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簡介 《先問,為什麼》一書由 Simon Sinek 所著。Simon Sinek 因他開創的「黃金圈」理論 而聞名於世,在 TED 介紹黃金圈的那場演講有 5400 萬餘次的觀看。同時,Simon Sinek 在 2019 的 Thinkers50 (全球管理思想家排行榜)中排名第 11 名。其餘的暢銷著作 有《最後吃,才是真領導》、《無限賽局》等等。對 Simon Sinek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 參考看看他的個人網站。 書籍簡介 《先問,為什麼》的原文書名是《Start with Why: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Everyo ne to Take Action》。從書名可以得知本書的主要內容有關激勵,或是俗稱的心靈雞湯 。但本書的雞湯可不一般,是有著實實在在架構的雞湯。全書以「黃金圈」為主幹,大量 舉例說明為何黃金圈有效,以及讓黃金圈失去平衡後會有什麼不好的後果。 本篇心得我會用兩個主題來介紹本書。首先,當然是介紹「何謂黃金圈」,我會說明黃金 圈的三個架構。第二,只了解黃金圈是什麼顯然是不夠的,我得說服你為什麼要使用黃金 圈的架構:「使用黃金圈的理由:創新擴散理論」。最後,我想用一個比較生動有趣的例 子做結尾:「黃金圈的應用:讓我們來一場約會」。另外,我在本篇心得的最後放上了我 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筆記,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先大致瀏覽本書內容。 內容簡介 #何謂黃金圈 請你在心中想像一個三環的同心圓,這就是一個黃金圈架構。最內圈的是「為什麼(Why )」、中間那圈是「怎麼做(How)」、最外面那圈是「做什麼(What)」。接著,讓我 們由外而內地介紹黃金圈的三環架構。 做什麼(What):公司提供的「商品」、人們在組織內負責的「工作」 怎麼做(How):通常是用怎麼做來解釋為何某些事物不同或優於其他事物,例如「價值 主張」、「專業流程」或「差異化」 為什麼(Why):為什麼是一個「目的」、「使命」或「信念」 無論規模大小、身處哪個行業,世界上任何組織都知道自己是做什麼的。每個人都能說明 公司提供什麼商品,或自己在組織內負責什麼工作。換句話說,我們很容易就能定義「做 什麼」。舉幾個例子吧,星巴克的做什麼是「賣咖啡」、蘋果公司的做什麼是「賣電子產 品」、全聯福利中心的做什麼是「超市」。簡單來說,「做什麼」就是企業面對市場推出 的結晶,是消費者與企業的第一接觸點;「做什麼」就是日常生活我們負責處理的雜事, 是那些每個人行程表上面的各種事項。 「怎麼做」這一圈則決定了「做什麼」的發展。「怎麼做」是一種計畫或是策略,你會在 這一圈聽到「價值主張」、「市場差異」等等的名詞。換句話說,公司的「做什麼」實際 上是從公司的「怎麼做」衍生出來的。舉例來說,星巴克的怎麼做是「營造工作與家裡之 外的銜接空間」、蘋果公司的怎麼做是「製造更快速更創新的產品」、全聯福利中心的怎 麼做是「低價且便民」。簡單來說,「怎麼做」就是企業策略,決定了企業的產品或服務 走向。 就像「做什麼」是服從於「怎麼做」那樣,「怎麼做」也服從於「為什麼」。「為什麼」 指的並非賺錢或其他雜事,那些東西是結果,不是原因。「為什麼」是一個目的、使命和 信念。「為什麼」指的是核心理念,你也可以稱之為企業精神、使命宣言等等:公司為什 麼存在?你每天為什麼起床?別人為什麼要在意你們的產品?舉例來說,星巴克的為什麼 是「啟發並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個社區都能體會」、蘋果公司的為什麼是「個 人主義、挑戰精神」、全聯福利中心的為什麼是「買進美好生活」。整個黃金圈的核心就 是「為什麼」。清晰的「為什麼」才能吸引忠實顧客,才能讓人保持黃金圈的平衡。把焦 點放在「為什麼」而不是「做什麼」或是「怎麼做」才能獲得好的成果。 讓我以另一本暢銷書《原子習慣》中的例子說明吧。在《原子習慣》的第二章「改變習慣 最有效的方法,是改變身份認同」中,作者提到「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 得到某一種成果」這就是把焦點放在「為什麼」與「做什麼」的差異。我相信很多人都聽 過,那些為了減肥而減肥的人通常都失敗了,成功的人是那些打算徹底改變生活的人。