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來源:https://reurl.cc/mrqVLl 臺大考古FB粉絲專頁 【維京時代的時尚與再現】文/阿光 ▍當我們提到維京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形象是什麼?北海小英雄?頭盔上長角的海盜們 ?很可惜,並不是每個北海的居民都是海盜,至今也沒有考古證據顯示他們頭上有長角 。 ▍讓我們來談談什麼是維京人吧。維京人不是民族而更接近一種職位,專指參與劫掠的古 北歐人,這種劫掠生活並不是一輩子的,劫掠者們也不以維京人自居。一個古北歐人可 以在感覺對了時踏上劫掠之旅,並在另一個感覺對了的時機踏上歸途擁抱「正常」的生 活——也就是重回農耕或漁業社會。大約在八到十一世紀時,這些參與劫掠的維京人們 頻繁襲擊法蘭克與不列顛群島等地,此時期在後世被稱為「維京時代」(Viking Age) ,然而除了打出名堂的維京領袖外,真的以劫掠為生的古北歐人只佔了少部分,大部分 維京時代的住民們仍多從事農業、漁業、造船與貿易等活動。在這些小規模自給自足的 社會中,服飾、紡織品和皮膚生成物(skin production)很大程度反映出了其生業型態 和飲食生活,也是丹麥國家博物館在2018年至2023年由考古學家 Ulla Mannering 和 Charlotte Rimstad 主持的計畫「時尚塑造的維京時代(Fashioning the Viking Age) 」所關注的重點。 ▍維京時代的社會由家族結構、性別、地位與職業劃分為不同階級,後世的我們可以透過 紡織品與皮膚生成物一窺這樣的社會結構(Andersson Strand 2015),在這個計畫中 ,研究者們透過分析一男一女的十世紀中後期古丹麥墓葬—— Bjerringhøj 和 Hvilehøj,對塚內的遺留進行成分分析,了解其材質、染色過程與編織方式,並盡可能 重新製作出當時的古北歐服飾。 ▍重製衣物有幾項重要的步驟: 1. 分析材質 2. 與現今可取得材料進行比對,找出適合的原料 3. 進行染色分析,但布料有可能因環境褪色導致難以分析,因此也 可透過對人骨進行殘留物分析輔助 4. 分析遺物中紗線的撚度,重製當時使用的紗線 5. 分析編織方法,估計所需原料量並重製布料 6. 分析遺物並還原衣物上可能的刺繡、裝飾或版型 https://i.imgur.com/Re7Au6A.jpg
https://i.imgur.com/m8XedYa.jpg
https://i.imgur.com/n2mYtHt.jpg
▍男性服飾由以下元素組成:亞麻長袍、羊毛長外衣(kirtle)、羊毛和絲綢製成的腰帶 、長褲、絲製袖口、皮草製卡夫坦(Caftan)和皮靴。 ▍Rimstad 復原長外衣上的刺繡時在原件上發現了環繞的茛苕葉圖騰,在鐵器時代晚期至 維京時代的斯堪地那維亞相當常見,最初由加洛林王朝在九世紀後半傳入(Skibsted Klæsøe 1997),茛苕葉圖騰除了展現出當時飾品的常見靈感來源外,推測也隱含著其 與維京時代上層階級的直接連結。原件上還發現許多咬著茛苕葉的狼頭刺繡,學者認為 是北歐神話中的狼芬里爾(Fenrir),此外也有許多鳥類、貓科動物如獅或豹的刺繡, 被推測是埋葬者生前所具權力的展現。 ▍重製卡夫坦(皮草大衣)時由於現已無法取得 Bjerringhøj 墓葬中有關皮草的完整遺 物,團隊參考了鐵器時代晚期的金箔浮雕(Mannering 2017a)來設計版型,並根據蛋白 質分析決定以海狸皮為原料,大衣復原成品上還帶著黃色心型紋樣的桃粉帶狀布料,該 圖樣被認為是持有人在維京社會中的地位象徵。 ▍女性服飾則由以下元素組成:亞麻連衣裙(內衣)、深紅色連衣裙、松鼠與海狸皮製斗 篷(復原時因原料問題改使用海狸和貂)、鑲嵌於連衣裙上的玻璃珠項鍊與毛靴。 ▍一般來說鐵器時代晚期至十世紀中期的女性服飾上多半存在用於固定衣物的銅製別針 (fibulae),維京時代則多為橢圓形,然而在許多維京時代晚期的墓葬中——包括團隊 的參考來源Hvilehøj——皆未發現相關遺物,考古學家的理解是,女性服飾在此時可能 受了當代歐洲的影響有了變革,革新後的設計使裙子不需額外固定也能使用,這也是為 何復原的裙子與一般印象裡的維京女性穿著有所不同。 ▍此次重製在男女服飾中皆發現許多由卡片梭織工法製成的帶狀布製飾品(tablet-woven bands),常被織進袖口、褲口等地方作為裝飾,考古學家透過比對X光圖來還原其刺繡 。該飾品除了讓我們得以一窺維京時期十分精湛的編織技術,也再次證明了墓葬主人的 高社經地位,而 Bjerringhøj 和 Hvilehøj 也的確被認為可能是屬於貴族的墓葬,因 此其復原結果與其說是古北歐人民的日常服飾,更應該被視為維京時代紡織工藝的展現 。 ▍為什麼我們需要重現過去的服飾?位於丹麥的傳說之地露天博物館(Land of Legends) 將重製分為 A、B、C 三個模型(Demant & Batzer 2015),A模型強調盡可能在材質、 技術與工具上貼近遺物本身,使研究上能更直接觀察到過去的勞力密集程度和對工具與 材質的使用。B模型則允許部分層面使用現代工法,在確保視覺效果與研究取向的成品相 去不遠的同時節省成本。C模型更專注於重現外型整體,重量先於質。透過重製,我們能 對遺物過去完整的模樣有更好的想像,除了學術研究外,對一般歷史推廣也有許多幫助 。下次看到流行文化對維京人的描繪時,也可以在心中想想在牛角頭盔之下,真實的古 北歐人是什麼模樣噢! ▍參考資料: Mannering, Ulla, and Charlotte Rimstad 2023 From Analysis to Reconstruction: Fashioning the Viking Age 2. Grafisk: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Andersson Strand, Eva 2015 Textile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n Trade in Scandinavian Viking Age. In Textiles and the Medieval Economy: Production, Trade, and Consumption of Textiles, 8th–16th Centuries. Ancient Textiles Series 16. Carsten Jahnke and Angela L. Huang, eds. Pp. 8-22. Oxford: Oxbow Books. Skibsted Klæsøe, Iben 1997 Plant Ornament: A Key to a New Chronology of the Viking Age. Lund Archaeological Review 3: 73-87. Mannering, Ulla 2017 Iconic Costumes: Scandinavian Late Iron Age Costume Iconography. Ancient Textiles Series 25. Oxford: Oxbow books. Demant, Ida, and Anne Batzer 2015 The Good Garment Reconstruction. In Refashioning Viking Age Garments. Henriette Lyngstrøm, ed. Pp. 49-53 Copenhagen: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8.110.1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03685698.A.0A7.html
wittmann4213: 推 12/28 09:31
ct13579: 好文 12/28 11:11
atteleitus: 推推 12/28 19:19
articlebear: 推 12/28 19:37
saltlake: 噓 Aotearoa: 呵欠 01/23 00:23
saltlake: 2 01/23 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