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s://mp.weixin.qq.com/s/6FIrzW-aMKyUU-Pjlg-sqw 馬伯庸 唐宋八大家裡,有一個小透明總被人忽略額,偏偏他對於普通人來說,又最重要 -------- 唐宋八大家的名號,如雷貫耳,無人不知。 現在請你閉上眼睛想一下,細細數一下,這八位大家都是誰。 很簡單啊:唐代有韓愈、柳宗元;宋代有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王安石,歐陽修… …咦?怎麼只有七個? 漏的那個是誰?是叫曾鞏還是馮鞏來著? 我問過好多人,唐宋八大家都有誰。說不全的人,基本上會把曾鞏給漏掉,即便是那些說 全的人,數到曾鞏這裡,也會或多或少打個磕絆。 曾鞏大概是唐宋八大家裡知名度最低的一位了。對於一位接受過中學教育的人來說,一提 韓愈,至少知道《師說》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一提柳宗元,至少知道《黔無驢》 與《捕蛇者說》;王安石有《泊船瓜洲》,歐陽修有《醉翁亭記》,蘇軾更不必說了,滿 身都是典故,蘇到爆表,連帶著蘇洵、蘇轍也無人不知——唯獨曾鞏,一般人很難想起他 的哪怕一句名言、一首名詩或一件軼事典故。 不光是我們這些文化水平不夠的人納悶,就連古人有時候都忍不住吐槽。宋代有一個文人 叫彭淵才,有一次跟人感慨:「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桔太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 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詩。」 瞧瞧,曾鞏不會寫詩這事兒,已經跟鰣魚刺、 酸橘子、冷蓴菜、淡海棠等列齊觀了。 曾鞏的學生秦少游嘴更毒:「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詩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 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意思是杜甫詩好,文章沒法看 ,曾鞏文章寫得好,但詩寫得不夠工。 對此,錢鍾書在《宋詩選注》裡給曾鞏的詩做了一個專業鑑定:「遠比蘇洵、蘇澈好,七 絕有王安石的風致。」這個評價相當高了。 比如曾鞏寫過一首《詠柳》「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 天地有清霜。」把柳樹比成小人,趕上東風吹起便猖狂無比,柳絮囂張到連日月都要遮 蔽,卻別忘了早晚有霜氣降臨之時——頗有諷喻之妙。如果在寶姐姐寫出「好風憑藉力, 送我上青雲」時,林妹妹念出這首來,大觀園內就要釀成慘案了…… 但咱們也得承認,曾鞏的詩作雖然業內評價很高,但公眾傳播度實在不夠,缺少那麼一兩 首婦孺皆知、張口能誦的代表作。 至於他的詞,沒法評價,因為曾鞏只有一首《賞南枝·暮冬天氣閉》傳世,這對一個宋代 的大文豪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當然,說他詩詞好與不好,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說,曾鞏詩寫得像乾隆那樣爛,而是說 他文章寫得比詩好,文名把詩名給蓋過去了。這一點上,曾鞏有點像張學友,張學友的演 技相當不錯,可他歌神的名頭太響,大家反而會忽略他也是個實力派演員。 可能有人要說了,曾鞏的文章?我看也就平平!不然他怎麼沒有類似《岳陽樓記》、《醉 翁亭記》、《出師表》之類的需要學生全文背誦的名篇吶? 好吧,也別假裝設問了,這個傻逼問題就是我曾經問過的。 我中學的時候,喜歡讀李敖的書。李敖有一段談及中國文學的話,讓我印象很深:「中國 人評判『文章』,缺乏一種像樣的標準。行家論『唐宋八大家』,韓愈文『如崇山大海』 、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歐陽修『如秋山平遠』、蘇軾『如長江大河』、王安石 文章『如斷岸千尺』、曾鞏『如波澤春漲』,…說得玄之又玄,除了使我們知道水到處 流。山一大堆以外,實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裡?