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去年在英語世界裡,好幾本有關「孤獨」的書都重新紅了一遍。那就是因為封城的關係, 許多人失去了正常的社交生活。無法和家人見面,到公園散步成為了一種奢侈,甚至摯愛 之人的葬禮都無法參加。 如何面對孤單一人的自我?這個問題瞬間成為了全世界的課題,「孤獨」也成為網路書店 的熱門詞彙。 很不幸地,今年在台灣,我們也經歷了嚴格的防疫警戒。到今天,全國三級警戒已維持 了 45 天,誰也不能保證再過幾天,警戒不會再度延長。 於是在我的 Podcast 讀書節目《衣櫥裡的讀者》裡,我用了四集節目的時間,介紹了四 本和「孤獨」有關的書。下面是這四本書的簡介,也歡迎大家點進連結,聽更完整的內容 。 第一書:【醫學】Together 本書由美國現任公共衛生署長 Vivek Murthy 所寫。Murthy 認為,孤獨已經成為本世紀 最嚴重的健康威脅。孤獨不單純只是「一個人生活」而已,孤獨是人類在面對陌生人、陌 生環境時所產生的警戒與提防。這種警戒與提防,在演化上曾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讓人 自然而然傾向與熟悉的人來往。然而在當代社會,人一生中有太多機會碰上陌生人,碰上 陌生的工作環境、文化環境,「孤獨感」無法鬆懈,從而產生了「孤獨」這個現代文明病 。 收聽節目:Ep 17. 人為什麼會感到孤獨?|https://closetreader.com/ep17 第二書:【歷史學】A Biography of Loneliness 本書由文化史學者 Bound Alberti 所寫。書中提出了一個相當驚人的主張:孤獨感是十 九世紀的發明。作者指出,綜觀十八世紀的小說、日記,我們找不到「孤獨」(lonely) 這個字的現代用法。在 1755 年問世的《約翰遜字典》中,lonely 並非一種情緒、一種 感覺,而單純只是「一個人的狀態」而已。Alberti 指出,與其問為什麼十八世紀的人不 使用「孤獨」這個字,不如問現代意義的「孤獨」何以會在十九世紀誕生。 收聽節目:Ep 18. 孤獨:十九世紀的發明|https://closetreader.com/ep18 第三書:【社會學】The Loneliness of the Dying 疫情之下,許多人在臨終之際,都無法見到家人一面,令人難過。但其實早在 1982 年, 高齡 85 歲的社會學家愛里亞斯就已向我們示警:現代社會,臨終者正在面對孤獨危機。 不只是臨終場景離開家庭而進入了醫院,也不只是我們失落了傳統那套談論死亡的語言, 更是因為我們不再需要依靠緊密的鄰里關係來打點葬儀,而是可以將一切外包給殯葬業者 。現代社會的細緻化分工,讓死亡得以成為一件「非日常」的特殊之事。 收聽節目:Ep 19. 臨終者的孤寂|https://closetreader.com/ep19 第四書:【哲學】A Philosophy of Loneliness 不少哲學家都曾頌讚獨處的美妙,但沙特提醒我們:在建構自我上,他人的眼光至關重要 。在《存在與虛無》中,沙特舉了一個相當有名的例子:想像你在門外偷聽房間裡的人講 話,你聽得入神,卻突然有人拍拍你的肩膀。原來這時有人經過走廊,發現你在偷聽。這 時你可能會感到羞赧,感到面紅耳赤,那是因為透過對方的眼光,你發現原來自己是一個 偷聽者。這個他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加在一起,才是對自我更深刻的認識。 收聽節目:Ep 20. 孤獨是件好事嗎?關於孤獨的哲學辯證| https://closetreader.com/ep2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8.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25303501.A.E9A.html
habodaha: 謝謝分享 07/03 19:28
hwider: 謝謝分享 07/03 22:11
viaggiatore: 推個 雖然不知道何時有空看。 07/03 22:53
EEshower: 剛剛聽完 覺得很棒 07/04 00:49
semicoma: 《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07/04 02:02
kantantantan: 07/04 04:57
darkMood: 人類需要朋友/不可孤獨,是人類世界最大的騙局。 07/05 04:48
darkMood: 多少人為此做生意,多少人為此苦惱,但人類其實不需要 07/05 04:48
darkMood: 家人/朋友可以加分,但不是必需品,人類卻被洗腦成必需 07/05 04:49
darkMood: 品,導致多少人因此而痛苦不堪,實在很可憐 07/05 04:49
wer90156: 樓上,聽起來很有意思,有相關的書嗎 07/05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