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作者簡介 《第三種猩猩》一書由 Jared Diamond(以下簡稱戴蒙)所著。戴蒙是美國著名的演化生 物學家、生理學家,同時也是著名的科普書作家。他以另一本暢銷著作《槍砲、病菌與鋼 鐵》贏得普立茲獎,也因此聞名於世。戴蒙的斜槓事業令人玩味,他在大學醫學院教授生 理學,也以生理學研究(腸道吸收機制)的成績,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但本書顯然 不是一本「腸道吸收科普書」,這本書的專業知識來自戴蒙的另一個背景:「田野生物學 家」。從七歲開始,戴蒙就對賞鳥產生了興趣,在劍橋大學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恰好有機 會到紐幾內亞高地上做有關鳥類觀察的研究,從此,田野生物學與生理學就成為戴蒙的兩 個平行事業。若對戴蒙的生平有興趣,在《Case 說書人》節目中討論本書的那一集,請 到了本書譯者王道還教授,裡頭除了對本書做了介紹與討論之外,也介紹了戴蒙的生平趣 事。 書籍簡介 《第三種猩猩》一書的原文是《The Third Chimpanzee: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從書名可以看出,本書是將「智人」視為動物的一種來討論,本書 也花了大量篇幅討論人類行為在動物界是否有先驅。在書中,戴蒙指出智人與黑猩猩的基 因只有 1.6% 的差別,因此「人類最近才與黑猩猩分化,是個年輕的物種」這是確鑿無疑 的事實。既然只有這麼一點點差別,那人類稱霸地球的原因,估計也是這一小部分的基因 變化的作用;既然有這麼一大部分是相同的,那人類的生物特徵(可以理解為性狀與人性 )估計與其他動物,或是與我們極為相似的黑猩猩出於同源。 岔開本書的討論,我想應該有讀者注意到一個問題了。我上面提到的都是「黑猩猩」,而 英文書名中的「Chimpanzee」指的也是「黑猩猩」,那本書中文怎麼只翻譯成「猩猩」呢 ?根據王道還教授本人的說法,這裡顯然是翻譯錯誤,本書書名用《第三種黑猩猩》會更 符合原文含義,只是當年因為出版社的考量才改成猩猩的。 回到本書的內容。本書約 400 餘頁,分為 5 部共 19 個章節。戴蒙後續著名的人類三部 曲:《槍砲、病菌與鋼鐵》、《大崩壞》、《昨日世界》的雛形便是此書的分節。雖然討 論的內容深刻、引述的研究相當專業、書中舉例也相當廣闊,不過閱讀起來並不困難,除 了特定的章節討論了語言學、地理知識外,只要有基本的國中生物知識(至少知道演化論 吧),在閱讀時就不會遇到太大的問題,而且戴蒙幽默風趣的筆調常常能讓讀者會心一笑 。 本篇心得我會先介紹達爾文的天擇理論,雖然這不是本書的內容,不過基於天擇的演化理 論在本書中是默認的已知假設,也讓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在閱讀本書時能做個內容銜接。 接著我會以天擇的概念連結書中提到的一些與天擇無關或甚至矛盾的現象,讓大家對於現 行的天擇理論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最後,我在本篇心得的最後附上了我閱讀本書時做的章節筆記,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歡迎 參考瀏覽。 內容簡介 #天擇理論:是「演化論」而不是「進化論」 在 1859 年,英國倫敦有位大鬍子出版了《物種起源》一書,「達爾文」這個名字便注定 要流傳百代。(有趣的是,同時間還有另一個大鬍子也在倫敦埋頭苦寫《資本論》) 在台灣的課綱中,《物種起源》的核心「天擇說」一直都是基礎的內容,通常在國一的生 物課就會教導給學生(108 課綱後轉至高中才上,Why?????)。不過,天擇自從發表以來 便爭議不斷,在 19 世紀被社會上主流的宗教人士反對就算了,在現今學界一般都承認天 擇的情形下,美國還是有一群孜孜矻矻的人,致力於推翻天擇,認為「創造論」(神創造 萬物)才是真理。當然,我們可以輕易的判斷「創造論」是荒誕不經的,可是「天擇說」 又為什麼正確呢?以下就讓我們來檢視天擇的基本概念。 一般來說,天擇主要分四個階段: 1. 個體差異:個體間有著性狀差異 2. 過度繁殖:物種數量大量增加 3. 生存競爭:環境負荷量不足以支持這麼說數量的物種,於是各物種展開資源的競爭 4. 適者生存:擁有最能獲得資源的性狀的物種生存,其餘死亡 讓我們以課本上最常見的「長頸鹿」為例。為什麼「長頸鹿」的脖子都那麼長呢?用這四 個階段分析的結果就是: 1. 個體差異 原本世界上的「頸鹿」有很多種,為求簡潔,我們假設在某處有「長頸鹿」與「短頸 鹿」兩種動物。他們習性相同、天敵相同、吃的食物也相同,總之就是除了脖子長度之外 ,其餘特徵完全一樣的物種。 2. 過度繁殖 在資源(食物、水源、空間....等等)還足夠的情況下,「頸鹿」們大量繁殖。簡言 之,就是兩三頭長、短頸鹿,變成兩三百頭長、短頸鹿了。 3. 生存競爭 在資源足夠的情形下,頸鹿的數量大增。可是它們的主食:「樹葉」的數量並沒有大 增,所以頸鹿們對樹葉這個資源展開了競爭。當然,我們不假設頸鹿們會互相打架,這裡 指的競爭指的是「盡力去吃樹葉」。 4. 適者生存 這時候,長、短頸鹿的差異就出現了。「短頸鹿」只能吃到低處的樹葉,但「長頸鹿 」卻能吃由低處吃到高處。換言之,「長脖子」這個性狀在「吃樹葉」這個競爭活動中佔 有優勢,於是「長頸鹿」比起「短頸鹿」活下來的機率更大。 與達爾文「天擇說」相對的,是拉馬克提出的「用進廢退說」。「用進廢退說」指的是, 常用的部位會進化,並且進化後的性狀可以留給後代。舉例來說,拉馬克會認為「長頸鹿 」這個物種其實在一開始全部都是「短頸鹿」,只是它們一代又一代的想吃高處的葉子, 於是脖子越來越長,而長脖子的性狀可以傳給自己的孩子,於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繁衍, 最後我們看到的就都是「長頸鹿」了。 雖然「用進廢退說」似乎也相當合裡,也比較符合人類直覺的思考模式,可是在 1882 年 ,德國動物學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做的實驗卻證實了這個學說並不符實。實驗 是這麼做的:魏斯曼將一窩老鼠的尾巴全部剪短,再讓其交配繁衍。按照「用進廢退說」 的想法,這些「短尾鼠」的後代,尾巴應該一代比一代短,但接連數代的「鼠孫鼠輩」的 尾巴長度卻沒有變化。這個實驗就足以證實後天的性狀影響並不會遺傳。 當然,以上的天擇概念只是概述,雖然我們將天擇分為四個階段,最核心的仍然是「個體 差異、適者生存」這兩句。讓我們在最後用「抗藥性」作為例子,加深你的印象,並結束 天擇的介紹。為什麼細菌會產生抗藥性?新聞常說「細菌進化成新品種,產生了抗藥性。 」但這是對「天擇說」最大的誤解。天擇代表的是「演化」而不是「進化」。