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oversky0 (oversky0)》之銘言: : 想借問一下「語音」與「讀音」的差別。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 語音: 字在口語中所念的音。相對於讀音而言。 : 如「百姓」的讀音為ㄅㄛˊ ㄒㄧㄥˋ, : 語音為ㄅㄞˇ ㄒㄧㄥˋ。 : 讀音: 國字在文言詞裡的讀法。 : 如追奔逐北的「北」,讀音為ㄅㄛˋ, : 語音為ㄅㄟˇ。 : 歷史上為什會產生語音和讀音的不同? : 有一個是地方方言的念法? : 中華語文大辭典是把「語音」、「讀音」標注為台灣用法。   這種現象被稱為「文白異讀」。語音又稱白讀、白話音;讀音則是文讀、讀書音。 文白異讀幾乎出現在唐後每個漢語族的語言中。   之前提到,揚雄編輯《方言》,蒐集了各地對事物的念法。林語堂將之整理為總共 十四個系統,包含被作為雅言的秦晉語和其他十三支方言。   後來歷經三國和魏晉南北朝,各地政權不一、民族遷徙,語言也有所變遷。直到隋 唐統一後,中古通用語才正式定型。   隋唐時期就陸續有正音和編纂韻書的工作,到了宋代的《廣韻》,已經完成了紀錄 中古音的工程。   但是相對中古通用語,各地的方言演進不一。比如泉州話保留上古漢語、漳州話因 為唐代移民的關係而參雜更多中古漢語、宋代的通用語已經開始往近代演化。   為了讓使用者更順利的學習通用語和中古漢語,教師開始要求學生在朗誦唐詩和閱 讀文言文時的發音要盡量接近中古音或通用音。久而久之,這些讀音就嵌入方言或通用 語之中了。   比如臺語的數字有兩種念法,你會發現文讀更接近國語;用國語朗誦唐詩時,國文 老師會要求你用奇怪的讀音去押韻。就是這種現象。   我個人認為現代國語還要求使用文讀是毫無意義啦!你把北念成ㄅㄛˋ他也不會變 成入聲字,頂多變仄聲字而已。把白念成ㄅㄛˊ更是一點道理都沒有。 -- 亞拉岡第一次遇見亞玟,他20歲,她2710歲 相對瓦力2690,瓦係數134.5,絕對瓦力361805 他87歲時,兩人私訂終身 相對瓦力2690,瓦係數30.9195402299,絕對瓦力83173.5632184 明年他們結婚 相對瓦力2690,瓦係數30.5681818182,絕對瓦力82228.40909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6.177.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31808498.A.599.html
okery: 同感,關於古代異族的名稱(如月氏)我也覺得沒必要異讀,本 07/17 15:43
okery: 非以國語音兌成的,再換也相去甚遠…… 07/17 15:43
MerinoSheep: 唸詩時還是得用文讀音的 07/17 18:48
DarthCod: 國語文讀太廢,連入聲都沒有 07/17 19:03
x23x: 我記得清末民初北京私塾教的讀書音仍會人工刻意區分入聲,唸 07/17 19:22
x23x: 短降調(有弱喉塞尾)。另外泉州話漳州話在歷史層次上其實幾乎 07/17 19:25
x23x: 沒什麼差,不曉得泉州話保留較多上古漢語成分的說法從何而來 07/17 19:26
DarthCod: 漳州話源自唐代陳元光(開漳聖王)的移民,發音有齦顎音 07/17 19:58
DarthCod: 而泉州話則沒有齦顎音,按照「古無舌上音」的規則看來 07/17 19:58
DarthCod: 漳州話的中古音較明顯 07/17 19:59
x23x: 舌上音指的是知組字,今漳泉話知組字多為t/th聲母,跟來自照 07/17 20:11
x23x: 組精組的齒齦/齦顎塞擦音聲母字沒什麼關係 07/17 20:14
DarthCod: 抱歉,我剛剛齦顎音的部分講反了,根據網上找到的論文和 07/17 20:34
DarthCod: 台語板的文章,漳州話是較泉州話晚,但實際保留更多古音 07/17 20:35
noonee: 如果各地都只用文書溝通那或許問題不大 07/18 06:15
noonee: 但是我無法想像各地來的官員在朝廷吵架的模樣 07/18 06:15
DarthCod: 大概是會瘋狂嘲笑對方口音吧: 07/18 09:44
DarthCod: 「你們石個人都亂搞!」「十啦幹!」 07/18 09:45
DarthCod: 「你派系的御史根本讓我如坐真氈!」「針啦幹!」 07/18 09:47
DarthCod: 「不要這麼因陽怪氣的好嗎?」「陰啦幹!」 07/18 09:48
kiuyeah: 還有一件事 很多白讀其實是古閩越語的殘留音 07/18 16:41
kiuyeah: 例如田tshân 狗蟻káu-hiā 這些音都是後來再找漢字配上 07/18 16:42
kiuyeah: 成為最早期的白讀音 07/18 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