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書名: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新版) 原文書名: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作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翻譯:林俊宏 原著出版日期:2011/01/01 讀墨電子書連結:http://moo.im/a/29gtGT 圖文好讀版: 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09/23/sapiens/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我從裡來?我該往哪裡去? 這是我們每一個人在人生的許多階段都會一再重覆問自己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是很物理 性質的:問你的故鄉在哪?你是哪裡人?在哪裡長大?也可以是很精神性質的:你是屬於 哪個宗教流派的?你是左派還是右派?你是保守還是自由? 當我要思考「我是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其實我無法脫離社會的脈絡去思考,因 為生活在社群裡,我的成長和我的思想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我所處的社會所影響。10年前當 我出國到美國去念研究所時,明顯感受到美式文化的影響,個人主義與強調競爭的資本主 義驅使我要以金錢和效率為最高指導原則。而現在住在法國,又感受到不同美式的歐洲文 化的各種衝擊,像法國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博愛」,那政府有責任要照顧弱勢、要講 求人權、和民主,所以在經濟上要抽重稅、要保護文化資產、重視無形的價值。在社會上 人民有抗議、罷工的權利,所以即便罷工會造成我生活的不變和社會動亂,我也要學會適 應這樣的常態。每個國家的社會價值觀都不盡相同,想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那最好的方式 就是去讀讀歷史。讀歷史的一個好處就是可以鑑往知來,尤其是想要深入地了解一個國家 、一個文化、或一個地區的人民,那就要去了解他們的歷史。這也就是為何我很喜歡逛博 物館的一個原因之一。 《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 是任教於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 教授,目前專門研究世界史和宏觀的歷史進程。在這本書裡他想要藉由理解我們的祖先「 智人」是如何從七萬年前脫穎而出,從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殘骨的猿人,到躍居食物鏈頂 端的智人,然後又是如何藉由三大階段的發展:從認知革命、農業革命到科學革命,一步 步地登上世界舞臺、成為萬物之靈;最後他談及最新的生物科技革命,最終目的是要來反 省現代人究竟希望自己想要得到什麼、變成什麼?未來的路我們又該如何走下去。 作者的敘述方式是深入簡出,章節安排很有架構,所以很輕鬆地可以在幾個小時內就重新 複習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看完這本書就可以理解到我們人類是如何走到現在的,而現代 人所面臨到的這些問題又是怎麼造成的。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色是作者的哲學關懷。一般史書都只是講求歷史事實的陳述,但作者想 更進一步地填補傳統史書的三個鴻溝: 首先是歷史觀與哲學觀之間的鴻溝,所以他要提供有史實根據的深刻哲學思考。第二是人 類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鴻溝,所以這本書要讓讀者多從生態系來思考,而不是只講人類的利 益。第三是集體和個人之間的鴻溝,所以他要檢視歷史事件如何影響到當時一般人的生活 ,例如當時的平民感受如何?有沒有人更幸福或更悲慘?等等。這也是我認為這本書很值 得一讀的原因。 這篇讀書心得我也會順著作者的架構,說明人類文明發展的三大階段是什麼,最後要說明 這對我們現代社會的影響,和我們該如何去回應這些問題。   人類大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 在人類大歷史的路上,有三大重要革命:大約七萬年前,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我們所謂的歷史正式啟動。大約一萬兩千年前,農業革命( Agricultural Revolution)讓歷史加速發展。到了大約不過是五百年前,科學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可以說是讓過往的歷史告一段落,而另創新局。 1. 七萬年前的大腦認知革命 Cognitive Revolution 根據目前的考古研究,其實人類早在250萬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我們的遠古祖先是東非南 猿 (Australopithecus)。大約從200萬年前到1萬年前,地球上都還有很多不同的人種, 像是尼安德塔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直立人 (Homo erectus)、梭羅人(Homo soloensis)、弗洛瑞斯人(Homo floresiensis)、丹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等等。