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ccyaztfe (1357924680)》之銘言: : 受限標題格式,我重新表達一下 : 中國先秦、兩漢時期有很多兵書,但有些兵書失傳了大半部分,只剩一點點 : 而有些兵書的內容,內容太過空泛,細節不足 : 我覺得兵書就應該像紀效新書那樣,直接畫圖告訴你鴛鴦陣怎麼擺,兵器配置怎麼拿;或是像近代騎兵戰陣圖那樣,告訴你隊列怎麼排、相聚要多遠 : 看看明朝紀效新書的內容,講的清楚明白,以下節錄部分: : ============== : 凡喇叭吹天鵝聲,是要各兵吶喊。 : 凡喇叭吹擺隊伍,是要各兵即於行次每哨一聚,各留空地擺定。 : 凡喇叭吹單擺開,是要各隊即便挨隊甲疏疏擺開,每一小隊相平離一丈五尺。 : 凡旗點過,只吹喇叭一長聲,是要各兵轉身,照旗所向轉過。 : 凡打銅鑼,是要各兵坐地休息。 : 凡吹哱囉,是要各兵起身,執器械站立。 : ================= : 像這樣講地清清楚楚的傻瓜式教學法才叫兵書吧? : 反觀先秦兩漢的兵書,都很空泛,很空洞,看了跟沒看一樣 : 說實話,看完孫子兵法後,你根本還是不知道怎麼練兵,戰陣怎麼擺、武器怎麼發配 : 我就因此產生一個疑問:有沒有可能先秦時期的兵書,重要的部分其實都故意被私藏甚至銷毀,流傳在外的那些其實是不重要的? : 對於君王、朝廷來說,那些空洞、空泛的兵書給你看也沒關係,因為你看完還是不知道怎麼練兵,只能講講幹話,你甚至不知道銅鑼聲跟喇叭聲代表什麼意思 : 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看到拜占庭的希臘之火,這是拜占庭海軍的秘密武器,但其配方已經失傳,無人知曉 : 再看看現代社會,也有個知名的配方—可口可樂 : 全世界70億人,知道該配方的不超過百人 : 這其實很合理,珍貴的東西當然不會隨意流傳,會藏好啊! : 那中國古兵書有沒有可能也是這個道理? : 對於朝廷來說,那些戰陣、練兵、武器之法都是珍貴的典籍,不能輕易流傳 : 現在大家能看到的那些戰略內容反而是不重要的東西,朝廷不怕你看,你儘管看沒關係 : 大家認為呢? : ----- : Sent from JPTT on my iPhone 當然有這種的 流傳的書裡也有 只是這種大家不會注意 一種是不放在兵書類 比如管子、墨子 古代指揮士兵主要靠旗、鼓、金,號為三官 〝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進也。 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 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謂三官。 有三令而兵法治也。〞(管子‧兵法) 守城戰術在墨子一書有很詳細的介紹 〝亭尉各為幟,竿長二丈五,帛長丈五,廣半幅者大。 寇傅攻前池外廉,城上當隊鼓三,舉一幟; 到水中周,鼓四,舉二幟; 到藩,鼓五,舉三幟; 到馮垣,鼓六,舉四幟; 到女垣,鼓七,舉五幟; 到大城,鼓八,舉六幟; 乘大城半以上,鼓無休。 夜以火,如此數。 寇卻解,輒部幟如進數,而無鼓。〞(墨子‧旗幟) 或地位不會很高 比如尉繚子 士兵基礎編排跟陣法教育 〝將異其旂,卒異其章,左軍章左肩,右軍章右肩,中軍章胸前。 書其章曰:某甲、某士。 前後軍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 伍長教其四人,以板為鼓,以瓦為金,以竿為旂。 擊鼓而進,低旂則趨,擊金而退。 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擊而坐。 伍長教成,合之什長。 什長教成,合之卒長。 卒長教成,合之伯長。 伯長教成,合之兵尉。 兵尉教成,合之裨將。 裨將教成,合之大將。 大將教之,陳於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 既陣去表,百步而決。 百步而趨,百步而鶩,習戰以成其節,乃為之賞罰。