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奧斯卡的烏龍與新局 https://goo.gl/1UNm1h 原文載於《明報》世紀版(2017 年 3 月 2 日) -- 搭了五小時飛機,正好錯過整個奧斯卡頒獎典禮直播。 拜現代通訊之賜(害),才走出空橋,就被排山倒海的 fb、Line 信息給淹沒: 奧斯卡大烏龍,先念出 La La Land 獲得最佳影片, 才發現頒錯,更正得主為 Moonlight…… 有人學政客名嘴迫不及待提出陰謀論,有人如私家偵探找出幕後流程 (很多人可能首度稍微清楚這個獎的評選和揭曉方式), 不出預料也有媒體來電詢問金馬獎如果遇到類似情况會怎麼辦。 儘管 La La Land 平紀錄獲得 14 項提名後,各式「黑特文」前仆後繼地扯它後腿, 惟此情形過去也屢見不鮮,就算它在擁有最多影藝學院會員的美國演員工會獎落敗一回, 但最後真失了荊州,還是教人有點詫異的。 畢竟這部片復古地引經據典、帶出好萊塢片廠歷史諸多美好回憶, 也迭有新意地開創屬於新世紀的歌舞感性,「理論上」很符合奧斯卡獎的家法。 問題在於過去可能隱而不見的敏感議題,是否在這年被擴張突顯了? -- 業界評審有意識表態 從去年被大力指摘「奧斯卡太白」(OscarsSoWhite)到今年男女配角全由黑人演員包辦, 即使 Viola Davis 幾乎是以 Fences 的女主戲分角逐女配,稍有爭議, 不過這種模糊地帶也不是首度出現,另一位 Miss Davis(Geena Davis)當年獲獎的 The Accidental Tourist(1988)也是類似景象。 倒是被性騷擾傳言纏身的 Casey Affleck 沒被形象及人緣一流的 黑人明星 Denzel Washington 給「將軍」,驚險拿下影帝。 奧斯卡的「政治正確」才沒一面倒。 不過很快的,你將看到會有人拿本來被看好挺進奧斯卡卻被過去性侵醜聞給「銷聲匿迹」 的非裔影人 Nate Parker(他自編自導自演的 The Birth of a Nation 在去年日舞影展 聲名鵲起而被高價買下版權)來跟 Casey Affleck 封帝做比較,再炒種族話題的。 電影獎本來就難以擺脫政治。 這種「政治」不見得是被極權操控或內定這類黑幕, 而更接近業界(或評審團)有意識的表態。 兩者的高下與主被動有別,而不能混為一談。 否則奧斯卡紅毯也不會出現一堆嘉賓別上「藍絲帶」(捍衛憲法賦予個人的自由及權利) ,或者整個典禮不斷拿美國總統 Donald John Trump 開刀 (同樣 Trump 的支持者也狂上奧斯卡 fb 表示拒看轉播)。 抵制同時,也讓對方的影響力被證實。 而這股風向是否影響了伊朗代表 The Salesman 擊敗原被看好的德國電影 Toni Erdmann 拿下最佳外語片 (Trump 的「禁穆令」推波助瀾?)或是 Moonlight 黑馬竄出贏得最終大獎? 答案應該是明顯的。 這並非藝術高下的結果(他們其實各有所長),而是前後情勢逆轉的現實; 再次證明得獎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以及奧斯卡作為時局與產業反映的敏感,遠多過對藝術美學的追求指標。 La La Land 的遺憾難免,但光環已足, 導演 Damien Chazelle 也成為奧斯卡史上最年輕的導演得主。 而異軍突起的 Moonlight 將因此獲得創作與投資者都難以估計的效應 (尤其它在許多地區即將上映,後勢看漲)。 有趣的是即使它頂着黑人、同志電影的標籤,卻不見得符合此類電影的既定印象, 而非 12 Years a Slave 和 Brokeback Mountain 的合體。 當它因得獎而吸引更多關注,是否也能推動或改變觀影者的習慣與視野, 而達成投票給它的影藝學院會員也始料未及的效果? 這讓我更加好奇與期待。 -- 奧斯卡緩步進化 所有具備影響力的電影獎都有類似的功過, 當它聚焦在特定影片的時候,可能起了伯樂之效,也可能埋沒了其他珠玉。 演起險怪角色無人能出其右的法國女星 Isabelle Huppert 即使如臻化境, 還是動搖不了甜美的 Emma Stone (奧斯卡對年輕女演員的包容鼓勵遠遠大過男演員, 可是在導演專業上又擺明了排擠女性), 儘管如此,還是幸運過把科幻片演到入心卻連入圍都沒份的 Amy Adams 吧! 