以下是我的 說明: 首先,假設科學家跟對「細菌 A」發明了某種特效藥,這種藥有 99% 的殺 A 菌能力。那 根據「個體差異」的概念,所有的「細菌 A」就分為「會被特效藥殺死」以及「不會被特 效藥殺死」兩種類別,比例約略就是科學家宣稱的 99:1。接下來,我們假設在某處有 1 00 個細菌 A,在我們噴下特效藥之後,其中 99 個細菌A 就陣亡了,剩下唯一那 1 隻不 害怕特效藥的變異細菌。這時候,原本可以供 100 隻細菌存活的地方只剩下那 1 隻細菌 ,在擁有大量資源的情形下,想當然這隻細菌會理所當然的繁衍。於是,在一段時間之後 ,這個地區便有了 100 隻不怕特效藥的細菌A。而這就是「抗藥性」產生的基本原理,也 是為什麼家中的小蟲在噴了殺蟲劑後,總是消失一陣,但一段時間後又捲土重來的原因。 做個總結,世界上沒有「進化論」,只有「演化論」。所有物種都在自然界中面臨壓力, 並且最能在壓力中存活下來的物種就獲得生存與繁衍的能力。天擇就是「有利於生存的體 徵會在演化過程中脫穎而出」。了解這點之後,在本書或其他相關書籍中看到「演化出.. .」這類句子時,便可以套入上述的概念。例如,直立人「演化出較大的大腦」這短短的 一句話,對現在的我們來說就有好幾個值得探討的地方:所以原本也有大腦不大的直立人 ?他們是怎麼死的?較大的大腦能在什麼樣的自然壓力中獲得較大的優勢?相信了解天擇 、了解演化的意義之後,在閱讀相關內容時讀者會有更加深刻的體悟。 #性擇:天擇好像失效了 了解天擇之後,好像天擇就能解釋世界上所有事情,就是自然界的最高指導原則。但天擇 似乎不能說明一切,舉例來說,你能試著說明看看為什麼人類會有膚色的差異嗎? 人體的膚色,從各種色調的黑色、褐色、古銅色、黃色,一直到粉紅色(帶雀斑或不帶雀 斑的都有)。用天擇解釋膚色的這種變異,通常是這麼說的:非洲因為烈日當空,所以那 兒的人皮膚都是黑色的。其他地區的人,例如印度南部與紐幾內亞,皮膚也是黑的,因為 那裡也有同樣程度的日曬。要是你從赤道向南向北移動,遇見的族群皮膚會越來越白,直 到你到達北歐(那裡全都是白人)。顯而易見,曝露在強烈陽光下的族群,演化出深色的 皮膚,以保護身體最重要的防禦器官(皮膚)。 還有一些解釋膚色的理論。其中一個將焦點放在陽光中的紫外線與維生素 D 之間的關係 。原來皮膚的色素層之下,有維生素 D 的前驅物,受到紫外線照射後,就會轉化為維生 素 D。因此熱帶地區的族群演化出黑皮膚,為的是避免受到太多紫外線照射,否則腎臟容 易衰竭;反過來說,北歐人演化出白皮膚,因為北歐的冬天漫長而昏暗,為了充分捕捉陽 光中的紫外線,生產足夠的維生素 D,就得消除皮膚的黑色素。 另外一些流行的理論是:在熱帶地區,黑皮膚可以濾掉紅外線,保護內臟,免得過熱;或 者,相反地,黑皮膚幫助熱帶族群在氣溫驟降後保暖。要是以上四個理論還不能滿足你的 求知慾,我們還可以從書中舉出四個來:深色皮膚在熱帶密林中是最好的保護色;淺色皮 膚比較不容易凍傷;在熱帶地區,深色皮膚可以防止鈹中毒;在熱帶地區,淺色皮膚會造 成葉酸不足。 熱帶地區的族群,為什麼皮膚是深色的?既然至少有八個理論在流傳,我們就沒有理由說 自己知道答案。不過,天擇說在解釋膚色的最大罩門是:深色皮膚與日曬的關係並不明確 。舉例來說,世界上有幾個地區日照量非常小,平均每天三個半小時而已,像赤道西非、 華南、斯堪地納維亞半島,可是這三個地方土著的顏色,分別是最深、最黃、最白的。還 有所羅門群島的各島與都在同一個氣候區中,可是膚色深與膚色淺的族群卻住在鄰近的村 子裡。 我們必須承認,膚色的天擇理論並不堅強。不過,更麻煩的是髮色、眼珠色的天擇理論, 連個勉強算得上合理的「說法」都沒有,不同的顏色(頭髮、眼珠)有什麼好處?你給我 謅謅看。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冷、濕又暗,金髮很常見,可是澳洲中部的沙漠,熱、乾又 亮,土著中也有許多人是金髮。這兩個地方有什麼共同之處?金髮何德何能,有利於北歐 人與澳洲土著在這兩個地方生存? 堅持以天擇理論解釋各種人種特徵,最後可能產生荒謬的解釋,最顯得荒謬的,會是針對 外生殖器與第二性徵的變異所作的解釋。半球狀的乳房與圓錐狀的有什麼不同的適應功能 ?半球狀的乳房適應熱帶夏季暴雨,圓錐狀的乳房適應冬季的寒霧?男人的胸毛是在北極 禦寒用的,你相信嗎?如果如此,女人為什麼沒有胸毛?她們不怕冷嗎? 上面提到的種種事實,使達爾文對天擇概念不抱希望,於是在《物種起源》發表的 12 年 後,他出版了一部近九百頁的巨著《人類原始與性擇理論》,完全拒絕了「天擇」在人種 起源方面的角色。他以簡明的一句話,直指問題核心:人種間的體貌差異,沒有直接或特 別的生存功能。 「性擇」的運作,有賴於一個性別的成員演化出某個特徵,而異性對那個特徵產生偏好。 只要雌性有,而雄性喜歡,性擇可以導致任何「沒道理的」體貌特徵,只要他不太妨礙生 存。這個理論的基本觀念很容易理解:許多動物都有一些形態特徵,沒有明顯的生存價值 ,卻有利於贏得配偶,或者吸引異性,或者威嚇同性(競爭者)。大家熟悉的例子,有雄 孔雀的尾巴、雄獅的鬃毛,與雌狒狒發情時紅艷的外陰部。一頭雄性能夠成功地吸引異性 ,或逐退同性競爭者,就能製造更多子女;它的基因與體貌特徵,就更有機會流傳後代。 這是性擇的結果,而不是天擇的。 (不過,雖然達爾文認為天擇與性擇是相異的兩個作用力,但現代學者已經不認為性擇與 天擇是對立的概念。畢竟吸引異性的能力也算是一種生存競爭的變形,能力越強的人越能 生存。) #思考看看:為什麼我們做對自己有害的事,即使我們知道它有害 經過上面兩段的介紹,我相信你對天擇的概念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熟悉。那接下來,我想邀 請你利用你剛剛了解的知識做一個推演。試著想想看,為什麼人類會抽菸、酗酒或使用毒 品? 需要注意的是,我問的問題,不是:「為什麼我們一旦開始服用有毒的化學品,就 會繼續服用?」這個問題的部分原因是:服食煙、酒與毒品會上癮。我的問題是:「為什 麼我們會願意嘗試?」或著「我們主動地做一些我們知道對自己有害的事,為什麼?」 人類作為地球上演化出來的新物種,許多行為都可以到動物界中尋找先驅。於是,如果我 們想回答上面的問題的話,也許我們可以先想想為什麼許多動物演化出來的廣告訊號,會 讓人覺得一頭霧水。舉例來說,瞪羚見到獅子潛行過來後,對獅子釋放的訊號,包括一種 奇異的行為,叫做「彈跳」(而不是拔腿就跑)。而這些行為顯然不符合天擇的概念。 關於這個問題,以色列生物學家 Amotz Zahavi 在 1975 年發表的一篇精彩論文指出:有 害的雄性特徵所以能夠吸引雌性,正是因為那些特徵使雄性無異殘障。這個理論是說,那 些有害的身體構造與行為,構成了有效的指標,顯示發出訊號的個體是誠實的:正因為那 些形質特徵或行為特徵令個體陷於殘障的境地 ,所以那個個體必然是優越的。不需花費 成本就能發出的訊號,容易用來欺騙受訊的一方,因為跑得慢的、基因品質低劣的個體, 都能發出那個訊號。只有高成本的、有害的訊號,才能保證誠實。邏輯是這樣的,看到獅 子後會彈跳的瞪羚,如果自己跑得不夠快的話,基本就是送頭的行為,反過來想,彈跳就 代表了那隻瞪羚對自己速度的絕對自信。 