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網誌好讀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5/18/effecient-self-learning-skills/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就很受吸引,一方面是因為關於知識管理的題材我本身就很有興 趣,另一方面是對作者好奇。這是我讀山口周的第一本書,從書裡認識到作者大學是念哲 學,研究所是念美術史。這種我們一般人認為會找不到工作的科系,是如何走進職場並成 為現今的管理顧問呢?帶著這樣的好奇心,我開始讀這本書。 本書的作者山口周,是慶應義塾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文學研究所美學美術史學碩士畢業。 他從20幾歲開始在大型的廣告代理店工作,30多歲時轉入外商的戰略顧問公司,40歲後進 入穿門處理組織、人才領域的外商顧問公司。曾參與電通、波士頓諮詢公司、合益集團等 企業的組織開發、人才培育的工作。專業是組織創新、開發和人才、領導力的養成。他自 言這樣的工作職涯,所需要學習的行銷學、經營管理學、或心理學等知識其實跟他當時在 學校學習的哲學和美術史其實沒有太大的關聯,所以都是在工作後透過自學得來的。因此 本書的重點是在介紹這些年來他反覆驗證所建立起來的自學系統。 作者坦言哲學和美術史,如果單從「在商業上的直接有用性」來看,可以說是「最沒有幫 助」的學問。但是作者同時認為這兩門歸類在人文教育上的學問是我們在現代社會生存要 培養「知識戰鬥力」不可或缺的學問。因此在本書的最後一章作者給出要培養人文教養的 五大理由,和給出一些建議書單。 以下我便將著重介紹本書的兩個重點,自學系統要如何運作和為什麼人文教養是知識戰鬥 力的基礎。 為什麼我們需要自學來提高知識戰鬥力? 作者提出需要自學的理由有五個: 首先,「知識的呆帳化」,因為時代的快速變化,我們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正急速地落伍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自學的方式來取得最新的知識。已經不可能像過去一樣,在學校裡所 學到的知識就一輩子夠用了。 其次,現在是 「產業蒸發的時代」,許多產業隨著時代的遷移不斷地蒸發,只能透過產 業革新的方式才得以生存,而革新就是把目前的架構全盤推翻,使之能迎合時代的變遷。 要能做到這一點,需要有強的知識戰鬥力。而我們面對產業這樣極速變化,也都不得不去 改變自己的專業和職涯領域。 第三、「人生的三季稻」。現代人的壽命越來越長,退休年齡也不斷地往後退,但企業的 壽命卻變短了,再也無法像以前的人一樣一個工作做到退休,如果不多學點其他的知識專 長,很容易就面臨中年失業找不到工作的情形。既然轉換跑道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有沒 有良好的自學技術就成了轉換順不順利的關鍵。 第四,「跨界人才」。因為要延長我們的工作競爭力,必須且至少要有能橫跨、結合兩個 領域的知識。 這也是為何現在每個人都要斜槓不同的專業才能保有高度的競爭力。 透過 自學才能晉身為 「ㄇ型人才」:同時兼具「以縱軸為代表,身為專業人士的深度專業性 」,與「以橫軸為代表,身為通才的廣泛知識性」。因為「橫跨各領域的廣泛知識」只能 靠自學獲得! 最後,現代社會需要 「知識革命家」。知識革命家就是要打破現存的系統基礎下的知識 ,要培養更本質、更實在的知性,「不以系統為前提的知識」。哲學就是一種不以系統為 前提的知識,對作者而言,哲學是以批判的方式來考察系統的一種技術體系。 自學系統的四個模組 自學系統做為一個整體,包含四個步驟:戰略、輸入、抽象化、儲存。簡單來說就是,針 對想要強化的主題規劃好學習的方向,有系統性地輸入,並將所學到的知識抽象化,與自 己的經驗和問題連結,以得到屬於自己的洞察。最後將所獲得的知識和啟發有系統性的整 理,以便將來在有需要時可以隨時取用。 