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版:http://tcypost.blogspot.tw/2016/02/spotlight.html (文長略艱澀無聊) 這部片甫得奧斯卡最佳影片,雖然之前就去戲院看了,不過這部電影他所著 重的是議題表現。得到各種大獎則彰顯了電影作為媒體的一環,長久以來被 忽略的揭露功能再次得以伸張。這部電影創作很難以「藝術」的角度來分析 。在其他技術獎項上都沒有被提名,最後得到的幾乎都是原創劇本和最佳影 片。因為電影脈絡上的關係,我去補看了第四公民。(其實寫這篇文章原本 不是要搭奧斯卡的熱潮,而是補看史諾登花了一點時間~囧)2014的奧斯卡 最佳紀錄片和2015的最佳影片所帶給觀眾的是另一種省思,這些奧斯卡投票 者所關心的,是電影作為發表「真相」的一個媒體,他所回饋給世界公民的 是怎樣的媒體意義。(第四公民在去年各種紀錄片包括英國電影學院、倫敦 影評等大放異彩,而驚爆焦點也是囊括今年各種評鑑形式的最佳影片。) 我認為最需被表揚讚許的就是這波趨勢實踐了必要的「節制」。從21世紀初 Marty Baron主編以獨到的新聞眼光挑選了這個天主教的議題,明確的指出這 是積弊已久的「系統性」的問題。由於這個明確指示,Walter Robinson得以 在最後並不急著把證據丟出來,而是確保觀點健全,資料充分,才於「報紙 」這個媒體做了初次全面的報導,目的是針對「系統問題」,而非個別犯罪 的神父,希望根除天主教性侵惡行。因為節制,所以在內容的用詞遣字上並 不煽情,也不針對某一特定犯罪者大肆攻擊。當時的新聞處理如此,於今的 電影鋪陳也是如此。(波士頓環球報Link) https://www.bostonglobe.com/news/special-reports/2002/01/06/church-allowed-abuse-priest-for-years/cSHfGkTIrAT25qKGvBuDNM/story.html 由於「系統」在電影裡被提及數次,因次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再進一步解釋, 經由電影啟發,我欲詮釋的「系統」意義。我個人認為這部電影本身就帶有 非常精彩的自我辯證,甚至自然指出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以盧曼(N. Luhmann)所發展的社會系統理論來作初步分析,宗教系統自己先製造了變異 (教律所引發偏差行為),並且選擇處理系統的方式(接受抑或不接受), 而系統最終穩定下來(逃避而只調離神父)。這就是數百年來天主教封閉的 宗教系統當中,自我產生了一套運行方式。然而藉由媒體系統的真相揭露, 使得溝通又發生了變異。一開始藉由報紙這個媒體所形成的批判與溝通,經 過一年的長期報導之後,經過十幾年到去年spotlight的上映,這發展過程當 中,隱含1970年代開始哈伯瑪斯(J. Habermas)與盧曼膾炙人口的社會學論 戰脈絡(那樣思想勃發的時代現今在權力稀釋與多元媒體中已經很難產生) ,使得節制的電影內容在社會文化中又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原本哈伯瑪斯的 媒體公共領域是在報紙上,於當地的報紙發酵,然後在各地的媒體發酵,那 些電影最後一刻的長串名單,都是區域性的。然而只有在躍上電影這個全球 化媒體後,經過縝密的曝光,那份報紙的標頭才在十五年後的極短時間內, 再次成為全球的焦點。盧曼的溝通理論是有時間性的,而哈伯瑪斯的卻是帶 有空間性的,使得兩者的辯證再次於這部spotlight裡形成內在的自我衍繹。 (幾世紀的宗教系統運作,絕對也不是一年的報紙這媒體系統抨擊可以消滅 的。) 為什麼系統性的揭露是必要的呢?