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nerevian (尋道花果山)》之銘言: : 一般現代化程度越高的地方 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越弱勢 小弟我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中國的漢文化問題。 但是我覺得有一個很有趣的案例給大家分享一下。呼應這位朋友的論點: "現代化程度越高 傳統文化越弱勢" 這個案例有點極端,那就是美國的阿米許人(Amish) 眾所皆知,美國是一個多元民族的移民國家。其實各個民族移入美國時。 第一代通常都是保有做多原本族群的文化特色。 但是通常第二代第三代以後其傳統族群文化越來越淡。 最明顯的是語言,通常第一代會說其母語,例如中文。 第二代往往只會一點點,例如在美國一般來說第二代華人通常只會聽加上說一點點。 第三代往往就失去母語以及大多數的習慣文化融入主流美國人。 但是在美國有一個族群非常奇特,來美國已經二百多年。但是不但沒有失去母語。 甚至在文化習慣上也和主流美國人極端不一樣,那就是阿米許人。 甚至在文化上,在瑞士原鄉都很難找到這麼接近17世紀瑞士德語區的族群。 先介紹一下什麼是阿米許人。 阿米許人(Amish)起源於今天瑞士北部德語區,以及德國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 他們出現在17世紀的瑞士,當時瑞士地區出現宗教改革的浪潮。 當時有一群人,信奉門諾派的分支,慢慢形成一股相對保守的門諾派系。 (小弟不是基督徒,對教義了解不多,如果有版友對於門諾派有了解請補充指正) 在18世紀,由於當時日耳曼地區的窮困和宗教壓迫。大量的日耳曼人移居美國。 並且這批移民集中在美國東北部的賓夕法尼亞殖民地。 這些移民主要的母語是德語,結果被當地的英語系移民稱為賓夕法尼亞荷蘭人 但是其實這些人不是荷蘭人(Dutch),而是德意志人(Deutsche)。 但是母語又不是今天的標準德語,而是偏向瑞士山區的德語方言。 而阿米許人也是這一波南德/瑞士-德語移民潮的成員之一。 但是,今天絕決絕大部分的賓夕法尼亞德意志人已經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不會說德語。也沒有保留太多原鄉的文化,但是阿米許人是例外中的例外。 阿米許人今天在美國,普遍都會說至少兩種語言--->賓夕法尼亞德語方言和英語。 甚至在教會的儀式上會使用標準德語。 遽聞有些阿米許人,小孩會送到自己辦的阿米許小學讀書,課堂教授標準德語。 所以甚至有一部分還會說標準德語變成保有三種語言的傳統。 而阿米許人最特殊在於,堅持過18/19世紀工業革命前的生活方式。 例如不使用電力,汽車等現代化生活方式。 自己製作家具 衣服,通常不與外界通婚。並且使用18/19技術的農耕技術從事農業。 並且不參與美國主流的社會,通常只群居在自己的阿米許村落內。 不投票 不接受徵兵 不和政府打交道。認為阿米許教徒群體比個人還要重要。 拒絕接受美國初中以上的教育。 並且到今天還維持早婚多產的傳統。 通常不到20歲結婚,平均一個阿米許家庭有七個以上的小孩。 所以我常常在想一個問題,為何阿米許人和其他群體這麼不一樣。 移居美國超過兩百年,卻是極端少數還保有這麼多該族群傳統文化的群體。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特色,或許可以解釋阿米許人的狀況。 也或許可以解釋為何其他群體,例如華人社會,沒有保留這麼多傳統文化: 1. 保守。拒絕改變。 阿米許人甚至不使用電力,不使用汽車,並且在土地許可的狀況下,會堅持 以未經機械化的農業為職業 2. 相對封閉,並且拒絕當代社會對於個人成功的價值。 例如當代社會認為一個人要讀書,考試考高分,念好的大學。找一個好工作。 等等諸如此類現代社會上的價值。 而我個人是覺得華人其實普遍的信仰就是"無抵抗的接受社會的主流成功價值"。 還在台港澳,就是我們現在的狀況。 如果移民美國,那就會改名使用英文名,甚至還會改姓, 把姓氏的拼音法弄個跟英文很像。然後會希望子女用最快速度滿足美國社會的成功。 (例如把林從Lin改成Lynn,駱從Lo改成Locke) 有個笑話,對於美國華人家庭來說 小孩只有四種: 醫生/博士(doctor),工程師,律師,魯蛇失敗者/家族之恥。 (大家可以參考虎媽的戰歌這本書。) 我覺得華人非常的可望取得主流社會的個人成功價值以及社會認同 舉例來說,在明清兩朝就是努力考科舉。希望有朝一日能當人上人。 不管是當士大夫,還是賺錢買地當地主。 今天沒有科舉了。但是還是要符合現代社會的價值當人上人。 今天大家還是三更燈火五更雞。考大學或是考國考(不就是當代科舉嗎?) 然後就是賺更多錢,買更多的房地產當地主鄉紳。或是買更多股票, 如果被日本殖民,那就是要趕快變成日本人有日本的文化來符合社會期待。 如果移居泰國往往會改泰國姓名。 