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leptoneta (台湾高山族自治区书记)》之銘言: : 上述可推測在光復初期 台灣人沒有固定食用豆製品的習慣 : 國軍也沒有食用豆製品的習慣 : 可能也是美援的黃豆所創造出來的飲食文化 ※ 引述《moslaa (良心台派+正義DPP支持者)》之銘言: : 總之,依目前在本板與網路的資料,無決定性證據判斷舊報紙中的豆乳是否即豆漿, : 除非再用力去找出日本時代的食譜,細看製作方式了。 剛好,日文舊期刊中有「豆乳」的食譜,而且和、漢文版都有。 由東洋醫道會臺灣支部在臺北創辦,1930年1月20日出刊的「漢文皇漢醫界」第15號, 刊登了一篇由沈仲圭寫的「衛生食譜」,裡面有一則「豆乳」。 https://imgur.com/H7YhUE9 浸泡、揉爛、過濾、煮沸、加糖、甚至加雞蛋,這應該就是所謂的「豆漿」了吧? 可是當時的漢文雜誌,一樣叫他「豆乳」。 由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在臺北創辦,1940年5月出刊之「臺灣愛國婦人新報」第128號, 刊登一篇「節米運動」,教大家怎麼在戰時使用替代糧食,裡面有「豆乳」。 https://imgur.com/X09AbEl 浸泡、搗爛、加水、過濾、煮熟、加糖、加一點點鹽、飲用。 步驟跟上面的漢文一樣,也叫豆乳。 漢文跟日文都把這種黃豆變成的飲料叫豆乳,作法跟現在媽媽在家裡做來喝的豆漿一樣 這樣算不算日本時代臺灣人已經有在喝豆漿?不是外省人傳來的? 所謂「日常飲品」,要怎樣才夠格叫日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8.14.192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80859637.A.2DA.html
A6: 改天我去按照方法做一杯來看看 wwww 04/07 17:30
※ 編輯: Okutaguramu (114.38.14.192 臺灣), 04/07/2023 17:32:37
leptoneta: 平常有在吃的東西 有需要特別教嗎 04/07 17:32
leptoneta: 我會認為就是少見 才需要推廣 04/07 17:33
Okutaguramu: 「少見」跟「沒有」,應該是不同的含意? 04/07 17:36
Okutaguramu: 報紙都說豆乳有味道所以銷路不好,所以少見是正常 04/07 17:37
leptoneta: 原PO是在問喝豆漿的習慣 04/07 17:38
Okutaguramu: 但說日本時代沒有豆漿,是外省人引進、美援影響, 04/07 17:38
Okutaguramu: 史料卻不是這樣 04/07 17:39
Okutaguramu: 有人回日治時期臺灣人不喝豆漿,並沒有不喝啊 04/07 17:40
leptoneta: 我一直都是說沒有喝豆漿的習慣? 04/07 17:43
Okutaguramu: 所以我問啦,怎樣才算是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裡? 04/07 17:44
leptoneta: 那我問你台灣人以前有沒有麵食習慣? 04/07 17:45
Aotearoa: 變成在說「多普遍」? 04/07 17:45
Okutaguramu: 要怎樣的頻率跟強度才叫做有「XXX」的習慣? 04/07 17:46
leptoneta: 原文:請問喝豆漿的習慣是不是戰後外省人帶進來的? 04/07 17:46
Okutaguramu: 這用詞或敘述在史學論述上就很是不精確的用法 04/07 17:47
leptoneta: 那你下操作型定義 再來討論 04/07 17:48
Okutaguramu: 地圖砲式的用詞,史學方法課都會教要盡量避免 04/07 17:48
Okutaguramu: 原文:請問日本時代台灣人喝豆漿嗎? 04/07 17:49
A6: 那個 你認錯人了 我只能這樣說.... 04/07 17:49
moslaa: 推找史料。 04/07 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