作者說他的自學術和其他人的最大不同點在於他不單單只是講要如何自行讀書學習知識, 還要把自學當做一個整體的系統來思考,從要輸入什麼、如何輸入、到最後如何活用,都 要能做到通盤的考量。 「知識的戰鬥力」關鍵不在於記得多少知識,因為人腦的容量有限,大概九成的資訊都是 會被遺忘掉的;知識戰鬥力的高下是在於能否將學到的知識能臨機應變適時地取出來運用 。只做靜態的知識輸入,在現今知識折舊極速進行的世界裡是沒有幫助的,反而會帶來很 大的負擔,像是「知識焦慮」就是一個例子。 做為一個動態的自學系統,以「記不住」為前提,關鍵在於「大腦功能外部化」:將曾經 輸入大腦的資訊用自己的方式抽象化、構造化後,在整理成外在數位資訊儲存。 接下來我便簡單地說明這四個步驟該如何進行。 1. 戰略 所謂「自學的戰略」就是「以主題為主,以領域為從」,畫出自己的學習地圖。先設定好 想要學習的主題,再從不同的領域去學習。因為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因此事先決定 好自學方針,才能提高資訊的密度,不浪費時間。 例如我設定一個目標,一年要讀50本書,那麼就要先思考這50本書要怎麼分配,要分配到 什麼主題和什麼領域。可以先從「自己擁有什麼」開始思考,以自己的興趣為主軸。例如 ,我個人對人的心理活動很有興趣,我想知道人是如何思考,如何做決策,人的心理活動 ,像是情緒和想法,與行為是如何交互作用,那麼我可以從哲學、心理學、經濟學、社會 學等領域去切入探討。 自學戰略裡的關鍵要點不是在決定要輸入什麼,而是要知道不要輸入什麼。為了要精準地 提高知識的戰鬥力,一個方式就是要盡可能地窄化學習的主題。以問句的方式來陳述主題 是個很好的方式。例如:「美學意識可以如何提升領導能力?」「要引發創新的組織是什 麼樣的組織?」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幫助你找對思考的方向,更好地提高學習成效。 2. 輸入 所謂的輸入就是將大範圍的資訊來源轉變成自己的知識。我們可以從書本或是網路等各式 各樣的來源得到資訊,但也因為資訊的來源太多,我們必須根據學習的目的來篩選需要的 資訊。對此,作者區分了四種學習的目的,並根據這四種目的提出不同的讀書方法和技巧 。 第一種學習目的是為了在短時間內輸入工作需要的知識。因為是要在短期內具備該領域的 基本能力,這是屬於範圍狹窄、淺薄的閱讀,像是工具書、教科書等。例如想要學習跟商 業有關,在工作上可以馬上用到的知識,可以鎖定一些商業有關的名著,閱讀那些對商業 活動有啟發或觀察的書,馬上就可以針對目前有需要的技能或問題做回答。 第二種是為了深入自己的專業領域而讀的書,目的是使知識的存量變得更為豐厚。這些通 常是各領域的專書或是學術論文。 第三種是為了拓展修養而讀的書,是為了能更深入地洞察人心和社會樣貌,這些主要是人 文教養類的書籍,像是哲學、歷史、社會、經濟等。閱讀文化教養類書籍,基本上是抱持 著廣泛閱讀雜書的心態,所以讀的時候要做筆記,以便將來可以回顧參考。 第四種是為了娛樂消遣所讀的書。這裡讀書的目的只是純粹地享受閱讀的時光,所以什麼 類型的書籍都可以,只要是你想要讀的。 除了書籍之外,也可以利用其他媒體和網路上的各種資源,像是電視節目、Podcast、 Youtube、線上課程等,把自己當成天線一般來接收各式各樣的自學資訊。要注意的是, 要選擇適合自己程度的資訊來輸入,才不會浪費時間。在有了基礎的認識後,可以進行深 入的閱讀,針對某個領域的重要書籍全部一起讀,將相關的資訊串連在一起,讓每一本書 的內容能產生連結,就能對這個領域有整體性的了解。 3. 抽象化 要將知識轉變成可以使用的武器就必須對其進行抽象化與構造化。抽象化就是將事實抽象 ,捨棄一些細節末梢,截取精華,把事物是如何運作的基本機制找出來,將它模型化,原 則化。 所有抽象化後的啟發與洞察最後都會加上個問號。為什麼要加上問號?這是因為那是「假 設」不是「事實」。抽象化後會降低個別性,如此一來才能適用於各種思考狀況下。 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將所學到的知識能適用到其他領域,達到舉一反三的功效。例如在心理 學裡的理論,像是「相對剝奪感」運用到經濟學或社會學裡去看人的行為,就是一種啟發 性的運用。 