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ook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書名:《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15週年暢銷紀念版 原文書名: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作者: 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 翻譯:廖月娟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10/29 部落格圖文好讀版: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2022/11/16/collapse/ 你好奇過歷史上曾經輝煌的古文明是怎麼消失的嗎?像是柬埔寨的吳哥窟、叢林中的馬雅 城或矗立在復活節島的石雕巨人等,建造這些雄偉建築的人都去哪了? 小時候我就對這些消失的古文明很有興趣,像是金字塔到底是怎麼建出來的?當時的人真 的有能力可以蓋出這樣宏偉的建築物?是怎麼做到的?到現在都還印象很深,很久起前我 曾經讀過一本書[[《上帝的指紋》]] (Fingerprints of the Gods ) (1995) ,更對裡面 提到的那些消失文明的建築和科技感到著迷,一度還想過要去當考古學家。不過,當不成 考古學家也沒關係,告訴自己將來有朝一日能親自走過這些古文明遺跡也算是完成個夢想 心願了。(題外話,最近Netflix 上了《上帝的指紋》作者葛瑞姆‧漢卡克 (Graham Hancock) 製作的紀錄片《遠古啟示錄》,提到了很多最新的考古研究,不論你相不相信 他的理論都值得一看,推薦給也喜歡考古學的朋友) 2014年我終於有機會收集到我人生的第一個世界七大奇蹟--馬雅的金字塔。奇琴伊察金字 塔 (Chichén Itzá) 是馬雅文明最後的大型建築,也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瑪雅金字塔 之一,其他除了旁邊的球場還完整,其他的宮殿和天文台等建築都只剩下地基和殘柱。在 參觀的時候,一方面驚嘆當時的文明發展,另一方面也感嘆它的消逝。一直很想知道它是 怎麼滅亡的,也好奇如果這文明一直延續到現在又會如何呢?《大崩壞》這本書就是從目 前我們能找到的考古證據來推論這些文明消失的原因。根據他的研究,這些曾經繁榮鼎盛 的文明殞落、滅亡,走上毀滅之路,終極的原因是他們面臨到生態性的毀滅。 這本書的作者是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 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其成名代表作,主要是探討人類 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今天要來談的是在2005年出的第二 本書《大崩壞》。這本書要反過來談那些原因會造成一個文明的崩壞。有趣的是本書的英 文副標題是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繁體版的翻譯是「人類的明天 ?」但我覺得這翻譯沒有抓到作者的重點。這句話直翻是「社會如何選擇失敗或成功?」 更清楚地表達出作者的關心:你會怎麼選擇我們人類的命運?這隱含的意思是作者認為我 們的未來掌握在我們的手裡,我們是有決定權的。現在他把崩壞的原因告訴大家了,冀望 大家在明瞭了這些文明最後滅絕的危機與模式後,可以明智地去避免。我們是有能力去避 免那些會造成滅亡的原因,選擇可以讓文明永續發展的方法,但重點是我們願意去執行嗎 ? 作者就是要透過本書反思現代之處境,身處在21世紀的我們,文明科技已發展到前史未有 的高度,但諷刺的是我們過度開發和濫用地球資源的結果是現在面臨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 的反撲。未來二十五年內,維繫地球生態的熱帶雨林可能被砍伐一空。 未來幾十年內, 海洋魚類將被捕撈一空,甚至滅絕,石油和天然氣儲量也將用盡,光合作用的能力也將到 達極限。 未來五十年內,全球暖化情況將使洪水、颶風等天災發生機率大增;許多野生 動植物物種將瀕臨絕種,甚至永遠滅絕。這些環境問題與資源短缺猶如定時炸彈,不到五 十年勢必引爆!更可怕的是,不同過去,現在是全球化的世界,任何一個社會毀滅,都會 使其他社會受到衝擊。當一個社會的人口、資源消耗和廢物累積都到達頂峰,對環境造成 的衝擊超過環境所能承載的極限,社會就會盛極而衰,迅速走上衰亡的末路。所以別以為 他國的問題很遙遠,不關我的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巴西要發展經濟大量砍伐雨林,美國 、歐洲、澳洲等地層出不窮的森林野火,溫熱帶地區不斷出現的洪災和颶風或乾旱,這些 生態性的毀滅,不是預言,而是正在發生。 了解了這些事實後,我們該怎麼辦?難道就眼睜睜地看這世界走向滅亡嗎?不,作者一方 面過古今社會的對照與比較,告訴我們哪些是當今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要我們記取教訓 ,但另一方面也是要我們心生希望,告訴我們還有機會可以扭轉局勢。他認為我們能掌控 自己的命運,關鍵在於我們面對環境問題的應變能力。21世紀不應是文明的盡頭,如果我 們立即行動,人類社會可以不走上崩壞之路!書中也舉了一些克服生存威脅,延續下來的 文明來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才好。 延續《槍炮、病菌與鋼鐵》放眼全球的觀點,本書也一樣環遊世界,在書的第二部分先從 史前時代玻里尼西亞人在復活節島發展出的文化、美洲阿納薩茲印第安部落所締造一度輝 煌的文明、馬雅文明的殞落,乃至中古時期維京人在格陵蘭的繁華與凋零等,探索其崩壞 的終極因。書的第三部分把目光放到現今,討論盧安達和海地發生的悲劇,但同時也指出 某些地方如何成功扭轉頹勢,像是新幾內亞高地、蒂科皮亞島、日本等因為採取了「下而 上」或「上而下」的策略來克服生存威脅。 在這本書裡作者歸納出社會敗亡的五大因素,即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人口成長速 度過快、與貿易夥伴關係生變,以及來自敵人的壓力。所以我就將從這五點切入來看作者 的論述。讓我們洞視過去人類社會的不幸,避免同樣的噩運降臨在我們身上。 同樣地, 這本書也有國家地理雜誌拍的紀錄片,搭配一起看,能有更清楚的了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nUe63N7AJM&t=172s
