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新聞網址:http://www.gs8.com.tw/News/Article/20160106018 「投票權對你意義為何?」 「我想或許...在這輩子...生活能夠有所不同。」---莫德(凱莉墨里根飾) 電影介紹 1912年的英國,一個婦女的聲音完全被漠視的時代,職業婦女莫德(凱莉墨里根飾) 平日在洗衣廠上班,下班後則和孩子、丈夫及其同事蝸居在小小的公寓裡,在工作與 家庭間受盡折磨,在城裡還有無數和她處境相同的女性,然而從沒有人關心過她們長 期遭受忽視的權利與尊重。因緣際會之下,莫德加入了由艾米琳潘克斯特(梅莉史翠 普飾)所率領的女權團體,她們開始為爭取平等自由秘密集結展開一系列抗爭行動。 「倘若希望我們遵守法律,就應制定出值得遵守的法律。」 當和平的訴求起不了任何作用,她們轉而採取激進的作法,而一切也變得越來越一發 不可收拾,她們不惜離開自己的工作、家庭、年幼的孩子,尋求更激烈的手段,讓世 界聽到她們的聲音。 預告:http://www.gs8.com.tw/News/Media/20151207013 提倡婦女投票權的英國婦女運動者稱作「suffragette」 1903年,艾米琳潘克斯特成立了婦女社會政治聯盟(WSPU),她揭露英國社會制度裡 的性別歧視。但是艾米琳潘克斯特因為想將請願書交給白金漢宮的英王而被警察逮捕 入獄,她請願的訴求是爭取英國婦女投票權,當時英國只有成年男子可投票。WSPU成 員們不惜破壞公共秩序,包括砸商店、燒郵筒、臥軌、闖入國會等「暴行」。許多成 員微罪遭捕而重複進出監牢數次後進行絕食抗議,使得當時法律體制的殘暴受到社會 關注,迫使當權者與艾米琳潘克斯特對談。在這波「暴行」之前,婦女投票權的概念 在英國提倡了約八十年,沒有任何實質進展。數年後,英國陸續開放婦女投票的限制。 女權運動的主因 女性主義運動在西方社會興起,有其特定的背景,當時歐洲社會女子的地位十分低 下。在十七世紀前,英國的已婚婦女基本談不上有何權利,除非丈夫自願地讓給她 權利;當丈夫在世時,她的財產和她的人身完全供丈夫享樂;在某些國家,如果丈 夫死後沒有遺囑,女子的財產要給丈夫的親戚,而不給她或她的孩子。如英國基督 教會禮儀認為:「女人的意志應服從男子,男子是她的主人,也就是說,女人不能 按她自己的意志生活,離開了男人,她既不干任何事而且也幹不成任何事。男人怎 麼做她就怎麼做,她應把男人當做主人來侍奉,她應畏懼男人,服從和臣屬於男人。」 關於婦女參政權的爭取簡史 婦女參政權,意指在民主社會中,允許女性擁有平等參與選舉投票以及擔任候選 人的政治權利。在人類歷史的多數時期中,女性大多都不被允許參與政治。在法 國大革命之後,伴隨民主理念與女權主義理念的興起,歐洲開始有人推動讓女性 擁有同等的投票權,被認為是婦女權利的一部份。19世紀開始,隨?兩性教育平等 的推廣,更多女性懂得投入推動女性參政權的運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推廣 到全世界。 1893年,紐西蘭(當時為英國殖民自治區)成為第一個婦女擁有投票權的國家。 (全國近1/4成年男性支持,1919年,紐西蘭女性才取得參政權。) 1895年,南澳洲(當時為英國殖民自治區) 同意讓成年婦女可以出任政府官員及議 員,擁有完整選舉權。 1902年,澳洲(當時幾個英國殖民地成為澳大利亞聯邦)賦予女性聯邦投票權,但澳 洲男性和女性原住民一直到1962才享有投票權。 1907年,附屬於俄羅斯帝國的芬蘭大公國通過給與女性投票與參政權,成為第一個 允許女姓參政的歐洲國家,其他北歐國家也紛紛跟進。 1913年,挪威女性享有投票權,之後多數歐洲國家都通過類似法案。 1915年,丹麥婦女獲得了選舉權。 1918年,英國賦予30歲以上的女性選舉與被選舉權。1928年,英國所有婦女才與男 性公民擁有相同的選舉權。 1918年,德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 1920年,通過美國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美國公民的投票權不得因性別因素而被 聯邦或任何一州拒絕或限制」(美國婦女選舉權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間在各州 逐步實現) (中略) 2015年12月,沙烏地阿拉伯的女性首度獲得投票權與參政權。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 唯一禁止女性開車的國家,所以女性投票需要仰賴家人接送或是選擇其他交通工具 ,在生活上仍然受到許多限制。 男女皆無投票權的國家: 北韓(非民主制度)、汶萊(國家層面的選舉暫停,只被允許在地方選舉中投票) 、阿聯酋(男女性只有有限的選舉權) 女性無法投票的國家: 梵蒂岡(教皇只由樞機主教團選舉,女性不能獲委任為樞機主教,意即女性不能選 舉教皇。) 