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2017 年鹿特丹影展系列 作者 / 廖之綺 -- 2017 年第 46 屆鹿特丹影展(一):鹿特丹影展小指南 http://video.friday.tw/critics/name/post/512 新的一年展開,各國影展也展開新的一輪。 除了「國際三大影展」(柏林、坎城和威尼斯),1972 年成立、旨在發掘潛力新銳導演的 荷蘭鹿特丹影展,同樣吸引各國電影工作者、媒體、選片人、片商齊聚, 不少名導也是在此嶄露頭角,如「黑暗騎士三部曲」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 韓國名導洪尚秀、中國的婁燁和由演員轉執導演的李康生, 以首部長片作品贏得競賽最大獎項「金虎獎」,獲得影壇注目。 鹿特丹是荷蘭的第二大城,距離首都阿姆斯特丹約一小時的火車車程即可抵達, 鹿特丹少了大城市的擁擠觀光客,取而代之的是前來此地參與影展活動的電影工作者 與觀眾。 不知是否是城市氛圍或文化民情使然,鹿特丹影展雖有將近六百部長短片電影作品, 與各式各樣的展覽,卻不會給人難以選擇的壓力,反到令人放膽嘗試不同作品, 再加上合作的戲院幾乎離影展主場 De Doelen 步行約 20 分鐘即可抵達, 偶爾趕場之間,彷彿有種漫遊城市的感覺,整體的觀影經驗十分舒適。 -- 影展四大單元 今年鹿特丹影展於 1/25 至 2/5 舉行,為期 10 天。 影展節目將近六百部作品依影片調性主要分成四大分類: 「未來之光」(Bright Future)、「明日之聲」(Voices)、 「深度聚焦」(Deep Focus)、「跨界觀點」(Perspectives), 而這四大分類下又再細分各項子單元。 自 2009 年就為主要規劃的「未來之光」,主要挖掘世界影壇具有潛力與獨特創新視野的 青年導演,主要選映他們的第一部作品。鹿特丹影展的鼓勵新銳導演的主要競賽 「金虎獎競賽」(Hivos Tiger Competition)也被歸納在此。 「明日之聲」則是介紹富有強勁故事、獨特角色、引人入勝的主題的電影作品, 帶給觀眾來自世界不同的觀點與聲音,本屆台灣陳宏一導演入圍「大銀幕獎」的 新作《自畫像》,便被影展劃分在此單元中。 「深度聚焦」藉由規劃原創性的主題節目、經典作品回顧、講座, 以及其他多元的影像創作來探索電影世界,是深度影迷不可錯過的單元。 而「跨界觀點」今年特別著重當代社會的兩極分化,從國家、政治、種族、音樂、文化等 多切點來探討,觀眾可以透過分類瀏覽本屆的影片。 由影片分類中可見,鹿特丹影展的策展重點著重在影像本身, 而非以明星、名導來吸引觀眾,對於較少接觸藝術電影或較實驗、前衛作品的觀眾, 可能不太習慣,有時看完更是一頭霧水。 有趣的是,放映的作品即使再怎麼冷門、艱澀,卻場場滿座, 鹿特丹影展的觀眾對於各類影片勇於嘗試的態度令人欽佩; 不過,鹿特丹的觀眾對於無法接受的作品,大部分會撐到放映結束 (柏林影展的觀眾更多是放映不到一半就離席), 但也有不少人毫不猶豫地離場,繼續勇闖下一部作品。 -- 電子化管理電影票 鹿特丹影展的票券比台灣影展票來得貴,一般票價約台幣 360 元左右。 爲了吸引及回饋影迷,影展也有些優惠折扣,甚至推出影展影片吃到飽的「無限卡」 (約莫 1萬2 台幣),提供給影展期間可以看片超過 40 部以上 (包含收費的講座、活動)的影癡們選擇, 票券可以線上刷卡購票,也可於放映現場購買。 值得一提的是,觀眾於線上購票後,票券資訊及入場條碼都結合在個人的會員帳號 (MyIFFR account)裡,同時註冊會員的信箱也會在成功購票後迅速收到通知信件, 進場時只需攜帶票券的條碼截圖或將通知信列印下來,讓工作人員掃描確認後即可入場 (鹿特丹影展的放映皆無劃位)。 影展的電子化管理也同時應用在專業人士證件上面。 以媒體證為例,影展方會提供印有條碼的媒體證,可與個人的 MyIFFR account 結合, 專業人士放映的場次,只需出示證件掃過條碼,一般場次仍須做線上購票程序 (結帳會有專業人士的選項),入場時再出市條碼證件即可。 如此,雖然有來自觀眾、專業人員等不同身份,但影展方只需由會員後台做身份、 購票管理,入場時則以便利的電子票券,減少了戲院現場工作人員的負擔。 -- 2017 年第 46 屆鹿特丹影展(二):影展主場、戲院篇 http://video.friday.tw/critics/name/post/513 走一圈鹿特丹市中心可以發現,當地對於人文藝術的推廣盛行,除了周遭林立的博物館, 戲院、表演廳、藝廊也都隨處可見,這些影廳平日皆放映主流商業電影及藝術電影。 愈來愈蓬勃的鹿特丹影展,同時也是城市的文化盛事,備受市府支持的影展, 每年到了影展期間,就會徵招周圍的合作戲院租借影廳,加上周遭店家的合作推廣, 不時就可以看見店家門口貼上影展海報、招牌的虎頭 LOGO, 原本已是文化氣息興盛的鹿特丹,整個城市此時彷彿都在慶祝影展的到來, 令喜愛電影的我十分興奮,這樣的氛圍在台灣十分少見。 -- 這次除了欣賞電影之餘,也趁著機會觀察各有特色的合作戲院, 除了時間來不及遺憾錯過需搭乘接駁車方能抵達位於另一島的 LantarenVenster 戲院, 下面爲大家介紹鹿特丹影展主場館 de Doelen, 與以 de Doelen 為基準約 20 分鐘路程以內的五家戲院, 以及他們在放映之外的周邊活動。 》鹿特丹影展主場館 De Doelen 距離鹿特丹火車站約三分鐘路程的 de Doelen,是一棟四層樓大型的文化場館, 擁有一個可容納兩千多人的演出大廳,與兩個各七百位觀眾的小廳, 平日作為音樂表演使用,一到了鹿特丹影展,就會作影展的主場館使用, 除了放映電影外,此棟大樓也是影展的臨時辦公室,以及專業人士的報到處、 創投 CineMart 的舉辦場地,因此也是電影人相約的聚集點。 從一樓進來,可見到入口處的紀念品販售區、擺設影展相關文宣品的展覽架、 一般觀眾購票窗口、提供電影書籍的閱讀休息區、從早到晚提供三餐的食堂、咖啡、酒吧 ,一律不缺,甚至還有乒乓球桌,讓人一整天待在這裡都沒問題。 的確,不少在二樓創投 CineMart 場地忙於會議的電影投資方與製作方,在短暫喘息間, 也不必煩惱該去何處覓食(不過可能為了省麻煩,這裡不收現金,僅能刷卡)。 從二樓至三樓媒體報到休息區的迴轉格時,映入眼前的是一大面貼滿參與參展放映的 電影海報,大小不一卻又亂中有序,隨性中帶點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四樓則設有 Video Room,供其他影展選片人、代理片商在此看線上試看帶。 》Pathé 戲院 Pathé 戲院位於 de Doelen 場館隔壁, 旁邊即是鹿特丹的劇院廣場(Schouwburgplein Rotterdam) 和另一放映活動場地「鹿特丹劇院(Rotterdamse Schouwburg)」, 建築物下方甚至是賭場(Casino),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鹿特丹藝文活動林立, 但賭場也很常見,幾乎熱鬧的區域點都會有賭場進駐。 Pathé 戲院是鹿特丹影展合作戲院中較偏向影城的形式,偌大的建築中設有七個影廳, 平日主要放映主流商業電影,影展期間則借由影展放映使用。 由於廳數較多,Pathé 戲院也是僅提供給媒體、專業人士放映場的主要點 (少數也會在其他放映地舉辦)。 影廳內大且舒適,影廳外的觀眾空間也寬敞舒適,但相較其他戲院,就較為普通。 》鹿特丹劇院(Rotterdamse Schouwburg) 位於 Pathé 戲院正對面的,即是鹿特丹劇院。 鹿特丹劇院在影展期間,除了提供放映空間之外, 也是鹿特丹影展「Dance Dance Dance」活動的舉辦地。 鹿特丹影展不是一群不問世事的影癡, 他們不僅懂得策展、規劃活動與在地連結,更知道該怎麼讓影展更好玩。 10 天的影展期間,每到深夜 11 點,鹿特丹劇院的一樓大廳就會搖身一變成五光十色的 舞池,免費入場,DJ 進駐放著令人搖擺舞蹈的音樂,一路嗨到凌晨四點才結束, 每晚都吸引許多年輕人加入,也成為鹿特丹影展一項特色活動。 》劇院廣場(Schouwburgplein Rotterdam) 被 de Doelen、Pathé 戲院、劇院廣場三場地包圍的 「劇院廣場(Schouwburgplein Rotterdam)」也是鹿特丹的著名地標。 這個廣場有著現代化的設計,廣場上佇立著三個宛如大手臂的紅色起重機外型的燈飾, 廣場地板則以輕薄甲板的材料鋪置,呈現鹿特丹為歐洲最大港口的城市意象。 此廣場也是今年影展「Homeless Movies」單元的放映點。 廣場上散落數個如證件快照機的單人放映空間,裡面有小螢幕放映短片, 還附有椅墊,把開口的絨布門簾拉上,就成了個人的放映室。 