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historia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先講結論,金人並不存在大量定居堅守的形式,並聲明本篇引用史料,若非特別註明,皆出自《金史》 1177年金人朝廷意識到該定居堅守,惟"北邊之地,不堪耕種,不能長戍,故須番戍耳" 解決方案是"以貧戶永屯邊境,使之耕種,官給糧廩,則貧者得濟,富戶免於更代之勞,使之得勤農務" 顯然邊境的河北戍守,耕田CP值偏低,還另需額外加給 此外"嘗以速頻,胡里改人驍勇可用,海陵嘗欲徙之而未能",但為了維持有防守態勢 素質什麼的,只好暫且不當成最重要的考量,這也意謂,存在戰力強大的族群,繼續遊牧的事實 其實找貧戶也是不得已的:"(1181年)聞猛安謀克人惟酒是務,往往以田租人,而預借三二年租課者,或種而不耘,聽其荒蕪" 於是1184年擴大規模:"以上京率,胡剌溫之地廣而腴,遂遣刑部尚書烏里也出府庫錢以濟行資牛畜..蓋欲上京兵多,它日可為緩急之備也,當是時,多易置河北,山東所屯之舊,括民地而為之業,戶頒牛而使之耕,畜甲兵而為之備" 以上事件到後來有被討論到:"如山東撥地時,腴地盡入富家,瘠者乃付貧戶,無益於軍,而民有損" 參考前面以貧戶戍守的部分,可知邊境的糧食產出並不多,而得靠其他地方轉運來軍用 細究這樣一則分配無主田地,其背後原因,竟是因為習於粗耕的方式,以致用量來彌補質的不足 這也沒啥好意外,畢竟遊牧習性難以說改就改: "(1123年,遼)張覺據平州叛..時方暑雨,(金)退屯海壖,逐水草休息" 看不出屯田跡象,反正只要搜刮百姓就不怕餓死,哪怕發生了天災亦然,如山西宋榮墓題記: 乙卯歲(1135年),(晉南)潞州屯兵十萬,差配甚多,楊上監坐知州,人名[民]難過,大旱二年,米一千,麥八百,粟五百,本村著鐺鍋三十一个,赴本州納 又《三朝北盟會編》:"(1135年)聞北狄(金)為中原患久矣,其盛衰強弱未始有常,其俗以畜養為業,隨逐水草,習於攻戰此天性也" 硬把猛安謀克綁在前線農地,完全是一種浪費,喜歡牧就去牧吧,一旦遇緊急情況再調度之 這也使得有意繼續務農者,被限制在從軍事變更為農業用地的區域,看似擴大農業,實則保留畜牧用地: 《大金集禮》:"(1178年)先時,以河南之地,畀諸齊人,使之牧養,而不能仰體朝廷分命之意,乃煩政重賦民不克堪" 沒有政策是完美的,故自有衍生的問題:"(1179年)見民桑多為牧畜囓毀,詔親王公主及勢要家,牧畜有犯民桑者,許所屬縣官立加懲斷" "(1185年)諭有司曰:白石門至野狐嶺,其間淀濼多為民耕植者,而官民雜畜往來無牧放之所,可差官括元荒地及冒佃之數" 直到1215年依舊如此:"當指官田及牧地分畀之,已民佃者則俟秋穫後,仍日給米一升,折以分鈔" 回頭看"荒田牧地耕闢費力,奪民素墾則民失所" 讓貧戶開墾貧瘠之地,而不去動到牧地,類似前線由軍屯變成民屯的形式 那麼重點來了:無法"即時"應變敵軍來犯! 定居人口是有沒錯,問題那不是即戰力,威脅性不高,類似被稀釋掉 更難以證明這批貧戶有辦法像屯軍般"堅守" 最後來看金朝末年1215年,是怎麼"堅守"的: "先以括地事未有定論,北方侵及河南,由是盡起諸路軍戶南來,共圖保守,而不能知所以得軍糧之術" 注意所謂軍戶,其實過的仍是女真宿有的遊牧生活: "荒田牧地耕闢費力,奪民素墾則民失所, 況軍戶率無牛,宜令軍戶分人歸守本業, 至春復還,為固守計" 發現眉角了嗎?終究還不是要靠調集別的地方的軍隊,所以難以認定"大量定居"人口來堅守 前面提到"畜甲兵而為之備",為戰鬥準備的並非農耕人口,而照樣是遊牧族群 其次因為良田產出都入了豪強口袋,無益軍糧,常言道兵馬不動,糧草先行 若吃的尚未就定位,要求大軍先一步卡好位,似乎略顯強人所難,這也是影響即時防守的重要原因 ----- Sent from JPTT on my Xiaomi M2010J19C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50.52.6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istoria/M.1716733008.A.F9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