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RollingWave ()》之銘言: : Rent Seeking 又不是只有Ann Kreuger在寫,甚至是一百多年前就有人講了,確實 : 尋租往往離不開公權力,但如果我們的主題是日本時代的地租,那就又得回歸到日本政 : 自己就是台灣地租的最大莊家,顯然不論是他們自己,財閥,或是本土籍大地主,都有 : 搞所謂的監管擄獲regulatory capture。 : 跟你提的現在天龍國一些商辦的房租,差別在那顯然不是全部人都這樣玩,大家有不租 : 選擇,在現代前的佃農不租的"自由"通常只是理論上的,更別說,如果你是原本是自耕 : 某天醒來被日本政府宣布恭喜你變成佃農了! : 不是專家,但這類的情況似乎是回到了清朝開墾的過程中相當混亂,有很多地是有多 : 分租,開墾照的很多事股權非常分散,而且開墾者有強烈動機不給清朝政府丈量土地。 : 本人來了後往往把不清楚的狀況就通通打成了無主地這招搞了很多人。 依照吳聰敏老師的台灣土地產權制度之演變:從清丈到土地調查事業一文 劉銘傳當年大規模清丈就已經建立初步的土地產權登記,清丈清出43萬甲,而在劉銘傳清 丈以前,台灣民間普遍以土地交易、租賃契約作為產權依據(這點在後面日本作土地調查 時會用上),而劉銘傳在清丈時就已規定,有隱匿田園者,經查實將全部充公,檢舉者可 得其中一半土地。 日本統治初期,因為乙未戰爭緣故,日本無法完整取得清朝台灣地區衙門保有的相關詳細 財稅資料,僅有清朝中央政府移交的全島統計,故在日本接收頭一年,只能向台灣人民表 示請大家主動依清代舊慣與劉銘傳清丈後的丈單申報繳交土地稅。 而台灣人擔心土地被日人當無主地充公,踴躍申報,清朝治台最後一年(1894年)的土地 稅收入是828,785圓,而總督府在1896年靠台灣人自己主動申報繳納下,收到752,698圓, 可說是幾乎初步取得劉銘傳清丈後的資料。 不過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故日方開始進行全台土地普查工作,並依台灣人提交的清朝官 方丈單、民間土地交易租賃契約等文件,作為產權登記依據,不過若是該地原業主在日本 接收時死亡、失蹤,且無家人可以繼承,而即使該地有他人耕作時,該地就會充公。 日本土地調查之後,台灣農地面積增加至61萬甲,所以日本治台後,實際上是把台灣土地 產權全面那入政府管理,對台人土地產權來說,反倒是強化私有財產保障 : 生產上升沒有爭議,你要說都是化肥的好,土改無關,那我只能說我不認同而且恐怕 : 舉證的責任在你了,你意思是今天大家都取消抵扣額收50% 所得稅不會影響消費跟工作 : 意願,畢竟人還是那個人,工作還是一樣的工作? 那麼,原來老共取消人民公社是傻 : 了 依吳聰敏老師的日治時期地主與佃農所得分配之研究一文 當時台灣土地租賃採取定額租(地主每年收取一筆固定金額的實物或現金)為主流。 舉例來說,地主跟佃農談好,每年地主收取50圓的稻穀或現金作為地租,則佃農收入是每 年收成,扣掉種地成本與繳納給地主的定額租部份,租約期間收成若有成長,則佃農收取 該租約期內全部成長的成果。 但種田畢竟很看老天臉色,依日治時期留下的土地租賃契約來看,一般來說,若該年減收 達兩成或以上時,佃農與地主將協商該年定額租金減少,或是延後繳納。 也因為台灣佃農在定額租下,負擔實際收成變化的後果,故吳老師統計顯示,收成易大幅 變動的旱田、貧瘠地,定額租金一開始就收得較少,產量穩定的水田、肥沃地則反過來。 所以要說佃農沒有努力種田的動機的話,只怕從收租方式(定額租)來看不是這麼一回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41.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683855689.A.5F9.html
moslaa: 下方的圖的最大問題是,土改實施的時間點約可定在05/12 09:47
moslaa: 1950年。但妙的是,其實恰恰是1950年之後05/12 09:48