好的標準是什麼?」 當時我看得似懂非懂。山海江河,是言其磅礴大氣;岩壑斷岸,是言其奇絕犀利,這些比 喻都能理解,可到底什麼文章會寫得如「波澤春漲」? 我出於好奇,找來曾鞏文集來讀 ,幾篇下來只覺得昏昏欲睡,尼瑪還真是波澤春漲,太水了,繞來繞去不知說個啥。於是 我一拍桌子,學著李敖的狂傲勁兒在日記裡寫道:曾鞏徒有虛名,不紅也正常。 後來馬齒漸長,再讀曾鞏,已經是工作之後了。那次我跟著部門去外地團建,不愛打牌也 不會喝酒,在小街書店的角落裡找到一本偽線裝封皮的曾鞏文選,讀了讀,忽然覺得有點 意思。回去以後,我趕緊找來全集細讀,發現真是滋味無窮,越是咀嚼越味道。 曾鞏的文風,歷代評價都不離幾個關鍵詞:「質樸、淡雅、中平、沖和、少文」。從這幾 個詞就能看出來,他的風格突出一個字:素。從不故作大言,從不堆砌辭藻,典故能避則 避,甚至很少提綱掣領地替讀者總結出幾條值得摘抄進日記的金句。 中正平和,不溫不火,這麼看來,曾鞏的文章確實不具備做網紅的潛質。 但不紅不代表不好。 事實上,我覺得對於普通人來說,唐宋八大家裡最值得閱讀的,就是曾鞏。 八大家裡的其他人,比如像蘇軾這種才華橫溢的妖怪,我們可以去仰慕、去欣賞,但實在 學不來。但曾鞏不一樣,他的表達風格樸實剛健,議論方式平易近人,是「可以學的」那 種優秀,與讀者的距離沒那麼大。 前面李敖的引文裡說韓愈「崇山大海」、柳宗元「幽岩怪壑」、歐陽修「秋山平遠」、蘇 軾「長江大河」、王安石「斷岸千尺」……這些景色有一個共同點,觀者都必須站得遠遠 的,用廣角鏡頭看;只有曾鞏是「波澤春漲」,這個景色,是允許觀者湊近了細細揣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些形容詞總結得還挺到位的。 說的功利一點,曾鞏的好,普通人不光能學到,而且還能學以致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各 個場景中都用得上。所以越有社會閱歷的人,越能讀出曾鞏文章裡的價值。 俗話說,文如其人。要想領略曾鞏文章的妙處,得先瞭解瞭解他這個人都幹過什麼。 曾鞏的生平,文化方面的成就不必細講,無論在教育、校藏、經學、史學、書法均有不凡 建樹。但真正把他和其他文士區分開來的,是一個極為突出的特點——內政數值超高。如 果王安石是一百的話,曾鞏至少也得有八十五到九十。 這個數值,不是說他在朝堂上玩政治是一把好手,而是說在地方治政上表現卓越。 曾鞏在越州任職時,正好趕上鬧饑荒,城裡義倉糧食不夠,四里八鄉的災民也難以聚攏過 來。曾鞏責令地方富戶各自申報家中儲糧,設了一個十五萬石的額度。申報存糧達到這個 額度以後,曾鞏把這些申報糧食以高於市價一點的價格就近投放市場,方便各地災民購買 。 懶一點的官員,可能會撒手不管,任憑災民逃去臨近州縣就食;狠一點的官員,可能會強 徵大戶糧食,惹出無數後患。而曾鞏的做法,是精算出一個「十五萬石」的均衡點,既在 富戶承受範圍之內,也剛好能滿足災民的最低需求,處於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極限,讓越州 平穩地渡過了這一次荒年。 地方治政最考驗人的,往往不是政策本身,而是政策執行的分寸。不審時則寬嚴皆誤,地 方官得根據情況計算出最適合的執行力度,才能達成效果。曾鞏在越州的這個手段,可以 說是務實精準的典範。 後來他調任齊州的知州,一道任便連續打掉了曲堤周氏和章丘霸王社兩個黑社會團夥,又 搞了保伍之法,社會風氣為之一變。後來朝廷要修黃河,要從齊州抽調兩萬壯丁。按規矩 ,是三丁裡要抽一個民夫。但曾鞏對數字極敏感,覺得這個數字有問題,細細搞了一回 人口普查,括出大量隱藏人口。於是「三丁抽一夫」改成「九丁抽一夫」,既滿足了朝廷 的人力需要,也減輕了百姓負擔。 曾鞏調任洪州之後,趕上瘟疫流行。他硬是用有限的預算,搞起一套防疫體系,縣鎮旗亭 一級級都要儲存藥物,還興建臨時隔離場所,把染病者登記造冊,給醫生們搞了一個KPI 考核制。等到朝廷的救濟撥下來,因為每一項防疫工作權責分明,掌握的數字又精準,曾 鞏可以從容調配資金,按輕重緩急來下發,錢使得極有效率。 更有意思的是,恰好這時趕上大軍討伐安南。軍隊每路過一地,都把地方折騰得痛苦不堪 。只有洪州,曾鞏早早做了接待預案,從軍隊駐屯地點、路線到勞軍物資的採購、運輸、 倉儲,都提前安排得井井有條。結果這支軍隊從經過到離開,洪州老百姓居然都沒察覺。 從這幾件事能看出來,曾鞏的做事風格非常務實、細緻,願意深入到最瑣碎的事務性工作 裡去。而且他腦子裡無時無刻不有本賬。