〞(尉繚子‧兵教上) 或者原文在其它書有收錄 如司馬法的兵陣 〝司馬穰苴曰:「五人為伍,十伍為隊,一軍凡二百五十隊,餘奇為握奇。 故一軍以三千七百五十人,為奇兵隊七十有五,以為中壘,守地六千尺, 積尺得四里,以中壘四面乘之,一面得地三百步,壘內有地三頃,餘百八十步。 正門為握奇,大將軍居之,六纛、五麾、金鼓、府藏、輜積皆中壘。 外餘八千七百五十人,隊百七十五,分為八陳,六陳各有千九十四人, 六陳各減一人,以為一陳之部署。舉一軍則千軍可知。」 凡兵者,有四正四奇,或合而為一,或離而為八,是曰八陳。 故以正合為奇勝也。 一說:「凡立軍,一人曰獨,二人曰比,三人曰參,比參曰伍,五人為烈,烈有頭。 二烈為火,十人,有長,立火子。 五火為隊,五十人,有頭。 二隊為官,百人,立長。 二官為曲,二百人,立候。 二曲為部,四百人,立司馬。 二部為校,八百人,立尉。 二校為裨,千六百人,立將軍。 二裨為軍。」 三千二百人,有將軍、副將軍也。〞(通典‧兵典一) 只是這些兵書流傳下來都是大約概念 具體細則沒有留下來 但考古出土的就有細致的教範了 比如銀雀山的〈十陣〉 〝凡陳有十: 有枋[方]陳、 有員[圓]陳、 有疏陳、 有數陳、 有錐行之陳、 有鴈[雁]行之陳、 有鈎行之陳、 有玄襄之陳、 有火陳、 有水陳, 此皆有所利。 枋陳者,所以剸也; 員陳者,所以槫[團]也; 疏陳者,所以吠也; 數陳者,為不可掇; 錐行之陳者,所以夬[決]絕也; 鴈行之陳者,所以椄[接]射也; 鈎行之陳者,所以變質易慮也; 玄襄之陳者,所以疑眾難故也; 火陳者,所以拔也; 水陳者,所以倀固也。〞(銀雀山竹簡‧十陣) 除了火陣跟水陣不屬於行軍布陣的方法 簡文有寫其它八陣的排布(圓陣簡文從缺) 更詳細到士兵如何訓練的 可以參照《青海大通馬良墓出土漢簡的整理與研究》 隨選幾簡 以橫兌武之法左部前曲曲步前而□■ ■居七步隊間右步□■ □前行去校尉六十步而止右部□ ■□右官鼓之右部前 漢代各地軍隊應該有類似的教範存在 沒流傳下來是因為寫的太囉唆 又不是什麼名作 古人認為沒有特地留傳的必要 大概念有傳下來就好 至於操練的方法 土法練個一陣子就會摸索出來了 要記住 古代能流傳下來的文獻其實很少 通常是流通性很廣或大家認為價值很高 流傳下來的可能性才會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23.122.13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54179108.A.47D.html
ccyaztfe: 但也有可能反過來,珍貴的都被私藏起來,結果就失傳呀! 06/02 22:26
ccyaztfe: 比如說華佗的醫術、拜占庭的希臘火 06/02 22:26
asdf95: 華陀的醫術沒後代傳的那麼神,外科手術一直都有 06/02 22:29
asdf95: 直到明代都還有外科手術的書籍,只是風險太大,敢動手的人 06/02 22:30
asdf95: 少而已,很多是後人吹牛吹出來的 06/02 22:30
真要說珍貴又失傳 我首推安提基特拉機械 ※ 編輯: asdf95 (61.223.122.131 臺灣), 06/02/2022 22:34:22
articlebear: 推 06/02 23:09
hgt: 安提基特拉機械真的是神,超越一般科技幾百年的程度 06/03 00:12
leptoneta: 中國的弩似乎到明代後期就失傳了? 06/03 07:51
還是有 但跟槍比起來成本變高 畢竟箭矢跟彈丸比 成本高太多了 所以當財政困難時 會優先選擇什麼遠程武器再明顯不過 不是沒有 是用不起 ※ 編輯: asdf95 (61.223.122.131 臺灣), 06/03/2022 09:34:16
JustinIdiot: 還有先秦時期的一些鑄劍技術 06/04 00:17
JustinIdiot: 比如吳越劍上的菱形暗格紋 還有秦國劍採用的鉻鹽氧 06/04 00:22
JustinIdiot: 化技術 06/04 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