而 我們現代人的祖先「[[智人(Homo sapiens)]]」 這一物種的生物約是在40萬年前出現 ,但直到10萬年前才開始崛起。 但為何現在都看不見其他人種了呢? 考古學家們認為,那是因為,約在7萬年前到3萬年前間智人征服了世界,造成了其他人種 的滅絕,所以現在地球上只剩下「一種人」。那智人可以脫穎而出的原因是什麼呢?最普 遍相信的理論認為,因為某一些偶然的基因突變,改變了智人的大腦內部連結方式,讓他 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思考、用完全新式的語言來溝通。 根據「人類單地起源說」(recent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 主張智人源於非 洲,在距今大約5萬年到10萬年間遷移出非洲,取代了亞洲的直立人和歐洲的尼安德塔人 。智人走出非洲時在中東一帶與尼安德塔人相遇,並發生小規模融合混血,然後才遷移到 世界各地,所以非洲以外的現代人都攜有部分尼安德塔人的基因。 智人往東遷徙在亞洲 遇到了丹尼索瓦人,並融合了一部分丹尼索瓦人基因。所以其他人種也不能說完全消失了 ,至少在某些人的DNA上還找的到他們的痕跡。 不過智人的這次突變,幾乎就像是吃了《聖經》裡那棵知善惡樹的果實一樣。作者說智人 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為智人的認知能力有了革命性的發展 。因為智人發展出了獨特 的語言能力。因為語言的出現使我們和遠古人類有所不同,進一步地促進了與大量陌生人 合作的技術有了大幅提升,也就開始創造出更複雜的架構,稱為文化。 那這種語言能力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有兩種理論來解釋。第一種最常見的理論,是認為人類語言最為靈活。雖然我們只能發出 有限的聲音,但組合起來卻能產生無限多的句子,各有不同的涵義。於是,我們就能吸收 、儲存和溝通驚人的訊息量,並瞭解我們周遭的世界。第二種理論,也同意人類語言是溝 通、描述這世界的方式;然而語言要傳遞的最重要訊息,不是關於獅子和野牛,而是關於 人類自己。所以我們的語言發展成了一種傳播八卦的工具。根據這一理論,智人主要是一 種社會性的動物,社會合作是我們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關鍵。對於每個人來說,光是知道獅 子和野牛的下落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的部落裡誰討厭誰、誰跟誰在交往、誰 很誠實、誰又是騙子。如果一大群人想合作共處,「說壞話」這件事可是十分重要。大約 在七萬年前,現代智人發展出新的語言技能,讓他們能夠八卦達數小時之久。這下,他們 能夠明確得知自己部落裡誰比較可信可靠了,於是部落的規模就能夠擴大,而智人也能夠 發展出更緊密、更複雜的合作形式。智人的合作則是不僅靈活,而且能和無數陌生人合作 。 除了能聊八卦之外,最重要的是智人開始有了能討論虛構事物的能力。這正是智人語言最 獨特的功能。大部分人都會同意:只有智人能夠談論並不真正存在的事物、相信一些還不 可能的事情 。「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大 夥兒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共享的虛構故事。像是《聖經》的創世故事、澳洲原住民 的「夢世紀」,甚至連現代所謂的「國家」其實也是一種想像。這樣的虛構故事賦予智人 前所未有的能力,讓我們得以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虛構故事的力量展現在哪些地方呢? 首先是遠洋貿易。遠洋貿易也是因為有語言能建立信任而可能 。所有動物裡只有智人能 夠進行貿易,而所有我們有詳細證據證明存在的貿易網,都明顯以虛構故事為基礎。例如 一個證據是考古學家在歐洲內陸挖掘到三萬年前的智人遺址,有時候會發現來自地中海和 大西洋沿岸的貝殼。幾乎可以確定,這些貝殼是因為不同智人部落之間的遠距貿易,才傳 到了歐陸內部。然而,在尼安德塔人的遺址就找不到任何此類貿易的證據,每個部落都只 用自己當地的材料,製造出自己的工具。 直到現今我們發展出全球貿易網,也正是因為我們相信某些虛擬的實體,像是美元、聯邦 準備銀行,還有企業行號的商標。而在部落社會裡,如果兩個陌生人想要交易,往往也得 先從共同的神明、傳說中的祖先、或圖騰動物,來建立信任。 再來是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繫於某種只存在於集體想像中的虛構故事。例如教 會的根基就在於宗教故事,所謂的國家也是立基於國家故事,至於司法制度,也是立基於 法律故事。以上這些東西,其實都只存在人類自己發明、並互相傳頌的故事裡。除了存在 於人類共同的想像之外,這個宇宙中根本沒有神、沒有國家、沒有錢、沒有人權、沒有法 律,也沒有正義。這種透過故事創造的東西,用學術術語來說就稱為「小說」、「假象」 、「社會建構」、或「想像的現實」。然而,所謂想像的現實並不是「謊話」, 而是指 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這項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響世界。從認知革 命以來,智人一直就生活在一種雙重的現實之中。一方面,我們有像是河流、樹木和獅子 這種確實存在的客觀現實;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像是神、國家和企業這種想像中的現實。 