其他投票限制: 黎巴嫩(女性投票需要基礎教育證明;男性投票是強制性的,不需要教育證明。) 美國女權運動的發起人-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 / 柳克麗霞莫特 / 蘇珊安東尼 十九世紀興起的爭取婦女平等權利的運動,起因於受到良好教育的婦女對其他社會 事務的參與。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Elizabeth Cady Stanton)與柳克麗霞莫特 (Lucretia Mott),1840年在倫敦一次廢奴會議上初次相遇。大會因性別問題而將她 們排斥在會議活動之外,斯坦頓和莫特及其他婦女代表憤然走出會場。於是她們開 始策劃一次有關婦女權利的大會。1948年,這一大會終於在紐約州塞尼卡瀑布城 (Seneca Falls)如願召開。 塞尼卡瀑布城大會(The Seneca Falls Convention)根據《獨立宣言》起草了 《情感宣言》(Declaration of Sentiments)。1776年的《獨立宣言》宣告美國脫離 英國而獨立,而《情感宣言》則為婦女運動確定了行動目標:婦女在離婚時應有權 撫養孩子、出庭控告殘暴丈夫、從事各種不同工作並有權保留工薪而不需交給丈夫 ,以及有權參加投票。最後一點在當年最具爭議性。 關於女性主義(女權運動) 女性主義在19世紀漸漸轉變為組織性的社會運動,因為當時人們越來越相信女性 在一個以男性中心的社會中受到不平等對待。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主要以女性經 驗為來源與動機。在對社會關係進行批判之外,許多女性主義的支持者也著重於 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婦女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別政治、權力關係與 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受 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選舉權、代表權、性騷擾、性別歧視與 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身體 、家務分配、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的觀念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一個男性被給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權的 父權體系之上。而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草根運動。每個 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 ,比如蘇丹的性器割除。而如強姦、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關於男權主義 在男權社會體系中,社會是圍繞著男性權威人物組織起來的。在該體系中,父親 對於女性、孩子和財產有絕對的權威。它意味著男性擁有統治和特權的機構,並 依賴於女性的隸屬服從。大多數形式的女性主義把父系社會看作壓制女性的不公 平的社會體制。卡羅爾佩特曼認為在父系社會男性與女性間的區別是自由與服從 間的政治差異。女性主義理論通常認為男權主義是一種社會構建,可以通過揭露 和批判性地分析其表現來推翻它。 女性主義與男性主義 女性主義理論探討了男性社會結構及其對性別平等目標的啟示。女性主義認為男性 社會結構是有問題的,因為它將男性與侵略和競爭聯繫在一起,強化了男權、不平 等的性別關係。人們批判男權文化「限制了適用於男性的男子氣概的形式」,因此 減少了他們的生活選擇。一些女性主義者熱衷於男性問題激進主義,例如把注意力 放到強姦、伴侶熱情度,並探討了對男性的消極的社會期望。 女性主義者鼓勵男性參與女權運動,她們認為這是全面實現性別平等這一社會承諾 的一個重要策略。許多男性女性主義者和支持女性主義者在女權激進主義運動、女 性主義理論和男性調查方面都很活躍。但是,有些人反對說雖然男性參與女權運動 是必要的,但由於性別關係中,父權主義的社會影響根深蒂固,男性參加女權運動 是有問題的。在今天,女性主義和男性理論達成的共識是男性和女性都可以並且應 該合作起來實現女性主義更大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這一目標可以通過女性機構 實現。 群體反應 不同群體的人對女性主義做出了不同的反應,其支持者和反對者中都既有男性又有 女性。