文達喇嘛,佛教圈比較通行的譯名是葛文 德。譯者沒有做譯註說明這個人,真是令人遺憾。筆者建議加上譯注:『原名 Ernst Hoffmann Govinda (1898 -1985 ),德國人,年輕時罹患肺結核瀕死奇妙痊癒,閱讀悲 觀主義哲學家叔本華著作而接近佛教,宗教歷程為基督教 —> 無神論 —>上座部佛教 — >藏傳佛教,是詩人、畫家、攝影家、作家。1952 年,他同時在印度及西柏林成立「聖彌 勒壇城西方教團」(Western Order Arya Maitreya Mandala),是德國第一座密教寺院。 』 這個譯本還有不少令人噴飯的白癡翻譯,舉兩個最好笑的地方。 496 頁註釋 16,原著引述的是新約聖經的 “Epistle of James” (雅各書)2 章 17、 20、26 節的經文,結果 James 被譯為『詹姆士』,還好沒有加上『龐德』。有哪個中文 本聖經的新約有《詹姆士書》?譯者對聖經不熟,也沒有受過字源學 (Etymology)的訓 練 ,一定不知道英文 James 回溯到拉丁文 Iacomus 、Iacobus ,再回溯到希臘文 Iakobos 、Iakob,然後再回溯到希伯來文 Yaaqob (雅各)。 514 頁末行,作者講的是西非的原初宗教,原文 Edo 指的是奈及利亞的伊多族,居然被 譯者亂搞成為日本的『江戶』(Edo) 。譯者太厲害了,可以時空大挪移。 本書翻譯不適當與明顯錯誤的地方太多了— 罄竹難書。筆者發現以下所列各頁都出現問 題: 531, 530, 526, 525, 519, 515, 514, 510, 496, 489, 488, 487, 484, 480, 479, 468, 465, 452, 415, 403, 402, 399, 398, 397,377, 335, 334, 330, 326, 319, 310, 309, 306, 295, 294, 291, 290, 279, 276, 269, 260, 244, 239, 238, 229, 221, 217, 216, 211, 209, 208, 203, 192, 190, 189, 178, 176, 174, 171, 170, 165, 164, 163, 160, 153, 148, 147, 146, 145, 144, 143, 142, 141, 140, 139, 138, 137, 136, 135, 134, 133, 132, 113, 26, 13, 11, 4……。) 書稿擺爛後就交給出版社編輯,這些編輯不論在英外語文程度或知識底蘊上都無法進行任 何審稿與校訂工作;再加上大牌教授掛名校訂而譯者就是教授夫人,編輯不敢置喙,能做 的只有選字體與字級排版、決定哪種用紙與開數、找美編設計封面,然後就印刷出版上市 禍害人間了。 這本書還被幾位無法辨識翻譯優劣的老師選為通識教育宗教課程的教材,搞慘很多學子。 譯者和校訂者以及出版社認定台灣沒有讀者可以看出這個譯本的問題嗎?或是認為即使有 本事看出問題也不敢批評 ? L 教授寫的校訂序花了兩頁 (十九-二十頁) 在為譯者與自己開脫,還大言不慚批評原著 有一缸子缺點,認定原作者把基督教擺在後面的用意在高舉該宗教、引導讀者認定基督教 才是最終皈依。劉教授可能沒有閱讀整部書,原著的最後一章是『最後的考察』,『原初 宗教』是倒數第二章,排在『基督宗教』後面。 原著作者 Huston Smith 不管是在第一章或末章都一再強調,本書絕對沒有品評論斷宗教 優劣之意,他在『原初宗教』篇甚至感嘆現代人失去的原初感受,並對原初宗教以往被視 為『野蠻、落後』做了澄清。本書沒有任何貶抑或高舉特定宗教的言詞,因而絕對感受不 到在『傳揚』特定宗教。 原著精闢點出:『我們來到歷史的轉捩點,任何人如果只是東方人或西方人,就只算是半 個人』。 結果,這位 L 教授在校訂序二十六頁居然寫著:『站在東方人的立場,不可能 接受亞伯拉罕教的基設……。』原著者根本沒有要任何人『接受』任何特定宗教,而是建 議、呼籲、敦請大家『彼此聆聽』並『相互了解』, 才有助於『愛與和平』( 532 頁 ) 。這位死硬本持中國思想至上的 L 教授,不論在協助其夫人翻譯或進行校訂或寫校訂序 ,都沒盡職,甚至失格了。 L 教授有說明:『翻譯此書的緣起是傅偉勳先生安排,沒想到書稿完成, 而傅教授意外 作古…謹以此書給亡友作為紀念』。 翻譯者 + 校訂者夫妻檔顯然沒有『敬謹』態度,怎麼看都是『交差了事』的作風,對不 起傅偉勳的付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0.120.19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12487559.A.337.html
pshuang: 看來丁老師超強 有他的譯作可以拜讀嗎? 02/05 10:49
ostracize: 網路搜尋可以找到很多丁連財的著作。 02/05 19:43
heavenbeyond: 佛陀接近「貧賤弱勢者」???亂講一通。 02/05 23:55
heavenbeyond: 佛陀確實不贊同社會階級並且主張平等,但那時跟隨他 02/05 23:55
heavenbeyond: 的,許多都是「某某王」「某某師」,至少都算是當時 02/05 23:55
heavenbeyond: 社會的中間階層。 02/05 23:55
heavenbeyond: 他化緣不會去選弱勢者,因為那樣對他而言就有了「分 02/05 23:55
heavenbeyond: 別心」,而他說法也不會專門去講給弱勢者聽。真是見 02/05 23:55
heavenbeyond: 鬼了,竟然說佛陀去接近貧賤弱勢者?在他眼裡根本沒 02/05 23:55
heavenbeyond: 有什麼貧賤富貴之分,只有你「悟」了沒? 02/05 23:55
Qorqios: !! 02/06 00:34
tokko: 網路沒很多啊 博客來只有6本 北市圖21本 其中10本是用語字 02/06 13:46
tokko: 典或是語言教科書之類的 譯作最新的也是20年前的(書名911 02/06 13:46
tokko: ) 不過他譯的書絕大多數都是人物傳記 沒看到有宗教類的就 02/06 13:46
tokko: 是 不過他選書的標準真有趣 居然有格達費XD 02/06 13:46
p0pblg9876: 想看丁老師對於許多譯本的評論 02/07 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