正由於大規模的人類合作是以虛構的故事(也就是神話)做為基礎,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 ,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例如在1789年,法國人幾乎是在一夕之間,相信的故事就從 「君權神授」轉成「主權在民」。認知革命之後,智人就能依據不斷變化的需求,迅速調 整行為。這等於是開啟了一條採用 「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再停留在「基因演化 」這條總是堵車的道路上。走上這條快速道路之後,智人合作的能力一日千里,很快就遠 遠甩掉了其他所有人類和動物物種。換句話說,過去遠古人類的行為模式可能維持幾萬年 不變,但對現代智人來說,只要十幾二十年,就可能改變整個社會結構、人際交往關係和 經濟活動。 不過讀到這裡我們也會發現,其實困難的點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於要如何讓人相信。 這點就留到後面在談。簡而言之,因為有了語言,智人才有能力可以談八卦聊是非,想像 不存在的事物,讓陌生人開始合作、建立組織動員更多的人力。而這是其他人種都沒有的 能力。在認知革命之後,傳說、神話、神、以及宗教也應運而生。而這些種種行為模式就 是我們文化的主要成分。    2. 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革命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早期人類的生活不外乎採集和打獵,所以常常隨著食物來源而遷習。在大多數的居住地, 就是有什麼吃什麼,不過智人的採集,不是只有採集食物和原物料,還有「知識」。像是 要知道每種植物的生長模式、動物的習性、季節的變化、哪裡有材料可以製作石刀,如何 做陷阱捕捉動物等。所以比起我們現代人,以個人層面而言,他們可是具備最多樣知識和 技能的人。 然而大約在1萬年前出現了一場關於人類生活方式的革命:農業革命。從採集走向農業的 轉變,始於大約西元前9500年至8500年,發源於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部和地中海東部的 丘陵地。人類開始投入幾乎全部的心力,操縱著幾種動植物的生命 。例如小麥與山羊馴 化成為農作物和家畜的時間大約是在西元前9000年;豌豆和小扁豆約在西元前8000年;橄 欖樹在西元前5000年;馬在西元前4000年;葡萄則是在西元前3500年。 有趣的是農業幾乎是同時間在各地獨自發展而開花結果。像是中美洲人馴化了玉米和豆類 ,但不知道中東人種了小麥和豌豆。南美人學會如何栽培馬鈴薯和馴養駱馬,但也不知道 墨西哥或地中海東部發生了什麼事。中國最早馴化的是稻米、小米和豬。新幾內亞馴化了 甘蔗和香蕉,西非農民也馴化了穇子、非洲稻、高粱和小麥。因為適合農牧的動植物就只 有極少數的這幾種,而這幾種物種又只生長在特定的地方,所以這些地方也正是農業革命 的起源地。 即使到了今天,雖然人類擁有種種先進科技,但食物熱量超過90%的來源,仍然是來自人 類祖先在西元前9500年到3500年間馴化的植物。可以說,人到現代還懷有遠古狩獵採集者 的心,以及遠古農民的胃。 農業革命為人類帶來了什麼變化? 作者的反省是認為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採 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這可說是史上最大騙局。理由是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 ,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智人。首先第一個改變,新的農業活動得花上大把時間,人類只能 被迫永久定居在麥田旁邊。這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再者,由於農業可促成人口迅 速增長,通常農業部落光靠人數就已經大勝採集部落。這時,採集部落只剩兩種選擇,第 一是逃跑,放任自己的獵場成為農場和牧場;第二就是拿起鋤頭,加入農業的行列。無論 哪種選擇,都代表舊的生活方式注定將要凋零。 以小麥為例。在大約一萬八千年前,最近的一個冰河期結束,全球氣候變暖。隨著氣溫上 升,降雨也增多。在中東,這種新氣候非常適合小麥和其他穀物生長,於是這些作物也繁 衍蓬勃。人類的小麥食用量開始增加,並且在不經意間助長了小麥的生長。當人類放火清 掉了喬木和灌木,小麥和其他草類就能獨占陽光、水和養份。在小麥生長特別茂盛的地方 ,獵物和其他食物來源也豐富,於是人類部落逐漸能夠放棄四處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 住上一個季節,甚至就形成永久聚落。隨著愈來愈多的心力時間都用來種穀物,採集和狩 獵的時間也就被擠壓。結果是,採集者逐漸變成了農民。種植小麥,每單位土地就能提供 更多食物,於是智人的數量也呈指數成長。 但是這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鬆的「進步」 ,最後卻像是在這些農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又一道沉重的枷鎖。 第二個反省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就演化而言,1,000份DNA複本永遠 都強過於100份。例如被馴化的雞和牛很可能是最成功的代表,其族群雖然擴大了,自私 的基因成功地繁衍了,但是對個體而言,牠們過的其實是有史以來最悲慘的生活。作者的 反省是:動物的馴化其實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野蠻作為上,而且隨著時間,殘忍程度只增不 減。