什麼是崩壞? 作者對「崩壞」(Collapes) 的定義是指某一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口驟減,以 及/或者政治、經濟、社會複雜度急劇下降 。歷史上符合這樣定義的文明有現代美國境 內的阿納薩齊印第安部落和卡霍基亞酋邦、中美洲的瑪雅、南美洲的莫切和蒂瓦納科、歐 洲的希臘邁錫尼和克里特島的米諾斯、非洲的大辛巴威、亞洲的吳哥窟和印度河流域的哈 拉帕,以及大洋洲的復活節島。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主張那些人類文明的神祕荒廢,至少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生態破壞:人 類一味破壞自身社會所仰賴的環境資源,因而自食惡果。近幾十年來,考古學家、氣象學 家、歷史學家、古生物學家和花粉學家等專家的發現證實了這的確是無意間造成的生態滅 絕。但其實任何族群都可能落入過度開發環境資源的陷阱,這要歸因於一些普遍存在的問 題--「公地悲劇」[[《思考的藝術》讀後心得:擺脫思考泥淖#6. 公地悲劇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看似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 因為資源是由大家共享的,所 以很難建立自我節制的共識。(關於公地悲劇的詳細說明可參考《思考的藝術》讀後心得 :擺脫思考泥淖)。另一方面,生態系統非常複雜,即使是生態學家也常常無法預測人類 干擾行為造成的結果,等到我們發現情況嚴重時,往往就來不及了,就像復活島上的島民 ,到最後不得不把島上的樹砍乏殆盡。當最後一棵樹倒下時,他們心中又有何想法呢? 戴蒙歸結過去人類社會對環境的破壞主要可分成8種——森林濫伐和生物棲息地的破壞、 土壤問題(包括侵蝕、鹽鹼化和肥力流失)、水管理問題、過度放牧、過度捕撈、新物種 引進並影響本地物種、人口膨脹,以及平均每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漸增,這8種問題 的相對重要性因情況而異。不過這些行徑走到極端就像是自掘墳墓,導致人類社會不知不 覺走上毀滅之路。 最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人口膨脹迫所帶來的影響!因為人們實行精細化農業生產(如實施灌 溉、一年兩熟制、梯田耕作),擴充套件土地利用範圍(從首選的優質土地擴充套件到邊 緣土地),以餵飽越來越多的人口,但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養不起那麼多人時,社會必然 遭遇一系列衝擊,包括食物短缺、饑饉,太多人為爭奪有限的資源而爭戰連連,群眾則因 大失所望而奮起推翻精英階層的統治。 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除了上述8種,還新增了4種: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有毒化 學物品在環境中沉積、能源短缺,以及地球的光合作用能力已被發揮到極限。現在地球人 口已逼近70億大關,即使是今天最富有、科技最先進的社會,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和 經濟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不可小覷。雖然現代科技很強大,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剝削不 但加速情況的惡化,而且已成為全球性問題,因此可能導致全球性崩潰。 這邊就得談到 「進步」的兩面刃。強大的科技(此處是指科技帶來的正面影響)、全球 化、現代醫學的進步,以及我們對古老文明和現代社會有較多的認識,這些面向會使我們 面臨的風險降低,但另一個角度來看「進步」,科技帶來的意料之外的負面影響、全球化 (導致牽一髮而動全身,即使是偏遠的索馬利亞的崩潰,也會影響美國和歐洲)、數以百 萬計的人口(很快就達到數十億)沒有現代醫藥就難以活下去,以及現代人口的暴增等也 增加了崩潰的風險。這個關於人類文明的「進步」這到底是好還是不好的哲學問題,也出 現在《人類大歷史》這本書中。有興趣的可參考我之前寫過的讀後心得[[《人類大歷史》 讀後心得:回顧智人發展史,重新面對現代生活的挑戰]]。 五大分析架構 戴蒙在這本書裡跟《槍炮、病菌與鋼鐵》的寫法相同,同樣採取比較研究法,來了解人類 社會如何因生態環境破壞而走向崩潰。都是以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科學家等學者所累積 出來詳細的資料為基礎。他比較許多過去和現在的人類社會,它們在生態環境的脆弱性、 與鄰近社會的關係、政治制度等因素,最後要找出可以影響變數是人類社會經歷浩劫的結 果是崩潰還是倖存的變數。 作者認為分析任何社會環境崩潰的案例時都可從這5點出發,其中4點是:生態環境的破壞 、氣候變化、強鄰威脅,以及友鄰的支援 ,最後第五點是社會成敗的關鍵,它就是面對 環境問題時一個社會的應變力 。 當然,作者要強調:氣候變化、敵對的鄰邦或友善的貿易伙伴不一定是一個社會走向崩潰 的影響因素;同樣地,環境破壞也不一定是一個社會走向崩潰的關鍵因素。我們不能斷言 所有社會走向崩潰的禍首都是環境破壞。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一個社會的崩潰不 但可能牽涉環境因素,有時也和氣候變化、敵對的鄰邦、友善的貿易伙伴以及社會的應變 能力有關。 以下就是對這五點的詳細說明。 1. 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生態環境的破壞程度以及是否可逆,部分取決於人的屬性(例如人類每年在每一英畝土地 上砍伐的樹木數量),部分取決於環境的屬性(例如每年在每一英畝土地上有多少幼苗能 發芽,幼苗的生長速度有多快。從原則上來說,這可能是居民恣意妄為的結果,可能是因 為其環境的某些層面特別脆弱,也可能兩者皆有。在書中所舉的每一個例子都有嚴重的生 態破壞的問題。例如復活節島(第二章)可以說是一個純粹因生態崩潰而毀滅的例子。