這 是因為「減肥」是「做什麼」,而「想改變生活、想活得健康」是「為什麼」。 做個結論。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做。換句話 說,絕大多數人的黃金圈都是由外而內的,但作者提醒我們,黃金圈的發展應是由內而外 ,黃金圈要從「為什麼」開始。 #使用黃金圈的理由:創新擴散理論 黃金圈的架構極其簡單,就是一個三環的同心圓,經由上面一段的整理我相信讀者已經清 楚的了解黃金圈是什麼。但問題是,黃金圈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憑什麼我們一定要從為什 麼開始? 為了說服你使用黃金圈,我們得引入「創新擴散理論」(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 ory)來說明。創新擴散理論由美國學者 Everett M. Rogers 於 1960 年代時提出,這項 理論將一項新產品的受眾分為五大類別。以下我們依序簡介。 1. 創新者(Innovators):創新者是勇敢的先行者,對任何本質性的創新都充滿興致。 成為「第一」是他們生命的核心,即使這些事物仍有某種程度的不完美也能接受。創新者 佔的人數不多,但他們會不斷挑戰其他人,要其他人從不同的角度觀看、思考這個世界。 2. 早期採用者(Early Adopters):和創新者一樣,早期採用者也願意多付一些錢、忍 受一些不便,以擁有某些感覺很對的新產品或新觀念,只不過他們願意犧牲的程度可能沒 有創新者那麼高。換句話說,他們樂意引領時尚、嘗試新鮮事物,但是行為謹慎。 3. 早期採用人群(Early Majority):他們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但更謹慎。他們比普通 人群更願意、更早地接受變革,只是沒有創新者這麼狂熱,也沒有早期採用者這麼願意嚐 鮮。他們要等到有一定程度的人(早期採用者)試過這項變革之後,才會樂意去嘗試。 4. 後期採用人群(Late Majority):他們是懷疑論者,直到新鮮事物在社會上蔚為潮流 、趨於普及之後,他們才會採用新鮮事物。 5. 遲緩者(Laggards):他們是守舊者,只有當新事物成為主流,或舊事物完全被取代 後,他們才會被動地接受。Simon 在演講中舉的例子很傳神:這些人買智慧型手機的唯一 理由,就是因為再也買不到鍵盤型手機了。 讓我們用蘋果發布新手機做個簡單的舉例。那些在蘋果發表會一發表後就立刻去預定與購 買的,顯然就是「創新者」,他們是忠實客戶、是腦粉;那些在第一波人群散去後,過了 三天五天一週後去購買的,就是「早期採用者」,通常這些人還扮演了 KOL 的角色,會 大力的宣傳新東西的特別之處;而受到早期採用者感染而去購買的就是「早期採用人群」 ,這些人不討厭新科技,但也沒那麼狂熱,他們隨遇而安;當社會上大部分人都買了新東 西之後,「後期採用人群」心底就開始騷動了,也開始接受這些變革;最晚接受的是「遲 緩者」,甚至他們根本不會接受,直到真的無法不接受的地步為止。 我想,應該不用多說,如果我們身為一個公司高層,應該都清楚我們產品的主要受眾會放 在「創新者」與「早期採用者」身上。事實上,根據創新擴散定律,我們必須先贏得 15% 到 18% 的人的青睞,才可能真正打進大眾市場。那問題就顯而易見了:我們該如何贏得 這些人的青睞。答案很簡單,這些人願意忍受一些不便、多花一點錢來購買我們的產品, 是因為他們認同我們的理念,他們看得出我們的真正價值,同時希望將我們的理念、產品 、服務都納入自己的生活。換句話說,他們認同我們的「為什麼」,並且願意透過購買我 們的產品,來彰顯自己的「為什麼」。 真正能創造引爆點的,正是那些認同我們價值觀及理念的人,而非我們推出的產品。去問 問那些在蘋果還未大肆流行時就購買蘋果產品的人,為什麼要買。他們可能會跟你說,因 為產品性能、產品設計等等的話,但他們忽略沒說的是,蘋果代表的,也是賈伯斯所代表 的,是「桀驁不馴、特立獨行」的叛逆創新精神。蘋果顯然是知道這一點,看看他們當年 為了賣出 Mac 推出的《1984》、《Think Different》這兩則廣告。 1984 是蘋果推出麥金塔的年份,這則廣告的名字是同音 George Orwell 的知名小說《一 九八四》,透過這隻廣告,蘋果向大家保證,世界不會受到「老大哥」IBM 的控制。在《 Electric Dream :Computers in American Culture》中,Ted Friedman 提到這則廣告 帶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免費播放時間;後來統計,在廣告播出的三個月內,蘋果賣出價值 一億五千五百萬美元的麥金塔電腦;Think Different 在 1998 年播出,Steve Jobs 在 1996 年底重返董事會,當時的蘋果還是一家苦苦掙扎,品牌欲振乏力的公司。