想要進一步地抽象化學到的知識,作者提議可以思考以下這些問題:得到的知識為何? 這個知識哪裡有趣? 若將此知識套用於其他領域,會有什麼樣的啟發或洞察嗎?藉由思 考這些問題,寫出自己的答案,然後把「學到的知識」跟「經過抽象化後得到的假設」配 成一組儲存。 4. 儲存 作者說我們要打造自己的 「知識魚池」:假如世界是「海洋」,那資訊就好比是「魚」 ,大腦就是我們的「冰箱」。當我們將資訊魚從海裡釣上來後,可以放進冰箱腦裡儲存, 但因為冰箱的容量有限,所以能儲存的種類和數量也跟著受限,那能料理的知識產物也受 到了侷限。因此,好的作法是選擇符合需要、恰當的知識魚,將之放到知識魚池內儲存, 當有需要時就可以從魚池內取用。 哪些是我們可以儲存的資訊魚呢?像是覺得很有意思,應該可以作為日後參考的「事實」 ;或是從這些有意思的事實中得到的「洞察」或「啟發」;或者從洞察或啟發得到的「行 動」指南等,就是值得收集的知識。甚至那些你覺得沒有共鳴,覺得反感的事情也值得收 集,因為這些反面的資訊會更清楚地反映出自己的價值觀與思考。尤其那些與自己的價值 觀或世界觀不同的資訊,也應該看作是理解自己的機會,讓自己能脫離同溫層去看事情。 實作方法: 看書做筆記的時候,要同時思考著這本書是否有再讀的價值,是否值得記錄 ,遇到有意思的地方可以先畫線,之後重讀時就只針對有畫線的部份做評估,這時就可以 將仍然認為是重點的部份記錄下來,放到「知識魚池」裡。在抄錄時,一定也要寫下這段 知識對你所帶來的啟發是什麼,才能讓這知識變成有個人意義的價值。切記資訊的密度比 數量重要!所以不需要把所有的資訊都記錄下來,只留下最精華的部分即可。 下一步就是要對儲存的知識做管理以便未來好利用。可以透過一些筆記軟體的幫助,再加 上關鍵字和標籤等讓搜尋更有效率。關於這個部分,如何建立個人知識管理,也是我個人 研究興趣之一,未來會在另闢文章討論。 自學知識的戰鬥力:來自人文教養的創見和啟發 前面的自學系統也只是在幫助我們豐厚知識存量,擴展知識的時間軸和空間軸。當存量越 來越多,要將這些資訊組合起來產生屬於自己的啟發或洞察,這樣我們的洞察力也會跟著 提昇,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東西。有了自己的洞察和觀點,就跟別人有差異化,這些知識 就變成了自己的武器。 作者主張人文教養是知識武器的來源,有五個理由:引發創新、保護職涯、社交溝通的話 題、橫跨領域、改變世界。 因為人文教養的精隨就是學習「提問」和「懷疑」的技術。人文教養就像是在提高知識戰 鬥力的基礎體力,經過訓練能提出好的問題,才能產生品質好的資訊輸入。例如哈佛商學 院的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著作《創新者的 DNA》(The innovator’s DNA : mastering the five skills of disruptive innovators)中提出 創新者的共同特徵,就是他們能夠對所有人都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勇於提出「為什麼」的 質疑。 因為創新往往就是從對過去深信不宜的事物開始用懷疑的眼光去審視開始的。 當你能對過去所認為是常識的事情抱持著懷疑的態度,知道可以將過去理所當然的框架去 除後,創新才能出現。要能跳出舊有的框架去改變世界,所需要的技術就是人文教養。 人文教養也是「知識的馬步」。當馬步站的穩,才能隨時根據社會的變動做出洽當的回應 ,而不會被這個世界耍的團團轉。在現今這個專業分工的社會裡,人文教養的通才教育反 而能將這些被分割的領域重新聯繫起來,尤其目前社會需要到不再是專才,反而是能跨領 域整合的通才。要成為能超越個別專業的自由人,就是有深厚的人文教養。 在人際交往上人文教養也是不可或缺的。像是歐美文化裡,要和菁英人士交流,如果不懂 聖經或是莎士比亞等世界名著,就缺少了一個共同的文化基礎,不僅在溝通上有了疏失, 還很難贏得他們的信任,因為他們很難把你當成夥伴,承認你是同等級的人。這也是為什 麼在所謂的上流社會裡,大家在評比的不是財力,而是藝術、音樂、文學等。 那哪些領域是我們可以自學的方向呢? 