應用 Zahavi 的理論解釋雄性對雌性的儀式性表演,思維是這樣的: 任何一個雄性,要 是背負著那麼大的累贅裝備,如孔雀的尾巴,或冒著生命危險大聲唱情歌,居然還能活著 ,必然在其他方面有優異的基因。這個理論也能用來解釋人類濫用有毒化學產品的行為。 特別是在青春期與青年期(那是最可能開始嗑藥的年齡)我們花費大量精力維護自己的地 位。還有昂貴的演示(藝術品),廣告的事地位或財富;危險的演示(高空彈跳、開快車 或嗑藥),背後的理路也都是殘障原理:你們看,我很強,我很棒,只有我能玩那些危險 的遊戲 所有動物都得演化出訊息明確、辨識容易的訊號,讓其他動物了解自己。如果採用的訊 號任何個體都能學會、發送,那就容易用來欺騙,最後喪失通訊功能。妥當、可信的訊號 ,必須發送者絕無欺騙的餘地;附加昂貴的代價、風險或負擔,使真正的優異者才能誠實 地發送訊號,是動物界常見的例子。 當然,這並不代表這個觀點可以全盤解釋嗑藥的行為。作者在本書提到:複雜的行為有自 己的生命史(內部邏輯),可以超越原始的目的(要是當初只有一個目的的話),而且複 雜的行為可能當初就有多重功能。正如藝術現在早已不是娛樂自己、娛樂他人的「玩意」 ,廣告藝術就非常的功能取向。即使從演化的觀點來看,人類濫用化學品與動物先例之間 ,還是有基本的差異。這些動物特徵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是「自毀」工具,實質上他們可是 「優生」得很;我們濫用化學品的行為,卻是代價高於利益。 我在這裡討論這些例子,只是想要提出一些有關天擇的有趣思路。一開始,我們認為天擇 就是有利於生存的體徵會在演化過程中脫穎而出;但後來我們發現,天擇並不是唯一的解 釋模型,脫穎而出的不一定是「有利於生存的體徵」,也可能是「有利於吸引異性的體徵 」,這是性擇;但最後我們又看到,為了「吸引異性」或是為了「證明自己有優勢」,居 然「不利於生存」的體徵也會在演化過程中流傳下來。這樣來來回回地思考一個概念,才 算是稍微完整一些。天擇還可以延伸更多值得討論的內容,例如死亡、老化、停經、生殖 、藝術等等,這些就留給讀者閱讀本書時再做探索了。 心得 《第三種猩猩》一書包括的主題實在太多,且作者在每一個面向都有豐富與專業的討論, 從兩性議題、族群關係、語族問題到生態浩劫都有重要的見地。雖然本篇心得討論的重點 在天擇,但本書更重要的概念是把智人視為一種動物來審視。 人類最近才與黑猩猩分化,是個年輕的物種。人類並不特別,人類與其他兩種黑猩猩的遺 傳差異只有 1.6%。而這個事實會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猿在宇宙中的地位。書中有個極為 深刻的舉例:現代社會往往認為把人監禁圈養起來是不道德的,那動物園中的黑猩猩呢? 為什麼可以用 Homo trogloytes(黑猩猩)做實驗,就不行用 Homo sapiens(智人)? 從猿類與智人之間的微小遺傳差距,會迫使我們更深層的思考人這個物種與其他生物之間 的地位。舉個例子,若現在有個愛護動物的人士,他的兒子得了一種重症,這種重症的特 效藥正在黑猩猩上研究,那這位人士會說黑猩猩的命跟他兒子一樣重要嗎? 除了上述的倫理問題,本書更多的內容是在討論,智人作為一個年輕的物種,很多天性一 定源於演化前的祖先,於是我們可以從動物界中尋找許多人類行為的先驅(人與動物的連 續性)。例如本篇心得討論的「殘障原理」就是,本書還有許多例子,例如「尋找配偶」 、「婚外情」、「語言」等等。這些論述精彩到讓我實在很難相信本書出版於 30 年前( 1991)。 本書討論的主題實在多樣,在章節筆記中我盡力將內容去蕪存菁的列出,對本書有興趣的 朋友歡迎參考。但需要提醒的是,戴蒙旁徵博引的功力實在驚人,書中精彩的舉例與譬喻 絕非我小小的摘要能相比的。若讀者看完本篇心得對本書有興趣,絕對強力推薦閱讀本書 ,或是聽看看《Case 說書人》的專訪過過癮(網址:https://reurl.cc/VEK08b)(個人 覺得 1.5 倍速聽起來比較舒服)。 章節筆記 第一部 不過是另一種大型哺乳類罷了 第一章 三種黑猩猩 本章主要說明人類與黑猩猩的遺傳差異極小。作者引述了很多專業內容,分子時鐘的概念 ,以及解剖學、生物學的舉例也層出不窮,老實說念得有些吃力。不過作者要表達的主旨 很清楚:人類並不特別,人類與其他兩種黑猩猩的遺傳差異只有 1.6%。而這帶來了兩個 問題:第一,似乎少數基因的差異會帶來重大後果;第二,是讓我們重新思考人與猿在宇 宙中的地位。書中有個極為深刻的舉例:現代社會往往認為把人監禁圈養起來是不道德的 ,那動物園中的黑猩猩呢? 為什麼可以用 Homo trogloytes(黑猩猩)做實驗,就不行 用 Homo sapiens(人)?人類在面對生命的不一致性令人訝異,動保團體往往不會在意 黑猩猩或老鼠;吃素的團體似乎也不太在意細菌或昆蟲。從猿類與智人之間的微小遺傳差 距,會迫使我們更深層的思考人這個物種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地位。最後舉個例子,若現在 有個愛護動物的人士,他的兒子得了一種重症,這種重症的特效藥正在黑猩猩上研究,那 這位人士會說黑猩猩的命跟他兒子一樣重要嗎?也許現在的我們還不用回答這樣的問題, 但當未來萬物互聯網出現時,越來越多道德標準需要寫成程式語言時,這些問題勢必會掀 起一番討論。 第二章 大躍進 本章討論智人(克羅馬儂人)與其他人種拉開差距的那一段時間。最一開始,他們製作的 石器,與尼安德塔人的一樣,所以不能佔尼安德塔人什麼便宜。到了大約六萬年前,他們 在行為上發生了「某個神奇的變化」(也就是大躍進)。那個變化使現代人擁有創新的天 賦,發展成十足的「人」。於是現代人開始從中東大膽西進,侵入歐洲,取代了歐洲的「 原住民」尼安德塔人。有趣的是,在一開始克羅馬儂人與尼安德特人就有生理上的差異, 但並沒有立刻在能力上拉開差距。這印證了第一章討論過的謎:我們登上人性殿堂的過程 ,並不反映遺傳變化的腳步,兩者沒有如影隨形、如斯響應的關係。那麼,幫助人類祖先 完成大躍進的,究竟是什麼?作者與一些臆測過這個問題的科學家一樣,相信唯一的可能 答案就是:複雜語言的解剖基礎。如果大躍進前夕,人類已經演化到了「只欠東風」的關 口,我猜想那「東風」就是改變我們祖先的發聲道,為語言的演化鋪路,然後創新的本領 才能油然而生。把我們從傳統中解放出來的,是語言。作者認為促成大躍進的「東風」, 是人類的「原始型」發聲道變成了「現代型」發聲道。從此人類能夠更為精密的控制發聲 道,創造更多的語音(猩猩就無法像人類一樣發出複雜的音節)。另外,本章中作者提到 ,我們在四萬年前無論體質、行為及語言,都已是現代人;克羅馬儂人只要有機會學,也 能開噴射機。那為何克羅馬儂人沒有發明原子彈?作者認為是因為文化與知識累積的還不 夠,這也同時體現出了語言的重要性。 第二部 奇異的生命循環 第三章 人類性象的變化 本章討論智人比較特殊的兩種性象徵。首先要知道的是在動物的世界中,「沒有白吃的午 餐」,任何事都涉及「得」與「失」;空間、時間與精力的利用方式,都是機會成本。