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gardener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你有認識從小就會幫忙父母照顧弟妹 甚至扛下家計的朋友嗎? 在這樣的辛苦背後 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卻比較少被注意到 有研究指出,這些早熟的孩子 未來可能會是憂鬱症、焦慮症的高危險群!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什麼是「親職化兒童」吧! 在過去的新聞中,我們常常會看到 大家稱讚早熟的小孩很懂事 比如單親的長子或長女,非常體貼懂事 不只會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打工賺錢貼補家用 甚至自己的學業表現,還非常優秀 而政府 也會設立「孝悌楷模獎」來表揚這樣的孩子 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方式,給予支持和肯定 促進社會的正向風氣 很多人都會認為,經歷過這段考驗的孩子 因為提前累積很多人生經驗、學到重要能力 所以如果順利撐過去,長大之後可能會過得比較好 不過,有心理學家提醒 這些從小就表現得成熟、懂事的「親職化兒童」 長大後卻有很高的機率,會在人際關係上遭遇困難 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也會容易出狀況 我們想要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心理學家說的「親職化兒童」,究竟是什麼? 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他們呢? 「親職化」是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意思是說 因為家長沒辦法發揮身為「家長」的功能 所以他的小孩就幫忙擔任「家長」 去照顧其他家庭成員 而這樣的小孩,就稱為「親職化兒童」 值得注意的是 親職化兒童所照顧的「其他家庭成員」 指的不一定都是他的兄弟姊妹 也有可能是照顧自己的父母 會出現親職化兒童的家庭,通常會有以下三種特徵: 第一,爸爸或媽媽的其中一方失去功能 可能是生病、過世,也可能遭遇失業或經濟的危機 第二,父母的婚姻出狀況 可能離婚、分居,或者是常常吵架 第三,單純只是因為父母的個性因素 不太會照顧家人 導致某個小孩需要跳出來幫忙照顧大家 至於,家裡最容易扛下這種角色的小孩 通常都會是長子或長女,或獨生子女 以性別來說 女孩又比男孩更容易成為「親職化兒童」 不過,因為「親職化兒童」要幫忙負擔的任務 可能不太一樣,所以討論「親職化兒童」的時候 主要會分成兩種類型 一個是「工具型」,一個是「情緒型」 「工具型」的意思是說 這些小孩幫忙扛下來的責任,比較屬於「工具」類型 例如: 負責做大部分的家事 像洗衣服、煮飯、打掃環境等等 他們要管教、保護、照顧其他家庭成員 通常是家中年紀比較小的弟弟妹妹 有時候也要照顧生病的爸媽或長輩 有的甚至還要負擔經濟上的責任 幫忙工作賺錢、貼補家用、規劃管理財務 而「情緒型」的親職化兒童 是他們要幫忙照顧家人的情緒、回應家人的情緒需求 成為家人的心靈支柱 一般來說,我們小時候如果在學校遇到什麼事情 跟同學吵架、被別人欺負 都會回家尋求爸爸媽媽的支持或建議 在家裡跟其他兄弟姊妹發生衝突的時候 常常也要靠爸爸媽媽出面當和事佬 但「情緒型」的親職化兒童 則是反過來,他取代爸爸媽媽的角色 要幫忙安撫家人的情緒 甚至主動想辦法去幫忙解決 如果爸爸媽媽吵架,他也會幫忙處理問題 那話說回來,雖然我們這邊把它分成兩種類型 但很多時候,一個親職化兒童 很可能會同時兼顧這兩種類型的特徵 而這樣的小孩長大之後 很可能會成為心理疾病的高危險群 根據研究,對親職化兒童來說 那些童年時期辛苦的經歷或回憶 不但未必會因為長大而逐漸擺脫 反而還有可能持續困擾著他,成為未來的不定時炸彈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都必須要去承擔 超出自己當下能力的各種責任 但他畢竟還是一個小孩 