如果從牛羊的觀點、而非牧者的觀點來看農業革命,就會發現:對絕大多數的家畜來 說,這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這種演化的「成功」是沒有意義的。而這正是農業革命真正的 本質:讓更多的人、卻以更糟的狀況活下去。 第三個反省是人類成了遠比過去更自我中心的生物。人們砍伐森林、翻土整地、建造房屋 、規劃整齊的農地。所有的房子、田地、穀倉,都是心血的結晶,放棄哪個都可能帶來重 大損失。到了這個地步,人類才發現自己已經很難離開這些東西了。結果現在農民不僅時 時刻刻都得想著未來,還幾乎可說都是為了未來在服務。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後會成為必 需品,而且帶來新的義務。一連串為了讓生活更輕鬆的「進步」,最後卻像一道又一道沉 重的枷鎖。 第四個反省是由想像建構的秩序,一旦失去人的信仰就會開始崩塌。為了保護身家財產, 所以人們需要有新的方法來保障未來,所以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制度和社會制度。農業 革命讓人能夠開創出擁擠的城市、強大的帝國,接著人類就開始幻想出關於偉大的神靈、 祖國、有限公司的故事,好建立起必要的社會連結。而支撐這些社會連結的基礎就是一種 想像出來的秩序或是虛構神話故事。大家都以為這個世界有著放諸四海皆準、永恆不變的 正義原則(例如階級或平等),但這種不變的原則其實只存在於智人豐富的想像力裡,只 存在他們創造並告訴彼此的虛構故事中。這些原則,從來就沒有客觀的效力,我們是基於 實用的立場去相信,因為當我們都這樣相信時,就可以讓人提升合作效率,打造更美好的 社會。 但我們必須明白想像所建構出來的秩序總是有一夕崩潰的風險,因為這些秩序背後靠的都 是虛構的故事,只要人們不再相信,一切就風雲變色。因此已經明瞭這秘密的統治者就必 須找方法讓人持續相信這些社會秩序。首先,對外的說法絕對要堅持它們是千真萬確、絕 非虛構。永遠要強調,這種維持社會穩定的秩序是客觀的事實,是由偉大的神或是自然律 創造出來的。第二,在教育上也要徹底貫徹同一套原則。從人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要不斷 提醒他們這套由想像建構出來的秩序,要在一切事物融入這套原則,不管是童話、戲劇、 繪畫、歌曲、禮儀、政治宣傳、建築、食譜,或是時尚。 簡單說,有三個原因讓人類不會發現自己是處在想像的秩序裡:第一,想像建構的秩序深 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例如中世紀的貴族總是生活在眾目睽睽之下,總是得注意他人的觀 感和意見,因此他自然會相信個人的價值是由社會階級和他人的看法所決定。但現代大多 數西方人都相信個人主義,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價值,且不受他人看法 的影響。也因此在現代家庭裡,會讓每個小孩有自己的房間,有自己的隱私自主權。第二 ,想像建構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欲望。例如鼓勵多元多樣的浪漫主義與消費主義一拍即合 ,兩者催生了販售各種「體驗」的市場,進而推動現代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第三,想像 建構的秩序存在於人與人的思想連結中。由想像建構的秩序其實並非只是個人主觀的想像 ,而是存在於每個人共同的想像之中,這就是所謂互為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現 象 。而「互為主體性」要能存在,靠的是許多個人主觀意識之間的連結網絡。這樣就算 有某個人改變了想法,甚至過世,對這現象的影響並不大。但如果是這個網絡裡的大多數 人都死亡、或是改變了想法,這種互為主體性就會消失、或是產生變化。歷史上有許多最 重要的驅動因素,都是具有互為主體性的概念,包括法律、金錢、神、國家等。例如「美 元」、「人權」或是「美國」,都是存在於數十億人的共同想像之中,任何一個獨立的個 體都無力撼動這些概念。就算我自己下定決心不再相信美元、人權和美國,也無法造成任 何改變。尤其,在所有人類創造的信念系統中,唯有金錢能夠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不 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也多虧有了金錢制度,才讓人就算 互不相識、不清楚對方人品,也能攜手合作。 總結來說,農業革命讓我們渴求更多、生產更多,專業分工也愈趨細膩,為了保護這一切 心血結晶,智人運用想像建構出一套套的秩序,開始建立大規模的政治和社會制度,也連 帶地出現了各種社會階級制度。現在的我們已經不可能脫離想像所建構出的秩序。每一次 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 活動範圍稍稍加以擴大而已。    3.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 Scientific Revolution 在認知革命之後,人類就一直投入大量的精力希望能找出支配自然界的法則。大約在西元 1500年,歷史做出了最重大的選擇,改變的不只是人類的命運,而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命 運,這就是科學革命的出現。在過去的五百年間,人類的力量有了驚人的成長。人們也愈 來愈相信,可以倚靠投資科學研究來提升人類的能力。 現代科學是一套獨特的知識體系 ,獨特之處就在於公開承認這「整套體系」都對一些「最重要的問題」一無所知。這也使 得它比所有先前的知識體系更具活力、更有彈性,也更有求知欲。這一點大幅提升了人類 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能力,以及創造新科技的能力。 