美國大學生中,無論男女,他們更多的是支持女性主義思想而不是自稱為女 性主義者。美國媒體對女性主義的評價比較消極,並認為女性主義者「不經常參與 正常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娛樂活動。」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由於人們接觸了自我 認定為女性主義者的人、了解與不同形式的女性主義有關的討論,他們對女性主義 的自我認同在增加。 擁女主義 擁女主義者支持女性主義,但支持者並不一定是女性主義運動的一員。這一術語最 常用來指積極支持女性主義的男性。擁女主義男性團體的活動包括男孩和青年反對 校園暴力行為,在工作場所開展防治性騷擾工作組,進行社區教育活動,勸告男性 暴力犯罪者。擁女主義男性也可以討論男性健康,參與包括反色情法的反色情運動 ,男性研究以及學校的性別平等課程發展。他們有時也與女性主義者和家庭暴力與 強暴危機中心等女性服務機構合作。 對女性主義和反女性主義的批判 在19世紀,反女性主義主要集中在反對女性參政。後來,反對女性進入高等教育 機構學習的人認為教育對女性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其他反女性主義者反對女 性外出工作,反對女性加入工會的權力,不允許女性進入陪審團,反對女性擁有 控制生育的權力,並要求女性在性行為方面遵循伴侶的要求。 有些人認為女性主義與傳統價值觀或宗教信仰相悖,因此他們反對女性主義。 例如,這些人認為社會不應該接受離婚和不結婚的女人,男人和女人本質上不同 ,因此他們應該維持自己在社會中的傳統角色。其他反女性主義者反對女性外出 工作,反對女性參政或參與投票過程,也反對家庭中男性權威的減弱。 許多女性反對某些女性主義形式,雖然她們也認同自己是女性主義者。例如,她們 認為女性主義經常宣揚男性貶抑的思想並宣稱女性的利益高於男性,她們批判說激 進的女性主義立場對男性和女性都有害。 某些擴展到專屬於女性的權利與重男輕 女的的本質是一樣的,因為這使女性失去了鍛鍊自己道德行為重要方面的機會。 電影賣點 本片由真實事件改編,片中的女權運動領導人艾米琳潘克斯特(Emmeline Pankhurs) ,是英國政治活動家以及贏得女性投票權的女權運動領導人,被稱做20世紀中, 百大重要人物之一。逝世於1928年6月14日。 電影透過職業婦女莫德(凱莉墨里根飾)的小人物視角,體會社會底層的女性所受 的不平等待遇,在這無法選擇以及被剝削的人生中,如何找尋自己的出路?如何掌 握應該擁有的未來?是什麼樣的原因讓她們義無反顧? 強烈的抗爭,或許會失去所有...但...必須為自由而戰! 小編聊聊 小編覺得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個體,不應該依附在任何人或是觀念之下,相對的需要 尊重他人、取得共識,而這個共識就是比較困難的地方。許多團體為了取得共識, 像是電影中的片段,做出各種不惜破壞公共秩序,包括砸商店、燒郵筒、臥軌、闖 入國會等「暴行」來引起注意。小編最不樂見的就是暴行類的抗爭,可惜這是目前 最有效也是最能引起注意的行為,卻也常常模糊訴求焦點。 政治議題許多人覺得敏感,會害怕討論,其實這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大家會討論 電影一樣稀鬆平常。歷史告訴我們,現在擁有的權利、制度得來不易,甚至是流血犧 牲得來的。而這部片挑在選舉前上映,或許是想提醒大家投票權的重要性,讓我們為 自己與未來做出審慎、正確的決定。 如果我們生長在電影中這個年代(20世紀初期),面對不平等的制度,女性朋友是否 願意站出來抗爭?男性朋友是否願意支持男女平等?看過電影後,可以跟身邊的朋友 討論討論喔! 新聞連結:http://www.gs8.com.tw/News/Article/2016010601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03.75.190.7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52083210.A.1FE.html ※ 編輯: plumlove12 (203.75.190.71), 01/06/2016 20:28:00 ※ 編輯: plumlove12 (180.204.163.132), 01/07/2016 09:43:00
mysmalllamb: 推專題介紹!以下也分享個關於 WSPU 發展過程的連結 01/07 11:03
mysmalllamb: http://spartacus-educational.com/Wwspu.htm 01/07 11:03
mysmalllamb: 電影真的是很熱血地只切了小小一片而已... 01/07 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