有句蘋果 名言:「只有那些瘋狂到自己為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就是出自於這個 廣告。這個廣告大獲成功,獲得數十個備受尊崇的廣告獎表揚,也讓蘋果起死回生。 從這兩則廣告中,你有注意到獨特與有趣的地方嗎?對,那就是以上的廣告都沒有提到電 腦或電子用品,它們並沒有談到規格、記憶體、彩色螢幕或者電腦(沒有提到任何「做什 麼」)。如果你對該公司不熟的話,你甚至不確定他們到底想賣什麼。但現在的你知道了 ,透過廣告,他們賣的是願景(也就是「為什麼」)。當人們對「因為蘋果電腦,1984 年將不像《一九八四》」的聲明產生認同時,許多人會開始想:「真是驚人!我不知道他 們在做什麼,但是我想成為其中一份子。」相似的情況,當人們聽到低沈的聲音說出結語 「只有那些瘋狂到自己為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他們會激發想到:「 我想要成為改變世界的份子之一」。當然,成為一份子的方式是買下麥金塔電腦,改變世 界的方式是買下一台 iPod 就是了。 你想想,如果當年蘋果推出的廣告是:「好用的使用者介面!簡單時尚的設計!深入你的 心!」的話,估計不會有多大的效果。做個小結,為什麼我們要注重黃金圈?為什麼要從 為什麼開始?因為顧客買的是你的「為什麼」,而不是你的「做什麼」。(我想應該不會 有人誤會,但我還是做個聲明好了。這裡的「顧客」指的當然是「創新者」以及「早期採 用者」,只有這些人會去在意「為什麼」,也只有這些人是公司最主力的行銷受眾;其餘 的人群在引爆點之後自然會被吸引,而這些人更在意的就是產品性質,也就是「做什麼」 。但在達成引爆點之前,這些人連公司的「做什麼」也看不太見。) #黃金圈的應用:讓我們來一場約會 上一段的結論,在 TED 的演講中,Simon 的原話是:「People don't buy WHAT YOU DO. They buy WHY YOU DO IT. 」 如果你對於黃金圈,對於要從「為什麼」開始還是有一點疑慮的話,讓我們來模擬一段約 會吧。現在,我們在一間氣氛美妙的餐廳中,對面坐著我們第一次見面的相親對象。當然 ,我們覺得對方長得相當不錯,我們自己也不差,魅力滿分。當我們與對方相視一笑之後 ,決定主動開啟這段談話: 「我非常有錢。」 「我有一部大房子,還有一部很棒的進口車。」 「我認識很多名人與網紅。」 「我常上電視。這很棒,因為我覺得自己魅力滿分。」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我對自己得成就頗為滿意。」 各位覺得,如果我們真的蠢到按照上述的內容開啟對話的話,我們還有機會再約到第二次 約會嗎?顯然是不可能。更諷刺的是,對方既然接受我們的第一次見面,很可能是因為我 們上述提出的因素導致的。可是,雖然這些條件都是真的,但這些都是「做什麼」,而「 做什麼」是無法打動人心的。「做什麼」應該服從於最內圈的「為什麼」。讓我們重新安 排一次我們開口的內容: 「妳知道我最感到慶幸的是什麼嗎?」我們這樣開頭。「我最慶幸每天早上眼睛一睜開, 我就能做一些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我可以啟發別人去做最能發揮他們潛能的事。這真是世 界上最奇妙的事情了。我最大的挑戰,就是去發掘不同的方法來做這件事。更棒的事,做 這件事還能讓我衣食無虞。我擁有一棟大房子,還有很棒的進口車。我的工作讓我認識很 多名人與網紅、常上電視。幸好我魅力滿分,長得還算過得去,所以上電視也蠻好玩的。 我真的非常幸運,能夠做自己真心喜歡的事情,而且還因此而擁有了一點成果。」 我相信這一次的內容,估計能很大程度的讓我們順利拿下這次約會。其實我們這次說的跟 上一次並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差別是,這一次我們是從「為什麼」開始,而我們所擁有 的一切有形的成果,也就是「做什麼」,只不過是我們實踐自己「為什麼」的具體證據。 和一個差勁的約會一樣,企業界也有許多公司,一碰面就拼命想向對方證明自己的價值, 但卻無法先說清楚自己的為什麼,也就是存在的理由。要人家對我們感興趣,我們不能一 見面就掏出自己的履歷表: 「我們公司經營的非常成功。」 「我們的辦公室非常漂亮,您應該找時間過來參觀一下。」 「我們的顧客都是一流的大公司、一流的品牌。」 