全 面的濫墾濫伐引起戰爭,導致貴族統治階層被推翻,著名的巨石人像傾圮,島上的大量居 民也最終滅絕。生態破壞可分為八個面向: 森林濫伐和生物棲息地的破壞: 這一項可謂是最嚴重的因素。因為木材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資源,是很多基礎建設的材料 和文明發展的能量來源,像是蓋房子、造船、煮飯、燒陶、冶煉金屬、製造鐵器工具等都 需要木材。如果將森林砍伐殆盡,而地力又無法即時生長出足夠使用的木材,不但失去了 原料來源,也破壞的其他生物的棲息地,會在成糧食的來源大減,結果就是自取滅亡。例 如曼加雷瓦島民為了種植作物,將內陸山丘的森林砍伐殆盡,動植物棲息地因而遭到極度 破壞。因為沒有樹木就不能打造獨木舟,沒有獨木舟就難以出海捕魚,也無法跟鄰近的島 嶼貿易。結果島上居民只能困在島上為了搶食,自相殘殺。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復活島、 冰島、格陵蘭島等地。這些島嶼在人類剛到達的時候都還有很茂密的森林和草地,現在都 看不見大型的樹木。 土壤問題(包括侵蝕、鹽鹼化和肥力流失): 位於宏都拉斯西部的馬雅科潘城遺址,科學家對谷底建築的地基進行考古挖掘,發現這裡 的土壤在8世紀堆積了很多沉積物,顯示山坡已有土壤侵蝕的問題,或許土壤肥力已經流 失。丘陵貧瘠的酸性土壤被沖刷到河谷,覆蓋了原來肥沃的土壤,河谷的作物產量因而降 低。最後,古瑪雅人不得不放棄丘陵地。 而造成土地侵蝕的原因就是因為要擴大耕地, 丘陵樹木被砍伐殆盡,下面的土壤就得不到保護。 澳大利亞西南部小麥種植區是世界旱地鹽鹼化最嚴重的例子。由於土壤鹽鹼化,小麥種植 區已不斷縮小,預計在接下來的20年內,將有1/3的土地會成為不毛之地。土壤鹽鹼化給 澳大利亞經濟帶來三個層面的損失。首先,很多農地(包括澳大利亞原來最有價值的土地 )生產力變得低下,無法種植作物或飼養牲畜。其次,有些鹽分會滲入城市自來水系統。 最後,鹽分還會損害道路、鐵路、機場、橋樑、水管、熱水管道、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汙 水處理系統、家庭電器、工業裝置、電力、電信線路和水處理廠等,造成的損失更超過前 面兩個層面。 水管理問題: 例如馬雅的所在地可被稱為是熱帶雨林區,但是水資源問題在馬雅很嚴重。考古發現許多 城市並沒有建在僅有的幾條河流旁邊。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尤卡坦半島大部分地區的地質是 屬於喀斯特地貌,地表下多為海綿狀多孔的石灰岩,雨水會直接流入地下,很少能在地表 存積,只能依靠深層天坑或深層洞穴汲取地下水。而更糟的是,南部地區地表與地下水位 相差太大,人們無法通過天然井或者人工井獲取地下水,所以一遇到嚴重的旱災就會無法 生存。又或者像澳大利亞是淡水最少的大陸。澳大利亞僅有的淡水大都供應人口稠密區的 飲水或用於農業。除了水量不足、取用不易,澳大利亞淡水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水質不佳, 因為有毒物質、農藥和鹽分會從河川上游流到下游的城區和農業區。 過度放牧: 很多地方其實不適合放牧,如果過度飼養就會造成地利衰竭。例如維京人在冰島和格陵蘭 島的生計主要靠放牧(飼養牲畜)和捕獵野生動物,但其環境很脆弱,植被很容易被破壞 且不易再生。但是但因為文化因素影響,他們堅持飼養牛、山羊和綿羊等家畜。結果就是 冰島大多數原生的樹木和植物消失了,約有一半的土壤受到侵蝕,現在卻已寸草不生,沒 有建築物、道路,人跡杳然,死氣沉沉,有如棕色沙漠。 澳大利亞土地其實也不適合牧羊,起先看起來茂密或經過一番清理後可種出一大片碧綠青 草的草地,但其實土地生產力很低,因此牧羊人只是不斷消耗土地肥力。很多牧場土地就 這樣耗竭,變成不毛之地。 過度捕撈: 許多島嶼國家因為得依賴河川和海洋來增加食物來源,就會面臨過度捕撈的問題。例如英 國人在澳大利亞最初的斬獲來自捕獵海豹和鯨,大量的捕撈下,鯨魚已是瀕臨滅絕的動物 。現在澳大利亞的海產不到幾年便一種接著一種消失。 新物種引進並影響本地物種: 澳洲引進兔子和狐狸對澳大利亞本土的小型哺乳動物影響很大,很多都因此滅絕或數量大 減。例如兔子繁殖速度快會大量消耗掉牧場上的青草,也和其他草食動物爭奪食物。狐狸 則是對這些小型哺乳動物垂涎三尺。 人口膨脹:考古學家越來越清楚地知道,這種前工業化的、以農業為基礎的低密度城市在 潮溼的熱帶比我們想象的更常見。包括9世紀之前瑪雅古典時期南部低地的許多大城市, 比如蒂卡爾和科潘。考古學家以瑪雅遺址的農舍地基數目估算,發現瑪雅古城竟是人口稠 密的都市,人口數量遠遠超出刀耕火種能養活的數量。大約1 000年前的高棉帝國鼎盛時 期,吳哥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其他例子還有西元前4 世紀到12世紀的阿努拉德普勒和波隆納魯沃等斯里蘭卡古城;13世紀緬甸的蒲甘,13世紀 前位於越南的佔婆都城美山,以及1238—1438年泰國的都城速古立;9—10世紀婆羅浮屠 神殿和普蘭巴南神殿周圍的爪哇中心區也可能是其中之一 。從長期來看,這種城市模型 存在明顯不穩定的因素。 平均每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衝擊漸增: 「人均環境影響」是指人均消耗的能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將一個社會的總人口數乘以人均 環境影響,就是社會總體對環境的衝擊。另一種說法是「生態足跡」,指用來生產所需資 源及消化廢棄物所需的土地面積大小。通常發達國家的人對環境的衝擊要比發展中國家的 人來得大,也比過去來得大。 例如瑪雅很多區域的確可見到能提高作物產量的農業建築 工程,如在山坡上修築梯田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溼度,興建灌溉系統,挖河排澇及 修築臺田。吳哥也是有複雜的水利灌溉工程,渠道遍佈,還有大小不一的蓄水池。但是因 為他們在吳哥平原和庫倫山脈的山坡上濫砍濫伐,失去了減緩雨水徑流的植被,強烈的季 風侵蝕了土壤,泥沙被衝進溝渠,暹粒河河道被洪水淹沒。 2. 氣候變化 其實,即使沒有人類的干擾,大自然本身的力量也可能促使氣候變得更熱或更冷、更潮溼 或更乾燥,不同年份之間以及不同月份之間的氣候也可能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其原因可 能是太陽散發出的熱量發生變化、火山噴發導致大量火山灰進入大氣層、黃赤交角的改變 、地表陸地和海洋分佈面積的改變等。