每一項政策,都是經過精密調研之後得出一個最 優解,保證方方面面都能滿意。以至於有一次神宗跟曾鞏聊過天之後,感慨說世之言理「 財者,未有及此」。 所以曾鞏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文人,他同時也是一位政務能力超強的能員。面對民間疾苦 ,別的文人還在琢磨著怎麼拽詞兒感慨,曾鞏已經擼著袖子跳下去解決了。 這樣一個人,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像他的施政風格一樣,綿密周致,細膩穩當,既不激進也 不畏縮。如同蕭峰打太祖長拳似的,看似招招拙朴,實則內力雄渾。 慶歷六年,曾鞏找到歐陽修,想請他給自己祖父曾致堯寫個墓誌銘。歐陽修寫好以後,次 年曾鞏專門給他寫了封信致謝。 一般的致謝信,無非是先感謝作者用心,讚揚下辭藻優美,緬懷一下對故去親人的追思, 最後代表亡親再次感謝作者,完了。 但曾鞏這封信,作法卻不一樣。 他開篇先用一句話簡單地介紹一下修書緣由:「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 」然後對墓誌銘的感想,也只用了八個字:「反覆觀誦,感與慚並。」 ——看似惜墨如 金,信息量卻一點也損失。對作者的感激,對作品的欣賞,收到墓誌銘後的感想,對親人 的孝心關切,八個字全概括了。 然後曾鞏筆鋒一轉,卻先從墓誌銘本身的意義談起:「夫銘志之著於世,義近於史,而亦 有與史異者。蓋史之於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後 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 既然是有德行的人,才有資格立銘傳世,那麼對於世人來說,則是「善人喜於見傳,則勇 於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愧而懼。」這就和孔子寫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是同一個道理 。 緊接著,他又寫道:「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 皆務勒銘,以誇後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 之所不得,於是乎銘始不實。後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苟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 不足以行世而傳後。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於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 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簡單來說,這段的意思是:「後來世風日下,無論什麼人,子孫都要給他立墓誌銘。作者 撰寫銘文,必然不盡不實,褒善隱惡。所以找人寫銘,必須得找人品好的。人品不好,寫 出來的東西太假,就不會流傳於世。」 這一段堪稱全文樞紐。前承墓誌銘本身的議論,中間自然過渡到「墓誌銘撰寫者的挑選」 這個話題,還給後面留下更大的討論空間——既然人品不好的人,不適合寫墓誌銘,那麼 誰適合寫呢? 接下來,曾鞏便開始闡發,到底什麼人適合寫墓誌銘:「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必須得是人品和文才都好的人,才合適。曾鞏的文章一向很穩,他拋出這個論點之 後,還接了一連串的論證,說人的行為啊,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 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於名」,有「名侈於實」,種種行跡,若非品德高尚 之輩,很容易被迷惑云云。 好,現在評判標準建立起來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找到。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並世而有,亦或數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 其遇之難又如此。」