要記得,大家買的不是我們做的是什麼,而是我們為什麼而做。做個總結吧,做什麼只能 當做為什麼而做的一種有形的證據。除非我們從為什麼開始,否則大家根本不會受到情緒 的渲染,只會依據理性的因素來做決策。對,從為什麼開始,就是訴諸感性,就是渲染情 緒,人只會認同自己潛意識中認同的事物,而那些東西,通常是非理性的。 心得 老實說,這本書的概念真的非常精彩,但這本書真的寫得很爛。 先談談精彩的部分。我們這篇心得主要在介紹「為什麼」的重要性,書中更進一步,把如 何清晰的將「為什麼」告訴大家也做了說明。其中有一些邏輯是反直覺的,特別值得我們 深思。例如,我們都說黃金圈要由內向外,但顧客卻是由外向內的接觸到企業。大部分的 顧客都是因為產品或廣告才知道企業的存在,因此讓「做什麼」服從「為什麼」是及其重 要的。又,顧客認同我們的「為什麼」後購買了我們的產品的情況,是因為我們的「為什 麼」與他的「為什麼」了產生共鳴,而「別人就會用你的產品或服務來反映、證明他們個 人的信念」。 這就很有趣了,如果要展開又能寫成一大片文章。簡單來說,我們用打籃球的人喜歡 Kob e 當例子。喜歡 Kobe 的人,不是因為 Kobe 進了名人堂、拿了幾次最佳球員或總冠軍, 而是因為 Kobe 身上拼命到底,絕不放棄的精神。當我買了 Kobe 的球衣,當我房間牆上 貼著 Kobe 的海報,那就代表了我也是拼命到底,絕不放棄的人。還是回到那句話,我們 買的不是他們做的是什麼,而是他們為什麼而做。但這句話有太多角度可以深入討論了。 書中還延伸了其他概念,各位可以從我的章節筆記中看到。 接著談談爛的部分。這本書的前 100 頁基本上都是在說「為什麼『為什麼』很重要」。 後 200 頁有大部分的篇幅基本上是在說「我覺得你還是不知道『為什麼』很重要,所以 我要再次強調......」。而且本書於 2009 年出版,在這十幾年間,有更多有深度的新書 可以擴充說明本書中一些曖昧不明的例子(可以參考第一章與第二章的章節筆記)。這本 書唸起來有一種窒礙難行的感覺,如果只是想了解黃金圈的朋友,除了我這篇心得,可以 直接參考 Simon 在 TED 上那場 18 分鐘的演講,基本上就把全書的主要內容包含進來了 。 當然,如果你能克制住自己認為作者在自吹自擂,不斷重複地說「黃金圈很讚」、「從為 什麼開始很棒」的話,念完本書多少也能得到一點其他的收穫。接下來我還會讀作者另外 兩本暢銷書《最後吃,才是真領導》與《無限賽局》,有版友對 SImon Sinek 也有興趣 的話歡迎日後交流~~~ 章節筆記 Part 1 不探究「為什麼」的世界 第一章 假設錯誤,就不可能得到正確答案 本章先說明每個人看見的世界都是「自己以為」的世界。我想這應該是老生長談了,無論 是《與成功有約》中提到的「思維典範」或是《大設計》中的「模型相關真實論」都會比 這章粗淺的介紹更為精彩(本章是利用那個很有名的希特勒例子)。接著,作者基於這個 概念往下延伸,說明既然世界都是我們「自以為」的,那當「自己為的起點」不一樣時, 就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作者以一個小故事舉例:一群美國汽車業的高階主管,一起到日本 車廠參觀生產線。在生產線末段,車門終於撞上了,就跟美國車廠的生產線一樣,但有件 事日本工人沒做。 在美國,生產線的工人會在車門裝好之後,用橡膠槌拍打門沿,確認車門確實與車體緊 密結合,但日本車廠完全沒有這道程序。美國汽車業的高階主管疑惑地問,日本汽車生產 線在哪道程序確保車門密合?日本車廠的導覽員靦腆地笑著回答說:「就在設計汽車的時 候」。從上面的小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下的每道指令、部署的每項行動、渴求的每個 結果,其實都始於同一個起點:某項決策(車門密合)。有些人決定在最後階段(錘子) ,以不斷敲打車門來讓他密合,來達到希望獲得的結果,有些人則從完全不同的地方(設 計圖)起步。這就是在看到相同的世界,或是看見相同目標的基礎上,因為「自以為」的 起點不同,導致的不同結果( 美國車廠的橡膠槌,象徵許多個人及組織的領導模式:碰 到計畫之外的問題,就快速採取一連串的補救措施,來達到原先冀望的結果)。以上是本 章想說明的,總歸就是要在一開始就看到問題的核心。接下來,有些內容我實在是不能苟 同。例如本章提到:「基本上,我們都能同意:即使是坐擁最充分的資訊、獲得最睿智的 建議,如果事情的發展還是不如預期,有時候是因為我們不小心忽略了某些微小但關鍵的 細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回頭檢查所有資訊,甚至蒐集新資訊,以釐清該怎麼做, 再重新跑過整個流程。」