最常提到的例子是大陸冰蓋的消長,比如始自200 萬年前的冰期、1400—1800年的小冰期,以及1815年4月5日印度尼西亞坦博拉火山大爆發 後導致的全球性降溫時期。 坦博拉火山的那一次爆發,影響所及包括北美洲和歐洲,氣 候變冷加上作物產量銳減,導致饑饉遍地。於是翌年成了沒有夏天的一年。 戴蒙說瑪雅文明傾頹的重要因素就是反覆發生的乾旱。氣候學家和古生態學家根據對湖泊 沉積物進行放射性碳年代測定所得的資料,得知瑪雅地區從西元前5500—前500年都相當 潮溼。接下來,西元前475年—前250年出現乾旱,這是在瑪雅前古典文明興起之前。西元 前250年之後,由於氣候再度變得潮溼,也許正促進了前古典文明的萌芽與茁壯。但在125 —250年之後,再度出現大旱,前古典時期的埃爾·米拉多爾等城市因此衰頹。之後,氣 候又變得潮溼,古典時期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一一興起。600年左右出現短暫的乾旱,致 使蒂卡爾等城市衰亡。最後,在760年左右,近70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降臨,在800年左右 旱象更達到高峰,科學家因而懷疑這就是瑪雅古典時期走向崩潰的原因。 乾旱的週期可能源於太陽輻射的一些小變化,幾乎每208年就會出現一次。加上尤卡坦半 島降雨梯度(半島降雨量從南到北遞減)南移的結果。乾旱週期達到高峰時,瑪雅地區以 外的史前文明也受到衝擊,如世界上第一個帝國(美索不達米亞的阿卡德帝國)在公元前 2170年崩塌,祕魯海岸的莫切文明在600年左右覆亡,安第斯山脈的蒂瓦納科文明在1100 年左右走向衰敗。 然而自然力量導致的氣候變化,可能是禍,也可能是福。它可能對一個社會有利,而對另 一個社會造成禍害。例如,格陵蘭島的維京人就沒能熬過小冰期的嚴酷考驗,而格陵蘭島 的因紐特人則趁機崛起。無論如何,如果一個社會本身已存在濫用環境資源的問題,再碰 上氣候變化的考驗,就很難走出困境。很多因素都會互動影響,而不是單獨作用,但如果 環境資源遭到破壞加上氣候變化,就會造成致命的打擊。 3. 強鄰威脅 軍事征服通常是一個國家滅亡的直接原因,但仔細去探究,會發現背後都有一些導致社會 逐漸衰弱的因素。生態破壞就是這麼一個根本原因,不過這種遠因常常會被軍事征服等直 接原因掩蓋。不分中外,歷史上很多國家就是因為天災人禍等問題造成社會本身較為虛弱 ,隨後就可能馬上遭到敵人的吞併。例如有關西羅馬帝國衰亡的爭論一直有很多討論和分 析。很多史學家們認為羅馬帝國是面對蠻族多次的入侵,國力日漸不支,終於在476年, 最後一個皇帝遭到廢黜那一年宣告滅亡。 但這是因為蠻族本身變強大了嗎?比如說,人口有了顯著增長,或者有了更嚴密的組織方 式、更多精良武器或馬匹,又或是中亞草原的氣候變得更有利?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可以 說蠻族入侵是羅馬帝國覆亡的根本原因。但也許有另一個可能,就是在羅馬帝國邊境虎視 眈眈的蠻族,其實長久以來並沒有什麼改變,只是等待羅馬帝國因政治、經濟、環境等問 題國力漸衰,伺機而動。若真是如此,羅馬帝國可以說是咎由自取,蠻族只是給了羅馬帝 國致命的一擊罷了。 同樣引發爭論的還有以吳哥窟為首都的高棉帝國,這個帝國是否因為暹邏軍隊的侵略而衰 亡呢? 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否因為雅利安民族的入侵而衰敗?希臘邁錫尼等地中海青銅時 代的文明的崩潰是否源於海上民族侵略?關於這些文明的消逝,其實都可以在追溯到當時 的生態環境一併作考量。在這本書的後記裡,戴蒙就有補充到關於高棉帝國消逝的原因, 跟生態因素脫不了關係。 4. 來自友鄰的支援減少 這和第三點的強鄰威脅日益嚴重剛好相對。大多數社會對友善的鄰邦都有某種程度的依賴 ,如果一個社會的貿易伙伴因為某種原因萎靡不振(比如因為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無 法繼續供應重要物資或是兩者之間文化紐帶中斷,那麼這個社會也會受到影響。最明顯的 例子就是皮特肯島和亨德森島, 其命運其實與幾百英里外的貿易伙伴曼加雷瓦島相系。 當曼加雷瓦島的生態環境經過長時間破壞,不但自身難保,也使皮特肯和亨德森這兩個島 嶼受到牽連。 5. 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 即使面對類似的問題,不同的社會總有不同的應對之道,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 社會的應變能力取決於其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以及文化價值觀,這些制度和價值觀會 影響到這個社會是否去解決問題(甚至是否嘗試去解決問題)。在書中最明顯的對比就是 格陵蘭島上的維京人和因紐特人,前者最後消失,而後者還一直繁衍到現在。 格陵蘭的 維京人因為受到母國傳統,歐洲本位的思想影響,他們的自我認知是:奶農、基督教徒、 歐洲人。因此他們堅持要在格陵蘭島上畜牧,尤其是養牛,並且花費大量的財力在蓋教堂 ,實行封建制度,結果他們過於保守的生活型態,鄙視歐洲人以外的異教徒不願意和因紐 特人交流和學習他們的生存之道,造成生活的窘境——當樹木砍伐殆盡後,沒有材火可用 ,不能蓋房子、取暖,照明也成了問題,更無法造船出海。反觀因紐特人懂得用雪塊建造 冰屋用於居住,用鯨脂或海豹脂作為燃料,同時解決了照明問題。他們以海豹皮覆在船的 支架上做成小皮艇,還用同樣的材料來製作一種叫作「烏米亞克」的大皮艇,可用於出海 捕鯨。 另一個現代例子是海地和多明尼加。這兩個國家位於同一個島上--伊斯帕尼奧拉島 (Isla de la Espanola)。海地位於島的西半部,東半部則是多明尼加,兩個國家在初始 有很多共同點:都是窮國,同樣有被殖民的歷史;政治腐敗、政府效能不彰;衛生條件惡 劣、農業生產力不如溫帶國家等。起初島嶼兩邊都有茂密的森林,綠意盎然。後來分據島 嶼兩邊的國家幾乎都把樹砍光了,但是海地那邊更嚴重。因為兩邊政策的不同,至今多明 尼加的森林覆蓋率仍有28%,擁有美洲最完整也是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而海地僅剩1%。多 明尼加人均國民收入是海地的5倍,人口密度和人口增長率都比海地低,海地不但是美洲 最落後的國家,也是非洲國家以外世界最窮的國家之一。但其實海地過去比多明尼加更富 有、勢力更強大,曾在19世紀多次大舉入侵多明尼加。這樣的發展不禁讓人好奇怎麼會有 這樣的天壤之別。