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allantry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崔瑗‧座右銘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 這是崔瑗寫的座右銘。 內容很久以前我就讀過了,是一篇中規中矩而中肯的文字。 然而最近發現,這篇文字要與其作者生平經歷搭配起來, 會顯得更加有趣。因此以下簡單介紹一下這位作者的生平: 崔瑗字子玉,東漢涿郡安平人, 是一位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 出生於漢章帝建初三年(78年), 逝世於漢順帝漢安二年(143年)。 他是崔駰的兒子。 崔駰也是一個著名的文人, 他給了崔瑗一個幸與不幸交織而成的家庭: 幸運的是崔瑗與兄弟感情很好; 不幸的是在崔瑗年輕的時候就成為孤兒, 其中一位兄長崔章還被人殺害。 兄長的仇恨,讓崔瑗採取了與「柔弱生之徒」完全相反的動作, 他親手殺了仇家,之後亡命天涯。 這不太像是一般文學家會做的事, 倒是有幾分像是武俠小說的情節。 幸運的是遇到大赦,崔瑗才能回到故鄉。 崔瑗在十八歲遊歷洛陽, 在侍中賈逵門下學習天文、曆法、京房易傳等學問, 崔瑗出色的學習成果為他帶來名聲。 他也在洛陽交了許多朋友,與馬融、張衡特別要好。 與他的學習經歷的順遂相對的,是他從政經歷的坎坷。 崔瑗直到四十多歲才開始當郡吏, 不久就因為案件牽連下獄審問, 所幸虛驚一場不久被釋放。 他三次被當權的外戚徵辟, 在他活著的年代也親身經歷了其中兩位 (度遼將軍鄧遵、車騎將軍閻顯)倒臺,而被牽連罷免。 最後徵辟他的是大將軍梁商, 他因為前車之鑑,沒有答應去幕府, 僅與梁家保持良好關係。 然而仍被與梁家對立的杜喬糾彈收賄, 這次的糾彈讓高齡六十六歲他被傳喚到洛陽廷尉接受查問, 他上書自我辯解,被釋放了出來,然而不久就在洛陽病故。 除了第一次鄧家倒臺事件跟崔瑗的記載很少以外, 其他兩次的牽連,細查其相關紀載, 可能會覺得崔瑗有些無辜: 閻家曾與宦官江京、陳達等合謀, 廢除漢安帝的太子劉保為濟陰王。 安帝去世後北鄉侯劉懿繼位, 崔瑗認為劉懿並非正統, 因此想要向閻顯進言, 希望閻顯剷除江京、陳達等, 擁立劉保復位,認為這是等同於伊尹、霍光的大功勞。 因為閻顯常喝醉酒,崔瑗找不到機會與他談正事, 只好請他的長史陳禪轉達此計畫。 陳禪猶豫不決,沒有傳達。 不久劉懿去世,宦官孫程擁立劉保繼位,是為漢順帝。 江京、陳達、閻顯都被殺死。 崔瑗因為是閻顯屬僚而被免職。 崔瑗門生蘇祇知道崔瑗有歸政給前太子劉保的計畫, 想要上書為老師發聲,被崔瑗阻止; 同樣知情此事的長史陳禪這時已擔任司隸校尉, 對崔瑗說:「就讓蘇祇上書吧,我願意為你做證。」 崔瑗回應:「先前我說的就像是小朋友的悄悄話, 希望使君也不要告訴別人。」於是辭歸。 後來他展轉擔任基層官吏(汲縣縣令), 因為他有名望而被胡廣、竇章等大臣推薦為濟北相。 當時也很有名望的李固擔任太山太守, 送禮給崔瑗想交朋友。 此事被巡查郡國的杜喬發現, 他事後查核報告:他表彰李固政績「天下第一」、 糾彈梁讓、汜宮、崔瑗等人收賄。 這個查核結果也許是杜喬的「政治鬥爭」, 因為梁讓、汜宮、崔瑗與梁冀友好, 而李固則與梁家對立。 因此儘管李固是送禮的一方, 卻反而得到「天下第一」的評價。 李固所欣賞的崔瑗,卻成了受賄者而被糾彈。 范曄後漢書評論此事: 「駰、瑗雖先盡心於貴戚,而能終之以居正, 則其歸旨異夫進趣者乎。 李固,高絜之士也,與瑗鄰郡,奉贄以結好, 由此知杜喬之劾,殆其過矣。」 稍微看了一下崔瑗的生平, 是否會覺得他離「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還挺遙遠的呢? 他曾三次被當權外戚徵召,經歷過外戚政權的大起大落。 他也曾三次被卷入刑事案件, 第一次是因為報仇殺人,讓他經歷了流亡的生涯; 後兩次則是無妄之災,最後都無罪釋放, 審訊期間反而讓他有牢獄生涯的體驗。 也許是這些歷練,才讓他有「座右銘」裏面的許多體驗吧。 座右銘被梁昭明太子蕭統的「文選」收錄, 註解文選五臣之一的呂延濟, 認為座右銘寫作於崔瑗位兄報仇流亡遇赦之後, 是用來自我儆戒的作品。 呂延濟並沒有明說他判斷座右銘創作時間的根據, 也許他只是臆測的吧? 但這個臆測似乎有些啟發性, 如箋釋白居易文集的朱金城, 提及座右銘時就引用過呂延濟的這條註解。 大概也是認為, 只有經歷過困苦經驗、又有反思批判能力的心靈, 才能對座右銘裏面的內容感到深刻的共鳴吧。 