曾鞏先抑了一下,然後猛然抬升:「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 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後無疑也。」 前面的邏輯鏈條,至此圓滿完成:墓誌銘的意義在於流傳千古—人品不好的作者,銘文不 能流傳千古—只有道德文才並臻的作者,才符合標準—可是這樣的人太罕見了—碰到您 這樣符合標準的,實在是幸運啊。 最後曾鞏還加了一段,做為昇華:「世之魁閎豪傑不世出之士,其誰不願進於庭?潛遁幽 抑之士,其誰不有望於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 ?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美者,一歸于先生。」這一通排比下來,感 激之情,溢於文字,還不忘將意義擴大至更高層次。 這一封信的結構就像一列火車。每一節車廂,都前承上端議論,下引次段主題,你會發現 ,每一句都像是鉤子,牢牢牽繫著上下文,邏輯上幾乎密不可分。形成一條斷不開、換不 走的長鏈。有了這個堅強的勾連,話題施展起來便遊刃有餘。曾鞏從墓誌銘收束到種種世 風弊端,再收束撰寫者的遴選標準,最後再從遴選標準轉到歐陽修個人。由大及小,層層 深入,過渡起來十分自然。 曾鞏並沒有上來就感謝歐陽修,而是迂迴繞彎了半天。經過前面的一系列鋪墊,讓這種感 激的基礎立得極為穩當,證明我誇獎您不是假恭維,誇也要誇得有禮有節。 《古文觀止》裡對此信的評價是:「紆徐百折,轉入幽深」。或者用儲欣的形容更為清晰 :「層次如累丸,相生不絕如抽繭絲,深涵光芒其議論也,溫柔惇厚其情文也。曾文至此 ,豈後人所能沿襲擬議。」 假如咱們把這封信的內容抽走,結構保留,會發現這其實是一份項目報告的框架。先闡釋 大政策意義,繼而過渡到項目內容,闡釋審核標準,給出解決方案,最後還有預估產生的 效益。 難怪讀起來這麼有條理。 曾鞏的另外一篇文章《越州趙公救災記》,更是把這個特點表露無遺。 熙寧八年夏天,越州遭遇嚴重旱災。趙抃當時擔任越州主官,盡力施救。後來曾鞏特意寫 了一篇《救災記》來紀念他的事蹟。 曾鞏開篇半句廢話也沒有,直接就說「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點出了緊張局勢。 緊接著,他並不濃墨描寫旱災有多慘痛,也不急著誇耀趙抃多麼英明神武,而是寫趙抃連 續問了屬下七個問題:「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 築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 於籍者其幾具存?」 這七個問題,涵蓋了七個最關鍵的領域,都是最切實的事務,一句虛頭巴腦沒有。曾鞏在 開頭不做任何渲染,而是通過趙抃問出這七個問題,塑造出了一位務實官員在旱災現場辦 公會議上的形象。 仔細想想,這簡直就是一個電影劇本的開頭:「熙寧八年夏,吳越大旱」的字幕閃過之後 ,屏幕上出現一位官員的面部特寫,同時伴隨著焦慮的連聲質問,一連質問了七次。 接下來的篇章有點長,我姑且只引其中一段,足可以知其全篇風格: 「故事,歲廩窮人,當給粟三千石而止。公斂富人所輸,及僧道士食之羨者,得粟四萬八 千餘石,佐其費。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憂其眾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 異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為工三萬八千,計其傭與錢,又與粟 再倍之。民取息錢者,告富人縱予之而待熟,官為責其償。棄男女者,使人得收養之。」 一句精妙的形容都沒有,文字枯燥簡潔,根本是一份乾貨滿滿的救災方案。細緻到男女的 賑濟糧要分開領取,以避免擁擠事故;要具體以什麼工來代賑,完成多少;要政府為欠戶 作保緩催貸款等等……事無鉅細,一一詳細開列出來。 每一條政策,每一個數字,都是沉甸甸的。曾鞏深知基層民情,知道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用數字和實務說話,要比辭藻更有力量。 