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qppq (爽到睡不著)》之銘言: : 這篇的重點是"日" : 會有這種疑問是因為數數字明明就更方便 : 即使不識字的人也會這種基本的數數 : 為何不這麼用 反而要用天干地支? : 年份用天干地支也就算了 : 計算月份時 就是用數字在算了呀 怎麼日期不採用數字計算? : 還有假設1月最後一天是庚子日 : 那隔天2月1日是從頭算起稱甲子日? 還是延續下去變辛丑日? : 如果是後者 那豈不是每個月1號都是不同的干支? : 這樣不會很混亂嗎? 這問題直接就現在簡牘研究來切入會更快 中國在東漢初期就已經用數字紀日, 古人也是覺得用數字記好用又方便 那為什麼史書大多以干支紀日? 因為「曆法」代表不止天文曆法,還有背後的政治權威跟宗教意涵 很多術數直接跟曆法相關,用數字記不符古老傳統 東漢末年中國基層主流就已經是用數字紀日 傳統的干支紀日法已經沒落 宋書‧禮志 又是用七月十四日也。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 你說的內容呂思勉先生早有注意 「古以干支記日,後世則易之以數。以干支為紀,不能與月合,又不能與年合, 故曆術漸普遍於民間,後世廢矣......蓋至魏世,用干支紀日者已希矣。」 由於現在秦漢到三國的簡牘出土已經能讓我們更了解這個變化 西漢的官文書日期寫法跟史書上相同 一樣採 年、月、朔日、日子 如居延簡6.8 五鳳二年八月辛巳朔乙酉 到新莾依然是如此,直到東漢開始改變 東漢初期還是跟西漢相同,主要是建武之後才有明顯變化 變成 年、月、朔日、日數、日子的寫法,至遲在永元之後已經沒有採西漢寫法 如居延簡128.1 永元五年七月壬戌朔二日癸亥 傳到基層覺得這不是多此一舉嗎? 所以偷懶 慢慢的干支紀日在民間就被數字記日取代 至遲到三國之際,民間就大多以數字記日 由於東漢的簡牘現今出土的大多尚未釋文,所以不知道東漢的基層紀日變化如何 不過吳簡目前大多已經釋文並出版,所以可以看吳簡的研究 基層文書紀日雖然有寫干支 但錯誤頗多,只是應付的亂寫 以下試舉2例 被督軍糧都尉黃龍元年四月廿九日辛亥書(壹‧2055) 干支應為壬子 被督軍糧都尉移右節度府黃龍三年二月十五日己巳書(肆‧4909) 干支應為丁巳 據不完全統計分為兩類 有朔日的29枚,與陳垣先生的《魏蜀漢朔閏異同表》(以下簡稱陳《表》)不合的4枚, 比率13.8% 這可能因為有朔日是上行文書,是下對上的關係,必須符合行政文書規定 所以錯誤率不高,錯誤可能是抄寫錯誤或因為孫吳變曆法為〈乾象曆〉 而魏蜀則延續〈四分曆〉,四分曆半數與乾象曆同,另有一半比乾象曆晚一天 無朔日的115枚,與陳《表》不合者57枚,占無朔日49.6% 由於無朔日大多是基層日常文書,只要日期沒錯,干支只是應付了事 所以隨便亂寫,沒有參照官方公布的曆日校定 正式官文書的干支紀日是政府特意要求下的結果 像漢代會定期發布〈曆日〉下傳至地方,這是官方認可的時間表跟行事曆 帝國行政文書如要上呈,一律照此日期書寫 不符合者要處罰 而這是因為曆法與祭祀緊密相連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只有政府有權力決定曆法,民間不可僭越,各節日祭祀在古代有很多官方活動 借以宣揚天子聖德,與民同樂的意涵 以干支紀日才符合儒家與術數的要求,所以是因為官方文書的要求 東漢末年後民間早就是以數字紀日為主 只是因為我們大多看到是書寫上層政治與軍事的史書, 才會誤以為干支紀日是中國主流 其實早就被民間淘汰 畢竟真的複雜又不好用 參考資料 《漢代官文書制度》,汪桂海 走馬樓吳簡紀日干支錯亂問題試探,連先用,《簡帛研究2016春夏卷》 漢代伏日及臘日:節日與地方統治,金秉駿,《簡帛研究2016春夏卷》 http://hanchi.ihp.sinica.edu.tw/ihp/hanji.htm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6.103.21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19738214.A.177.html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2/27/2018 21:41:07
DarthCod: 推 02/27 21:49
amyvivian: 強 02/27 22:01
kuninaka: 推 02/27 22:05
ocean11: 推 02/27 22:09