戴蒙說兩個國家的分歧點是在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差異,尤其在獨立後其 統治者的風格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以多明尼加來說,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其祖先多 半來自歐洲,說西班牙語,對歐洲移民者比較有吸引力,很多移民是中產階級的商人和專 業人士,對國家發展很有幫助。1966年獨裁者巴拉格爾上台後施以鐵腕,禁止所有商業伐 木行為並關閉境內所有鋸木廠,將盜伐視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行為,同時鞏固了多明尼 加的中產階級及其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經濟大幅增長。而另一方面,海地曾是法國的殖 民地,海地人多半是從前黑奴的後裔,說克里奧語,在1804年獨立後海地對移民和投資有 很多限制。在海地脫離殖民統治之後精英階層對家鄉沒什麼認同感,只想通過橫徵暴斂來 累積自己的財富。 當初海地農業的欣欣向榮不過是竭盡森林和土壤資源換來的,只是曇 花一現。現今貧窮的海地無力進口燃料,還是繼續使用木炭,最後一片森林眼看就要消失 。 兩種成功策略:「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然而歷史上還是有國家可以扭轉劣勢,克服環境的障礙。戴蒙舉出兩種成功的策略:「自 下而上」&「自上而下」。這種認識主要是源於考古學家帕特里克.基爾希研究太平洋地 區島嶼的結果。小島上的小型人類社會可以採取“自下而上”的環境管理策略,像是新幾 內亞高地和西南太平洋上地科皮亞島;「自上而下」的策略就適用於中央集權的大型社會 ,像是大型的東加群島、日本和多明尼加。 新幾內亞高地是個極度民主的社會,所有決策都是「自下而上」、由大家不斷討論得來的 ,每一個村落並沒有世襲的村長或酋長等領袖人物,每一個人的地位都差不多。 科皮亞 島因為與世隔絕和面積太小,所以自有人類定居以來,島上只能實行集體決策。島上的酋 長並不是高高在上、統御他人的人,雖然他會負責管理和分配資源,但也像一般島民一樣 ,得在自己的土地、園圃和果園上辛勤勞作,自食其力。 幕府時期的日本因為中央集權,可以「由上而下」開始對缺木危機進行一連串的政策改變 ,像是大規模地復育森林、減少木材的使用、建立詳細的林地管理體系。也推廣吃海產和 降低生育率的方式來減輕農地需求。 那中型社會呢?戴蒙說很可惜在中型島嶼上的傳統人類社會,因為其規模不大也不小,不 管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的管理策略可能都行不通。一方面是因為個人小小的 力量在中型社會裡難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著眼點也難以涵蓋整個社會;另一方面,因為島 嶼不夠大也難形成集權政府。結果通常是各個部落相互競爭,雙雙走向滅亡。 為何人類會以災難性的決策自我毀滅? 研究了那麼多消失了的文明,很多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都很納悶為什麼這麼多已是高度發 展的社會竟會犯下這麼嚴重的錯誤導致滅亡的悲劇發生?雖然個人決策失誤也有關係,不 過群體決策失誤更為複雜且重要,因此戴蒙在此專注在群體決策失誤的面向,提出五種可 能的情況: 1. 無法預見危機: 首先,群體在問題確實來到之前未能預見問題。無法預見問題的原因有好幾個,其中一個 就是沒有經驗,以前沒碰過這類情況,因此不夠敏感。例如澳大利亞引進狐狸和兔子。我 們現在才終於了悟,引進某些物種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另一方面,就算以前已有 經驗,也無法保證社會能預見問題的發生,特別是過去久遠的經驗已經被遺忘。沒有文字 的社會尤其會發生這樣的狀況。第三種情況是因為錯誤模擬。假如新舊兩種情況雷同,採 用過去的經驗倒不失為好方法;但若只有表面相似,則可能帶來危險。錯誤模擬的著名的 悲慘例子就是法軍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修築的馬其諾防線,錯誤地以為一戰時的壕溝戰可 以對付德軍,沒想到德軍因為記取了一戰失敗的教訓,改用坦克為前鋒,成功地繞過了馬 其諾防線,短短六週就擊潰了法軍。 2. 不知不覺 其次,問題來了之後,群體還是沒能察覺問題所在。確實有些問題在萌生之初實在難以察 覺,例如土壤的營養成分不是肉眼能看出來的,只有到了現代通過化學分析才能得知。更 最常見的情況是問題的發生不聲不響、緩步徐行,而且發生的過程存在起伏波動。目前最 顯著的例子就是全球暖化。在常態悄然改變或「景觀失憶」的影響下,人們很難注意到正 在發生的問題,就像鍋裡的青蛙,等到冷水變成沸水,發現苗頭不對,卻為時已晚。 3. 合乎理性的惡劣行為 這種失誤的起因,可歸咎於經濟學家或其他社會科學家所稱的「理性行為」,這是由人們 的利益衝突造成的。也就是說,有些人可能認為他們追求利益並沒什麼不對,即使他們的 行為會傷害到別人。尤其當權者的利益和社會其他人的利益發生衝突時,那些當權者就是 進行決策的人,他不但不必為了自己的行為負責,為了圖謀私利,也根本不顧別人是否受 到傷害。因此即便察覺到問題了,也不想辦法解決。例如瑪雅各城邦的國王和貴族對環境 問題視若無睹,只顧著向農民橫徵暴斂,累積自己的財富、發動戰爭、豎立石碑、互相較 量。至於蒙受損失的多數人,每一個人的損失只有一點點,因此缺乏動機向獲利的少數人 發起挑戰。 例如在1971年之前,蒙大拿州政府並未要求礦業公司在礦區關閉時做好環境清理工作,礦 業公司因而一走了之,含有銅、砷和酸性物質的廢水就滲漏到河流中。雖然蒙大拿州在 1971年通過環境清理法,但礦業公司發現他們只要把寶貴的原礦挖掘出來,然後宣告破產 ,就可以規避環境清理的責任,省下一大筆錢。結果,高達5億美元的環境清理費用全落 到蒙大拿州居民和美國納稅人頭上。又如大多數重要海洋魚類因過度捕撈而到幾乎消失的 程度,如果再不進行干預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另一種利益衝突的情況是所謂的「公地悲劇」。這類問題又與「集體行動的邏輯」和「囚 徒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如大多數重要海洋魚類因過度捕撈而到幾乎消失的程度,每 個國家都不願意減少碳排放,只能放任地球溫度逐年升高。 幾個可能的解決之道,首先就是政府等外在力量的介入,通過強制執行配額的方式來保護 資源。