從 這個觀點來看,雄性智人特別大的陰莖與雌性智人隱性的排卵與交媾便顯得沒什麼道理。 有關第一點,一般的解釋:「偉大的陰莖才能使人完成有人類特色的交媾大業」根本經不 起事實的檢驗,因為其他猩猩也有豐富的性交姿勢,「交接」時間也有比智人長的多的物 種(書中寫目前還沒有合理的科學解釋)。談談第二點,大多數哺乳類一生中大部分的時 光,過的都是無性生活。只有在雌性「發情」的時候,他們才會性交。雌性在發情期中會 排卵,可以受孕。雌性哺乳類看來「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排卵,因為他們會向周遭的雄性 展露陰部;但人類的性週期非常不同。女人在整個週期中幾乎都可以性交,並沒有什麼「 發情期」;女人排卵沒有徵兆,科學家直到 1930 年左右才搞清楚女性週期的排卵時刻。 與隱性排卵相關的另一個謎團,是「隱性交媾」。為什麼人類這麼獨特,特別講究做愛的 私密性質(其他物種都是公開的)?對於隱性排卵與隱性交媾,目前至少有六個理論可以 參考:一、根據這個理論,隱性排卵與交媾在男性獵人之間,可以促進合作、降低相互的 敵意;明顯的發情象徵與公開交媾會顛覆社會,印為那會影響女人之間、男/女之間、以 及男性之間的團結。換句話說,隱性排卵與交媾都是為了提升社會的凝聚力演化出來的; 二、隱性排卵與交媾,鞏固了夫妻的聯繫,奠定了家庭的基礎。女人一直維持對男人的性 吸引力,又可以隨時滿足男人的性需求,就能將男人栓在身邊,協助撫養子女。隨時可以 享受交媾,是男人協助撫養子女的報酬。這個理論非常的「男性沙文」,寓意是:女人是 為了使男人快樂而演化的;三、Donald Symons 推測:人類女性也許是為能夠長期分享鮮 肉,而演化出「長期發情」的生理狀態。女人以性交換獵人的鮮肉;另一個版本是,大多 數狩獵採集社會中的女人都沒有選擇漲嚕的自主權,於是,由於女性處於長期發情的狀態 ,女人即使被迫嫁給低階男人,也能私下色誘高階男;四、Richard Alexander 與 Kathe rine Noonan 認為,要是男人能夠辨識女性身體的排卵訊號,利用這項知識,他可以和老 婆「按表操課」,百發百中。然後他就能「安全地」棄老婆於不顧。因此女人演化出隱性 排卵的生理,迫使男人接受永久性的婚約,因為男人無法確定女人生的孩子,究竟是不是 自己的。由於男人不知道老婆的排卵時刻,只好常相左右、夜夜春宵,以求中獎;五、Sa rah Hardy 推論:女性演化出隱性排卵特徵,作為反制雄性暴力的手段。因為沒有人知道 他的排卵時刻,搞不清楚狀況的男性,也搞不清楚他生的孩子究竟是誰的種。女人只要「 水性楊花」,就能引誘一堆男人幫助他撫育孩子,或至少不殺他的孩子(這推論顛覆了歷 來的男性本為觀點,讓女性掌握了性權力); 六、Nancy Burley 認為,人類的智力不斷 演進,一但了解受孕與性交的關係(女性生產時特別痛苦、風險又高),發情的女性就可 能避免在排卵期間性交,以求豁免生產的痛苦與風險。但這樣的女性就會留下比較少的的 子女,甚至不會留下子女,於是不能察覺自己排卵的女性,逐漸成為人類族群中的「主流 」。那 這六個理論中,哪一個是正確的?生物學家並不清楚。這個困境可以用來說明演 化生物學家只要從事因果分析,就一定會面臨的問題:無法進行「控制」實驗,以操縱變 項找出因果關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上面這六個理論相當程度地顯示了該研究者的價 值觀,例如沙文主義或是兩性平等。 舉例來說,隱性排卵在男性人類學家看來,是女性 為了男性演化出的生理特徵,Burley 卻認為是女性為了欺騙自己而演化出來的。雖然沒 有準確得結論,但我認為這一章提醒了我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許多在日常中我習以為常的事,原來都可以這樣細細推敲、研究一番。 第四章 婚外情的邏輯 本章討論婚外情,主要用賽局理論的邏輯探討(最佳策略)。首先,雖然現代社會規定的 是一夫一妻制,但任何一個有行為規範的社會系統,都無法防止作弊,只要作弊的利益大 於風險就成了。因此這是個「數量」問題:作弊的人有多少。換到婚姻的系統,這句話就 變成:「婚外情在人類社會中,是罕見的異例?不算少見的『例外』?還是普遍流行的現 象,婚姻如同虛設?」而本章指出只要謹守「中庸之道」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大多數 父親,撫養的都是自己的骨肉;人類的婚約,也不是廢紙一張。可是,「外遇」又的確是 人類交配系統的一個「組件」,儘管從未受到社會的祝福。有些哺乳類與大部分鳥類都選 擇了「婚姻」,就是說,兩性長期相守共同撫養或保護子女。只要有「婚姻」,就等於為 「混合型生殖策略」開了大門。「混合型生殖策略」是社會生物學家使用的「科學」術語 ,以普通話來說,就是結了婚的人搞婚外情。本章以鳥類(一個時常搞婚外情的物種)為 主,說明婚外情的「最佳策略」。為什麼是最佳策略?因為社會生物學家發現有「婚姻」 的動物種,搞「混合型生殖策略」的程度,有很大的差異(長臂猿與雪雁),而理解這種 差異時使用「賽局理論」的邏輯非常有用。一旦以「競賽」看待問題,立刻就會恍然大悟 :兩性的最佳策略不同。因為兩性的生殖生物學在兩方面有深刻的差異:為達到生殖目的 的最低必要投資,以及受騙的風險。這些鳥兒的生殖策略,基本準則如下:不可搞多偶; 搞單身雌鳥並無意義,除非那隻雌鳥馬上就要和另一個雄鳥送作堆,一齊撫育幼雛;偷偷 搞別人的老婆,到值得嘗試。但鳥畢竟只是鳥,這些鳥類研究的局在於:雌鳥往往看來半 推半就,對於「婚外性行為」並不積極進取。若要真正探究兩性關係還是得回到人類社會 ,作者敘述了一些自古至今男性因應這場「競賽」而定下的風俗習慣,諸如通姦法律、宮 廷紀錄,甚至是謀殺。最後,作者敘述了一個研究婚外情遇到的學界爭論。幾乎沒有科學 家懷疑「天擇」塑造了我們的身體。可是生物學社群中卻因為社會生物學而分裂、雙方以 尖銳的言詞互批,爭論的焦點是:天擇能不能塑模我們的社會行為。生物學家批判社會生 物學家的文字中,兩種恐懼不斷地迴盪、交織著:證明某種野蠻行為的演化根源,無異於 主張那種行為是正當的;證明某一行為有遺傳基礎,無異於宣告不可能改變那種行為。但 在作者看來,這兩種恐懼都沒有根據。就拿第一個來說吧,任何事物的起源都可以研究, 無論那些事物令人厭惡或令人欽羨。研究謀殺犯的動機,就是為他們開脫嗎?至於第二個 恐懼,我們不只是演化結果的奴隸,甚至不僅是遺傳特徵的奴隸。儘管社會生物學能幫助 我們理解人類社會的演化脈絡,我們切不可認為他是唯一的進路。人類行為的目標(或動 機),不可一概而論,「留下更多的子孫」不是唯一的考量。演化論可以幫助理解人類社 會行為(與習俗)的「起源」;可是理解人類社會習俗的「現狀」,演化論不會是唯一的 道路。 第五章 上床的邏輯 本章討論擇偶標準,這裡的擇偶包含了婚姻以及一夜情的選擇。