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http://littleursaminors.blogspot.tw/2015/02/blog-post_26.html (部落格有圖版) 《鳥人》:當我們談論評論 關於評論,電影裡用一幕主角的咆哮把該說的都說了,於是乎當想評論這部電影時,握著 筆的人不可避免變成電影裡的劇評家,說不出話來。基本上導演透過主角說出來的那番話 某程度而言沒錯,只是到底,導演還是手下留情了,怎麼說,因為電影中的隱喻太好拆解 ,不用費神去思考即能理解。如此直接反而像失卻了溫度的宣示,有變成單純教條的危險 。少了像《料理鼠王》裡美食評論家說出那番話的鋪陳與厚度;或者導演不像拉斯馮提爾 般邪惡,對評論的諷刺比不上《性愛成癮的女人》中精心佈下的陷阱。 演員的戲裡戲外(非米高基頓則無這層意義)、遊走劇場與電影的形式(私心認為並不是 好的美學呈現)、好萊塢與百老匯的演藝政治、諷刺社群媒體與名氣的幻象、為何是瑞蒙 卡佛、為何是馬克白。這些電影中的導演手法都有一個漂亮的解答,初看驚奇,但一離開 黑盒子卻被制約在導演的想法裡。 雖鏡頭在百老匯的台上台下變換,在後台的甬道裏穿梭,對我而言劇場中的魔法不見了( 硬要類比電影的說法稱之單一固定鏡位的畫面處理),場面調度為了成就攝影機而失去劇 場性,個人覺得Joe Wright的《安娜卡列尼娜》則是劇場元素用在電影中成功的呈現。所 以鳥人對我而言最美的不是驚人的攝影機運動(的確非常非常厲害)而是在導演的操作下 ,妄想與「現實」的無縫接軌;尤其當最後上台前那位不合時宜的鼓手在後台敲著只有主 角能夠聽見的鼓聲,真是導演的神來一筆。 正因為導演處處在電影中放置明顯的事件、物件或聲音,所以整部電影其實成為了一個雖 然可以多重解讀但寓意單純的寓言故事,而如何談論評論或是評論的被談論這件事也就顯 得不那麼重要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9.202.5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24971923.A.C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