或是資源私有化:將資源分配給每一個人使用,使每一個所有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謹 慎經營。最後一個方法,就是讓每一個使用者瞭解公地的利益在哪裡,擬定一套審慎的配 額辦法讓所有人遵守與執行。 4. 非理性的因素:傳統文化、宗較等價值觀 與前述那些「理性行為」不同的是,有些問題無法解決,涉及社會科學家所稱的「非理性 行為」。例如每個人的心中如果都存有互相衝突的價值觀,就常常會產生這種非理性行為 ,因為他們接受了這種價值觀之後,就未再檢驗這種觀念是否有問題。尤其在核心價值成 為生存的絆腳石之時,是否應該揚棄這些價值?這實在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決定。這樣的選 擇都具有賭注的意味。沒有人知道擁抱核心價值會不會帶來毀滅;反之,也沒有人能斷言 放棄這些價值才能生存下去。心理學家用「沉沒成本效應」來形容類似的特質,例如人們 已經為一個政策(或股票)投入了很多,因此不願放棄。 深植於文化的宗教價值觀常是災難性行為的起因。例如復活節島上樹木的砍伐大都是因為 宗教:巨大的雕像是島民膜拜的物件、精神的寄託,而雕像的運輸與豎立都需要巨大的樹 幹。格陵蘭島上的維京人也在追求基督教的價值觀,將大量的財力花費在建造教堂上面。 信仰宗教固然不錯(至少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帶來了成功),但堅守宗教規範的同時也 阻礙了變通和創新。然而對一個社會而言,或許成敗的關鍵在於知所取捨:知道哪些核心 價值應該堅持,而哪些應該揚棄以應對時代的改變,並代以新的價值 。 還有一些以非理性行為拒絕解決問題的原因,是個人短期和長期動機的衝突導致的。例如 熱帶地區窮苦的農民可能會在珊瑚礁用炸藥炸魚或用氰化物毒魚,只求讓孩子當天有魚吃 ,沒想到珊瑚礁生態會因此不保,以後再也捕不到魚了。這種把焦點放在短期利益的非理 性行為,經濟學家稱為「以未來利益貼現」。 雖然已經察覺問題,但還是非理性地拒絕解決,多半是基於心理因素。在短期的決策過程 中,有一個顯著的現象稱為「從眾心理」。歷史上有不少運用從眾心理的例子:中世紀晚 期,歐洲對十字軍的狂熱;1634—1636年,荷蘭出現「鬱金香熱」。還有一種與從眾心理 類似的「團體決策心理」,心理學家艾爾芬·賈妮斯以「群體育思」為這種心理命名,特 別指一個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小團體,在千鈞一髮之際必須做出決定時的反應 。由於這個 團體承受巨大壓力,迫切需要同伴的支援與認可,因此可能刻意壓抑任何懷疑與批評,看 到同樣的幻覺,倉促達成共識,最後做出後悔莫及的決定。 最後一種非理性因素就是「心理否認」的自我防衛機制:如果某一件事讓你感到非常痛苦 ,你可能會潛意識地壓抑感覺或否認這件事,以避免痛苦,但是這麼做只是掩耳盜鈴,最 後可能還是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經常遭到否認的感覺包括恐懼、焦慮或悲傷。 5. 努力解決問題但行動失敗 這個環節的失誤可能有幾個顯而易見的原因:首先,問題可能過於困難,不是我們現有能 力所能解決的;其次,雖然有解決辦法,但代價太大;最後,我們做的努力可能太少或為 時已晚。例如過去5000年來,格陵蘭島氣候嚴寒,加上資源有限、多變且不可預期,欲建 立長久、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實在是莫大的挑戰。在不適合務農的惡劣環境中,想要建 立長久的農業社會根本是天方夜譚。 另一個棘手的一個問題就是有害物種的引進。有害的外來物種一旦落地生根,通常很難斬 草除根或受到控制。像澳洲政府每年投入大量的經費去處理,仍然無法解決。又如氣候乾 燥的美國西部山區,經常出現可怕的森林火災,如果能利用機械讓下層新生的樹苗不至於 長得太密,並拖走倒下的枯木,就能減少燃料載量,或許還能控制森林火災的問題。然而 ,這種做法花費高得嚇人,不可能大範圍執行。結果就是每年不斷的野火肆虐,並且面積 越來越大。 該如何避免? 在第16章戴蒙總結目前人類社會所面臨到的環境威脅。在自然環境方面就是自然棲息地、 野生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和土壤的問題。森林、溼地、珊瑚礁和海底是重要的生物棲息 地,但目前都遭受嚴重破壞,尤其是森林。森林是木材和其他原料的來源。同時具有「生 態服務」的功能,如保護水源區、使土壤免於侵蝕,而且是水迴圈的重要環節。目前全球 暖化的問題這麼嚴重,除了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造成的之外,另一個主要原因也是因為缺 乏足夠的森林來作調節吸收。 另一方面,珊瑚礁之于海洋,就像熱帶雨林之於陸地,但目前全世界的珊瑚礁約1/3已遭 到嚴重破壞,除了污染破壞珊瑚礁生態外,海水溫度升高也會造成珊瑚礁白化。沒有了珊 瑚礁,海洋生物就沒有了棲息地,人類也就越來越捕不到海鮮魚貨。一些靠海為生的人就 會面臨生存危機。 再來就是人類活動所產生或轉移到各處的有害之物:有毒化學物質、外來物種和大氣氣體 。有毒化學物質如殺蟲劑、農藥和除草劑等對鳥類、魚類和其他動物的危害更是不用說, 老早在6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但在台灣這樣的問題還是沒有被解決。公視「我們的島」有 一集《尋找秋天的聲音》專門在討論這個問題,很推薦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XL0XW4A1fw