換了唐宋八大家的別人來寫,韓愈會寫篇祭文罵蝗蟲;柳宗元會編段子指著蚱蜢罵小吏; 蘇軾會用幾十種方式表揚趙抃……他們能寫出不朽名篇,但肯定不會像曾鞏這樣,用如此 枯燥冷峻的手法來講述一個救災故事。 列舉完那一系列舉措,曾鞏才發出感慨:「其施雖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雖行於一 時,其法足以傳後。」 正當讀者覺得此處該有大段抒情與BGM時,曾鞏忽然又把氣氛按住了。繼續平靜地娓娓道 來:「予故采於越,得公所推行,樂為之識其詳,豈獨以慰越人之思,半使吏之有志於民 者不幸而遇歲之災,推公之所已試,其科條可不待頃而具,則公之澤豈小且近乎!」 我在越州採集到了趙公救災的細節,把它記錄先來。一來用來安慰越州百姓,二來使那些 一心為民的官員,在面對類似情況時可以拿來參考,不致於臨時制訂政策以致手忙腳亂。 如此一來,趙公的恩澤,又豈是近前這小小的一點呢? 看得出來,曾鞏實在是不願意煽情,一直到結尾該昇華了,他都選擇了最實在的講法,論 述越州救災方案對其他地區的指導意義。 這也是曾鞏的特點,他極為克制自我情緒,有很多篇文章,你覺得感覺已經到位了,下一 句肯定得寫幾個駢四儷六的句子,把情緒煽上去,他反倒硬憋回去,把溫度降下來。其實 曾鞏給皇上撰擬的制誥,文風華麗得很,這說明曾鞏有能力走華麗路線,只是他不願意。 整個這一篇救災記,從開篇的七個疑問,到結尾的創作初衷,結構一而貫之,從頭到尾緊 扣著「實際」二字。曾鞏一肚子才學,卻用了最樸實的數據羅列。對於趙抃的功績,他只 淡淡說了一句「皆公力也」,非常簡單,因為不用再多說了,論證的力量已經達到。誰看 了這篇,都不會忽略掉趙公在其中做出的巨大貢獻。 再看曾鞏的一篇小品《墨池記》。 他有一次去撫州,一個州學的教授請他為校園旁邊的王羲之墨池寫一篇記。文章很短,卻 精緻得很。 「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於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 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雲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 跡,豈信然邪? 」 開篇講王羲之的墨池,簡略描寫,注意看本段的最後一句:「這真的是王羲之的墨池嗎?」 這又是一條鉤子,鉤出來的不是真偽的考據,而是王羲之本人。 「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於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 又嘗自休於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後世未 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從墨池遺蹟的真偽,一句「不可強以仕」過渡到了王羲之的生平,又從王羲之的生平,一 句「書晚乃善」過渡到了本文的主題:「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他的成就不 是天生的,而是不懈努力的結果。 原來墨池真偽根本不是討論的重點,而是一個引子。曾鞏引著讀者,巧妙地一步步邁向預 設好的主題。 接下來,曾鞏論述了寫墨池記的緣由:「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 ,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於楹間以揭之,又告於鞏曰:『願有記』。推王君之心,豈 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 一能,而使後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於來世者何如哉!」 這篇記的讀者,是撫州州學的學子們。所以曾鞏把邏輯又反著推了一遍:為了要教化學子 們,就要學習王羲之勤學的精神;為了學習這種精神,還有什麼比墨池更有感召力的遺蹟 呢? 短短一篇文,曾鞏的論證往返兩次,行文委婉而含蓄,溫潤又不失說教。他沒有劈頭就來 大道理,更像是老師拍拍學生肩膀說咱們去池塘邊走走,閒談之間,不知不覺從周圍景物 過渡到要教誨的道理,頗得「潤物細無聲」之妙。 