saltlake: 那麼查閱古人日記或者商業紀錄等文書應能看出用數字記日 02/27 23:09
saltlake: 之普及? 02/27 23:09
文人日記還有崇古的可能 商業記錄更為直接 我現在手上有部份古代契約 明確是用數字記日的 隨舉一例 皇帝聖旨 裏泉州路晉江縣 今據阿老丁用價錢中統鈔六十錠,買麻合抹花園山地 除已驗價收稅外合行出給者 至元二年十月初三日給 右付本阿老丁淮此 《中國土地契約文書集》(金─清),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室 或是樓蘭文書 泰始五年七月廿六日從掾位張鈞言敦煌太守 《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侯燦、楊代欣編著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2/27/2018 23:55:58
zeumax: 題外:那個阿老丁,用現代名字就是阿拉丁,著名的回回人, 02/28 00:02
zeumax: 也是泉州丁姓先祖之有1 02/28 00:02
Hartmann: 大推 02/28 01:38
KongCheng: 推 02/28 08:37
jkdgolden: 大推啊~~ 02/28 08:52
PrinceBamboo: 辛巳朔,壬戌朔這個規律是什麼? 查"朔日"只出來初一 02/28 09:19
很簡單,就是那個月的開頭是那個干支 一樣用上面的例子 永元五年七月壬戌朔二日癸亥 七月壬戌朔的意思就是七月初一是壬戌 初二是癸亥 所以辛巳朔就是某年某月初一是辛巳 如果沒寫年號或月份,可以從干支回推可能的年份 因為辛巳是初一的日子有限 如果還有月份或年號,那就更容易確認 這也是現在漢簡分析是何時的方法 因為簡牘出土文字不一定能辨識 還有殘斷的問題,因此如果有朔日就可以推測是何時 而古代這樣寫是如果地方還沒收到新的〈曆日〉或遺失或其他因素未更新 可以自行以干支往下推算日期(也可回溯,主要是供查核使用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2/28/2018 10:11:41
moslaa: 大推 02/28 13:04
chungrew: 大推 02/28 15:07
reallurker: 有時候皇帝繼位改正溯 通傳沒那麼快 也會造成地方 02/28 20:56
reallurker: 跟中央在一般性事務案牘上不一致 02/28 20:57
amyvivian: 看到最後反而有點不懂。1. 官方公布的曆,究竟是定干 02/28 21:34
amyvivian: 支還是定朔日(不太確定,把朔日理解成是指數字紀日)? 02/28 21:34
amyvivian: 那麼當朔日與干支不合的,究竟是哪個錯?理論上干支是 02/28 21:34
amyvivian: 一個個排下來比較不會跟官方有誤差。2. 我看維基說, 02/28 21:34
amyvivian: 使用太初曆以前,朔日常常與天象不合,那麼漢初以天象 02/28 21:34
amyvivian: 推估日期,豈不是可能不準? 02/28 21:35
其實太初曆施行日久也是同樣,所以之後才會換四分曆 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統曆,施行百有餘年,曆稍後天,朔先於曆,朔或在晦, 月或朔見。考其行,日有退無進,月有進無退。建武八年中,太僕朱浮、太 中大夫許淑等數上書,言曆朔不正,宜當改更。(後漢書‧律曆志) 所以後漢書有記載幾次論曆 永元論曆、延光論曆、漢安論曆、熹平論曆 天事幽微,若此其難也。中興以來,圖讖漏泄,而考靈曜、命曆序皆有甲寅元。 其所起在四分庚申元後百一十四歲,朔差却二日。學士修之於草澤,信向以為 得正。(後漢書‧律曆志) 這部份要深論請看此篇 https://goo.gl/JED9qk 漢簡曆日考徵(三)——氣朔篇(太初曆之一) 有列出如何理解漢曆的修訂跟曆法 許名瑲先生就現有出土材料有做出漢初的曆法,我不是專家不獻醜了 ※ 編輯: asdf95 (59.126.103.216), 02/28/2018 22:15:23
rehtra: 哇 02/28 23:06
Richter78: 長知識 02/28 23:36
QuentinHu: 推 03/01 09:32
qppq: 豁然開朗 03/01 18:02
joe7226107: 推推 03/06 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