問題在「有時候是因為我們不小心忽略了某些微小但關鍵的細節 」我實在不能認同這種「我們可以理解所有情形」的想法,在《反脆弱》中提到的「綠木 材謬誤」體現的淋漓盡致。這些人總是以為自己能找到一套完美公式去解決某個現實問題 ,當公式失敗後只會認為「公式不夠完整」卻不願意認清「從來就沒有完整的公式」。我 極度認同塔雷伯說的,做一件事情只需要一個理由,少即是多,太多的資訊都只是雜音。 不過本章的大概念我還是認同的,要看到的是核心,只是這個核心對我來說不是什麼「設 計前」或「事後補救」,是「脆弱與否」。(鑑於車門不閉合會產生的巨大危險性,難道 都沒有人想到需要完美設計加上事後保險嗎?) 第二章 胡蘿蔔和棍子,利用人心弱點的操弄手法 本章說明影響人心的一種手法:「操弄」。本章最後的結論是,操控手法確實有效,但應 該僅限於一次性的交易,如果需要建立長期合作,那麼操弄只會造成企業和顧客之間的壓 力越來越大。拿減價或贈品來舉例,如果你要買一台相機,我相信符合你心裡期待的性能 、規格等等因素的相機必定有好幾台,換句話說,最後你買哪一台相機的決定性因素根本 就不是那些東西,是折價或贈品。假設剛好其中有項正在進行促銷,可能是附贈相機套或 記憶卡,由於這些產品的功能和品質幾乎一模一樣,這個小小的贈品,可能就成為你做決 策的關鍵因素。在企業對企業交易的世界裡,促銷被稱為「附加價值」,免費提供一些好 處,好拉攏別人跟你做生意。本章還提到「恐懼」、「渴望」、「新奇」等等操弄的手法 ,也介紹了為何這種手法長期來看是不完善的。如果對本章的內容有興趣的話,我推薦閱 讀《遊戲化實戰全書》,裡頭有關「黑帽」、「白帽」的章節便是與本章「操弄」、「感 召」相關,甚至更為完整的介紹。在遊戲化中,作者提出的八角框架對於如何影響人的行 為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 Part 2 長久成功的單行道,黃金圈法則 第三章 吸引力的秘密,來自黃金圈 這一章的內容精采了起來。本章介紹了「黃金圈」理論,想像一個三環的同心圓,最外面 那層是「做什麼(What)」、中間那層是「怎麼做(How)」而最核心的是「為什麼(Why )」。我想,作者要強調的概念從這個圈子就可以簡單的看出概要:做事要由內而外,換 句話說就是要先找到你的「為什麼」。再換一句更為常見的說法:公司最重要的是核心精 神,而不是產品。有好多書都有提到這個結論,當一個組織搞不清楚自己的為什麼,前途 可就沒那麼樂觀。如果一個組織只能以做什麼來定義自己,那他也只能限制在做什麼的範 圍上發展。面對所有情況,回歸本質、找回初衷,都是企業快速適應改變的不二方法。別 再問:「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從競爭中脫穎而出?」大家真正應該問的是:「我們當初 『為什麼』會做這些事?考量目前的科技與商機,我們應該做什麼,才能實踐理念?」接 著,讓我稍微闡述一下為什麼我認同這個概念,就用「脆弱」與「反脆弱」來做說明吧。 很明顯的是,從「做什麼」或「怎麼做」出發的產品導向是脆弱的,因為在面對隨機與不 確定性的情況下,維持做產品這件事,不會從波動中受益。舉例來說,一個定位是賣牛肉 麵的企業,在牛肉出現問題時,勢必呈現脆弱性;但從「為什麼」出發的精神導向就會擁 有反脆弱性,對比一個賣牛肉麵的店家,一個做「健康食品」或「家常料理」的店家會在 牛肉產生變動時顯得更為強固。我們也可以從否定法來確認,首先,從「為什麼」出發, 就代表我們不做那些與「為什麼」違背的事,除此之外,我們有一堆選擇權(還記得選擇 權是反脆弱的代言人嗎);但如果我們從「做什麼」出發,就代表我們不做那些「我們不 做」的產品,而這些我們不做的產品,很有可能是也符合「為什麼」的理念的,換言之, 我們限制了自己原有的自由(因此具有相對脆弱性)。 第四章 黃金圈完全符合生物本能 本章試圖從生物證據去類比黃金圈。大腦的主要層次有二,首先是外圈的「新皮質」(ne ocortex):是人類大腦最新生成的部分,也是所謂智人的腦部,他對應「做什麼」那一 圈,負責掌管人類的理性思維、分析及語言能力。第二則是內圈的「緣腦」(limbic bra in):是中間兩圈,掌管人類的情感,如信任或忠誠等。他也負責人類所有的行為及決策 能力,但不掌管語言能力。當我們由外向內溝通時(先溝通做什麼),腦部確實可以處理 大量的資訊,卻無法驅策我們採取行動;當我們從內向外溝通時,則是直接訴諸掌管決策 的部分,然後才由掌管語言的新皮質幫助我們說明自己的決策。由於掌管情感和決策能力 的緣腦並不掌管語言能力,於是這種「缺口」,讓人難以用言語形容自己的情感。