移居美國就趕快取個英文名子方便同事老闆打招呼,害怕有天會被炒掉。 簡而言之,要保持自己傳統文化,往往要有部分程度的拒絕現代社會的價值。 因為現實就是很多現代社會價值和傳統文化是格格不入的。 舉例來說,現代社會的個人成功,阿米許人就拒絕。 認為不應該追求個人成功,每個人讀到初中畢業就好。就在家從事手工業和農業。 人生已為社區服務,為教會服務,早早生小孩替教會和社區繁衍生息就好。 3. 有強烈的信仰,作為以上兩點的後盾。 因為在21世紀要做到保守自己的傳統,拒絕現代社會的價值。是很困難的。 往往是要靠宗教信仰/教義才能夠做到以上兩點。 例如阿米許人的保守門諾派信仰。 或是在美國的錫克教徒。無視美國主流的服裝文化繼續堅持男性包頭巾。 大家能夠想像一個華人堅持穿中式服裝嗎?不管是在現在的台灣社會或是美國。 大家會說這需要很大的恥力才能做到。但是其實我覺得不是需要恥力,而是信仰。 我個人也不是認為一定要保留自己傳統文化。 只是我因為來到美國後很震撼。因為美國很有趣,真的是民族和文化的大拼盤。 真的會看到有些人無視於社會大眾的眼光,堅持自己的傳統方式。 例如銀行裡會看到櫃員堅持戴錫克頭巾加大鬍子。 捷運裡有人大刺刺地穿阿富汗長袍搭捷運。 校園裡的印度女孩子真的穿印度長袍在學校裡晃(雖然真的很少但我還真的看到過) 我還見過阿米許人在景區裡郊遊。 因為我當時還不知道阿米許人的傳統服裝是那樣 我一直盯他們在想是不是修道院出來的。 但是我後來越來越了解這些不同的團體。讓我更發好奇的想要了解保存傳統是什麼, 以及保存傳統的優點和代價是什麼。 阿米許人的一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SuH_K5_KY
德國之音的新聞紀錄片,談中南美洲的門諾派(類似阿米許人) 我猜今天德國人/瑞士人看到這群"同胞"大概也會嚇很大一跳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_XU4W4DBA
-- 夫英雄者 胸懷大志 腹有良策 有包藏宇宙之心, 吞吐天地之志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5.37.106.33 (美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08349226.A.0F9.html
asdf95: 因為中國很早就去神化,是非常現世(實)的文化 12/19 11:56
zeumax: 說去神化也不對,是認為人也可以變神,雖然祂們更高等價值 12/19 12:52
zeumax: 但信徒是有供奉換取願望實現,要諸神為世俗信徒服務的 12/19 12:52
zeumax: 功成名就的人對神明付出更熱烈,也引導文化中他人更積極融 12/19 12:56
zeumax: 入社會並且向上追求 12/19 12:56
moslaa: 這個...醫生在古代地位不太高,至少沒有舉人進士高 12/19 13:42
moslaa: 比較接近失意讀書人無可奈何糊口的手段 12/19 13:43
starfury: 你提到的華人改姓,有時候是被迫的(雖然也是向主流靠攏) 12/19 13:43
moslaa: 何時轉變成高社會地位,是可以探討的點 12/19 13:43
我認為主要是兩大原因: 1.接受西方文化的價值。因為在西方國家中,醫師 律師 是高社會地位職業。 2.薪資收入。因為西方體系下,醫師收入非常高。 所以在台港澳日本韓國等地方醫師地位也高。 但是在中國大陸,尤其長期以來醫師收入受限於體制,導致薪資很低 (因為嚴格來說 中國大陸一直到最近還是普遍的公醫制度 醫師絕大多數都是替政府的人民醫院/解放軍醫院/武警醫院工作 算是編制內的"廣義公務員",領的是政府編制的公務員低薪。 導致在中國大陸醫師地位至少在幾年前普遍是不高的。 過去三年我比較沒有跟對岸的醫師接觸就不知道了。
starfury: 比如印尼華人在排華壓力下,將姓氏改成印尼式發音拼寫 12/19 13:46
starfury: 如黃改成Wibowo、陳改成Tantama...等 12/19 13:50
gary76: 對於西方文化來說,增加直接管治區域等於增加收入,如果沒 12/19 14:27
gary76: 有增加收入,那麼還不如不管治好 12/19 14:27
nerevian: 這例子缺少對照組 比如以移民到其他地方的同鄉人為對照 12/19 14:34
nerevian: 比對兩個移民地的發展程度和兩地移民原汁原味傳統保留的 12/19 14:35
nerevian: 程度 例如對比新加坡閩南系和台灣閩南系 12/19 14:37
應該要這樣說,在18~19世紀大量德國/德語移民湧入美洲大陸。 所以今天德國後裔在美國是第二大群體。在中南美洲也有大量德國後裔。 尤其是阿根廷。 但是,真的有至今日常使用德語以及維持老家傳統文化 而沒有融入當地的英語/西班牙語社會,似乎普遍為門諾教派的成員。 例如川普是德國後裔,但是似乎已經不會說德語了(沒有在公開場合說過) 所以我覺得可以看到保守宗教信仰對於文化保存的影響。