然而很現實地,科學需要的不只是研究本身要有進展,更需要科學、政治和經濟彼此相互 強化。如果沒有政治和經濟組織提供資源,科學研究幾乎就不可能成功。反過來說,科學 研究也為贊助者帶來新的能力,讓他們能夠取得新的資源,而部分就會再用來研發新的能 力。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經費,多半是因為有人認為,這些研究有助於達到某些政治、 經濟或宗教的目的。結果就是科學研究一定得和某些意識型態聯手,才有蓬勃發展的可能 。意識型態能夠讓研究成本合理化,但代價就是它會影響科學的進程表,並且決定如何使 用研究成果。 作者強調有兩股力量特別值得關注: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在過去五百年間,科學、帝國 和資本之間的回饋循環,無疑正是推動歷史演進的主要引擎。 為何是歐洲崛起? 如果歐洲人在1770年對上印度人和中國人並不占科技優勢,為什麼他們能在接下來的短短 一世紀間,讓自己和世界其他地區拉開這麼大的差距?為何這種產軍學組織只在歐洲開花 結果,而在印度無聲無息?為何在英國突飛猛進之後,法國、德國和美國立刻起身直追, 但中國卻是欲振乏力?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作者認為是因為整個社會的想法和組織架構 完全不同。 作者說當時的中國和波斯其實並不缺乏像是製造蒸汽機的科技(當時要照抄或是購買,都 完全不成問題),但關鍵是他們缺少西方的價值觀、共同相信的虛構故事、司法體系和社 會政治結構,這些在西方花了數個世紀才萌生及成熟,就算想要照抄,也無法在一夕之間 內化。以這觀點來看1500年到1850年。雖然這段期間,歐洲對亞洲在科技、政治、軍事、 經濟上並不具有什麼明顯的優勢,但卻是在厚植累積獨特的潛力,直到1850年左右才終於 爆發。而這獨特的潛力就是現代科學和資本主義。一開始,科學和資本主義的思考方式還 沒有什麼明顯優點,但歐洲人就已經習慣順著這兩個理路來思考。所以,等到科技發展成 熟,就像是取之不盡的大礦藏。而科學研究和帝國主義也相輔相成。對當時的歐洲人來說 ,建立帝國就像是一項科學實驗,而要建立某個科學學門,也像是一項建國大業。 現代科學和歐洲帝國的歷史鏈結 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前,唯一蒐集整理這些無數科學發現、從這過程中打造出各個科學學門 的人,就是歐洲各帝國的統治階層及知識菁英。他們共同的出發點就是承認無知,都會說 「我不知道那裡有什麼」。於是他們都很好奇,都覺得有走出去、尋找新發現的必要;而 且他們都希望這樣取得的新知識,能夠讓他們成為世界的主人。因此,歐洲帝國主義之所 以要前往遙遠的彼岸,除了要擴張新領土,也是為了新知識。在十八和十九世紀,幾乎每 一趟從歐洲出發的軍事遠征隊都必定有科學家同行,科學家的目的不在打仗,而是科學研 究。 從十五世紀起,歐洲探險隊繞行了非洲、深入了美洲、越過太平洋和印度洋,在世界各地 建起基地和殖民地的網路。這是全球性帝國的真正首次登場,也是首次出現全球性的貿易 網。歐洲帝國遠征改變了世界的歷史:原本是一些獨立的民族和文化各自發展,現在則整 合成單一的人類社會。 然而,帝國之所以資助語言學、植物學、地理學和歷史學,並不只是為了實用而已。另一 項同樣重要的原因,在於資助科學研究能夠改變帝國子民的思想和意識型態,要讓帝國的 擴張統治合理化、正當化。此外,帝國取得新知之後,至少理論上應該也有益於當地被征 服的民族,讓他們享受到「進步」的好處。例如獲得醫療和教育、修築鐵路和運河,以及 確保司法公正、經濟繁榮。所以有些帝國主義人士聲稱,他們的管理不是毫無節制的剝削 行為,而是利他的舉動,是要照顧這些非歐洲民族。但事實上每個帝國在殖民地上所做的 事情除了橫征暴歛,壓迫與剝削之外,根本無心治理。要評價帝國的所作所為是好是壞, 還得在看另一股潛藏的力量:資本主義。 帝國資本主義的奇妙循環 過去500年間出現了科學革命和關於進步的概念。所謂的「進步」,是在承認我們的無知 之後,認為只要投資進行科學研究,一切就能變得更好。這種關於進步的概念說服了全球 人民,將愈來愈多的信任交付給未來。正是這種信任創造了信用貸款;而信用貸款帶來了 實實在在的經濟成長;正因為有成長,我們就更信任未來,也就願意提供更多的信用貸款 。這形成了現代資本主義的循環基礎。 當資本和政治這兩者的緊密相擁就對信貸市場有深遠的影響。 為了帝國發展,國家開始 為資本家服務,例如1840年的鴉片戰爭,就是最惡名昭彰的例子。當資本家相信如果他們 的外國債務人拒絕償還貸款,女王陛下的軍隊就會去為他們討債,那麼他們投資高風險海 外交易的意願就更高了。王公貴族和銀行家對於探勘探險的潛力,信心大增,也更願意投 入自己的金錢。信用貸款用來資助新發現;新發現帶來殖民地;殖民地帶來利潤;利潤建 立起信任;信任轉化為更多的信用貸款。就這樣產生了帝國資本主義的奇妙循環。所以資 本主義不只左右了近代科學的興起,也影響了歐洲帝國主義的發展。 更進一步的發展,就是西歐發展出一套複雜的金融體系,可以在極短時間內籌措大筆信貸 基金,提供民間企業或政府發展之用。探索征服隊伍如果想取得資金,這套體系的效率遠 超過任何王國或帝國。而從荷蘭及西班牙之間的激烈爭鬥,也可以看出這種信貸體系的新 力量。例如荷蘭這個小國之所以能夠崛起,成功的秘訣就是信用貸款。當時荷蘭人取得了 歐洲新興金融體系的信任(同時,西班牙國王則恣意背叛這些信任),於是比強大的西班 牙帝國更容易取得資金,提供給各支遠征隊。金融家提供荷蘭足夠的信用貸款,讓他們得 以建立軍隊和艦隊;這些軍隊和艦隊讓荷蘭控制了全球貿易路線;這樣一來,就產生了極 可觀的利潤。當時荷蘭還成立的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藉由出售公司股份的方式募資 ,擴大了荷蘭的帝國發展。 科學革命帶動工業革命和消費主義 17世紀蒸氣機的誕生可以說是工業革命的開始。