我們在人海中浮沉,每個 人都在尋覓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心理學家所談的「搜尋參考意象」的一個例子(所謂「搜 尋參考意象」,是一個心靈意象,我們在搜尋過程中,不斷將身邊的人事物,與那個意象 比較,以便迅速認出自己想要的)。作者利用研究數據指出:要是你觀察過許多夫妻,答 案就會出奇地簡單:平均而言,夫妻間稍微有點相似;可是在體質上,幾乎每一項特徵都 顯著相似。 要是人家問你理想的意中人的模樣,你心中浮出的第一個「意象」就是與你 德性差不多的:身高、體重、髮色、眼珠色與膚色。但是你理想意中人的許多其他特徵, 即使你一時舉不出來,也與你自己的條件差不多,那些特徵種類繁多,例如鼻寬、耳垂長 度、中指長度、腰圍、兩眼間距以及肺活量。大多數人都知道,我們對顯而易見的體徵, 例如身高、體型與髮色,都有特別的偏好。乍聽之下會讓人驚訝的,倒是許多其他體徵的 重要程度,例如耳垂、中指與兩眼的距離,因為我們通常並不自覺對那些特徵的興趣。然 而,我們一見到對了眼的人,就立刻驚為天人、情難自已,內心充滿「驀然回首」的驚喜 ,所有那些其他特徵都在潛意識中促成了我們的決定(但這並不是說外貌決定一切,所有 研究都顯示:宗教與人格特質之類的因素,比體貌更強烈地影響我們擇偶的決定)。作者 在最後利用幾個實驗說明,迴避親人的行為,是後天養成的。這些動物種(鵪鶉、老鼠、 智人)的成員,在成長過程中學會辨認自己的父母與同胞,成年後,體內便形成了一個程 式,引導他們尋覓理想的配偶。他們的理想配偶,與父母、同胞中的異性蠻相似的,但是 ,絕不會是父母或同胞(不得亂倫);以色列的合作農場研究戲劇化地說明了出生後的六 年內,是我們形成性偏好的關鍵期,我們學會:在這段期間的親密伴侶,不可以在我們成 年後當作性伴侶。雖然,這是在潛意識中進行的。做個總結, 在我們的「搜尋參考意象 」中,有一部分告訴我們「什麼人必須迴避」,我們在生命的第一個六年內,不僅學習了 這一部分,還似乎學習了「什麼人必須追求」的那個部分。 第六章 性擇與人種 本章討論性擇。一八五九年,達爾文發表了闡釋「物種起源」的「天擇理論」(「自然選 擇」理論),十二年後,又出版了一部近九百頁的巨著《人類原始與性擇理論》(1871) ,以我們的性偏好(就是上一章討論的擇偶偏好)解釋人種起源,完全拒絕了「天擇」的 角色。作者相信,在人種形成的過程,「天擇」扮演的是次要的角色,而達爾文的性擇理 論是正確的。因此,人種之間的體貌差異,大體而言,只是人類的生命循環經過改造之後 的副產品。不過,本書有特別編按說明:本書作者對於天擇與性擇的區別,根據的是達爾 文的看法。現代學者已經不認為性擇與天擇是對立的概念。現代學說認為性擇也是天擇的 一種,所以本章討論的種種不符合天擇符合性擇的舉例,按現代定義都可以歸類成天擇就 是了。 第七章 死亡與老化的奧秘 本章利用「老化與停經」討論天擇在生物個體上的投資機制。我們可以把演化當作一種策 略遊戲,參與遊戲的生物個體,必須籌劃有效的策略、生養子女,子女最多的贏。而壽命 ,以及生物修理的投資問題,是更大的一組演化問題中的一個:任何一個有力的生物特徵 ,都有演化的極限,那個極限怎麼設定的?這些演化的問題,乍看之下似乎十分簡單,麻 煩的是:天擇選擇的對象是生物個體—整個身體,而不是一個個體的各個零件。必須存活 、生養子女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的大腦或飛毛腿。對演化生物學家,用來表達這一 「麻煩」的關鍵詞是:「最佳化」。針對生物個體的基本設計,天擇對每一個特質都會仔 細推敲,使個體的壽命與生殖率達到最高水準。至於各個特質,不會朝向最佳狀態演化, 他們會向最佳的中庸狀態匯聚。這也正是這一章的核心概念,天擇必須做的是:調配維修 身體與生殖的相對花費,求得最大生殖率(終身生殖成就除以壽命)。舉例來說,也許超 級長壽會使得生殖功能下降,所以天擇並沒有讓智人活到 2、300 歲;而在狩獵採集時代 (或社會)的母親,生了幾個孩子後,若繼續生孩子,每一次都等於賭博,而賭注是他先 前生下的孩子。由於他對先前生下的孩子之投資與日俱增,她死於生產的機率也隨著年齡 而增長,他進場賭博的贏面,隨著年齡增加,越來越不看好。所以,收益遞減/風險升高 的現實,也許是導致女性停經—關閉女性的生殖機能—的脈絡。根據以上論述,作者推論 ,人體「同時全面崩潰」的演化理想,用來描述我們身體的命運,十分貼切。簡單來說, 就是目前的人體已經是最佳配置了,在生殖系統與壽命之間有著平衡,於是超規模的延長 壽命是相對不可能的事情。可是,我自己的理解是現代醫學早已把「死亡」視為「技術問 題」,現代無法解決死亡只是因為技術程度還不成熟罷了。我認為,人類是可以超越天擇 的,之後應該會多找找這方面的書籍來閱讀。 第三部 人為萬物之靈 第八章 語言的演化 本章討論語言。人類語言起源的謎團,其實是個演化生物學的問題:無可跨越的鴻溝是如 何跨越的?要是人類是從不會說人話的動物演化而來的,那麼我們的語言必然是演化出來 的。作者把人類語言的演化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的階段以綠猴的呼叫聲做說明(對,綠猴 之間有可以溝通的「字」,但在「字」之外是否有其他功能尚待了解);後期的階段可以 用正在發育中的幼兒舉例。他說出「果汁」這個詞就已經超越動物呼叫了(因為要學會適 當的子因與母音,再以這些因素組成大人聽得懂的語言);再進一步,幼兒從「單字」進 入「詞」的階段還有從「詞」進入「句子」的階段。這一部分涉及到專業語言學的範疇, 本章給出的結論是:人類語言的結構非常複雜,小孩子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就學會,因此在 兒童大腦中,必然有一內建的語言學習線路。我們不僅生來已內建一套通用語法—一組可 調整的開關,而且這組開關已經預先設定過了—就是一再在「克里奧」語法中浮現的那些 特徵。舉例來說,如果幼兒學習的第一個語言,與預置的內建語法設定有衝突,那預置的 設定能夠給改過來。但是如果幼兒學習的第一個語言並不「正常」,是一種沒有結構的「 洋涇」,那麼「克里奧」設定就會是幼兒長大後所說的語言設定。換言之,「克里奧」的 語法特徵,就是天生的「普遍語法」的預置設定( 在新語言形成的過程中,語言學家區 分出兩個階段:剛形成的粗糙語言,叫做「洋涇」,後來比較複雜的語言,叫做「克里奧 」。殖民者與工人說不同的語言(第一語言),可是因為溝通的需要,學習「洋涇」當作 第二語言。雙方都繼續說第一語言,與自己人溝通;雙方透過第二語言彼此溝通)。撇開 本章專業的語言學內容不講,至少我們可以知道,雖然人類的語言是我們最獨特的特徵, 可是在動物界,也可以找到人類語言的前驅物。 第九章 藝術的自然史 本章討論藝術究竟是不是人類獨有的特徵。許多我們原先以為的人類特徵,最近的動物行 為研究已經揭發了他們的前世今生。因此,人類與其他動物之間,不再有不可跨越的鴻溝 。人與其他動物的差異,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本質上的,例如上一章已經討論做語言不 是了,那藝術呢?藝術的起源一向被認為是個崇高的神秘。