舉例來 說,問問蘋果迷為什麼要買蘋果產品,你得到的不會是「因為我認同蘋果理念」等等的情 感答案,你會得到那些冷冰冰的資訊,無論是性能、設計或是其他種種。當我們先影響了 緣腦,我們就會有莫名其妙想要做一件事的理由,無論這個理由為何。想想自己上次墜入 愛河,是因為什麼原因?事實上任何你提出的原因,都無法說明你心底的那層被吸引到的 情感,你的理由只是理性的大腦硬要說的故事罷了。於是,作者試圖說服我們:先贏得人 們的心,再征服人們的腦,即使對最理性的買家而言,影響行為的決策也不只是擺在眼前 的明顯事實,而是商品背後代表的信念。 第五章 清晰、紀律、一致性 本章將黃金圈由內至外的順序以一些例子梳理了一次。首先,你的「為什麼」夠清楚嗎? 清晰與否是第一個關鍵。你必須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別人買的並不是你們在做什 麼,而是你們為什麼而做、清楚為什麼之後,接下來就是要了解該怎麼做:這是你們用來 實踐為什麼的價值觀及原則,反映在組織、文化、制度及流程中。作者在這章列舉了一些 細節,例如:價值觀或原則要能真正引導我們的行為,必須是動詞。不要只說「原則」, 而是說「堅持做對的事」。請同仁「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會比告訴他們要「創新」更好 。這句話就很不錯,在《原則》這本書中也有類似的觀念。在本章後半段,作者在說明我 們很難以任何外在、理性,或我們所認定的價值,來說服別人應該買的產品或服務。但是 ,當我的為什麼與別人的為什麼產生共鳴,別人就會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來反映、證明他 們個人的信念。他以約會舉例,如果有一場約會,開頭是一方開始介紹自己的物理條件、 資產數字等等的話,那麼,這場約會是注定要失敗的;但如果開頭是從情感開始,從談論 自己的核心理念開始,再帶到因為這些理念所以自己擁有了一些物質條件的話,就會是不 錯的開頭。要人家對你感興趣,你不能一碰面就掏出自己的履歷表,作者說,就像和一個 差勁的約會一樣,企業界也有許多公司,一碰到面就拼命想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但卻 無法先說清楚自己的為什麼,也就是他們存在的理由。做個總結,理性的做什麼,為感性 的為什麼提供了具體的證明,或著說做什麼本來就是為了具象化為什麼而存在的。 Part 3 領導力,來自建立信任 第六章 企業的成敗在於創造歸屬感 本章說明「信任」是重要的,以及信任是黃金圈平衡後的結果。這一章的內容是在敘述一 間企業的使命宣言有多麼重要,又,讓員工了解這個使命宣言有多麼重要。我相信對於 O KR 稍微有點理解的人應該都對這套說詞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一個「Something b igger than yourself」的概念,並且吸引相同價值觀的人一起朝這個大方向努力。領導 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自己提出偉大的創意,而是創造一個能孕育、激發偉大創意的環境。 只有當個人願意相信自己所處的文化或組織時,我們才會願意冒個人風險,去追求文化或 組織整體的進步。當然,我相信本章說的都很有道理,也跟許多暢銷書的想法不謀而合, 但我實在是無法接受這種「正面確認」的寫作手法,一直舉例子說成功的是因為符合黃金 圈的概念、因為他們有找到自己的為什麼等等。希望後面的章節除了舉例之外,還能實際 說明如何運用黃金圈以及是否有配套的工具。 第七章 如何引爆趨勢 本章引入「創新擴散定律」來介紹「信任」的概念。創新擴散定律是在行銷上常見的概念 ,說消費者分為: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多數、後期大多數、落後者。簡單來區分 ,就是當蘋果出了新款手機的時候,越早購買的就排在越前面,越晚的就越後面。那如果 我們是製造產品的公司的話,我們應該選定哪一部分的人做行銷呢?答案顯然是前半段的 人們。只要我們很有紀律地將自己的訴求重心放在早期採用者身上,後半段的「大多數」 終究會慢慢跟隨而來。那要怎麼表達自己的訴求重心呢?答案是從為什麼開始,要知道, 真正能創造引爆點的,正是那些認同你價值觀及理念的人,而非你的產品。你在過程中應 該扮演的角色,是清楚溝通自己的信念、目標或使命。作者最後以金恩博士那場著名的演 說作為例子。那場演講有 25 萬人到現場觀看,有哪些人是為了金恩博士而來的?基本沒 有,他們是為了自己而來。因為這是他們的信念。