人類終於找到方式可以使用機械來代替人 力。可以說工業革命的核心,其實就是能源轉換的革命。我們已經一再看到每隔幾十年, 我們就能找到新的能源來源,所以人類能運用的能源總量是不斷增加的。那這麼說來,這 世界缺的不是能源,而是「能夠駕馭並轉換成符合我們所需」的知識。而科學革命就是這 追求知識背後的力量。 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種種能源和原料,不僅種類豐富,而且價格低廉,結果 就是讓人類的生產力有了爆炸性的發展。首先引爆、影響也最深的就是農業——第二次農 業革命——工業化生產成了農業的支柱。從前得要靠肌肉力量、或是根本做不到的事情, 現在都由像是曳引機之類的機器接手。由於有了化學肥料(包括氨)、工業殺蟲劑和各種 激素及藥物,無論是農地或是家禽家畜的產量,都大幅躍進。因為農業工業化,釋放出數 十億的人力,有足夠的人力來辦公思考和從事工廠勞動,才開始像雪崩一樣有各種新產品 傾瀉而出。而這些產品需要有人來購買,因此也催生了消費主義。 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要善待自己、更寵愛自己。 購物已成為人類最喜愛的消遣,消費性產品也成了家人、朋友或配偶之間不可或缺的中介 。而肥胖這件事,可說是消費主義的雙重勝利。一方面,如果大家吃得太少,就會導致經 濟萎縮;另一方面,大家吃多了之後,就得購買減肥產品,再次促進經濟成長。 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 投資」,而我們這些其他人的最高指導原則,則是「購買」。大多數人都能輕鬆達到資本 暨消費主義的理想。想要進入這種新倫理所承諾的天堂,條件就是有錢人應當繼續貪婪下 去,把時間投入賺更多的錢,至於一般大眾則是要盡情滿足自己的欲望和熱情,想要什麼 就買什麼。 原本所謂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認為資本(capital)與財富(wealth)有所不同 。資本指的是投入生產的各種金錢、物品和資源。而財富指的則是那些埋在地下或是浪費 在非生產性活動的金錢、物品和資源。 一開始,資本主義只是關於經濟如何運作的理論 。這套理論不僅描述了整件事會如何運作,也提出相關的規範。但現在資本主義的影響範 圍逐漸超越了單純的經濟領域,現在它還成了一套消費倫理,告訴我們該有怎樣的行為、 該如何教育孩子、甚至該如何思考問題。 工業革命造成了社會革命:家族與地方社群的崩潰 在工業革命之前,多數人的日常生活都不脫三大傳統框架:核心家庭、大家庭,以及當地 的密切社群。認知革命和農業革命並沒有改變這一點,只是讓不同的家族和地方社群結合 ,形成部落、城市、王國和帝國,但家族和地方社群仍然是所有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結構單 位。工業革命的出現,不過花了短短兩世紀左右,就把這些單位粉碎成了原子。許多過去 的家族功能和地方社群功能,現在都被國家和市場取代。在1750年左右,如果一個人失去 家族和地方社群的保護,幾乎必死無疑,不僅沒有工作、沒有教育,生病痛苦時也得不到 任何支持。工業革命以後讓市場取得強大的新力量,讓國家有了新的通訊和交通工具,更 讓政府有了一大批辦事人員、教師、警察和社工可供差遣。國家和市場的權力不斷擴大, 也不斷削弱家族和地方社群過去對成員的緊密連結。國家開始派出警察,制止家庭家族裡 的私刑,改用法院判決取代。市場也冒出更多小販和商人,讓各地悠久的傳統逐漸消失, 只剩下不斷汰換的流行商業文化。國家會給你食物、住房、教育、保健、福利和就業機會 ,會給你退休金、保險和醫療。這時候,你不需要家族和地方社群也能活下去。 國家同樣也愈來愈介入家庭關係,特別是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現在,父母有義務送孩子接 受國民教育。如果父母特別愛辱罵孩子或有家暴的情形,就可能被國家限制權力,甚至可 以把父母關起來,將孩子送到寄養家庭。 科學革命帶來生物學革命 現在,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裡,科學家正在改造各種生物。這是人類首次能超越天擇的界 線,開始挑戰神的創造力。天擇的法則開始出現破口,而由智慧設計(intelligent design)的法則趁隙而入。 在農業革命時期,雖然智人可以透過選擇育種(selective breeding)來抄捷徑,加速天 擇(自然選擇)的進程,但如果想要加入的特性並不存在於野生雞隻的基因池裡,就仍然 無能為力。在某種程度上,智人與雞之間的關係,就和一般常見而自然的共生關係十分相 似。智人等於是對雞隻施予了特定的選擇壓力,讓又肥又慢的雞特別能夠繁衍下來;就像 蜜蜂採蜜授粉的時候,也是對植物施予了選擇壓力,讓花朵色彩鮮豔的品種更能生生不息 。但現在基因工程的發展讓科學家們 可以打破天擇的法則。例如2000年巴西的生物藝術家卡茨 (Eduardo Kac) 就創造了一隻 發著螢光綠的兔子,名叫「阿巴」(Alba)。牠就是智慧設計下的產物。 目前有三種方式可能讓智慧設計取代天擇:生物工程、半機械人(cyborg)工程與無機生 命(inorganic life)工程。所謂生物工程,指的是人類刻意進行在生物層次的干預行為 ,例如植入基因,目的在改變生物的外形、能力、需求或欲望,以實現某些預設的文化概 念。半機械人工程則是結合生物組織(或器官)與機械構造,創造出半機械人。例如為人 類裝上機械手臂就是一例。從某種意義上,現代人幾乎多多少少都是半機械人,用各種硬 體設備來輔助我們的感官和能力,像是眼鏡、心臟起搏器、義肢,甚至還包括電腦和手機 。最革命性的就是要建構一套直接的大腦──電腦雙向介面,讓電腦能夠讀取人腦的電訊 號,同時輸回人腦能夠瞭解的電訊號。舉例來說,在這種情況下,半機械人就能夠取得他 人的記憶。就算從來沒聽說過另一個人、沒看過他的自傳、也不是靠著想像,卻能夠直接 記得他的記憶,就像是自己的記憶一樣。