但藝術與其他我們認為人類獨 有的特徵,必然是我們基因組中一小撮基因的傑作。在演化的時鐘上,那一小撮基因必然 是瞬間之前出現的。舉例來說:大象(西莉、卡珞)的藝術作品、巴提摩爾動物園黑猩猩 的畫,對我們也有意義。至少,創作的身體活動,人與大象相似,而創作出來的產品,連 專家都分辨不出。如果我們主張真正的藝術只有人類才能創作,那麼那些類似人類藝術創 作的動物表現(鳥鳴)與真正的藝術有什麼差別呢?論者通常從三個特徵下手論證:他們 認為人類的藝術,是為藝術而藝術,沒有實用價值;人類的藝術創作衝動,受美感的支配 ,而美感是愉悅的泉源;人類的創作天賦,須受藝術傳統的薰染浸潤,而不是鏤刻在基因 中的機械操作。作者在本章以花亭鳥(bowerbird)為例,反駁了以上論點:在演化過程 中,花亭鳥的雌性就把注意力從雄性身體的天生裝飾,轉移到雄性建造的裝飾。雖然大多 數物種中,性擇的作用都是強化兩性身體裝飾的差異,在花亭鳥中,性擇卻讓雄鳥強調「 身外物」,而不是身體上的裝飾。而在最後,作者正面回答了「為什麼藝術是人類的特徵 ,而不是其他動物的?」這個問題。既然人養的黑猩猩會作畫,他們在野地裡為什麼不做 畫呢?作者認為:野地裡的黑猩猩沒有閒暇做畫,他們得解決許多生活的問題,找食物、 生存,以及打退敵對隊群。要是野地的黑猩猩行有餘力,又有工具,他們會作畫的(閒暇 是創作藝術與欣賞藝術的先決條件)。本章的給我最大的啟示是那一句「在演化的時鐘上 ,那一小撮基因必然是瞬間之前出現的」,別忘了我們的基因組裡,百分之九十八還是黑 猩猩的。 第十章 農業:福兮禍之倚 本章討論農業革命。農業革命不全然是好的,這應該是現代人類的共同知識。 農業對人 類健康有害,至少有三組原因可以解釋。首先,農人得到廉價的熱量(大部分是富含澱粉 的農作物),付出的代價是營養不良;第二,由於農人依賴一種或幾種作物維生,要是莊 稼歉收,餓死的風險比獵人大得多;最後,大多數今天主要的人類傳染病與寄生蟲,要不 是農業興起,根本不會在人類社會中生根。那些人口殺手,只有在擁擠、營養不良與定居 的社群中,才能長存。除了營養不良、飢荒與傳染病,農業還給人類帶來了另一個天譴: 階級分化。階級分化是農業的結果,但是性別不平等卻可能由來已久,農業只是進一步地 加深了不平等的鴻溝。農業興起後,女人往往淪為役畜,又因為更為頻繁的懷孕、生產而 透支體力,健康日益惡化。那既然農業這麼不好,為什麼歷史上農業成為了潮流呢?首先 ,農業並沒有在一夜之間蔚為流行,事實上,考古紀錄顯示:農業在歐洲的「進展」簡直 如蝸牛爬行,一年勉強可達三百公尺。這個問題的答案,作者歸結為一句格言:強權就是 公理。簡單來說,農業能供養的人口,比狩獵多得多(平均來說是否每一張口都分配到更 多的糧食,是另一個問題)。也許讓我們難以擺脫傳統智慧(農業是人類歷史上的好事) 的主要理由,是農業的單位面積生產量比較高;狩獵採集族群的人口,到了冰期結束時, 已經逐漸增加。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各個隊群都必須「選擇」—無論有意識地還是無意 識地—是邁出發展農業的第一步呢?還是設法控制人口成長?有些隊群採取了前一個方案 ,可是他們無從遇見農業帶來的負面作用,他們追逐眼前的近利,享受農業提供的豐饒, 直到人口增長到既有的糧食生產系統無法負荷為止。於是他們就會驅逐、殺戮鄰近的狩獵 採集族群,以擴張農耕面積。他們通常能成功,因為農民佔數量的優勢:十個營養不良的 農民對付一個健康,應無問題。換句話說,狩獵採集族群並不是自願放棄傳統生活型態的 ,而是頭腦清明、不肯放棄傳統的狩獵採集族群被迫放棄祖先遊憩的土地,移居到農民不 要的土地上。我認為這一章的內容可以和《人類大歷史》中有關農業革命的章節相呼應: 人類一心追求更輕鬆的生活,於是釋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但衍生的 結果並沒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樂見的。這好像是一個無從預見的問題 ,如果我是當初要選擇是否跟進(或改善)農業的人,我根本不會想到這會對生活造成一 定的壞處。不過,如果以結果來論,現代社會已經能做到基本上零饑荒的狀態(而且社會 人口如此繁多),如果沒有農業,有可能做到這項創舉嗎?或著應該問,如果沒有農業, 地球有可能變出這麼多人口嗎?我想,思考不應該停在這裡,可以繼續探討:如果沒有農 業,世界發展了幾萬年到現代,會變成什麼樣子?沒有人口就沒有勞動力,可能就不會有 相對論或是互聯網?除此之外,給那些看完本章認為「農業原本就不好,當時的人很腦殘 ,居然沒看出來的人」的問題是:除了農業與狩獵採集之外,還有可能出現第三種成功( 全球大規模實行)的覓食方式嗎?我深受這個問題的困擾,所謂預測,就是要在現有的資 料中看出那些「不可能」看出的事情,但似乎我就是無法預測。就算看完這章讓我對農業 的後見之明提高了一點眼界,在面對轉換或是類似的龐大問題時,我仍然感受到我智商的 無力。 第十一章 為什麼麻醉自己:菸、酒與毒品 本章討論人類與菸、酒與毒品之間的關係。作者想回答的問題,不是:為什麼我們一旦開 始服用有毒的化學品,就會繼續服用?部分原因是:那是因為服食毒品會上癮。更大的秘 密是:為什麼我們會願意嘗試?換句話說,我們主動地做一些我們知道對自己有害的事, 為什麼?當然,這在動物界也有先例。以色列生物學家 Amotz Zahavi 在 1975 年發表的 一篇精彩論文指出:有害的雄性特徵所以能夠吸引雌性,正是因為那些特徵使雄性無異殘 障。Zahavi 的理論說,那些有害的身體構造與行為,構成了有效的指標,顯示發出訊號 的個體是誠實的:正因為那些形質特徵或行為特徵令個體陷於殘障的境地 ,所以那個個 體必然是優越的。不需花費成本就能發出的訊號,容易用來欺騙受訊的一方,因為跑得慢 的、基因品質低劣的個體,都能發出那個訊號。只有高成本的、有害的訊號,才能保證誠 實。舉例來說,瞪羚見到獅子潛行過來後,對獅子釋放的訊號,包括一種奇異的行為,叫 做「彈跳」。邏輯是這樣的,看到獅子後會彈跳的瞪羚,如果跑得不夠快基本就是在送頭 ,反過來想,彈跳代表了那隻瞪羚對自己速度的絕對自信。 應用 Zahavi 的理論解釋雄 性對雌性的儀式性表演,思維是這樣的: 任何一個雄性,要是背負著那麼大的累贅裝備 ,如孔雀的尾巴,或冒著生命危險大聲唱情歌,居然還能活著,必然在其他方面有優異的 基因;Zahaviꀠ的理論也能用來解釋人類濫用有毒化學產品的行為。特別是在青春期與青 年期—那是最可能開始嗑藥的年齡—我們花費大量精力維護自己的地位。所以,我們可以 發現,那些菸酒公司的廣告,高明而下流,他們訴求的真正對象,是我們的古老本能:所 有動物都得演化出訊息明確、辨識容易的訊號,讓其他動物了解自己。如果採用的訊號任 何個體都能學會、發送,那就容易用來欺騙,最後喪失通訊功能。妥當、可信的訊號,必 須發送者絕無欺騙的餘地;附加昂貴的代價、風險或負擔,使真正的優異者才能誠實地發 送訊號,是動物界常見的例子。不過,作者在最後強調,這個觀點並不可以全盤解釋藝術 與嗑藥行為。