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今天看到這篇文章,滿有意思的 https://www.atlasobscura.com/articles/los-angeles-loquat-fruit-trees Los Angeles Is Covered in Delicious Fruit and No One Is Eating It A story of immigrant populations, gentrification, and the free loquat bonanza. by Dan Nosowitz May 26, 2021 裡面提到洛杉磯(尤其是東區) Silver Lake、Echo Park 及 Atwater Village 這些地區, 不管是公有地、私有地,路邊、人行道、停車場 都長滿了大量的枇杷樹(loquat)。 每到三月末,開始出現結實纍纍的枇杷 重到枝條都下垂了,卻沒有人想去摘來吃。 文中提到為何洛杉磯會有大量的枇杷樹: 枇杷原產自中國南部,後傳至日本 葡萄牙人從日本將枇杷帶回歐洲 傳遍整個地中海盆地、再傳到中東、部分的西亞地區 其中,西班牙人發現枇杷非常適合種在他們拉丁美洲的殖民地 常綠、耐旱、不用太費心照顧就能長出很多果實,CP值非常高 就在拉丁美洲殖民地大量種植枇杷,西班牙語叫 níspero。 1970年代,來自拉丁美洲的移民,特別是中美洲,來到了洛杉磯東區 包括宏都拉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 他們也把枇杷帶來洛杉磯,種在他們的庭院裡, 而洛杉磯的氣候正好非常適合枇杷生長。 後面提到1990年代開始,之後這二十年 洛杉磯東區這一帶經歷「gentrification」 也就是居民的結構改變:變得更白(白人)、更富裕、更年輕 這些新來的居民不吃枇杷,也許他們根本不知道這是什麼植物 但也不特別花錢移除它們,只把這些枇杷樹當成景觀。 曾經有一位叫 C.P. Taft 的農民 於二十世紀初在橘郡致力於栽培與推廣枇杷 但因為種種原因,包括容易碰傷、不利於運輸與儲藏、不能在未熟時摘下等它熟 枇杷最終不受美國人青睞,不合美國水果市場的胃口 https://assets.atlasobscura.com/article_images/82719/image.jpg
1905年的水彩畫 美國農業部的「果樹水彩畫典藏」計畫 1886~1942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Pomological Watercolor Collection) 也就出現了文中所提到的洛杉磯東區每到春天 枇杷樹上滿滿的枇杷,卻都沒有人會想去摘來吃 (中間有提到在洛杉磯,長在私有地的果樹,若枝幹垂到人行道上  路人是可以隨意摘下果實來吃的,不必問過主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11.12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22124801.A.B45.html
chosenone: 我有疑問,這種人口轉變又不是彈指一下就變過去,或多 05/27 22:25
chosenone: 或少會有過度期,所以後來去的白人一定也有看過原來住 05/27 22:26
chosenone: 那裡的拉美裔在吃這種水果,後來不吃,應該是口味或其 05/27 22:27
chosenone: 他理由為主因吧,不是白人不知道這東西可以吃。 05/27 22:27
最後一段有提到,枇杷二十世紀初就不受美國人喜愛
zeumax: 應該白人文化習慣上不吃,因為其實吃起來挺麻煩的,果核其 05/27 22:34
zeumax: 實不小,又難剝皮 05/27 22:34
loser1: 我們都知道白人吃東西是很懶惰的 枇杷這種要剝皮又沒有什 05/27 22:34
loser1: 麼肉的水果 其實我也不太行 05/27 22:34
zeumax: 而且在台灣其實都沒有很熱門了,白人飲食習慣推不開正常 05/27 22:35
Aotearoa: 比起要削皮的,我覺得還比較方便 05/27 22:37
※ 編輯: Aotearoa (61.58.111.129 臺灣), 05/27/2021 22:38:23
chosenone: 北美白人是特例吧,這個不吃那個不吃,歐洲白人敢吃的 05/27 22:38
chosenone: 東西不比廣東人少,而且這篇講把枇杷帶去種的西班牙人 05/27 22:39