因為他們認為,這是自己能貢獻一己之 力、讓美國變得更好的機會。因為他們想要活在能反應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的國家;大家 追隨他,不是因為他擁有改變美國的理想。大家追隨他,是因為自己也擁有這改變美國的 理想。做個總結,作者這兩章所謂的信任,其實就是指認同感,而我們會對什麼東西產生 認同感?鐵定不是冷冰冰的資訊與理性的外在,而是充滿感性的為什麼。所以,要獲得認 同感,就得從為什麼開始。這一章比較有趣的,是讓人反思「獲得認同」這件事情。當我 們獲得認同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們擁有了什麼,而是別人想藉由我們而擁有些什麼。例如 ,我們喜歡 Kobe 不是因為他擁有多少冠軍、多少 MVP,而是透過我們喜歡 Kobe 這件事 ,代表我們擁有毅力、有著一顆熱愛籃球的心。 Part 4打造感召人心的黃金擴音喇叭 第八章 從為什麼出發,再談怎麼做 本章從黃金圈的核心出發,向外一圈的討論為什麼與怎麼做的關係。有關從為什麼開始有 多重要,雖然本章又花了一大段篇幅介紹,但我不再贅述。讓我們再往前一步,看看有了 清晰的為什麼之後,應該怎麼辦?就像一位設計出偉大建築的設計師,如果沒有工人來建 造就無法完成這項偉業一般,每一位偉大的領導者,也就是每一位「為什麼型」的人身旁 ,總會有一位或一小群深受感召的「怎麼做型」的人,他們知道如何建立架構,將無形的 理念化為具體行動。真正讓改變發生的,正是這些具體的基礎建設。 唯有這種願景與實 踐力地緊密結合,才能創造出真正偉大的組織。作者提到,上一節討論的信任,往往在為 什麼型與怎麼做型的人之間大量產生。讓我們換一種譬喻方式,拿演說來講,就算講者的 理念再怎麼清晰,如果沒有麥克風的話,講者的話只能傳達給少數的人;就算擁有再怎麼 大台的擴音機,如果講者沒有清晰的理念的話,聽眾也只會聽見大聲的雜音。理念的傳達 既要清晰、還得夠大聲。清晰的使命、願景或信念當然重要,但別人也要聽得到才行。要 讓你的為什麼擁有引發行動的力量,除了理念、願景本身必須清晰明確,還需要有夠大的 擴音喇叭,才能讓足夠的聽見、達到引爆的能量。 第九章 用清楚的做什麼,與混亂市場溝通 本章在黃金圈概念中引入市場的系統,並且說明領導者應該堅守為什麼的角色。首先,黃 金圈三角錐反映了一個組織的結構。這個體系下方還有另一個體系,那就是市場。結構完 整的三角錐與下方無秩序的體系之間唯一的連結面,就是做什麼這個層級。換句話說,怎 麼做與做什麼是為什麼的體現,但體現者並不是領導者,而是基層的員工。當公司規模逐 漸變大,執行長的任務就是把自己變成為什麼的化身,將自己的理念、願景體現出來、不 斷談論它、傳揚它,讓自己成為公司理念的象徵。執行長的角色,也就是領導者的責任, 並非專注於外面的市場,而是應該專注於自己下方的那個階層,怎麼做的層級。領導者必 須確保團隊中一定有真心認同自己的理念,而且還知道如何打造出有效團隊的人。我從未 進入大規模的團隊中運作,無法判斷領導者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否真如作者所說,暫且把這 個說法當作一種未來的參考。 第十章 溝通的重點,在於聆聽 本章說明如何判斷自己該做什麼,也就是「芹菜測試」。簡單來說,就是要確保你做的事 情能夠清楚體現自己的理念。在一間超市裡面,你要怎麼決定要買些什麼?是沙拉、蔬菜 ?還是可樂跟餅乾?這時,如果你的為什麼很清晰:我是一個健康生活的人,那麼你的選 擇應該很顯然的是沙拉與蔬菜。其他的建議不是不好,只是不適用於你,因為他們並不符 合你的目標與理念。並且,在排隊結帳的時候,當其他人看見你拿的東西時,也會感受到 你是一個健康生活的人。如果一個組織的為什麼非常清晰明確,組織裡的每一個人都能做 出和創辦人同樣清楚而正確的決策。為什麼是決策的過濾器。無論是人員招募、合作夥伴 的選擇、策略或戰術的運用,任何策略都應該先通過芹菜測試。當我們清楚體現自己的理 念,與我們理念相同的人自然就能很容易找到我們,因為我們做的事情已經成功地溝通了 我們的為什麼。這與《定位》中闡述的概念很像,本章以豐田為例,說明當豐田打算進軍 高價位車市場時,並沒有傻傻地在相同的品牌裡推出新車型,而是創立了新品牌 Lexus。 這就是為了清楚的溝通為什麼。公司的言行極端重要。能體現組織理念的,正是最外層「 做什麼」的層次。一個企業與外界最重要的溝通管道,就是這個層次。人們通常都是透過 企業在這個層次的一切行為,進而認識它的信念。 Part 5 小心岔路,成功才是最大的關卡 第十一章 當為什麼失焦 本章以「成就」(achievement)與「成功」(success)的差別來說明為什麼「為什麼會 失焦」。