面對這些環境問題,首先我們必須要提高社會大眾的環境意識,要有勇氣從長遠的發展來 考量,在危機尚未形成前就先做出大膽、勇敢的決定。例如以壯士割腕的決心捨棄某些價 值觀。這包含我們必須思考哪些價值觀可以繼續留存,適用於新的環境,哪些過去珍視的 價值觀因不合時宜,必須放棄,採用不同的做法。還有重新對自己目前處境進行評估:我 們傳統的消費價值觀和發達國家的生活水平能保留多少。 第二個關鍵就是擬定長遠的執行計畫。因為許多大企業為了經濟發展,不注重環保,最終 的後果只能讓整個社會付出代價。為了要杜絕這樣的事情一再的發生,政府要訂立可實行 的法規,並且有效地監督和執行。社會大眾也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大眾的任務就是在產 銷鏈中找出對他們反應最敏感、最容易施壓的一環去發力。支援有良好環保政策的公司, 讓注重環保的企業能贏過只顧賺錢、不顧環境的公司。 讀後心得 2022年是很不平靜的一年。剛好在2022年的年末,我想以這本書的心得做這一整年的心得 總結。在經過兩年Covid的威脅,好不容易生活要慢慢恢復了,沒想到從年初2月開始烏俄 戰爭,帶動全球的能源上漲和經濟衰退,還有極端氣候造成的暴雨、洪災和野火,小老百 姓的日子越來越難過。深切地感受到地球的居住環境是越來越糟糕,所有書裡寫到的過去 文明衰敗的因素,所謂的天啟五騎士都正在發生:氣候天災、人禍、飢餓、疾病、戰爭。 既然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我們就應該開始採取行動,但無奈人們就是無法拋棄短視 近利,都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了,今年的氣候峰會還是沒有實質的進展,因為 CP27 簽署的具體文件中並沒有提及分階段排除使用化石燃料的字眼。因為戰爭的關係,歐洲各 國又回頭去燒煤,天然氣太貴,人民也回頭燒柴火取暖,不但增加碳排放量,也砍伐的大 量的森林。為了過冬生存下去,我們也無法譴責這些行為。所以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復活 島、冰島上的移民會把最後一棵樹砍下,當時的心情又是怎樣的五味雜陳。 人類總是自豪我們的科技發達,人定勝天!12月14日美國宣布核能融合研究方面取得「重 大科學突破」,首度在實驗中達成重大的150%能量淨增益。這代表將來走向核融合發電機 會越來越高,確實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但目前能看到的只是核融合技術,從技術到發電 還有一段時間,尚無達到示範型電廠程度,專家表示最樂觀商轉時間絕對超過10年。我們 可以撐到那一天的來臨嗎? 現代科技真的可以完全解決我們的問題嗎?還是說,它解決舊問題的速度還比不上製造新 問題的速度?我們耗盡一種自然資源(如樹木、石油或海洋魚類)之後,可能以新的資源 (如塑料、風能或太陽能,以及養殖魚類)取而代之嗎?全球人口增長的速度不是已經在 下降了嗎,我們是否已經致力於將人口穩定在可控水平?過去的社會有哪些成功的解決之 道?如果我們能回答這些問題,或許可以識別目前哪些社會面臨最大的危機,進而防微杜 漸。如果大家不齊心協力的話,那希望一定很渺茫。不過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有這樣的 危機意識,只要我們不放棄,終究是可以挽救局勢的。 -- 「哲思饗宴」https://philosymposium.wordpress.com/ 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philosymposium 誠摯地邀請您來參加一場閱讀與思考的饗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88.169.127.83 (法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671832145.A.AC7.html
hwider: 字好多。印象中,<<人慈>>作者說<<大崩壞>>裡面復活節島 12/24 07:33
hwider: 的故事引用了錯誤的文章而講錯了。 12/24 07:33
viaggiatore: 復活節島那個有近年提出的,只要三條繩索就可以移動 12/24 11:09
viaggiatore: 摩艾的理論出現,而不是居民為了摩艾砍樹導致崩壞, 12/24 11:10
viaggiatore: 另外提出老鼠過度繁殖導致復活節島生態系劇變的理論 12/24 11:12
viaggiator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vES47OdmY 12/24 11:14
viaggiatore: 這樣就能搬移摩艾位置根本不需要大量砍樹。 12/24 11:15
viaggiatore: 這個提論提出在大崩壞出書以後,所以請更新一下知識 12/24 11:16
vivina: 謝謝大家的補充說明,我會再去查復活島最新的資料 12/24 15:03
forcewalker: 復活節島之所以砍樹是因為木材是當時最容易取得也是 12/25 02:08
forcewalker: 最重要的資源,只是樹木的生長抵不過人口增長的速度 12/25 02:10
forcewalker: ,加上它地處偏遠,沒辦法和其他地區交換物資,所以 12/25 02:15
forcewalker: 崩壞其實是可預知的事情,如果復活節島再晚個幾十年 12/25 02:20
forcewalker: 大概島上就真的只剩摩艾像而已了;另外那個用繩子移 12/25 02:23
forcewalker: 動摩艾像的方式,對於中小型摩艾是可以這麼做,但是 12/25 02:30
forcewalker: 大型摩艾像就可能採取滾木的方式來搬移。 12/25 02:33
viaggiatore: 因為三索理論的提出者是採原住民,摩艾是走來的講法 12/25 07:32
viaggiatore: 又仔細考察了摩艾的底部造型和頭部造型,提出三索理 12/25 07:33
viaggiatore: 論,比較小只是因為當地政府不准他們用原本的大摩艾 12/25 07:34
viaggiatore: 來測驗。但這理論完全是由原本大摩艾發展出來的,原 12/25 07:34
viaggiatore: 住民也沒有大摩艾是滾來的講法。底部傾斜角和額頭的 12/25 07:35
viaggiatore: 凹陷造型這個大摩艾也一樣,可以說三索移動大摩艾一 12/25 07:36
viaggiatore: 樣合理。戴蒙德原先的說法只是因為沒有參考更新提出 12/25 07:36
viaggiatore: 的理論,才會講原住民狂砍樹。事實很可能不是這樣。 12/25 07:37
viaggiatore: 如果用滾木移動,大摩艾底部不需要那個傾斜角。 12/25 07:39
viaggiatore: 既然知道樹是重要的資源還會瘋狂砍到光這點也很怪, 12/25 07:40
viaggiatore: 老鼠破壞生態說比較可信。 12/25 07:41
viaggiatore: 大摩艾底部傾斜角是適合往前倒的,不是往後倒。我還 12/25 07:42
viaggiatore: 參考更多這個理論的詳細說法而不是只有那段影片。 12/25 07:43
viaggiatore: 崩壞可預知只是想當然耳,而且戴蒙德本人成書前沒有 12/25 07:46