》KINO Rotterdam 鹿特丹影展的 KINO 戲院和下面要介紹的的 Cinerama 戲院, 是這次參與影展中最喜歡的兩家放映場地。 KINO 位於住商混合的 Gouvernestraat 街上,此條街上自 1909 年起就是音樂、電影、 藝術等規劃重地,KINO 的前身「Our House」也於 1909 年建立,當時就是文藝活動舉辦 的主要地點,除了二戰期間曾短暫作為臨時醫院,百年來它一直堅守宣揚藝文的崗位。 經過多次重建修復,目前 KINO 擁有四個影廳,共可容納四百多位觀眾, 一樓則有咖啡廳與餐廳。 一次晚間前往 KINO 看片時,餐廳擠滿了用餐的群眾,旁邊的廚房陸續出菜, 放映時觀眾更人手一瓶啤酒、調酒等酒精飲料入場 (荷蘭許多影廳是可攜帶酒精飲料入場,但毫不影響觀影品質), 對於習慣台灣戲院禁止飲食飲料的我,人聲鼎沸間感到一陣茫然, 究竟是來到餐廳還是戲院,又有點擔心待會放映時,是否會干擾到放映, 結果是我多慮了,影廳內完全不受外頭熱鬧影響。 》Cinerama Filmtheater 1960 年建立的 Cinerama 則是一家老戲院,門口還留有舊時設計的售票口與看板, Cinerama 戲院之名的由來,是它曾備有新藝拉瑪系統寬銀幕電影設備 (cinerama,又稱全景電影),但如今此設備已被淘被,重新整修後分隔為五個放映影廳 Cinerama 的一樓大廳,設有吧台,販售各式酒精飲料、咖啡和零食,搭上簡易的舞台, 晚上就成了 Live Band 的表演場地,影展期間也有不少和合作樂團在此表演,十分熱鬧。 -- 2017 年第 46 屆鹿特丹影展(三):法國導演阿薩亞斯大師講堂 http://video.friday.tw/critics/name/post/514 這次來到鹿特丹影展,雖然僅待四天,在短短時間內也看了些不錯的作品, 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特地排開片單參加的一場大師講堂。 本屆鹿特丹影展共舉辦了三場大師講堂, 分別請來匈牙利電影大師貝拉塔爾(Béla Tarr)、 甫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月光下的藍色男孩》導演貝瑞傑金斯(Barry Jenkins), 以及我所參加的法國名導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 可惜前兩場舉辦時尚未抵達鹿特丹,好險有趕上最後一場。 鹿特丹影展的大師講堂是對外開放的, 一般觀眾須購票入場,媒體想聽也必須跟著線上預約票券。 台灣影迷對阿薩亞斯應該不陌生,這位由影評人轉執導演筒的法國導演, 除是金馬影后張曼玉的前夫外,他也是侯孝賢導演的忠實影迷。 當 1980 年代阿薩亞斯還在國際權威電影期刊「電影筆記」擔任影評主筆時, 便曾來台訪問侯孝賢,將侯孝賢引薦給法國觀眾, 爾後也拍攝紀錄片《侯孝賢畫像》(HHH:Portrait of Hou Hsiao-Hsien, 1997)。 阿薩亞斯也曾於 2004 年來台擔任金馬獎頒獎典禮的頒獎嘉賓。 阿薩亞斯的大師講堂於 de Doelen 二樓的 700 人廳展開, 在鹿特丹影展總監 Bero Beyer幽默開場後, 由影展的選片顧問 Robert Gray 展開主持提問。 講座每段的主題以阿薩亞斯的五部作品片段做為開頭, 從他第五部長片作品《赤子冰心》(Cold Water, 1994)、 與前妻張曼玉合作的《迷離劫》(Irma Vep, 1996)、 首次嘗試動作類型的迷你電視影集《卡洛斯》(Carlos, 2010)、 贏得威尼斯最佳劇本的《五月風暴》(Something in the air, 2012)、 茱麗葉畢諾許和克莉絲汀史都華主演的前作《星光雲寂》 (Clouds of Sils Maria, 2014), 以及去年贏得坎城最佳導演的新作《私人採購》(Personal Shopper, 2016)。 有趣的是,阿薩亞斯十分健談,將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毫無休息, 一滴水也沒碰,倒是主持人喝了不少。 此次講堂內容大致可分成兩大分類, 一是從素人演員到明星的合作改變,二是談其作品中的電影政治性。 