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郭京這件事,現在有人翻案。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7691415/answer/2281317594 郭京不是道士,不是修真的人,只是當時東京汴梁里的一個老兵,估計已經是60左右的 老人了,所以,那些修真的人是否會穿越到他身上,可能性不大吧 郭京不是道士,而且也不是他主動去找官府要搞六甲神兵的,而是樞密使孫傅看到什么 書里有郭京的名字,到守城部隊里找到這個叫郭京的老兵,這之后才開始了郭京的表演 ,這里面,六甲神兵,到底是多少孫傅主意,多少是郭京自己的忽悠,記載太少;自從 新法廢除更戍法后,郭京這種東京城里根本沒有作戰任務、常駐京城幾十年閑著沒事的 老兵,雖然學識很低,戍衛時看著皇帝、官僚、道士表演也學到一些道教術語、在“高 人”指點下完成欺騙表演不露餡應該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六甲神兵不是導致東京保衛戰失敗的原因,而是面臨失敗時意圖通過宗教狂熱提升戰斗 力的拼死一搏;郭京多次主張擇日出師,有可能是所謂六甲神兵還需要訓練,作為老兵 不敢冒險;有記載有軍官請求加入六甲神兵給郭京做副手,可能就是看到六甲神兵確有 軍隊的模樣 六甲神兵作戰,是勇敢的,按直接與六甲神兵對戰的完顏婁室的神道碑的描述,“王見 其鋒銳,不以逆擊,使活女率精兵橫截之,敵眾亂,王乃督諸軍進戰,手中流矢,整轡 挺鎗,馳擊自若,敵大敗,奔城而城中”,也就是這只神兵不僅打出去了,而且被視為 “鋒銳”“不以逆擊”;且“手中流矢”,而且對戰的金軍是“督諸軍進戰”;顯而易 見,在金軍眼里,這只出擊的宋軍至少是只有戰斗力的軍隊,而不是宋史記載的那種一 沖就潰的烏合之眾,至少取得這個勝利是在金史里記成表現將領英勇的功績 此外所謂因為六甲神兵做法不能被人看見所以讓守城士兵下城的記載也很可疑,因為很 明確郭京上城指揮,張叔夜是跟他在一起的,《三朝北盟會編》里對這事的記載是“京 自內出正當其鋒。初遣使臣傳令,樓子上除守樓子使臣軍兵外,?并不得上”,六甲神兵 失敗后,城墻被奪的情況是“已而金人數人登城班直與官軍雖排布如織無一人死敵,於 是皆下城遁走”,守城軍隊密的“排布如織”卻無人作戰,全嚇跑了,而原因則是“城 上守御之人見之膽落自是不復有斗志矣”,看到金軍與六甲神兵作戰的血腥慘烈,正規 軍反而被嚇破了膽,逃跑了 雖然正史記載對郭京很不友好,但是我們必須接受,他其實不算是個宗教騙子,只是一 個企圖用宗教組織“義和團”挽救國家滅亡命運的失敗者,而東京陷落、北宋滅亡的責 任不應該怪在他頭上,郭京,也是受害者 =============================================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8032367 有一個很普遍流傳的說法,就是郭京讓宋朝的士兵統統下城,聲稱要作法,然后才能出 神兵作戰,這導致在戰敗后城上無兵,金兵一擁而上,開封陷落! 然而這是事實嗎?未必! 普遍流傳的最可靠的記載來自宋史宋欽宗本紀“丙辰,妖人郭京用六甲法,盡令守御人 下城,大啟宣化門出攻金人,兵大敗。京托言下城作法,引余兵遁去。金兵登城,眾皆 披靡”。 然而這種說法并非唯一的說法,《三朝北盟會編》的說法其實是略有不同的 “京自內出正當其鋒。初遣使臣傳令,樓子上除守樓子使臣軍兵外,?并不得上。“ 三朝北盟會編的說法,郭京是“除守樓子使臣軍兵外,?并不得上”,并沒有讓軍兵統統 下城。 還是再看三朝北盟會編記載:"已而金人數人登城班直與官軍雖排布如織無一人死敵,於 是皆下城遁走",這個記載也很清楚,城破和軍兵下城毫無關系,事實是金人登城時云梯 一部只能運輸十來個人,第一批登城的金兵并不多,當時守軍"排布如織",但無人抵抗 ,而是一哄而散,根本不存在沒有士兵防御的問題。 三朝北盟會編引用《靖康小雅》記載:開陳州門遣郭京出戰京老卒也。妄言有神術可決 勝,京前驅方越濠,鐵騎蹂踐死者如邱?,而城上守御之人見之膽落,自是不復有斗志矣 。 記載也很清楚"城上守御之人見之膽落",也印證了城頭上并非無兵防御。 除了三朝北盟會要還有重量級史料,《建炎系年要錄》的記載 "得殿前司剩員郭京擢為大將使募市井游惰為六甲神兵丙辰旦京盡屏守城兵獨率神兵七千 余人以出未幾京敗金人登城士卒以無賞不肯戰殿前副都指揮使河南王宗濋引衛兵下城傳 呼救駕四壁兵遂大潰及午城陷敵"同樣也是印證了三朝的記載,那就是士兵士氣低落,才 是原因,而不是什么郭京讓士兵統統下城,城頭空虛! 