在討論藝術的那一章,曾經提到過:複雜的行為有自己的生命史(內部邏輯 ),可以超越原始的目的(要是當初只有一個目的的話),而且複雜的行為可能當初就有 多重功能(正如藝術現在早已不是娛樂自己、娛樂他人的「玩意」,像廣告藝術就非常功 能取向)。即使從演化的觀點來看,人類濫用化學品與動物先例之間,有基本的差異。這 些動物特徵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是「自毀」工具,實質上他們可是「優生」得很。不過,我 們濫用化學品的行為,卻是代價高於利益。簡言之,作者這一章想討論的是「為何會開始 用」而不是「為何會一直用」,似乎「一直用」就真的是智人物種獨特的生物特徵。 第十二章 深邃的寂寞 本章討論宇宙究竟有沒有其他物種。先說結論,可能有,但未必有跟人類一樣的高智慧物 種。就算真的有跟人類一樣的高智慧物種,估計也不會在太陽系附近。這一章並沒有提到 太多的天文學知識,例如紅移現象等等,主要在討論「綠堤公式」(Green Bank formula )以及反駁「趨同演化」的概念:有很高比例的生物圈會演化出技術先進的文明。很多人 認為,在一顆我們認得的行星(地球)上有無線電,起先似乎意味著:無線電也會在其他 行星上演化出來。事實上,仔細檢視地球的歷史,可以得到完全相反的結論:無線電在其 他行星演化出來的機率,微乎其微。另外,作者也小小討論了兩個文明互相互見的後果。 我們非常幸運。現在有些天文學家熱切地主張花費幾億美金,搜尋地球以外的生命,可是 他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過最明顯的問題:要是我們發現了他們,會怎樣?或者,要是他們 發現了我們呢?我覺得不可思議。那些天文學家私底下假定:我們會與太空中的綠色小怪 (?)互道久仰,然後坐下來進行精彩的對話。這實在是不太可能,看看我們是怎麼面對 黑猩猩(相對有智慧,近似智人的物種)的?我們捕捉、解剖、做實驗。所以, 1974 年 在雅拉西伯天文台的天文學家,他們以巨型無線電望遠鏡向太空發射強力無線電訊號,描 述了地球人的長相、人口數,以及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那真是無異自殺的愚行。我記 得在《三體》中似乎有更深刻的討論不同文明碰撞的預演,這部分跟賽局理論似乎也有一 點關聯,之後有機會可以多研究看看。 第四部 世界征服者 第十三章 人類史的新面貌:世界村 本章以 1938 年 8 月 4 日,紐約的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派出的「第三次雅柏探險隊」,發 線巴霖河大河谷(Grand Valley, Balim River)的故事,說明人類社會的另類模式正在 迅速消失,世界文化混一的過程越來越快。那這是好事嗎?很難說。從文化多元的角度看 ,不同的文化可能對於特定問題(老人安養、嗑藥、同性戀)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但從 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角度來看,也許降低文化歧異度,是我們為了生存必須付出的代價也 說不定。 第十四章 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本章說明文明興起的速率,各大洲不同,是生物地理對文化發展的影響造成的。歐洲人征 服美洲與澳洲,不是因為他們擁有優良的基因,而是因為他們有惡毒的病媒(尤其是天花 )、比較先進的技術(包括武器與船隻)、以文字儲存的資訊,以及政治組織。追根究底 ,全是因為各大洲在地理上的差異造成的。作者先從動物的馴化開始說明,一種野生動物 ,若不具備一組不尋常的特徵,就無法馴養成家畜:第一,以大多數例子而言,他必須是 一種過群居生活的社會動物。在社群中,低階個體對「老大哥」會本能地表現出順服行為 ,他們還能將人類(飼主)當作「老大哥」一樣地順服;第二,瞪羚以及許多鹿與羚羊, 是緊張大師,難以管理,因為他們只要一發覺情況不對,就會奔逃,而不像其他動物,遇 上危險就原地不動;最後,許多動物在獸欄中,看來馴服而健康,卻可能拒絕交配。而在 美洲與澳洲,大型哺乳類早已在史前時代滅絕,剩餘的動物也都不適合馴化。接著作者討 論植物,一樣先從植物的品種是否適合馴化討論。比較有趣的是下一個論點:新世界南北 向的主軸,使糧食作物的傳播不易;舊世界東西向的主軸,傳播起來就容易。動物在舊世 界沿著東西向移動,可以跋涉老遠,仍然不出原來的氣候區(同緯度)。在史前時代,許 多北美洲與南美洲共同擁有的作物,實際上是不同的變種,甚至不同的物種,顯示他們是 在兩地分別馴化的。所以,為什麼技術與政治發展的速率,在古代以歐亞大陸最快,美洲 慢得多,而澳洲最慢?那是因為文化演進的速度不同。演化生物學家 J.B.S. Haldane 說 :「文明的基礎,不是人,而是動、植物。」換句話說,地理因素實際上就決定了一個族 群日後的發展。最後,作者將這個概念推論到現代:通達全球各地的傳真機與衛星通訊網 ,無法消除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而滋長的族群差異。說到底,大體而言,我們在哪裡居住 ,深刻地決定了我們是什麼人。 第十五章 印歐語族擴張的故事 本章討論印歐語族如何擴張的學術假設。我對語言實在是沒啥興趣,也對歐洲的歷史與地 理相當不熟悉,因此這一章是走馬看花,看的是興趣缺缺。撇開專業內容不談,本章讓我 稍有興趣的是語言學家推論語言年代的過程。首先,在歐洲,幾乎各地的語言都屬於印歐 語系,例如英語、義大利語、德語、俄語。那這些語言有沒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呢?有可能 ,先讓我們看看語言演化的一種過程:同一個語言的說話人,分散到各地生活,要是彼此 間少通音訊,每個地方發生的語言變遷,例如字彙與語音的變化,都可能與其他地方發生 的不相干,日子久了,各地就形成了方言。這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再經過一段時間, 方言間的歧異程度可能會使不同方言的說話人完全無法溝通。那時,各方言就是不同的語 言了。所以, 語言的演化有兩個面向,一個是(時間面向)世代變化(文言文和現代文 的差異),一個是(空間面向)分化(上面的舉例)。那如何找出最一開始的「母語」? 「母語」的緣起與年代又是如何?這些問題便是本章討論的內容。本章列舉了一些語言學 家使用的重建母語、鑑定母語年代的方法,例如:如果意義是「綿羊」的一個字,在每一 個現代印歐語的支系中,都不一樣,我們就可以推論:在他們的母語中,沒有代表「綿羊 」的字(也許說那個「母語」的族群根本沒見過綿羊);但是,如果那個字在好幾個支系 中都相似,尤其是地理分布範圍相距很遠的支系(例如印度—伊朗知係與塞爾特支系), 我們就會推測:不同的支系從母語那裡繼承了同樣的語根。