viaggiatore: 仔細到當地考察過,提出三索理論的兩人有和他爭論過 12/25 07:47
viaggiatore: 我想應該去調查他們爭過什麼而不是重複同樣爭論。 12/25 07:48
viaggiatore: 就光作者沒有仔細到當地調查過,知識版本應該更新到 12/25 07:50
viaggiatore: 三索理論的兩人講些什麼,而非全信戴蒙德紙上推論。 12/25 07:51
viaggiatore: Carl Lipo 和 Terry Hunt 兩人的理論,可查原文 12/25 08:01
viaggiatore: 而且用三根繩索挪摩艾比用滾木輕鬆多了,說三根繩索 12/25 08:22
viaggiatore: 不能移動大摩艾反而比較缺乏證據。 12/25 08:22
viaggiatore: 建築相關背景的我來說,有好用的省工的省材料的方法 12/25 08:24
viaggiatore: 知道卻不用,反而去用難用耗費人力又多耗資源的方式 12/25 08:24
viaggiatore: 才是需要更多證據和更可信理由說服我的。 12/25 08:25
forcewalker: 1. 現代人都知道雨林是很重要的資源,可是雨林的開 12/25 11:00
forcewalker: 墾有被完全中止過嗎?縱使復活節島當時的原住民知道 12/25 11:13
forcewalker: 要保護樹木,而且也知道要留存種子,但是樹木的生長 12/25 11:16
forcewalker: 週期真的抵不過人類的砍伐速度啊,而且當地真的是 12/25 11:25
forcewalker: 孤島,這也就意味著生態系脆弱,能夠授粉傳果都被吃 12/25 11:29
forcewalker: 了,樹木還如何能持續結果產生種子? 12/25 11:32
forcewalker: 2. 看了影片以及稍微找了一下網路資料,我還是覺得 12/25 11:47
forcewalker: 大型摩艾很難全程(從採石場製作好到預定地點)用繩索 12/25 11:54
forcewalker: 移動,或許從採石場運送原石出來是採用滾木,製作好 12/25 12:00
forcewalker: 到預定地點採用繩索移動是比較合理的方式。 12/25 12:02
forcewalker: 3. 中國的長城和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不就是耗費人力 12/25 12:06
forcewalker: 又多耗資源的最好例子。 12/25 12:07
viaggiatore: 我覺得也不要小看原住民知道自然資源的重要,戴蒙德 12/25 16:10
viaggiatore: 被批評就是把現代人一般的資源浪費模式套到古代人上 12/25 16:11
viaggiatore: 而且以台灣的情況來說,原住民在島上生活了久遠世代 12/25 16:12
viaggiatore: 是直到最近這幾個世代才出現大量生物族群消失的事, 12/25 16:13
viaggiatore: 包括山地濫墾也是。他們的祖輩會用但不是過度消耗。 12/25 16:14
viaggiatore: 孤島生態系脆弱也照樣可以套到是老鼠改變了啊,何必 12/25 16:15
viaggiatore: 硬要固執認為是原住民的鍋? 還是一個沒有考察過當地 12/25 16:15
viaggiatore: 的作者寫的。有考察過當地的也提出復活節島民會用海 12/25 16:16
viaggiatore: 洋資源也會輪作的習慣,會輪作表示他們懂得養地利。 12/25 16:16
viaggiatore: 還有用原木滾照樣不能解釋大摩艾底部重心前傾的結構 12/25 16:18
viaggiatore: 你是要用鼻子的那面去滾? 一點都不合理。所以我會說 12/25 16:18
viaggiatore: 用原木滾反而才是缺證據的理論。 12/25 16:19
viaggiatore: 不要以為Carl Lipo 和 Terry Hunt是傻瓜欸,那兩個 12/25 16:20
viaggiatore: 是人類學家,會做現場蛛絲馬斯鑑讀判斷的,戴蒙德那 12/25 16:21
viaggiatore: 種只是收集紙上文獻的反而得到的第一手資料很少。 12/25 16:22
viaggiatore: 這樣了解我為什麼比較信服Carl Lipo和Terry Hunt嗎? 12/25 16:23
viaggiatore: 還有翻網路文章,你是照著支持你的觀點去找,不是去 12/25 16:25
viaggiatore: 看關於這個地方有何新發現,那不代表你吸收了新資訊 12/25 16:26
viaggiatore: 你很容易找到一堆支持某方意見的結論,然後堅持原來 12/25 16:28
viaggiatore: 缺乏證據的論調,而不是發現了真相。 12/25 16:28
viaggiatore: 用鼻子那面滾額頭上的凹槽就會卡住原木,需要我再解 12/25 16:31
viaggiatore: 釋為什麼底部傾斜角讓原木滾的理論不合理嗎? 12/25 16:32
viaggiatore: 對了,我的信服排序一般是 論文>書或專業報導>網路文 12/25 16:38
viaggiatore: Carl Lipo和Terry Hunt的理論有正式的學術發表,所以 12/25 16:39
viaggiatore: 對我的說服力遠遠高於任何網路文章。 12/25 16:39
viaggiatore: 不是從採石場運出原石,是直接在採石場雕好用繩索拉 12/25 16:42
viaggiatore: 走,我看到的是這樣。費很多功夫資源運出原石,是不 12/25 16:42
viaggiatore: 是你用希臘羅馬的作業方式去套復活節島民身上? 12/25 16:43
viaggiatore: forcewalker你用中國古代和埃及金字塔的揮霍做對比 12/25 20:25
viaggiatore: 就錯了,復活節島的資源一開始就無法養那麼揮霍的文 12/25 20:25
viaggiatore: 明。而且他們之間的地理條件實在差異過大。用來比 12/25 20:26
viaggiatore: 超級不像話。他們有一個蠻橫的不管下層階級的組織, 12/25 20:27
viaggiatore: 可是復活節島有這種組織嗎? 人口也撐不起這種作法。 12/25 20:27
viaggiatore: 你比較容易接受想當然耳,可是我不是這樣,我要證據 12/25 20:31
viaggiatore: 人口基數越少發展出的社會就越不能搞強迫和揮霍工程 12/25 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