而且,這裡的他人可能是男、也可能是女。 現實生活裡,今年四月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也是腦機介面公司 Neuralink 的創辦人,才雄心勃勃地宣布即將進行人體實驗階段,要透過一種腦內晶片, 將大腦活動連結至電腦,將有於解決大腦及脊椎損傷。Neuralink打造腦晶片的用意,主 要是希望能更深入了解大腦,想要知道如何解決因先天缺陷,或是後天傷害影響,造成的 大腦受損,例如協助因腦部受損影響肢體行動能力,甚至影響語言表達或記憶的病況。 此外,馬斯克也強調此項晶片也能應用在脊椎神經修護,藉此協助因脊椎神經元受損的患 者恢復行動能力,甚至未來更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直接透過腦晶片「溝通」,而非透過說話 、寫字等溝通模式。Neuralink發展願景更希望讓人腦能與人工智慧結合,藉此讓人腦能 藉由數位化「升級」,甚至可以備份記憶,並且像電影般將記憶移轉到其他載具,例如全 新軀體或機器人。他自己在七月時還曾表示已經將個人大腦資料上傳至雲端,還曾與虛擬 的「自己」進行交談過。 而最後的無機生命工程就是創造出完全無機的生命,像是能夠自行獨立演化的電腦程式和 電腦病毒。目前有在進行的就是 「基因程式設計」(genetic programming):這種程式設 計模仿基因遺傳演化。許多程式設計師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能創造出一組能夠獨立於創造 者、完全自行學習演化的程式。另一種是 「藍腦計畫」(Blue Brain Project):希望能 用電腦完整重建一個人腦,用電子電路來模擬大腦中的神經網路。計畫主持人表示,如果 能有足夠的經費,大約只要十到二十年,就能在電腦裡建構出人工大腦,而且語言及舉止 就像是正常人一樣。 我們可以說如果未來生命將由智慧設計來操控,那麼到這之前為止的人類歷史就能夠有新 的詮釋:從認知革命開始,這是一個漫長的實驗和實習的過程,最終是要讓人類徹底改變 生命的遊戲規則。未來,全能的創造者不是上帝,而是人類。 現在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 作者在書的最後反省了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什麼是幸福快樂?我們真的更幸福了嗎? 在過去的五百年間,我們已經見證了一連串令人驚嘆的革命。從雪維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 印,到阿姆斯壯踩上月球的腳印,地球在生態和歷史上,都已經整合成單一的領域。經濟 呈現指數增長,今日人類所享有的財富,在過去只有可能出現在童話裡。而科學和工業革 命也帶給我們超人類的力量,以及幾乎可說無限的能源。不僅社會秩序完全改變,政治、 日常生活和人類心理也徹底改觀。只不過,我們真的更快樂了嗎?我們有辦法說是認知革 命前的人比較幸福還是現代的我們比較幸福嗎? 目前大多數的意識型態和政治綱領,雖然都說要追求人類的幸福,但對於幸福快樂的真正 來源為何,卻還是不明就裡。 一般來說,我們會運用能力來減輕痛苦、滿足願望,所以 我們想必過得比中世紀的祖宗來得快樂,而他們又一定比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來得開心 。 尤其是這些震古鑠今的成就,還包括讓暴力事件大幅降低、大型國際戰爭幾乎已經煙 消雲散,而且大規模饑荒也幾乎不再發生。這種進步論的主張會認為我們現代人是比較幸 福的。 但反對進步論的人,就會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他們認為,這種進步論是有些問題的。正 如我們所見,新的傾向、行為和技能不一定會讓生活過得更好。他們認為人的能力和幸福 之間正好是負相關。權力使人腐化,人類有了愈來愈多的能力之後,創造出來的是冷漠的 機器世界,並不符合人類實際的需求。人類的演化,是讓我們的思想和身體符合狩獵採集 生活。因此,無論是轉型成農業、或是後來再轉型到工業,都是讓我們墮入不自然的生活 方式,讓我們無法完全實現基因中固有的傾向和本能,也就不可能滿足我們最深切的渴望 。 快樂該如何計算? 一般對於快樂普遍接受的定義是「主觀感到幸福」。依照這個觀點,快樂是一種個人內在 的感受,可能是因為當下直接的快感,或是對於長期生活方式的滿足。 哲學家邊沁 (Jeremy Bentham, 1748-1832) 在他1798年出版的《道德與立法原理》一書 中,詳細地闡述了古典效益理論的基本要素,這是效益主義第一次得到明確的表達。邊沁 的效益主義以「效益原則」為道德基礎。「效益」就是受牽涉者的「快樂」。當行為傾向 於增加「效益」,而不是減少「效益」,就是「對」。計算效益數量與行為傾向方面,邊 沁提出七個指標:「強度」、「持續時間」、「確定或者不確定」、「鄰近或者遙遠」、 「產度」、「純度」與「廣度」。「強度」、「持續時間」、「確定或者不確定」、「鄰 近或者遙遠」屬於快樂或痛苦的特徵,用來計算個人的快樂或者痛苦數量。雖然這是關於 道德的理論,但這也是第一次有哲學家正面地提出我們該如何計算快樂,這種主觀感受。 不過在社會科學發展之後,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改採用問卷和統計的方式來直接詢問受試 者。社會科學家做的是發問卷調查主觀幸福感,再將結果與財富和政治自由等社經因素結 合。至於生物學家的做法雖然也用一樣的問卷,但結合的是生化和遺傳因素。他們得出的 研究結果令人大感震驚。 生物學家認為,我們的心理和情感世界,其實是由經過數百萬年演化的生化機制所形塑。 所有的心理狀態(包括主觀幸福感)並不是由外在因素(例如工資、社會關係或政治權利 )來決定,而是由神經、神經元、突觸和各種生化物質(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催產素) 構成的複雜系統而定。