為什麼的失焦,指的是當做什麼與為什麼失去平衡的狀態。作者說:「當你以做 什麼來達成自己的目標時,你所獲得的就是「成就」;當你清楚地追求一種為什麼時,你 所能獲得的就是成功。」換句話說,「做什麼」得到的是成就,是外在的指標;「為什麼 」得到的是成功,是內在的自我實現。事實上,成就跟成功並不互相衝突,甚至是相輔相 成的。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金錢買不到快樂,但卻可以買到幫助我們與快樂同行的遊艇 。」當我們誤以為快樂就是遊艇的時候,就會產生失焦的狀態。 第十二章 小心走岔路 本章以大量的例子說明「為什麼失焦」也就是當企業走上岔路的狀況。作者以戴爾、蘋果 、微軟、星巴克、好市多等大公司作為例子,提出了一個「校車考驗」:如果一個組織的 創辦人或領導者不幸被校車撞了,組織是否能在失去舵手的情況下,繼續保持方向、全速 前進。我想,自從賈伯斯去世之後,蘋果給人的感受就有那麼一點的不一樣。這就是校車 考驗的實際例子。要成功通過「校車考驗」,讓組織在創辦人離去之後還能繼續有感召力 與領導力,創辦人的為什麼就必須經過淬煉,整合融入公司的文化之中。更重要的是,公 司必須有一套縝密的接班計畫,及早選定一位深受創辦感召、又有能力帶領整個組織順利 進入下一階段的領導者。成功是所有企業要面對到的最巨大的難題,成功會帶來規模的擴 大(或是生命的必須延續),而小規模與大規模(或短時間與長時間)有著非線性的區別 。在本章中,這個非線性區別就是公司的為什麼是否仍能清楚地傳遞。 Part 6 發現你的為什麼 第十三章 為什麼從何而來 本章先以蘋果為例,但最動人的還是在本章後半段,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看完作者自己 的經驗,讓我對黃金圈的應用多了一層信心。請別誤會,就像塔雷伯說的:這不表示一個 人的經驗能夠形成充分的樣本,而對某個觀念做成結論;個人的經驗只能讓他發表的看法 顯得真誠無偽。我喜歡的是作者的真誠無偽,也基於這層真誠無偽,我選擇相信黃金圈法 則。接著談談本章的一個小重點:怎麼找到為什麼?我想,答案應該很明顯,既然為什麼 是在黃金圈的最內層,那就代表為什麼不是來自往前看、緊盯想要達成的目標、努力找尋 達成目標的策略。他不是來自市場研究,也不是來自嚴謹的顧客訪談或員工訪談。他來自 完全相反的方向。尋找為什麼是一個探索的過程,而非發明的過程。 第十四章 只跟過去的自己比賽 本章說明,當你和別人競爭時,沒有人會幫你的忙,但當你是在和自己競爭時,每個人都 願意幫你一把。換個說法,當我們是在為了我們的為什麼努力時,就不會落到和別人比較 怎麼做與做什麼的惡性循環中。莫忘初衷、言行如一,這是念完本書後在我心中出現的兩 句成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94.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1262094.A.79F.html ※ 編輯: biemelo157 (49.216.229.118 臺灣), 05/17/2021 22:40:50 ※ 編輯: biemelo157 (49.216.229.118 臺灣), 05/17/2021 22:42:22
warrenchen: 感謝分享why→how→what 的推導及延伸 :) TED連結:05/18 12:50
warrenchen: https://is.gd/SWGTwa (中文字幕) 05/18 12:50
乾十分感謝,我在Evernote裡有用超連結,複製過來的時候忘記把網址附上了!感恩您!
warrenchen: 剛看完YouTube上的同則講座(因為可以用兩倍速播放), 05/18 13:53
warrenchen: 回顧職場、在校期間和人際互動的過往經歷,著實相當 05/18 13:53
warrenchen: 受用呢。雖然會因時制宜、看組織文化做事,不過那些 05/18 13:53
warrenchen: 也算是讓自己學到察言觀色的話術吧。 05/18 13:53
warrenchen: https://youtu.be/5oxIJNGYmgI 05/18 13:54
※ 編輯: biemelo157 (49.216.229.118 臺灣), 05/18/2021 14:56:19
tony120480: 推概念精彩,但書寫的很爛XDDD 好誠實的評價~~~ 05/22 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