從影片中幾段劇本與導演所採用的手法可 以窺知。Sacha Pfeiffer在收集神父證詞時,她只是去敲了敲門,出來一名 和藹可親的神父,使得Sacha幾乎完全無法問出口她原本一針見血的問題,問 出口那剎那必然覺得自己是思想猥瑣的壞人。而神父理所當然的現象描述, 既是加害人同時也是受害者身分,讓新聞媒體的處理的方向有了統一口徑, 大家都可以意識到這是一場介入宗教系統的革命。大部分不屬於天主教徒的 我們,看待這部電影的感受絕不可能像是歐美這樣的震撼,如果曾去梵諦岡 「朝聖」,從建築與雕飾的宏偉就能感受宗教系統的堅固性,是幾世紀的精 神薈萃,信徒力量的意志展現。(包含主教親臨斡旋居然還拿餅乾招待、所 有家長原本都是受寵若驚等等。) 而導演與編劇也用了「生活世界」的鄰近感,反映出宗教性侵問題的急迫性 ,包含超過半數的人信奉天主教、波士頓區域中約90位神父是加害者、受害 者的規模前所未有。導演用了幾個很平實卻重要的線索來佐證這些事實,譬 如以約10-20秒的鏡頭伴隨記者Matt Carroll奔跑著右拐左彎就到了宗教療養 中心,還有從報社大樓過條十公尺的馬路就到了高中校園之中。距離如此之 近的生活感,這讓記者自己都心生恐懼,甚至還貼了便條在冰箱上,警告小 孩絕對不要靠近相關地點。這些片刻營造了影片的深度,刻畫了更精確的背 景陰影,讓事件自然的鮮明躍出於紙上。 比較去年得獎的第四公民和今年的驚爆焦點,第一人稱自述與第三人稱的角 度讓兩個都屬於媒體揭露的題材產生很大的不同。兩者有一個很諷刺的雷同 之處,即是皆受到911事件的影響。第四公民是因為911恐怖攻擊而讓政府有 機會施行稜鏡門監控,spotlight則是因為911而使事件的揭發延後,更差點 壞了整體佈局。雖然欲對抗的對象不同,卻都是權威的代表,宗教與國家機 器。不過在議題處理上,主觀與客觀的比較,當然spotlight更勝一籌,畢竟 以第三人稱的媒體第四權,所引發的公民力量,比之自稱「第四公民」(皇 族、貴族與公民之外的)的史諾登事件來的更有群眾力量。一則是媒體系統 與宗教系統的對抗,另一則是具有爭議的國家機器與媒體系統的對抗,兩個 事件的約略比較,可以知道法律系統的角色界定比較模糊,宗教地位在理性 啟蒙後的逐漸式微,國家機器在911後的抬頭。 雖然我們無法從spotlight當中得到電影藝術發展的聲光享受,但在一干實力 演員的忠實演出中,帶領不屬於那樣系統中的我們,探知西方世界對於這部 電影的評價地位,深刻了解當代公民思潮與價值觀,並對電影作為一種新媒 體的角色在公民覺醒中所展現的推動力量形成新的闡釋。 P.S.再寫下去沒完沒了,就此打住。第四公民的DVD中文翻譯很多錯,不知道 翻譯者是發生什麼事….例如史諾登自介住夏威夷都沒翻譯出來,英國衛報字 幕寫「保護人」….傷感了。 -- TCYPOST部落格:日劇、插畫、電影評論 http://tcypost.blogspot.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48.50.14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56778642.A.D3D.html
newgunden: 看看台灣 掩面而去 03/01 05:31
jason761112: 推抬頭 03/01 06:29
WarnLeadwar: 這部的議題跟劇情張力真的不錯 03/01 08:43
poiu1234: 超悶片 03/01 10:23
asity: 這部片的sytem 應該翻成"體制"會比較正確 03/01 10:51
ctjh900805: 哪會悶,好看 最近除了動物外第一喜歡的片 03/01 12:27
th11yh23: 供三小 03/01 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