我們能夠快樂的唯一原因,就是身體內發出快感的感官感受。人體 的內部生化系統似乎就是對快樂多所限制,只會維持在恆定的水準。所以不難想像,人類 演化的結果,就是不會太快樂、也不會太痛苦。我們會短暫感受到快感,但不會永遠持續 。遲早快感會消退,讓我們再次能夠感受到痛苦。那些生化機制天生開朗的人,一般來說 都會是快樂和滿足的人。 而社會科學方面的研究帶來一項耐人尋味的結論:金錢確實會帶來快樂,但是有一定限度 ,超過限度之後的效果就不那麼明顯了。另一項有趣的發現是:疾病會短期降低人的幸福 感,但除非病情不斷惡化,或是有持續不止的疼痛,否則疾病並不會造成長期的不快。目 前看來,對快樂與否的影響,家族和地方社群要比金錢和健康來得重要。那些家庭關係緊 密、社群互動良好的人,明顯比較快樂。而家庭機能失調、一直無法融入某個社群的人, 則明顯比較不快樂。其中,婚姻又是特別重要的一項因素。多項重複研究發現,婚姻美好 與感覺快樂,以及婚姻不協調與感覺痛苦,分別都呈現高度相關。而且,不論經濟狀況或 是身體健康如何,情況都是如此。 作者哈拉瑞在最後總結說我們就得考慮一種可能性。快樂並不在於任何像是財富、健康、 甚至社群之類的客觀條件,而在於客觀條件和主觀期望之間是否相符 。一切順遂的時候 ,我們的期望跟著膨脹,於是就算客觀條件其實改善了,我們還是可能不滿意。而在諸事 不順的時候,我們的期望也變得保守,於是就算又碰上其他的麻煩,很可能心情也不會更 低落。雖然過去兩世紀間,人類在物質條件上有了大幅改善,但因為家庭崩潰、社會失調 ,所以兩者的作用很可能互相抵消。如果真是如此,現在的人並不見得比1800年更快樂。 就像千年之前,先知、詩人和哲學家早就說過的,最重要的是知足,知足就能常樂,而不 是一直想要得到更多。關於這個結論我也是深感贊同。 讀後心得 從上面這樣一路看下來,我們可以知道從科學革命開始的這五百年,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 的變化。科學革命為人類帶來快速進步和全球化的經濟繁榮,讓我們擁有上帝的力量,但 同時也帶來毀滅。書中還有一個部分提到關於金錢、帝國、宗教如何讓人類開始形成一統 的「全球文化」,這裡指的是幾乎所有人類都接受同一套地緣政治體系(整個地球劃分為 國際公認的近兩百個國家),使用同樣的經濟制度(就算是地球上最偏遠的角落,也受到 資本主義市場的形塑),採用一樣的法律制度(至少在理論上,人權和國際法放諸四海皆 準),也接受同樣的科學體系。不過這裡我就略過不談,讓大家自己去發掘。 這邊我想特別點出作者的哲學反省——我認為這也是我們現代人都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 首先是作者說農業革命是史上最大騙局。因為人們以為從事農業後可以獲得比採集社會更 多的保障和自由,結果沒想到反而要工作的更辛苦,付出更多時間,還要被綁在土地上, 失去了自由。其實直到現在這個問題還是一直存在,經過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我們發明 了許多智慧型家電和電腦程式要來自動化一些繁瑣的工作,理論上我們應該更自由了,有 更多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嗎?但怎麼還是被金錢和工作給綁架了?其實,仔細 想想這不是農業,也不是機械的錯,而是我們自己的慾望所造成的。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 的,當一項項的慾望都被滿足後,被養大的胃口是要如何能接受清粥小菜的食物呢?人心 的慾望剛好被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給激發,從此為了供養無止境的慾望只好讓自己成為跑 個不停的倉鼠。所以我的回應是:不是農業革命騙了你,而是人的慾望騙了自己。人的時 間和資源都是有限的,要作個聰明人就要懂得判斷在自己有多少資源的條件下,什麼才是 值得追求的東西。懂得做取捨,才能讓自己真正的享受到生活的自由。 作者後來還有出了兩本書《人類大命運》和《21世紀的21堂課》都是這本書的延伸。在《 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以他「先見之明」的睿智,為我們預示了未來簡史。在《21世紀的 21堂課》則關注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攜手之後,科技為社會帶來的巨大顛覆與重塑。在世 事紛紛擾擾之際,我們應該思索、也應該教導孩子的21項核心課題。如果對作者的反思有 興趣,也很推薦一讀。當然我之後也會在把這些書的心得整理上來,敬請期待! -- 「哲思饗宴」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hilosymposium 誠摯地邀請您來參加一場閱讀與思考的饗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8.169.127.83 (法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64018530.A.0AC.html
rtoday: 推推 09/24 19:27
a0722341: 推 09/24 21:05
ameliein: 推 09/25 00:01
syunysi: 溫馨提醒:原著11年前出版,一些人類演化的資料已過時 09/25 08:40
xthumba34153: 樓上那有近幾年推薦的相關書籍嗎? 09/26 13:20
cg6311: 推槍炮、細箘與鋼鐵,這本講的更深 09/30 13:24
sj113654: 很精彩的心得 感謝分享 10/01 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