找一系列我們確定發明年代的 新物事,然後看看哪一件在重建的印歐母語中可以找到名字。在印歐母語分裂之後才發明 的物事,當然在重建的語彙裡找不到名字。任何事物,要是普遍的人類概念,例如「兄弟 」,或在印歐母語分裂之前就發明了,也許在重建的語彙裡可以找到名字(不一定找得到 ,因為許多古代語彙早已失落了)。這些方法給我最大的啟示是,古印歐語語彙透露的最 堅強的線索,是他沒有的,而不是他有的。最後,在討論語族的擴張時,有一個因素不斷 被提及:馬。環顧世界,不論馬何時何地引進,都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利益。我認為如果 之後有閱讀到相關中古世紀或更早年代的資料,引入「馬」這個觀點,勢必會有新奇的分 析出現。 第十六章 「原住民」問題:族群衝突 本章討論「滅族屠殺」的議題。一般來說,現代人最為熟悉的滅族屠殺估計是納粹,似乎 只有這種發瘋的惡魔才會做出這麼反人性的行為。但事實並非如此,古代開始就有大量的 滅族屠殺事件,作者在本章舉了許多例子,甚至不只是古代,在 20 世紀也有。那為什麼 我們只知道納粹而不知道其他滅族屠殺事件呢?納粹有三個重要的面相,與那些被我們忽 視的「滅族屠殺」不同。第一,受難者是白人,其他的白人會「感同身受」;第二,兇手 曾是我們(美國人)的敵人,我們受的教育鼓勵我們仇恨他們,把他們當惡魔;第三,美 國有一些倖存者,非常善於溝通,並能動員各種資源,創造時勢,強迫我們記住他們的族 人遭過的磨難。歷史是勝利者寫的,我想現在全世界對於納粹的厭惡以及絕口不提是病態 的,當初那些西方白人屠殺印第安人、屠殺澳洲原住民的舉動,怎麼沒有像納粹一樣被深 刻檢討?除了這些之外,本章也討論了「滅族屠殺」這個生態特徵在動物界是否也有先驅 ,答案是肯定的,相似度遠如螞蟻、近如黑猩猩都有過屠殺對方的活動紀律。另外,本章 也花了一些篇幅討論那些屠殺者的心態,或者藉口。 今天的「滅族屠殺者」如何從倫理 衝突中脫身呢?他們依賴三種讓「滅族屠殺」看來「合理」的辦法,全都是同一個心理旋 律的變奏:責怪被害人。首先,大多數信奉普遍倫理準則的人,仍然認為他們有權「自衛 」。這是個有用的辦法,非常有彈性,因為挑激「他們」的手段很多,可以讓他們表現出 讓「我們」必須「自衛」的行為(甚至希特勒都以「自衛」做藉口,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他費心佈置了一個德國邊界岡哨遭到波蘭軍攻擊的事件);背負著正確的宗教、種族或 政治標籤,或自認為代表進步或文明的新境界,是第二個傳統的藉口,那些「站在錯誤的 一方」的人,對他們怎樣都可以,包括「滅族屠殺」;最後,我們的倫理準則將動物與人 類分別對待。因此,現代主事「滅族屠殺」的人,力行地將遭難者比作畜生,殺害畜生怎 麼會有罪。那現代社會還有可能發生滅族屠殺嗎?我不知道,但是如果我們一直不對這些 事情採取了解,並且分析緣由加以改善準備的話,總有一天會是我們(或我們的子孫)成 為兇手,或是受害者。 第五部 日中則仄 第十七章 天人合一的迷思與理念 本章討論人類造成生態破壞是否是現代才有的現象。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無論是滅絕物種 還是破壞棲境,都是我們祖先行之有年的作為,本章詳細舉出了很多例子,種族滅絕例如 紐西蘭的巨大鳥類滅絕、馬達加斯加與波里尼西亞的狐類;棲境破壞例如復活節島上的巨 大石像、美國西南荒廢的印地安人「集合住宅」以及古依東城(edom)廢墟(今名 Petra ,位於約旦西南)。不過,這些都是悲劇,而不是「道德罪過」。還未進入工業時代的族 群,無法永續經營自己的生活環境,不能視為道德罪過,而是面對一個非常困難的生態問 題,沒有提出適當的解決方案—他們失敗了。那些失敗都是悲劇,因為他們的失敗使他們 的生活型態崩潰了—族群的生命喪失了。作者認為,明知故犯造成的悲劇性失敗,才是道 德罪過。我們與當年的「古人」有兩個重大的不同:科學知識與運用文字的能力。我們知 道如何估算資源利用速率、資源恢復速率與人口數量的關係,他們不知道。我們能夠閱讀 有關過去的生態災難的報告;「古人」不能。需要詳加思考的是,現代技術的破壞力量大 得多、現代世界的人口也太得多,如果我們忽略過去的環境歷史,重複那些自殺式的環境 利用手段,那麼造成的破壞與活該程度就會是史無前例的。 第十八章 哺乳類大滅絕:新世界的故事 本章討論「閃電戰」。亞歷桑那大學地球科學家 Paul Martin,以「閃電戰」描述「獵人 遇上長毛象」的不尋常結果。根據馬丁的看法,第一批通過冰河走廊,從艾德蒙頓進入美 國的獵人,很快就生養眾多,四方擴散,因為他們發現了大量的大型哺乳類,馴良又容易 獵殺。作者舉出現代的一些關於第一個進入美洲的祖先的猜想,以及眾多考古學證據。最 後指出,不論任何時候,只要人類遇上天真浪漫的生物,就會發生「閃電戰」這樣的結果 。 第十九章 更大的危機:生態 本章討論生態危機。作者在一開始指出,目前人類面對兩大風險,一是核子毀滅的風險、 另一是環境毀滅的風險,但我們卻以完全不同的角度看待他們。核子毀滅必然帶來災難, 但是現在尚未發生,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環境毀滅同樣會帶來大災難,不過 他與核子毀滅不同,因為他是現在進行式—已經上路了。本章主要在論述環境毀滅真的在 發生,作者以「物種滅絕」的角度來討論。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已知的「物種滅絕數 量」,作者相信是遠遠被低估的。理由有二。第一、公佈的數字,反映的只是已經登錄過 的物種,而事實上地球上的大多數生物尚未登錄過(鳥類是例外)。第二、北美洲與歐洲 以外的地區,鳥類以外的生物,科學界發現的絕種生物,只反映個別學者的私人興趣,而 不是系統調查的結果。熱帶地區過去登錄過的許多生物,由於無人聞問,他們現在的境遇 ,就無人知曉。另外,針對物種毀滅,我們能否乾脆只保存那些我們需要保存的物種,其 他的,就任其自生自滅算了,可好?當然不好,因為我們需要的物種,也依賴其他的物種 。生態骨牌太複雜了,我們無法辨認哪些骨牌我們可以拋棄。生態鍊是複雜的,人類很難 看清移動一個因素會對整體在長期的視角下造成的影響。面對生態災難,我們現在該做什 麼、能做什麼,顯而易見、明明可知,問題是:我們會去做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8.114.194.7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30154040.A.FB4.html
Nexqachy: 謝謝詳細的解說 08/29 14:00
iiii22i: 推 超認真 王老師的介紹也很生動 08/29 19:28
c8c8c8c8c8c8: 推 08/30 13:50
KirkSynder: 推,謝謝分享 08/30 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