moslaa: 上升斜率輸給1945-1950年。單單就1945以後的數值05/12 09:49
moslaa: 其實要解釋為土改降低農業生產力 XD 05/12 09:50
moslaa: 所以關鍵是為啥日本的頂是1938年。學界解釋是?05/12 09:52
moslaa: 甚至注意1930-1938那個成長斜率不如1945-1950與1950以降。 05/12 09:54
其實我這文主要在說台灣土地產權制度跟地租契約的制度誘因為主,尚未討論戰後增產成 果一事。
moslaa: 要我來說的話,單從這圖,我會把焦點放在蓬萊米05/12 09:56
moslaa: 其實啊,所謂學術就是假裝客觀分析數據 XD05/12 09:57
moslaa: 然後湊出主觀自己要的結論 XDDD 我也念過碩士 嘻嘻05/12 09:58
※ 編輯: afv (223.139.41.39 臺灣), 05/12/2023 10:00:16
innominate: 本來研究就不是容易的事,尤其你如果沒有模型跟多項資05/12 10:05
innominate: 料,那跟你研究今天出門左轉比較容易下雨沒兩樣 05/12 10:05
cht12341234: 看圖就是國民黨來了以後稻米產量大爆發,另外,193x05/12 14:01
稻米產量在戰後逐漸增加,也可以是冷戰時代綠色革命的成果。 以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農業部份米穀收穫量: 1901年為5,530,497公石 最高峰為1938年的17,708,802公石 整個日治時期稻米總產量增加了三倍,難不成要說日治時期地主善待佃農,促進佃農努力 種地?
cht12341234: 年台灣是個文盲國家,真不知道佃農有甚麼本事可以跟05/12 14:01
cht12341234: 地主三腳狗談條件05/12 14:01
dosoleil: 水田良田地租高 收成也高 現時店面也大多如此05/12 14:19
dosoleil: 但房租過高店主也是不如歸去 這不是古今皆然的動機嗎 珍05/12 14:19
dosoleil: 稀的好地段所需成本高是理性 高額成本的不滿是非理性啊05/12 14:20
dosoleil: (畢竟換田換工作可不像現在容易 05/12 14:20
dosoleil: 而良田的高地租 是總額高成數高 通常公課雜支也高 05/12 14:23
※ 編輯: afv (223.139.41.39 臺灣), 05/12/2023 14:34:20
cht12341234: 你刪掉了圖表了05/12 15:12
afv: 因為我原文重點不是戰後稻米產量增加 05/12 15:34
只看稻米產量增加的話,不管戰後(土改後)或是日治時期(土改前)均有,直接用20、 30年的稻米產量增加幅度,判定土改的經濟效果,只怕解釋力不夠。 ※ 編輯: afv (223.139.41.39 臺灣), 05/12/2023 15:38:38
moslaa: 推薦板友們 特別是afv inn兩位大大 ^^ 05/12 15:54
moslaa: 作者張五常 書名 佃農理論。這本書我沒看過 XD 05/12 15:55
moslaa: 未來也不打算看 (反正應該看不懂 XDDD) 05/12 15:55
moslaa: 但我知道他的結論是 無論是佃農還是自耕農 其生產效率 05/12 15:56
moslaa: 是差不多的。這個香港學者我知道他很有名 05/12 15:56
moslaa: 學生時代看過他的"賣柑者言"一書,印象寫得很好 05/12 15:57
innominate: 我以前看過,有些印象不是很深了,但我記得張五常的結 05/12 15:59
innominate: 論是土改沒屁用 05/12 15:59
innominate: 他不只是「有名」而已,這個是大師級的 05/12 16:01
innominate: 不過土改神話是一個信仰問題,信仰問題你知道的 05/12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