在《迷離劫》之前,阿薩亞斯作品中的演員主要以素人或非明星演員為主, 直到《迷離劫》才讓他開始思考與電影明星合作的可能。 談起張曼玉,阿薩亞斯毫不避諱,卻也非常專業聚焦在電影本身上。 當時 90 年代初期,阿薩亞斯深受亞洲、香港電影所爆發的能量吸引, 他因香港導演王家衛的作品認識對張曼玉,並對她的演感到驚艷, 覺得她代表一種亞洲現代女性的形象,更表明張曼玉就是《迷離劫》的繆思, 自己只花九天就寫完劇本,連自己都嚇一跳。 但劇本完成後卻聽說張曼玉當時欲淡出影壇,沒辦法聯繫上, 最後是透過好友,香港知名攝影師杜可風一場喝酒相約下,終於將劇本交到張曼玉手上。 《迷離劫》中另一個明星,便是飾演和張曼玉對戲的和尚皮耶李奧。 尚皮耶李奧 15 歲時以楚浮的《四百擊》(The 400 Blows,1959)成名, 阿薩亞斯表示,以往尚皮耶李奧所飾演的大多是兒子的角色, 所以這次他讓 52 歲的尚皮耶李奧飾演父親。 雖然《迷離劫》讓阿薩亞斯開始與明星演員合作的可能, 但他更在意與挖掘的還是明星表面下更為真實的另一面, 他將張曼玉和尚皮耶李奧的角色,以各自的明星形象去塑造, 卻又在角色背後創造更為真實、具骨血的人物性格, 他讓明星在電影中有兩種角色,代表明星的內與外, 這樣的做法在之後的《星光雲寂》中茱麗葉畢諾許所飾演的女星身上也可看到。 談到電影的政治性,《赤子冰心》與《五月風暴》皆是以 1970 年代為背景 (兩部的男女主角也同名),此時也是影響阿薩斯亞斯最為深刻的青少年時期, 《五月風暴》更是他半自傳電影。 阿薩亞斯表示,這兩部作品會以法國 1968 年學運後的 70 年代為背景, 不僅是因為與他自身經歷有關,希望透過當時社會的背景,描繪時代當下的人物狀態, 也是他與青春、青少年、世代的連接方式。 而同樣以 70 年代為背景, 講述委內瑞拉傳奇人物卡洛斯的迷你影集《卡洛斯》的拍攝方式又是大為不同。 《卡洛斯》是阿薩亞斯第一次動作片的嘗試, 但動作設計並不是他首要關注,而是人物的故事背景與文化。 阿薩亞斯做了大量的功課與資料蒐集, 從角色服裝、武器槍枝到人物的一舉一動都必須符合當時的文化, 甚至連主角都千挑萬選,找來與真實中的卡洛斯一樣來自委內瑞拉, 同樣說得一口流利西班牙語、英語和法語的男星艾德格拉米瑞茲(Edgar Ramírez)主演 阿薩亞斯認為,這是個一個真實人物的故事,並需要符合事實, 讓觀眾理解在當時背景下,這角色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 如果事實有誤,這部片也就完了。 這部長達五個半小時的迷你影集,也在 2011 年擊敗史提芬史匹柏與湯姆漢克斯監製的 億萬大製作《太平洋戰爭》(The Pacific),拿下金球獎最佳迷你影集/電視電影獎。 講堂中談起阿薩亞從影評執筆走向拍攝電影的過程, 阿薩亞斯認為,每個人都可以在短期間內學會拍電影, 重點是自己要拍什麼樣的電影,如何透過電影來理解世界。 所以他開始大量的閱讀、聆聽專研音樂、法國文學等等,意外地當上了影評人, 其實他從來沒想過當影評人,他最初只想拍電影而已, 但當影評人反而讓他可以在各個影展中,大量地觀賞影片,藉此從中學習。 這場講堂,不僅聚焦且深入地的從阿薩亞斯的個人性格到電影作品的呈現,十分豐富, 導演最後提供給現今年年輕電影工作者的建議,不僅是這場講座的完美收尾, 更是代表阿薩亞斯的電影哲學 「電影不是世界的答案,而是了解質疑世界的工具,拍電影是質問世界的途徑」。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37.115.17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89247584.A.215.html
mysmalllamb: 熱心的遊記分享,推! 03/11 23:58
msnobody: 推! 期待一系列的影展好文! 03/12 00:04
draving: 推!很精彩 03/12 01:48
avennn: 好棒~ 03/12 07:57
kevinfort: 推,羨慕他們放冷門片場次也會滿場 03/12 09:26
chathin: 推推 03/12 12:36
yyyk: 推分享! 03/12 12:37
oas1008: 寫的好用心!推 03/14 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