正因為明白奧斯卡的效力,英美各影評人協會、乃至於金球獎和英國金像獎, 甚至理論上應當和奧斯卡站在對立面的獨立精神獎、金酸莓獎, 無不搶在奧斯卡揭曉前頒掉,除了搶當風向球,其實也在分沾影迷關注的餘光。 但這也多拜奧斯卡採會員投票的方式所賜,沒有評審團式的密集看片、充分討論, 想要聚焦,就得仰賴票房、影評、公關與行銷, 而所謂人氣與人脈也在勢均力敵時扮演了極重要的因素。 眾家明星樂於出席盛會,與其說是支持產業,也和一場轉播所能帶來的宣傳作用成正比, 連帶滾動的時尚及周邊產業,更是鏈結深厚。 這些都無可厚非,重要的是獎項的態度與不可被取代性,到底不能被吞沒。 奧斯卡的兼容並蓄,也是漸進而有條件的。 La La Land 和 Moonlight 主創們的年輕活力、溫故知新, 如果被視為可喜的特質,奧斯卡的緩步進化不是沒有可能的。 -- 「災難」「高潮」 一體兩面 今日稍有規模的頒獎典禮,幾乎每個環節都會被放大檢視 (君不見連 Nicole Kidman 拍手的方式都被拿來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 奧斯卡確實需要再上緊發條點, 本屆入圍名單在官網誤植 Amy Adams 與 Tom Hanks 已是重大瑕疵, 懷念逝世影人卻錯放生者照片也嫌失禮, 但史上最大烏龍釀成的當下,台上混亂、台下錯愕之際, 只見 La La Land 製片鎮靜且肯定地祝福得獎者、Moonlight 驚訝得感激與分享、 主持與頒獎人適時加上解釋與自嘲, 眾影人又把雙輸局面,以風度、幽默和證據給扳回幾成。 「災難」與「高潮」實為一體兩面, 也讓這場「水落石出」有個驚人的 happy ending,足以再拍成一部電影。 只是最佳影片頒獎人 Warren Beatty 和 Faye Dunaway 因《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港譯《雌雄大盜》)五十周年難得重聚, 希望不會一語成讖(真的我倆沒有明天了)。 而 La La Land 片中結局安排的「美夢一場」,現在看來,竟也真確得殘忍啊! -- 心得: 聞天祥老師這篇文章真的太犀利、太幽默了。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128.18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8601456.A.3A7.html
a9a99: 真的!La la land的愛情如夢一場,連得獎也是夢一場 03/04 12:41
jerichoholic: 聞老師真的好厲害 03/04 12:59
orzisme: 推聞老師! 03/04 13:12
monkeytalks: 推 03/04 13:13
puppetired: 推 03/04 13:34
blowchina: 好像沒看到犀利跟幽默阿 = =? 03/04 14:24
chathin: 推 03/04 14:28
ayuELT: 好厲害...... 03/04 14:44
TS13: 推 03/04 16:27
hhwang: 期待在時尚文中找到藍絲帶意義的我一定是弄錯了什麼XDDD 03/04 17:12
hhwang: 只看到聞老師的文章裡提到(一定是我看太少文章) 03/04 17:13
hhwang: 尤其是看完馬後砲文之後就覺得有聞老師真好(哭哭 03/04 17:14
coblily: 聞老師的文章真是有內容又有趣! 03/04 18:25
joey0602: 推聞老師! 03/04 18:53
pups914702: 推我倆沒有明天XDDDDD 03/04 20:33
phoebeorange: 推聞老師!!!!好文!! 03/04 21:45
a3300689: 推 03/04 22:12
srx080578: 新居風暴得獎我還滿傻眼的 感覺就還好的片子 03/04 22:14
sh3312037: 推 03/05 11:47
rexxxxx: 新居風暴得獎一點都不意外啊 03/06 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