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fw190a (las)》之銘言 : ※ 引述《hips (hips)》之銘言: :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bHV1HR2QwI
: : 最近台大教授吳聰敏出了一本書叫做"台灣經濟四百年" : : 1.清代台灣幾乎沒有經濟成長 政府重維穩國防輕發展 : : 2.日治初期十年(1896-1906)台灣死亡率從4%降到2.5% : : (喊皇恩浩蕩前 應計算這樣能否抵過抗日死亡的人數) : 先針對1討論一下好了,首先看影片裡他的論述, : 就頗有吐槽點, : 他一方面承認清政府沒有計畫與動機以政府腳色推動經濟成長, : 但也承認同時期西方國家也時常沒有,但是最後仍跳回一個零成長的結論。 : 然後我去找了這一篇,讀了他零成長推論的脈絡, : 摘錄以下重點。 : http://homepage.ntu.edu.tw/~ntut019/ltes/PerCapitaGDP.pdf : A. : https://imgur.com/9Dyxr7Y : 根據表5, 1684年台灣的人口/耕地面積比是4.05人, 1905年則增加為4.62人。 表中 1756 : 年之人口/面積比率特別高, 這反映所謂的隱田現象。 換言之, 當年真實的耕地面積 遠 : 高於表中所列之數字。 : B. : 若平均每人 GDP 成長率為0.233%, 清國統治期間平 均每人 GDP 水準將增加為1.638倍 : 。 根據第1節之討論, 日治初期的平均每人 GDP 為 600元, 故清國統治初期將為366元 : 若平均每人 GDP 成長率為0.378%, 這表示在清國統治台灣的212年之間, 平均每人 GDP : 成長率將增加為2.23倍。 由1900年台灣平均每人 GDP 約等於600元反推, 清國統 治初期 : 台灣平均每人 GDP 將等於269元, 顯著低於 Pritchett (1997) 所推估的最低存活 水 : 準, 這與常理不合。 若以表6第2列數字計算, 平均每人 GDP 成長率將為0.608%。 這 是 : 更不合理的數字。 : C. : Perkins (1969) 雖然沒有平均每人所得的估算數字, 但他認為14–20世紀上半之間中 國 : 農民的平均每人產出可能是持平甚或下降 (頁8)。 此一觀察結論與 Malthusian 傳統 經 : 濟的特徵相符, 也是本文第1節所作之假設。 每人產出成長率等於零並不表示總產出 固 : 定不變。 當生產技術進步或者耕地面積增加時, 農業產出即會增加。 不過在傳統農業 : 13 經濟中, 產出增加時, 人口將同幅上升, 使得平均每人所得維持不變。 : 根據本文的推算, 日治初期台灣平均每人 GDP 約600元, : 這大約是經濟學者所認定的傳統農業經濟之水準。 : 我們由此進一步推論, 清國統治時期台灣的平均每人 GDP 成長率應該是接近於零。 : 。。。。 : 我認為這就是很典型的垃圾進垃圾出方式的推論模式。 : 在A組,首先對於他實際有數據的部分,1684/1756/1905, : 他直接強迫兩者中間1756年的數據平均化,無視中間百多年跨度, : 用一個隱田來解釋。 這邊三個資料點直接丟掉中間outlier是需要一些解釋。我覺得1684,1905的調查會比較可信 , 前者地少人少,後者日本是普查專家,也能靠武力壓制既有資產階級。中間點丟掉若能輔以 台灣隱田的研究說明當時很嚴重就更好。 : 在B組,他用了日據初期的600元,對比同時期大陸區域農業經濟成長率, : 去倒推不管套哪個數據,都會得到不合理的初期值,來否定這個成長率的可能性。 : (好像根本忘記台灣初期的拓荒/多重產業營生的性質。) 拓荒初期蹲的更低是可能的,但過了一段時間恢復到中國農業社會平均水平,要說成長也可 以,但就是零分變成六十分,不是他說的那種(我推測的意思)從溫飽到小康的成長。 至於台灣社會各產業人口比例,我覺得的確是需要更多佐證的點。 : 在C組,他採用的結論反而是,基於傳統農業,長期來看GDP基本不成長, : (但忽略了人口跟農地成長不匹配的情況) : 因此他乾脆用日據之初的600,來假定清朝初期就600, : 結論因此當然就是不成長。 : 。。。 :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 : 缺乏資料是很無奈的事,但這個粗糙的理解方式就頗無言。 : 我認為清朝GDP成長如果要討論, : 分別是要抓, : 開墾拓荒形式下人口與產值的匹配, : 因為一直有新的土地可以利用,而且既有的土地也會在建設與技術升級下提升產能, : 何時人口追上產值,或反過來,會是一個很動態細膩的過程。 你說的這個叫做景氣循環,跟經濟成長不是一回事。人口追上產值,造成人均短期下跌,產 值超過人口則會短期上升(造成可承載人口變多,或人均產量提高)。看經濟成長這種長期 現象,短期波動就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上升的趨勢。 : 再來是台灣一直都不能算是很純粹的農業經濟, : 不同時期副業的比例可能都佔蠻高,這尤其對於早期移民來說更重要。 : 所以初期農田產值偏低,靠其他方式彌補,不會不合理。 : 清領後期台灣開始吸引大量貿易的時期,也需要特別篇幅討論。 :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5051 : 最後是清領後期的政策與對GDP影響,也會是個有趣爭點, : 結合上面的貿易紅利,即使以國防為重,但相關的建設也是很能帶動產業發展, : 不管是有利或受挫的方面,都很難一句話說不是重點就跳過。 我也覺得這邊帶過不提有點太草率。 貿易因為要收稅至少總量上有可能有個官府記錄, 對比農業體量能有多少影響,應予以著墨。 至少討論一下相關文獻的存在性跟可信度。 : 而不是故意用錯誤假設試幾下都不行, : 最後變成一個說你是農業社會,你就是農業社會的結論。 : 算了,也或者他關注的重點始終是學術上的意義, 最後那個推文說日本佔領對600的影響, 若是總產值我想可能是下降 但這是人均,若抗日的平常就不怎麼生產 說不定死一死還提高? 所以佔領的耗損對人均有上也有下的因素。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5.189.163.22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79211602.A.821.html
fw190a: 我同意那個波動表現為循環的形式,但以拓墾的角度來說,認 03/19 21:22
fw190a: 為會有比較顯著的政策與開發上的影響作為關鍵異動 03/19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