座右銘大概是崔瑗寫作來告誡自己的文章。 然而為甚麼他的苦難一直到跟隨他到去世之前呢? 從另外一則小故事也許可以得到答案: 崔瑗為人,十分好客,喜愛與士人往來。 為了招待客人,他可以不計代價地準備豐盛的菜餚, 然而平日自己只吃蔬食菜羹而已。 由於崔瑗為賓客準備的菜餚極為豐盛, 當時甚至有人以此為由,批評崔瑗奢侈。 崔瑗聽了大為憤怒,跟妻子說: 「我省吃儉用來幫客人準備佳餚, 反而因此被罵,可見士大夫真的沒資格吃好東西。 以後不要再準備太豐盛的菜餚, 免得被其他人說閒話。 (吾并日而食,以供賓客,而反以獲譏, 士大夫不足養如此。後勿過菜具,無為諸子所蚩也。)」 話雖如此,最後準備的菜餚仍然極豐盛, 崔瑗的俸祿都花在這上面了。 由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 說是一回事,實際上執行起來往往沒那麼容易。 也正是這種在反思中的掙扎,是人生有趣的篇章。 (沒有掙扎的小說,只是一部平凡的流水帳。) 從這裏似乎也可以隱約看出崔瑗的個性, 他雖然以「曖曖內含光」作為勉勵自己的話語, 他的個性可能更接近一位火爆的文青呢。 崔瑗的座右銘我很早以前就讀過了, 然而印象並不深刻。 最近重新對這個作品產生興趣, 有兩個原因。 一是我對源自於齊太公與崔杼的中古望族「博陵崔氏」感興趣, 而崔瑗正是這個家族的先祖之一; 另外則是最近閱讀到白居易的續座右銘, 他在序文中寫道: 「崔子玉座右銘,余竊慕之,雖未能盡行, 常書屋壁。然其間似有未盡者,因續為座右銘云。」 因此引發了我的興趣。 一查之下發現崔瑗也是個特別的人, 所以前數日,我更新維了基百科「崔瑗」的資料。 多查了一些跟崔瑗有關的訊息, 覺得他的生涯也挺有趣。 由於維基百科並不是一個發表個人感想的地方, 所以把感想寫在這裏。 -- 原載於: http://lignumque.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html --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g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7.43.4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llantry/M.1552651029.A.F4A.html
gtfour: 推 03/15 21:40
ibise: 古代的儒生殺仇人似乎不是什麼特例, 而且好像還會博得名聲 03/15 22:36
j68345517: 古代有流刑其中一個原因也是避免被仇家報復 03/16 02:52
saltlake: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生殺人.謂之儒俠 03/16 07:44
Zambro: 推 03/16 08:35
absor: 感謝您的分享 03/16 09:05
rocket34: 推好文 03/16 10:21
Llingjing: 推,以前課堂也有稍微提到他的生平。人總是離理想有些 03/16 11:56
Llingjing: 距離 03/16 11:56
eric999: 以前國文課本的課文。 03/16 13:39
wa530: 推,很有趣的背景故事 03/16 13:46
saltlake: 因為做不到,所以要寫成座右銘,放在座位時時提醒自己 03/16 16:00
mstar: 國中國文老師很少會講解背後的故事,只是要學生背原文、背 03/16 18:13
mstar: 編者的題解和字義,真的是「小學而大遺」 03/16 18:14
tony15899: 不是不講解 他們自己都未必知道 03/16 18:38
RZPTT: 就算國中老師真講了這些作者自己經歷的人生歷練給學生聽 03/16 18:47
RZPTT: 這些絕大多數還在"中二"階段的國中生聽了真能有所感悟嗎? 03/16 18:47
slcgboy: 照孔子的說法 儒生其實要能上馬打天下 下台治天下 03/16 21:58
wittmann4213: 孔子帶著七十二弟子周遊了好幾年,培養出有名聲的弟 03/16 23:51
wittmann4213: 子也就那麼幾個,不知道為什麼總有人覺得國中老師有 03/16 23:52
wittmann4213: 能力和義務把自己教的那科對國中孩子傾囊相授,之前 03/16 23:52
wittmann4213: 先是XX不告訴你的歷史,現在又是缺乏人生反思的國文 03/16 23:53
