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allan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odavirius (大魔道師)》之銘言: : 這篇原文的推文有爭論中國清末民初的貨幣本位, : 有人主張銀本位,有人主張銅本位, : 這裡有一個看法 : 有一個影響中國非常深遠的事件,鴉片輸入中國, : 不就正是西方需要中國的茶 絲 瓷等物資,以銀作為交易 : 而使得西方的銀大量流入中國,致使西方缺銀, : 一旦缺銀,就無法買這些物資了 : 所以才用鴉片把銀吸納回去,才有辦法使這些物資繼續輸往西方 : 所以,應該是銀本位才比較正確吧? : 畢竟是用於國際貿易的結算 我並沒有主張銅本位,我說的是銀銅複本位 以下我直接引王業鍵先生〈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收錄在 《清代經濟史論文集(一)》(2003)的內容 (18世紀~19世紀早期)人口的膨脹與移動、新地區的開發、國內外貿易的增加、市鎮 的興起、以及農產商品化──所顯示的清代經濟,是一個在不斷增長的經濟,在這種 情形之下,銀銅複本位幣制之難以適應是很顯然的。工商業發展的結果,不但需要大 量增加流通貨幣量,而且需要簡單、方便、且具有相當彈性的交換媒介,以供各種交 易之用。固然,十八世紀的巨額白銀進口及國內銅礦的大量增產,大大地擴張了貨幣 的供給量。 但是清代複本位制的固有缺點──缺乏彈性、複雜、攜帶不便──並未改觀,由於政 府沒有採取積極步驟,改善幣制,以求配合經濟變遷的需要,私經濟部門(the private sector)於是漸漸採用私票及其他信用工具,以利交易之進行。 大約在鴉片戰爭前一個世紀內,在中國有四種信用工具出現,每一種都可或多或少地 補救清代複本位制的缺點。這四種信用工具為 (1)銀票或錢票,(2)莊票(3)會票,(4)過賬銀。 ......由此可見,東南沿海一帶私票之盛行,在當時市場交易中的重要性,甚或超過 銀和錢。北方各省錢票的使用,更盛於南方。中國自明末以來,北方用錢遠多於用銀。 遇大宗交易,銅錢攜帶及轉運甚感困難,北方又缺乏可通舟楫的水路,運輸大量銅錢, 尤為不便。當貿易擴張時,更感到有採用簡易而輕便的支付工具之必要。這是黃河以 上錢票普遍的主要原因。(頁179~182) 之後的幾個式子很重要我一一列出 今以M代表流通貨幣總額,Ms代表當作貨幣流通的白銀,Mc代表銅錢的流通額,Mn代表 私票的流通額。清代十八世紀中葉前的貨幣供給量應為: M=Ms+Mc 到十八世紀末或十九世紀初,由於私票的逐漸流行,貨幣供給量中增加了一個新的部 門,所以貨幣總額應為(紙幣準備暫不考慮): M=Ms+Mc+Mn ......私票的發行額當為銀錢準備的若干倍。在這種情形之下,當作準備的銀錢已經 不是普通的貨幣,而成為準備貨幣(reserve against note issue)。 今Ms和MC中各有一部份仍當作普通貨幣而流通,即Ms'和Mc',另一部份則為充當準備 的貨幣,即Hs和Hc。又假定m為全部私票發行額對於現金準備的乘數 我們可以推演而得下面幾個等式: Ms=Ms'+Hs Mc=Mc'+Hc Mn=m(Hs+Hc) M=Ms'+Mc'+m(Hs+Hc) (頁185) 到十九世紀上半葉,清代貨幣的演變還有一點很值得注意的事,便是各種貨幣流通區 域的分佈。概括地說,銅錢為全國人們日常小額交易(數額不超過千文,且通常少於五 百文)及支付小額稅款的最普遍支付工具。 其次,錢票在北方、西北一大部分、及南滿一帶最為流行。大宗交易以及交易數額在 千文以上者,多以錢票支付。 第三,在南方各省(包括東南沿海及長江中下游),銀元、私票(銀票及錢票)和銀錠( 銀塊)在大宗貿易市場中互爭雄長。 最後,西北及西南極邊地區(如新疆與雲南),貨幣結構殊少變動,交易媒介仍沿用銅 錢及銀錠,私票和銀元所見甚少。(頁186~187) 十九世紀上半葉各種貨幣主要流通區域略圖 http://goo.gl/R7c9VI 由於私票有貨幣乘數,因此銀跟銅的供給量對於整體貨幣供給會放大 如簡化圖所示 http://goo.gl/aKvSkW 還有清末貨幣改革銅元跟銀幣是並行的,這方面研究以何漢威先生的〈從銀賤錢荒到 銅元泛濫──清末新貨幣的發行及其影響〉最為經典,收錄在《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論文類編(歷史編‧明清卷)》第四卷,我直接引用文末的餘論 〝清末最後二十年間,各省大量鑄造銀幣,尤其是銀輔幣,而銅元的濫鑄,較諸銀幣 更有過之而無不及,終於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大大削弱了滿清政權的長期經濟 利益。銅元泛濫成災的結果,把制錢逐出市場,導致制錢制度的土崩瓦解。在對外貿 易方面,由於制錢作為幣值標準作用的喪失,「中國雙重匯率的情況,很快消失了。 金銀比價的變動遂成為影響中外貿易的主要因素。」〞 書中對雙重匯率引用鄭友揆先生的〈十九世紀後期銀價、錢價的變動與我國物價及對 外貿易的關係〉一文 〝鄭氏認為1900以前,「中國的對外貿易嚴格地受著雙重匯率的影響──對外是金、 銀匯價,對內是銀錢比價。」他估計十九世紀後半,中國的出口商品幾全部來自農村 ,而約佔進口總值八成的洋貨的銷售對象則為使用制錢的群眾。從1871到1900三十年 間,制錢對銀兩升值了34%,抵消了部份金銀比價下跌的影響;洋貨往內地銷售,以錢 計的貨價仍低於內地土貨物價。是以銀價雖不斷下跌,而進口反迅速增加,貿易逆差 持續擴大。〞 清末民初的貨幣在這樣的背景下是非常複雜的,王先生將其命名為多元本位,特色如下 一、沒有固定匯價,隨信用不同有不同的匯價; 二、沒有中央單位統管,各省鑄幣混亂; 三、有明顯地域差異 最後清政府滅亡跟此有不小關係,而革命政府並沒辨法處理此問題,要到法幣確立, 才暫時大一統,最終解決要等到中共建國,大力推廣人民幣,清理、排除其他貨幣, 是一段非常漫長的路程 有興趣了解清代後期貨幣問題這兩篇是必讀的經典文章,文中引用的資料非常豐富, 要了解清代後期世界銀價跟中國的關係可參照林滿紅先生的《銀線──19世紀的中國 與世界》 我發現很多人誤解金屬貨幣時代的本位制度,代入太多現代信用貨幣制度的想法,現 代信用貨幣的確立,不過百年。19世紀後期,列強紛紛進入金本位制的時代,清末民 初的中國則連統一的貨幣制度都沒有,各國貨幣、各省鑄幣在市場上流通,是一個混 亂的時代,明清以來的銀銅複本位制遭到毀滅,展開尋找自身貨幣定位的年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3.11.8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470826342.A.E2E.html
zoonead: 引用清晰,推一個! 08/13 20:46
waree: 推最後一段本位制..常用貨幣和貨幣本位觀念是有所不同的 08/13 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