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願聞其詳:《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http://www.catchplay.com/tw/ed-says-article-852-pvqrvqfr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改編自班方登 (Ben Fountain) 的同名小說, 敘述因故從戎的大男孩比利,被派駐到伊拉克,一次涉險搶救同袍的行徑, 無意被媒體拍到,經過流傳、渲染,而成為全美英雄, 他和整班同袍得以回國兩週,與其說是休假,其實是不斷接受媒體採訪及出席活動。 而本片的核心事件,便是適逢超級盃足球賽, 他們被球團老闆邀請現身中場秀,成了表演的一部分。 整個過程 (包括記者會、觀賽、上場、心儀啦啦隊女郎、與老闆交涉投資電影的可能、 還有和設備工程人員的衝突),和他在伊拉克的回憶、家人的相聚,相互交織其中。 而教這場宛如煙花璀璨的秀事,有了百感交集的滋味。 理所當然,大多數人都把重點放在本片 3D、4K、每秒 120 幀畫面 (相對於目前常見 2D、2K、每秒 24 幀) 的規格進化。 有趣的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開場卻用了「低畫質」畫面, 因為他要呈現的是戰地記者透過手邊克難器材拍到比利冒險救人的素材。 但為什麼粗糙會讓人覺得真實?高清不是更身歷其境嗎? 畫質vs.現實與虛構的辯證,其實從本片一開始就已經展開。 很多人都以為本片採用這麼高的畫素,理應用在大型動作場面, 李安卻把它拿來凸顯現實的複雜性。 這在比利看著球場上的大銀幕、 行舉手禮而忍不住落下男兒淚的特寫鏡頭中,彰顯得淋漓盡致: 微微漲紅的臉龐 、澄澈的雙眸、淚水滑落的痕跡,所以的不言可喻都化在裡面了。 但新技術的實驗,除了卡在我們美感經驗的適應外 (畢竟每秒 24 幀的藝術性已開發到極致), 在面臨景深時的猶有不足,李安其實都心知肚明。 而這種銳利度,是否讓他在拍比利手刃敵人、以及與啦啦隊女孩的激情時, 選擇轉移重心 (讓血從身後緩緩流出而非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直接) 或者整個略過 (我們只知道他們完事了),倒是令我好奇的地方。 然而現實環境的局限,讓 3D、4K、每秒 120 幀的規格,變成特定經驗場。 當《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回到現行播放系統及觀賞條件下, 除了必然的視覺折損 (就導演企圖而言),倒也讓我們得以把焦點轉移到李安的詮釋角度。 戰爭的殘酷是必然的,但李安的觀點未必是簡單的。 就像比利失去了他的長官兼人生導師,但也目睹己方對伊拉克疑嫌的戒慎堤防; 暴力的可怖毋庸置疑,但正邪與對錯則成了一種具有相對性的論述。 正如比利因這場戰事而成為英雄, 但讓他從戎的主因——姊姊卻想盡辦法希望他能驗退,而非慶賀他的凱旋。 因此,比利回或不回戰場,不再是個答案簡易的單選題, 這部電影也不會是個單純的反戰作品。 這讓我不禁聯想到李安導演的《綠巨人浩克》,很多視其為敗作, 然而李安對影片內在主題、甚至漫畫英雄電影的影響,卻是昭然若揭的。 你無法在類型公式上獲得的滿足,反過頭來卻是作者性格的彰顯。 對我而言,那是另一種收穫。 去年 (2016) 11 月,李安帶著這部影片回台、 馬不停蹄地出席各種活動 (有如現實版的比利林恩), 我幫忙主持了一場座談和金馬影展的兩場特映,目睹了他的疲憊,以及面對觀眾的誠懇。 他一方面強調這場試驗的重要性,也不避諱承認力有未逮的遺憾。 自信和謙虛有時是一體兩面,《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所有的技術革新, 到頭來還是希望找到讓你更靠近電影之心的路徑。 革命尚未成功,卻也凸顯了這個領域裡還有超乎我們想像的可能性。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123.7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6919245.A.101.html ※ 編輯: MyAll (220.137.123.77), 02/13/2017 01:12:03
sunny1991225: 聞這篇寫得很保守 02/13 01:11
t13thbc: 滿好奇樓上對這部的看法 02/13 07:31
PatsyGallagh: 聞老師的影評都比較有「愛」,雖然本人可以很毒舌^^ 02/13 08:07
blm650: 推 02/14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