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無音樂網誌好讀版:http://ppt.cc/Uz1M (註:本篇不特別介紹劇情內容,但文中可能提及劇情片段,不喜慎入) 「你到底經歷了什麼事,才會變成影評人?」 這句雷根對影評人的怒吼, 讓我聽得是酸甜苦辣盡在不言中。 對照先前麥可 (艾德華諾頓飾) 引述福樓拜的名言: 「無法成為藝術家的人才去做評論者, 就好像無法成為軍人的人才去當告密者」 雷根的這句質問不問自答。 麥可接著說: 「明晚八點,他 (指雷根) 將冒著一切風險站上舞台, 到時候你又會在幹嘛?」 這句話直接挑起影評與創作者的戰爭; 從創作者的角度,影評除了嘴砲外還會幹嘛? 從影評的角度,自溺的作品到底是演給觀眾還是演給自己看? 事實上,這種爭論永無止盡且難有定論, 因為雙方永遠只能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作品,無法跳脫。 只要瞭解這一點, 就會發現這種現象其實有一層更深的意涵 -- 因為每個人都有主觀意識, 所以我們永遠不可能真正從另一個人的角度出發, 無論是看待作品,還是看待自己。 這恰好是「演員」每回在舞台上所面對的難題。 在方法演技的訓練中,每每面對一種矛盾 -- 正如麥可剛加入劇組時對珊姆 (艾瑪史東飾) 說: 「甜心,這裡可是劇場,自我意識別那麼強」 演員的訓練包含了一種活在當下、成為角色本身的核心概念。 這個概念被塑造成必須擺脫後設的自我意識, 單純的「感受」當下的情緒與衝動才能達成。 然而「擺脫自我意識」是否真有可能? 即使演員在舞台上真實的感受角色的情感與目標, 他必然還是得意識到自己是演員, 他得找燈光、顧面向、注意走位、抓 cue 點, 而要做到這些,仍需要足夠的自我意識。 透過麥可這位激進的實踐者, 《鳥人》對方法演技的真實性提出質疑; 這層質疑本身就是對方法演技最大的諷刺, 因為該系統的目標正是建構戲劇的「真實性」。 更諷刺的是,電影本身也用了許多「營造假象」的手法。 包含為創造現實感而使用的長鏡頭、 雷根的超能力及飛行、爆炸特效,甚至是配樂的使用。 然而每當觀眾即將「入戲」時, 導演又總是留下蛛絲馬跡讓觀眾抽離; 比如當雷根「飛」回劇場, 他身後卻緊跟著一位追討車資的計程車司機。 除了暗示眼見不一定為憑, 電影甚至安排了許多「刻意跳脫老梗」的明示。 最經典的莫過於當麥可搶走雷根的頭條, 而雷根找麥可理論的一場戲; 吵著吵著,雷根開始自剖曾經受虐的往事, 正當麥可感到愧疚並產生同情, 雷根又馬上指出剛剛所說的都不是真的。 甚至面對死亡, 導演仍不改挑戰虛幻與真實界線的戲謔手法。 由於電影中的舞台劇最後一幕即是雷根 (飾艾迪) 自殺, 因此在首演前的三次預演中, 雷根已經「死」過兩次 (首次預演因麥可脫軌演出而未演完)。 如果按照常見的三幕劇元素, 那麼電影中第三次演出該幕時 (即首演當晚), 應該就是雷根真正的死期。 然而導演顯然是有意識地反抗這一套! 因為他知道如果雷根真的在首演當晚自殺, 觀眾又會馬上在腦海中將這部電影歸類: 「過氣超級英雄力圖東山再起,脫序人生走向淒美結局」 這恰好與導演從頭到尾透過《鳥人》對觀眾的吶喊互相違背。 當創作者不斷嘶吼著諷刺、批判, 不願披著華麗的外衣乖乖被納入類型的框架, 他又怎麼會願意自己的聲音消失在「淒美結局」當中? 所以,雷根並沒有在首演當晚自殺, 而是開槍轟掉了自己的鼻子。 當影評人最終寫出將雷根捧為傳奇的評論, 他反而「飛走了」。 姑且不論最後一幕是否代表雷根的自殺, 我認為此處他並非「成為了鳥人」或「接受自己就是鳥人」。 他在鏡子前拆下酷似鳥人的繃帶, 甚至對正在上廁所的「鳥人」幻影道了再見, 我解讀為他終於「放下了鳥人」。 說到底,是誰讓雷根必須賭上一切做這齣戲? 其實正是鳥人,更是鳥人所代表的一切。 鳥人代表什麼?代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 代表他的名氣、他曾受過的關注,代表他與眾不同。 越是找不回當年那個鳥人, 他就越執意證明自己配得上「鳥人」這個稱號。 然而最後他發現, 人生,有時候並不是你種下一棵樹, 就會長出一座森林。 有時候,你放了一把火, 灰燼中反而孕育無限生機, 種下的那棵樹卻營養不良枯萎而死。 相較於那些曾有過的汲汲營營, 雷根最後的一躍, 無論是發生在現實、或只發生在想像之中, 都暗示了心態上的轉變。 只要這樣想,就不難解釋珊姆最後的微笑。 因為無論雷根是死了、走下樓了、消失了, 還是可能性最低的 -- 飛走了, 他都自由了,掙脫鳥人所建造的、一直以來囚禁他的牢籠。 至於我又是經歷了什麼事,才會作出這樣的解讀 (笑)? 我曾想過對這部電影最高的致敬, 應該就是不要去作任何解讀。 不過,顯然我還是難以抵抗「情緒與衝動」才寫下那麼一長串。 基於影評和觀眾都已被導演「反框架」的事實, 無論提出何種評論或猜測,恐怕都正中導演下懷; 所以就暫時不要對真相過度執著吧! 我就跟多數觀眾一樣,觀賞《鳥人》的過程中, 最安心的莫過於看麥可與珊姆發展情愫。 這發展超級老梗 -- 但老梗總是讓我們安心。 電影中的其他任何橋段都讓我們擔驚受怕, 恐怕下一秒鐘又要被騙,或信以為真的某個現實即將被顛覆。 或許這正是因為, 我們總把現實當作救命的繩索想要牢牢抓緊, 卻忽略想像與現實常只有一線之隔, 而現實不一定讓人更好過。 如果能得到自由,即便活在想像的世界中又有何妨? 麥可活在一個把舞台當成現實的世界。 而雷根,他最後選擇了「飛」做為自己的現實。 「你們呢?」 我彷彿聽見導演對觀眾發出戲謔的嘲笑。 個人評分:7 (推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25.239.2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21493459.A.C72.html
Grrr: 推 01/17 19:22
boycocolee: 推這篇 01/17 19:28
caremelsosad: 推,感覺也是放下鳥人,像鳥一樣飛了 01/17 23:08
george627: 推 01/18 00:21
mm951357: 推 01/18 01:30
SKnight: 推 01/18 06:34
zero4: 推 01/18 08:50
hbtsai: 主角是沒有病識感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很可惜他最後仍未得 01/18 09:56
hbtsai: 到醫治! 這部電影觀看時宜小心! 01/18 09:57
artyman: 很有想法的一部片 01/18 11:33
andylin2468: 推!如果說成思覺失調(精神分裂),應該有點窄化了 01/18 18:16
andylin2468: 對這部的詮釋 01/18 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