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kualab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 引述《souldragon (依法不依人)》之銘言: : ※ 引述《cyliu12 (Q我看看)》之銘言: : : 乾為 : : 健、天、首、圜、君、父、金、玉、寒、冰、大赤、良馬、老馬、瘠馬、駁馬、木果、龍 : : 、直、衣、言。人、日、河海、山陵、石、南、虎、大川 : : 這就是卦象。你說的因時代而變,那當然沒錯 : : 說卦傳舉象,是舉例,要學者舉一反三,而不是把卦象說死。 : : 所以卦象要依時代活用,是常識。這麼簡單的道理你用了這麼多個鬆散的例子來說 : : 太不精簡了。 : : 然後你強調的「常理」的重要性,跟未來預知術是不是偽書一點關係都沒有 : : 我不知道你的邏輯在哪裡?? : 其實偽不偽書不是很重要 : 周易的卦辭和爻辭沒人說是偽作 但是一樣一堆人看不懂 : 不是文言文沒注釋的問題 而是你問A卦爻辭寫B 無法拿來使用 : 京房易的納甲法就沒有這個問題 因為干支就是用來邏輯推理的符號 : 這本書和文王周公的卦爻辭相同 寫了幾句話但可能和你問的問題都沒關 個人以為,易首重象,周易卦辭也是因象而立。尚秉和先生在書中說 易經行文與一般經典不同,易辭是看到什麼象就寫什麼辭,有點像是看圖說故事 所以經常會有前兩句跟後兩句文義不相接的狀況,不懂得易象, 看到這樣的辭就會很困擾,知道卦辭因象而立,才能更正確的理解經文原易。 而占卜時,在古人筮案,有些可以直接取卦爻辭就斷卦,有些則不可 尚秉和先生給的指引是「卦辭取其親者」,就是說,占得一卦,如果卦辭 裡有很明顯跟問題相關的文字,則可直接取用。如果卦辭找不到相關的 那就從卦象還有六爻納甲裡找答案。 關於納甲,我個人也有點淺見。三命通會書中,萬民英先生認為,納甲之法 一般認為是鬼谷子之後才有,但他認為,此法當於黃帝令大撓制定干支時 就已全部完成。我個人也相信這種說法,上古時書寫不易,所以做文字紀錄時, 人所皆知的常識想必是省略不記的。我認為,春秋戰國之人,是有在用納甲之法的 只是不見於紀錄,因為那是常識。為什麼我會這樣想? 比如說焦氏易林,4096組卦辭 多數是依變卦卦象做成,為何? 遇卦之卦當中卦象何其多,是依何原則取象做辭? 這 背後一定有個很龐大的學理系統,我認為納甲之法也在其中。 只是西漢之前的人在記錄筮案時從來沒提過納甲。 卦象納甲兼用,有留下較多筮案的就是郭璞了,那是很珍貴的學習資料 要想還原西漢之前是怎麼卦象納甲兼用的,那是一定要研究的 我另外可以想到的書有 焦氏易林 京房易傳 把這兩本書參透可能就行了吧...只是談何容易...(笑) 有人說學易卜二三十年必可稱高手,我怕二三十年我還讀不通一本京房易傳... : : 然後「善易者不卜」與未來預知術是不是偽書,一點關係都沒有 : : 善易者不卜是因為知天命、知宇宙萬物道理 : : 知道要改運造命,唯積德行善而已 : : 所以不卜.. 你提常理之後接出此句,我還是不能理解你的邏輯在哪裡... : : 討論是不是偽書,為何要討論卦象。我還是把道理給你說說好了 : : 周易卦辭,皆依象而立 : : 有什麼卦象,就說什麼辭,這是很基本的道理 : : 西漢之前學易之人皆知如何用象 : : 東漢之後,因戰亂造成易學傳承中斷,東漢學者雖知卦辭因象而立 : : 但有很多卦象用法已失傳,所以對卦象與卦辭的關係已無法完全掌握 : : 只看周易字面去解釋,不知卦象的話,解釋就愈來愈多,脫離其根本 : : 所以東漢之後真能精通易理的人,數量是不多的。 : : 西漢傳下來的焦氏易林,也是用相同的方式立卦辭 : : 民初尚秉和先生就是比對焦氏易林與周易,才把整個西漢用象之法給還原出來 : : 在這之前,懂的要如此用象的人少之又少。 : : 今天要討論未來預知術是不是偽書,檢驗其卦辭是否依象而立 : : 用的卦象與西漢易學是否相同,當然是一個很好的檢驗方法 : : 不是你那鬆散的邏輯,耍耍嘴皮子就能迴避的... : 這本書的用法和邵康節的梅花易相同 先起上卦再起下卦 : 然後只有一個動爻 差別只在梅花易是用時間起卦 書則是用銅錢 : 古筮法似乎並未解釋這個用法是怎麼來的 例如為什不是先下卦後上卦? : 六爻的排卦次序是由下至上 為何古法反而相反? : 再者 只限定一爻動是什麼原因 京房易是一至六爻皆可不動或同動 : 三者 若以時間起卦 上卦用年月日 下卦加上時辰 動爻也加時辰 為何? : 凡此種種幾乎都沒解釋 一個方程式沒有推論過程 只有填鴨式的答案 : 作者是誰根本沒差.. 易理才是唯一的檢驗標準 其它都不重要了 這三個問題,說真的,任何一個答案,都牽涉很深的學理,今人若能參悟 恐怕都是易學實力大躍進...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6.214.8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kualab/M.1462364083.A.A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