wittmann4213: ,如果英數理化也都比照來參一咖,大家應該都得百世 03/16 23:54
wittmann4213: 輪迴後才能國中畢業。 03/16 23:54
mstar: 個人國小國中的回憶只有背跟考,什麼童軍音樂美術工藝課都 03/16 23:56
mstar: 來上國英數理,然後全都是叫你背起來而不是理解與應用。 03/16 23:56
saltlake: 樓上,任何課程直接叫學生把課本背起來最簡單 03/17 00:08
saltlake: 二樓上,老師把自己會的知識和技能傾囊相授? 且不問對價 03/17 00:08
saltlake: 國小國中和高中學生有那時間? 這年頭老師好歹大學畢業 03/17 00:09
saltlake: 一個大學畢業生從小讀到大學畢業才學完的知識,請問 03/17 00:10
saltlake: 貴學生打算花幾年學完全部? 03/17 00:10
otapiggy: 好文 03/17 09:37
noonee: 推 詳盡介紹和評論 03/17 09:38
noonee: 所以最近北歐忘了哪個國家 開始實行一個教育改革的試驗 03/17 09:40
noonee: 不在由老師帶領很表面的回顧知識建立常識 03/17 09:40
noonee: 而是找一個歷史上的經典主題 讓學生組成小組 每個人用不同 03/17 09:41
noonee: 領域去分析不同因素不同層面的影響 03/17 09:41
noonee: 我挺期待他們的試驗結果 對了 這是小學教育 沒記錯的話 03/17 09:42
saltlake: 樓上所述不就大學修課所謂的小組研究報告? 這種練習 03/17 11:26
saltlake: 的關鍵有二:其一事前教師對研究方法的指導,其二事後 03/17 11:27
saltlake: 對研究報告的評論--無論是教師單評還是與全班學生共評 03/17 11:28
saltlake: 這些沒落實的話,讓學生做這種報告只是給教師偷懶的機會 03/17 11:28
noonee: 不對 大學的小組報告是整個組同一個報告 全部都是同一個 03/17 12:50
noonee: 切入點 我上次看到的報導說是要求每個人各自做不同切入的 03/17 12:51
noonee: 有政治的有宗教的有社會的有科學的通通不能用一個切入點 03/17 12:52
noonee: 而且這是小學 03/17 12:52
noonee: 先入為主的觀點就代表已經被標準答案教育教壞了 03/17 12:52
Sunrise2516: 主題式教育? 03/17 13:33
saltlake: 所以? 要評閱的報告種類和數量變更多了,然後呢? 關鍵點 03/17 17:34
saltlake: 不是和前面提的相同? 03/17 17:35
noonee: 對 主題式教育 好像是這個名字 03/17 21:13
noonee: 哪裡相同 你的例子台灣學生可以偷懶讓認真的去準備 03/17 21:14
noonee: 老師也可以偷懶全班只要改沒幾個報告 03/17 21:14
noonee: 北歐的例子每個人同一主題切入點不同等於報告完全不同 03/17 21:15
noonee: 老師要改的份數一樣多沒法偷懶 到底哪裡一樣? 03/17 21:16
saltlake: 樓上國小國中高中作業都沒交過日記和寫作文的? 03/17 21:52
saltlake: 就算同樣作文題目,每個學生寫的內容就"一模一樣"了? 03/17 21:52
saltlake: 拜託有點常識好吧? 03/17 21:53
moslaa: 大推 03/18 09:36
tcod: 好 03/18 12:19
log56: 以前覺得座右銘本來都是在講低調,結果橫空出現「節飲食」 03/18 15:51
log56: 實在覺得文氣不順。看了他的生平,感覺節飲食實在字字血淚 03/18 15:52
很有趣的聯想~~ 我以前看「節飲食」也沒想那麼多 也很感謝前面的推文,有很多有意思的討論 補充一下額外的感想: 我覺得有的文學作品知道創作背景會更有趣; 有些作品,即使不知道具體創作背景, 單單透過文字散發的熱力仍是耀眼無比 例如古詩十九首之類,作者失傳,背景也就很難查考了 很難一概而論 剛好這位崔瑗的生平也算是精彩, 跟他的作品對照,似乎有些反差萌,挺有趣, 所以才貼過來這裡 ※ 編輯: moonlike (150.117.43.44), 03/18/2019 21:26:04
andy82116: 推 03/19 04:52
alvis000: 推 03/19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