在最後一節,作者介紹了11個能提供「知識戰鬥力」的領域,和一些建議的書目給讀者參 考。 這11各領域包含:哲學、歷史、經濟、經營管理學、心理學、音樂、腦科學、文學、詩、 宗教、自然科學。推薦的書單都是經典之作,非常推薦給想入門這些領域的人找來讀一讀 。 讀後心得: 這本書的結構很清楚,敘述分明,很快就可以讀完,了解自學的流程應該怎麼做。比較困 難的部份就是在實作上,如何做一個有啟發性的筆記,和有效的整理。這部份我推薦看最 近新上市另一本書:《卡片盒筆記:最高效思考筆記術》 。目前風迷歐美的卡片盒筆記 術是很棒的作筆記方法,再搭配現在新興的各種筆記軟體像是Evernote, Notion, Obsidian, Roam Research等就可以很方便地儲存自學的知識。之後我也會介紹這本書, 敬請期待。 這裡我主要想回應作者提出關於人文教養這部份的看法。作者主張人文教養是培養知識戰 鬥力的基礎,人生裡應該培養一段僅憑興趣、不帶任何目的的輸入時期,然後不要預設知 識創造的結果。這點我很認同。以我自己為例,在大學的那段期間,除了自己系上的專業 課程外,也修了很多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自然科學方面的課,也讀了很多 這些領域的書。這不僅是打開了自己的視野,也多了很多思考的材料。對於建立自己的人 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確實有很大的助益。 如作者一樣,我在大學和研究所也是唸哲學的,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 「哲學是什麼?」 「學哲學有什麼用?」畢竟這社會並沒有一個職業叫做「哲學家」,以職場找工作的角度 來看,唸這學科可說是毫無幫助。在台灣還唸哲學到研究所的人,對哲學想必是有一份真 愛才能堅持下去。 但是哲學在西方做為知識之母,其實不是我們從小唸中國基本文化教材那般,只是在背誦 古人的教條,而是邏輯學和修辭學的研究對象,是西方教育裡不可或缺的根基;在現今的 專業領域劃分下,它其實是隱藏在各個學科之中,因為哲學不單單只是偉大思想的集合。 哲學,如作者所言,其實一套思考的技術,一套從好奇心出發,藉由邏輯推理、批判的方 法來反思這世界。學哲學,不是去學哲學家說了些什麼,而是要去學哲學家們是如何論證 了他們的主張,他們的理由是什麼,有沒有道理,怎樣有道理。 2011年哈佛哲學教授麥可桑戴爾 Michael Sandel 的一本書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中文版在台上市,也在台灣掀起了一陣哲學 普及熱潮,之後隨著太陽花學運的爆發達到高峰,這期間出現了許多推廣哲學的部落客和 團體,像是「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老闆朱家安、哲學新媒體、哲學星期五、台灣高中哲學 教育推廣學會 PHDEO等,到目前都還是很活耀。如果你對哲學思考有興趣,但不知道從何 開始,推薦先從這些網路資源開始入門。 現在的我雖然已經離開了學術圈,但仍然保持閱讀的習慣。我個人比較有興趣的是哲學、 歷史、心理學、經濟學、腦科學、自然科學、社會學、考古學、藝術和建築等。之後會將 我讀過的各個領域的一些好書介紹給大家。我想藉由撰寫讀書心得方式,融入哲學思考的 方法,展現出人文知識的戰鬥力,為推廣哲學思考與閱讀盡一份個人的心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8.169.127.83 (法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55554379.A.5BF.html
torah: 推,也期待你的後續分享 06/19 19:50
brella: 很有想法 06/19 22:20
ksongr: 喜歡中間知識魚池的描述,覺得很貼切 06/21 15:31
cybeth: 謝謝分享好書 06/25 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