chosenone: 也是白人啊。 05/27 22:40
PsMonkey: 枇杷在台灣真的不熱門 XD 05/27 23:19
purue: 通通熬成枇杷膏 05/28 00:02
CGT: 好像中藥入藥比較會用? 上次直接當水果吃不曉得是幾年前了... 05/28 00:29
Mezerized: 拉丁裔跟白人不太一樣 05/28 00:56
saltlake: 法國白人也很會吃 05/28 01:04
hedgehogs: 枇杷子不能吞,就懶得吃了 05/28 01:14
skysilver: 枇杷與其說不熱門,不如說是價錢高又嬌貴的水果 05/28 01:20
imsphzzz: 枇杷在台灣很貴又少 05/28 03:20
A6: 枇杷不是不熱門 是少吧..... 05/28 04:16
buffalobill: 做成甘貝枇杷膏 05/28 09:02
KangSuat: 沒汁的水果 不受待見 05/28 10:06
mikamikan: 北美在哥倫布之後有發生過飢荒嗎 不知道這跟上面說的 05/28 13:27
mikamikan: 北美白人的飲食文化有無關聯 畢竟相對於物產豐饒又地廣 05/28 13:28
mikamikan: 人稀的北美 歐亞大陸人多 資源分配上相對會受限 05/28 13:29
loser1: 枇杷膏的成份是枇杷「葉」 05/28 13:52
wistful96: 馬拉巴栗種子在台灣也很少人吃,都是不熟悉怕有毒吧? 05/28 15:23
wittmann4213: 不過去年新冠肺炎流行初期,歐美有一陣子也是瘋買枇 05/28 17:10
wittmann4213: 杷膏 05/28 17:10
detonator: 枇杷好吃啊,美國的不知道好不好吃就是了 05/28 18:39
A6: 其實不止枇杷啦 栗子以前也是隨便撿 05/28 18:53
rafesul: 回樓上 洛杉磯的枇杷好吃 果肉多汁多又甜 05/28 19:48
rafesul: 在長輩家吃到要吐了 還奇怪美國怎麼有枇杷 原來... 05/28 19:50
tony121010: 臺灣也很少吃波羅蜜 05/28 21:09
Aotearoa: 波羅蜜在鄉下煮湯比較多 05/28 21:14
A6: 波羅蜜好像叫麵包果 對吧 05/28 21:29
Aotearoa: 不一樣,同屬不同種 05/28 21:32
A6: 以前石牌教堂院子裡有一堆麵包果 05/28 22:13
wistful96: 麵包果看過幾次,也是我不知道如何料理的食材 05/29 00:08
chosenone: 麵包果是東部原住民傳統美食,多半煮或炸來吃。去花東 05/29 00:17
chosenone: 可以找找原住民特色小吃店來吃看看。 05/29 00:17
zebra101: 舊世界不管歐洲還是亞洲,生存壓力大吃的就雜,營養不 05/30 03:39
zebra101: 高效率不高的都要吃。歐洲人到了人煙稀少土地肥沃的美洲 05/30 03:39
zebra101: 就可以比較挑剔了。不過白人在吃的上面懶是真的,看我 05/30 03:39
zebra101: 們亞洲人吃雞帶骨頭都覺得是原始人。 05/30 03:39
neak: 洛杉磯的枇杷超難吃,籽超大,肉超少,還不甜,就澀澀的,沒 05/30 04:32
neak: 人想吃 05/30 04:33
Aotearoa: 所以到底好不好吃? 05/30 09:51
Aotearoa: 話說回來,活到現在吃枇杷的次數應該用雙手就數得完 05/30 09:52
A6: 我久遠的印象是 味道酸甜的木瓜感覺 05/30 14:33
A6: 不難吃 也不是特別有特色 05/30 14:34
patentshit: 麵包果在花東大多稱為巴吉魯,菜單上通常不會寫成麵 06/01 13:27
patentshit: 包果 06/01 13:27
patentshit: 美國偏鄉地區居民也是吃銅吃鐵,像是路易斯安那州沼 06/01 13:30
patentshit: 澤區會吃淡水螯蝦、烏龜、鱷魚,德州人吃響尾蛇,洛 06/01 13:30
patentshit: 磯山區居民會抓北美負鼠 06/01 13:30
verdandy: 提到落磯山就想到洛磯山蠔 06/01 16:31
saltlake: 路易西安那州原本是法國殖民地,民俗偏向法國而和 06/01 17:20
saltlake: 本為英國殖民地者有差別? 06/01 17:20
A6: 他那個應該是印地安習俗 06/01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