還是會有很多「被照顧」的需求 為了扛下責任、為了表現出超齡、成熟的樣子 他們就必須長期壓抑自己的需求 從小就完全不能耍脾氣 不能依賴別人、甚至不能玩樂 久而久之,他們可能就會慢慢覺得: 「跟別人相比,自己的需求並不重要」 他們因為要照顧家人,所以常常自我要求很高 但他們畢竟不是大人 在沒有獲得適度引導、包容的情況下 事情不一定都能順利完成 這時候,他可能會越來越沒自信 覺得自己永遠都做不好 就像剛剛說的,親職化兒童最關鍵的後遺症之一 就是讓他們「習慣以別人的需求為主」 但其實不只是他自己,就連他們的家人 可能也會太習慣這樣的相處模式 這就會導致「親職化兒童」在成年之後 必須繼續照顧家人,很難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 去展開自己的新生活 就算到了其他人際關係,也總是在照顧別人 不懂得如何拒絕、也不習慣表達自己的需求 成為一個很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對象 這群孩子,長期處在自我壓抑的高壓狀態 除了身體容易生病 他們更是憂鬱症、焦慮症等心理疾病的高危險群! 但令人擔心的是,其實「親職化兒童」 可能並不少見! 根據估計 全台灣無法妥善照顧子女的「高風險家庭」 可能大約有2萬多戶 這表示「親職化兒童」的問題 其實非常需要大家一起來關注 所以接下來,我們要進一步來看看 大家可以怎麼盡可能避免家中出現「親職化兒童」 首先我們從家長的角度出發,整理出三大方向 第一個方向是,大人的問題,就讓大人自己來解決 像剛剛我們有提到,親職化兒童的家庭 可能是碰到了經濟上的困難,或是夫妻之間有衝突 導致某些任務或功能,需要由小孩來扛下 這樣的狀況,當然不一定是爸媽願意造成的 因為很多時候,家人遇到困難 小孩也可能會想要幫忙處理 但這時候 大家不知不覺就會出現所謂的「親職化」現象 為了避免這樣,如果爸媽遇到所謂「大人的問題」 如果可以的話,建議盡量還是留在彼此之間來解決 或是尋求其他專業人員的幫忙 剛剛有說到,親職化的問題 來自於小孩扛下太多責任,導致他忽視自己的需求 甚至越來越沒自信 所以這邊的第二點,就是要 「避免其中一個小孩,扛下太多的責任或期待」 在我們的社會文化中 可能常常會覺得「長兄如父,長姊如母」 要求最大的小孩當榜樣 但這樣的期待,對小孩不一定公平 因為他可能才大沒幾歲 甚至不懂你要的「榜樣是什麼」? 為什麼他要犧牲自己當榜樣 而且剛剛說到,女孩更容易成為親職化兒童 也是因為傳統常常會覺得,女生就是要更賢慧 這些想法,可能都會無意間造成「親職化兒童」 所以,爸爸媽媽在分配家務工作的時候 或許可以試著給每個小孩,比重類似的任務或期待 而這邊,我們也可以順著帶出第三點 那就是「多多關心小孩的需求」 剛剛我們有說過,親職化的現象 常常都是在不知不覺間造成的 有不少家庭,就算家長沒有失能 還是可能多少會「曾經」出現過類似親職化的狀況 但這邊,心理學研究也發現 爸爸媽媽的反應,真的非常關鍵 如果小孩在承擔家務的過程中 可以從父母獲得正面的回應 就有機會減少親職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所以,如果爸媽要分派任務給孩子來分攤時 可以多關心小孩的感受 例如:你有沒有覺得不公平? 或是提供他們需要的協助 讓小孩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被支持的 而不是因為你自己做不到 就把重擔隨便丟給他來處理 另外,如果爸爸媽媽其實也很感謝小孩的懂事或貼心 那也務必要試著把這份感謝和愛,傳達給他們 讓孩子知道自己對這個家其實很有貢獻 並因此對自己感到驕傲、有自信 同時也能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如果你是小孩 甚至感覺自己已經有類似「親職化」的現象 這邊,我們也幫你整理出兩大方向: 第一個是「回到小孩的位置」 第二個是「練習正視自己的需求」 首先是「回到小孩的位置」 身為孩子的你,可以告訴自己 有些事情做不好,並不是你的責任 因為不管你再怎麼努力 都不可能真的成為家人的爸媽 而且,很多問題並不是你所造成的 例如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 終究還是要靠他們兩人自己解決 