gary76: 阿米什人強行維持低收入低生產力,讓不納稅不接受保險得以 12/19 14:37
gary76: 實現,不以大政府力量強行介入的話,只能任由他們自生自 12/19 14:38
nerevian: 另外還有強調“原汁原味”這一點 以日本為例 看似傳統同 12/19 14:39
nerevian: 樣也是讓許多人形成日本傳統文化保留較好的刻板印象的文 12/19 14:41
nerevian: 化符號 比如祭典古建等等 內裡都是非常現代化的 12/19 14:44
gary76: 日本神社的古建築認定一直有個問題,他們有定期重建的習慣 12/19 15:05
Alica: 定期重建比較有名的就伊勢神宮式年遷宮 花20年全部重建一次 12/19 21:12
Alica: 然後最新的完成後最舊的也差不多了 就又重新開始.. 12/19 21:13
verdandy: 阿米許有的派別還是會使用現代農機啦 12/19 21:22
luckyluckyha: 之前鄉民愛說中國都假古建築,其實日本很多現代重建 12/19 23:16
luckyluckyha: 裡面一堆鋼筋,最近日本在談古法重建太花錢,故意的 12/19 23: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MbvC_siQyc
這個影片主要是一個美國老人念已經很少人會的賓夕法尼亞德語 下面的留言很有趣,就有一位留言者說 自己以前是阿米許人,所以都聽得懂。關鍵是"以前是"。 其實就算是宗教傳統,也越來越多人放棄阿米許人的傳統生活融入主流社會。 所以也會上來看youtube。 所以我猜未來也會有越來越多阿米許人/門諾派信徒改用機械/電力甚至網路巴。 ※ 編輯: reinherd (45.37.106.33 美國), 12/20/2020 00:24:42
wcc960: 日本神社跟伊勢神宮一樣保有定期重建習慣的少之又少到極少 12/20 04:22
wcc960: 基本上是遠遠遠不到足以討論的範圍 12/20 04:23
wcc960: 天守閣重建大多用鋼筋,因為用全木造就真的太大手筆 12/20 04:35
wcc960: 如名古屋城的造價預估500億日圓 12/20 04:36
wcc960: 其它御殿or寺廟堂宇等的純木造復元就不少 12/20 04:37
wcc960: 如熊本城本丸御殿、金澤城五十間長屋、興福寺中金堂等 12/20 04:42
jackliao1990: 現在沒有人會用古代工法修繕 12/20 12:38
ineedmore: 記得看過解說是阿米許人在成年前要出外流浪個幾年,再 12/20 17:24
ineedmore: 來決定自己要不要回家鄉繼續過傳統生活? 12/20 17:24
Aotearoa: 還是有,像穴太眾的粟田建設,第15代當主還在用古法修復 12/20 17:50
Aotearoa: 石垣,只是用吊車吊巨石不曉得符不符合你說的古代工法 12/20 17:50
Aotearoa: https://reurl.cc/j5N11Z NHK的記錄片可以看看 12/20 17:54
Aotearoa: 雖然他的家業很可能後繼無人了 12/20 17:55
nerevian: 日本的天守佛寺一堆都是仿古新建 知名的不知名的 12/20 18:33
Sinreigensou: 有道理 華人就是會極力在所處的社會出人頭地 12/20 19:11
Sinreigensou: 所以對出人頭地沒用的文化就不太會保留 12/20 19:11
wcc960: 法隆寺和姬路城的修復都同時有重新研究+重現已失傳的工法 12/21 02:04
wcc960: 甚至東京車站也有,磚瓦間接縫魚板形狀的塗法(覆輪目地) 12/21 02:08
wcc960: 本來已經失傳,故泥水匠重新去研究100年前人家是怎麼塗的 12/21 02:12
wcc960: 法隆寺印象中是連飛鳥時代的木工道具都重新復原 12/21 02:15
biglafu: 台灣醫師地位比較高跟日據時代政策有關 12/21 20:46
zeumax: 其實跟醫師收入高更有關係,別忘了在股票分紅時代,工程師 12/22 12:39
zeumax: 地位也不低的,大家聽到年薪百萬眼睛就亮,地位自然不同 12/22 12:39
zeumax: 當然後來改規則不允許靠分股票給紅利,工程師輪班苦逼,就 12/22 12:40
zeumax: 只是一個算穩定得工作,而非體面的工作 12/22 12:41
mackulkov: Armish通常營養不良而且個頭嬌小 12/22 21:28
mackulkov: 因為生產力太低 活得其實相當不舒適… 12/22 21:29
mattc123456c: Armish不是在伊朗嗎? 12/23 00:10
allgod: 推 12/26 16:34
wahaha01: 好文 01/06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