關于城頭是否有兵,這一點宋史本紀和三朝北盟會編以及建炎系年的說法不同,這三份 史料都屬于研究宋代歷史的重量級史料,但是它們出現了矛盾,那么我感到有必請出《 避戎夜話》這份資料來做一個旁證,為什么要用《避戎夜話》,因為他是一份類似回憶 錄的資料,作者石茂良是一個現場證人,郭京出城時候,他就呆在城樓上,而且就在姚 友仲的身邊,他的回憶可以說是現場第一目擊,可靠性之強是其他資料完全無法比擬的 ,"俄頃報云:郭京前軍已得大寨,立旗于賊營矣。又報云:前軍又奪賊馬千匹矣。姚仲 友疑之,與石茂良登敵樓而望"--可見在郭京戰報傳來時候,可見他是與守將姚仲友一起 登上敵樓的。 《避戎夜話》記載:"忽有郭京下使臣來傳令云:樓子上除守樓子使臣軍兵外,余人并不得 上樓子"........"可見郭京只是禁止軍兵以外無關人員上城,,記載和《三朝》一致, 郭京并沒有讓城上沒有一兵一卒! 《避戎夜話》記載:'初有十余人登疊而上,班直槍手皆不向前用命",關于這點記載和《 三朝》也是一致的,那就是城頭軍兵"皆不向前用命"才導致了城頭的陷落,這是直接原 因! 《避戎夜話》記載:并"其守御之人與百姓軍兵互相殺戮,無一用命向前者,其城遂陷。 乃閏十一月二十五日午時也。余目擊其事,故志" 這份資料他的說法是和三朝北盟會編,建炎系年等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郭京出城時,城 頭上是有相當數量軍隊的,而姚將軍死于暴民和潰軍之手。這樣一來,宋史的說法就顯 得較為單薄了。 宋軍的崩潰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賞賜不及,城破之前,金兵已經一度接近得手,情急之下殿前司開出天價空頭支 票激勵士兵作戰,但擊退敵兵后并未兌現, 三朝北盟會要:宗?楚見攻城益急唯賴策應之兵乃誘之曰:如敢用長槍殺賊者例推承節郎 ,賞金宛五只,有官人轉三官。 士卒效命爭先,故乙卯之戰殺金人三千?人,戰罷下城休息,所許告身金宛并無之。 至是宗?楚令城下催策應軍兵令上城,士卒皆發怨言,且食乾糧徐徐不動,賊來攻字字樓 皆摧毀,處置未成撞竿未備,賊遂登城。 第二,天寒地凍,連日大雪,御寒衣物不足,守城士兵有凍落手指的,而女真人非常適 應,正如金兵主將看到大雪后高興的說,我們添了二十萬雄兵 第三,前日作戰雙方損失都很大,但金兵及時將尸體轉移,而宋軍任由被石頭砸的殘缺 不全的尸體散落在城頭,影響了士氣 第四,看到郭京部隊被擊潰,也嚴重影響士氣,而之前兩日范瓊出城戰敗損失也使得士 氣低落。 第五,宋軍的士氣并非記載的那么高漲,隨著城壕和護城河被填,城外金兵的對樓越過 城壕直接攻擊,城破前日該處損壞的樓子沒有修復,器械撞桿也沒準備。面對一輪復一 輪攻擊,士氣已經接近臨界點。 第六,從劉延慶的態度中也可見一二,劉延慶是一個面的守將,在和欽宗交談中,問及 防御,劉延慶當時就明確指出,開封已經撐不住了,守不住了。 劉延慶雖然是個庸將,但畢竟是個實際作戰經驗豐富的將家子,而且是個老將,可算當 時城內經驗最豐富的將領,他的話他的情緒是很有說服力的 "賊初到即力攻東壁通津拐子城時劉延慶頗練邊事措置獨有法......賊知東壁不可攻,於 是攻南壁" 劉延慶雖然是個庸帥,但畢竟久練邊事,其軍事素養比起城里那些太平軍官來說還是強 很多,劉延慶負責的方向上防守得法,金兵無法攻破于是避開了這個方向。 不久宋欽宗召見劉延慶,"上問劉延慶事勢如何,延慶邊人習知攻守乃奏大臣謂城不可破 者皆欺罔朝廷今日之事可謂危矣。。又言大臣奏捷於上前大抵守御獲勝僅能自保一,或 不勝則如之何哉!何賀之有。" 這段記載于三朝北盟會編中,是宋欽宗和劉延慶的對話,劉延慶果斷指出開封已經風雨 飄搖,"事可謂危矣"而并非一些大臣吹噓的牢不可破,后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預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205.79.186 (中國)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74507713.A.C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