這時候如果你想要透過自己來處理 可能就會承擔過多壓力和無力感 在親職化的家庭中 很多孩子可能必須被迫扛下原本不屬於他的責任 對他們來說,要正視自己的需求 最大的障礙可能是來自於心裡強烈的責任感 會批判自己只照顧自己,真的太自私了 但實際上,每個人本來就一定多少會有自己的需求 自己的需求和家人的需求之間 也未必完全都是只能二選一 有時候我們先把自己照顧好 也才會更有能力去照顧別人 最重要的是,你並不是天生就有「義務」 要扛下這樣的責任 所以,如果你覺得 「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是我應該盡的責任 但我又做得很爛」 或許你可以試著稍微轉個彎 把「我應該」換成「我選擇」 把「我好爛」換成「我盡力了」 於是,剛剛那句會就會變成這樣子: 「幫忙照顧弟弟妹妹,是我的選擇 而且我已經盡力了」 這樣的調整,看起來很微小 但其實已經能幫你減輕很多壓力! 因為它不只是肯定了自己的付出 同時暗示了這並不是你應該扛下的責任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其實你是有選擇權的 光是這樣的微調,就能讓很多負面的情緒 帶來很不一樣的改變 好的,那話說回來,今天我們多次強調 「親職化兒童」在我們的社會中,其實很常見 而且,雖然我們剛剛也提到很多避免的方法 但要完全避開甚至解決問題,也不是很容易 因為很多家庭的變故,其實是突然發生的 例如家長突然在工作中發生意外 或是原本家境就很困苦 那就算家長知道這些建議,也未必就能做到 因為他並不是不去做、或不願意解決 而是他根本就分身乏術 因此這個時候,最後一關恐怕還是社會的支持了 換句話說,在這次的討論中,我們又再次體會到 一個完善的社會支持,究竟有多麼重要! 這邊所謂的社會支持 並不只是「社福團體」或「政府機構」而已 也包含大眾的觀感或輿論氛圍 像某些造成「親職化」的背景因素 是因為社會文化長期以來的價值觀 我們覺得哥哥姊姊要當榜樣 不乖乖配合的就說他不懂事 卻忽略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需求或壓力 所以,練習去重視每一個孩子的感受或需求 或許是我們可以現在就開始去做的改變吧! 內文來源:https://youtu.be/k2VztDML6xs
參考資料: →論文:親職化兒少的因應對其「超齡」負荷之影響:https://bit.ly/2Y0koZO →論文:青少年時期經歷親職化者經驗之探究-以單親家庭為例: https://bit.ly/3uhqOje →論文:大學生知覺父母衝突之程度、情緒安全感受與親職化的相關研究: https://bit.ly/3CLJGK7 →論文:成年初顯期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自我分化程度與親職化情形之關聯性研究: https://bit.ly/3zL2MhA →論文: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https://bit.ly/3o5FSiK →論文:大學生親職化現象、個體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相關研究: https://bit.ly/3iatji6 →輔導與諮商學報:親職化蘊涵著正向力量?弱勢家庭子女親職化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 究:https://bit.ly/3oiD3uy →書籍:心理界限:尊重自己的意願,3個練習設立「心理界限」,重拾完整自我: https://bit.ly/3kKA1x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185.5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ardener/M.1649695378.A.C92.html
na99: 推推 04/14 23:19
happynancy: 推 大人的問題自己解決 不要把孩子當傾訴的對象 08/07 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