曾鞏是一位有理想的大儒,他認為寫作是為了立志明道,認為“文章之得失,豈不繫於治 亂哉?” 所以他更注重文章給人們帶來的意義,而不是文采本身。 寫到這裡,大家應該琢磨出點滋味了。 曾鞏最強悍的地方,在於他的文章佈局。他提筆之前,非常清楚文章的目的是什麼,通篇 結構,無不是圍繞這個目的而服務。致謝歐陽修,自大題入,像一盞聚光燈,從整個舞台 徐徐收束到歐陽修身上;褒揚趙公救災,以實務開,以實務結;教導撫州學子,以遊記牽 引入園,徐徐而致大道。 每一篇的結構都很精緻,條理都很清晰,且態度平和,不讓人生厭。 而且曾鞏頗有理科思維。他的文章總有一條嚴密的邏輯線條在幕後牽著,上下咬合緊密。 這使得結構上雖然迂迴曲折,但讀起來並不覺得煩。時人說曾鞏之文「紆徐而不煩,簡奧 而不晦」,就是邏輯嚴謹立下的功勞。 至此我才明白,為什麼說曾鞏「波澤春漲」?因為讀他的文章,你初時不以為意,如同優 柔的春潮緩緩漫過河堤,漲過腳面,不知不覺間,便會浸潤其中而不覺。曾鞏被人稱為「 醇儒」,這個醇字,除了形容他於儒學一道的用心純正之外,用來形容他的文章亦恰當得 緊。 認同不認同曾鞏的觀點,這個另說。但對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曾鞏是一位值得模仿的 技巧大師。學他的佈局謀篇,學他的行文邏輯,學他的質樸文風。這些都是「可學的」, 不考驗天賦,只取決於你用心與否。 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做到一定程度以後,考驗的都是語文功底。職場對文字的需求往往 不是文采,而是通暢簡潔、邏輯嚴密。多讀讀曾鞏的文章,一定受用無窮。即便學不到他 波澤春漲的境界,法乎其上,得乎其中,至少能做到文從字順,總不吃虧。 朱熹曾經說過:「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其實我也是同 樣的心情。 曾鞏他,真不應該這麼透明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9.10.47.6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536182363.A.5E4.html
fayever: 很受用的文章!謝謝分享~ 09/06 06:59
jkdgolden: 推,又重新認識曾鞏了 09/06 08:49
asdf95: 好文 09/06 09:15
andystupid: 推 09/06 12:04
kingright: 推 09/06 13:36
hgt: 推,我也是不知道曾公為什麼是八大家之一,看了覺得有道理 09/06 14:40
tony3366211: 確實把以前的疑惑解開了 09/06 14:50
chewie: 推 09/06 15:10
Landius: 不文青的文青. XD 09/06 15:31
suspect: 推 09/06 18:21
dragonclwd: 推 09/06 20:16
erimow: 推 09/06 20:49
barbarian72: 推 09/07 01:06
boloz: 太強了 09/07 05:07
RuleAllWorld: 還以為人生只有三大憾事,鰣魚多刺,海棠無香,曾子 09/07 07:19
RuleAllWorld: 固不能詩。 09/07 07:19
Logic: 推 09/07 10:24
log56: 馬伯庸的文章倒也是一層套一層,與曾鞏類 09/07 16:40
log56: 另外本文的連結好像壞了? 09/07 16:41
anticat: 好文推~墨池記好像在古文觀止裡讀過? 09/07 20:03
Xrayman128: 推 09/07 21:52
leisesnow: 好文 09/08 10:00
letudiant: 推 09/09 10:37
QuentinHu: 推 09/09 15:57
QuentinHu: 難怪他詩詞寫不好,那是娛樂用的,他務實 09/09 15:57
Rembrandt: 推 09/16 10:32
mykerr: 讚好文 09/24 02:03
sevenny: 十二恨天下無敵 10/02 19:17
hutten: 確實解開以往的疑惑,感謝。 10/14 20:02
※ 編輯: ted5566 (129.10.163.25), 04/11/2019 00:5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