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情書》講座 聞天祥從岩井俊二看 90 年代日本電影 https://goo.gl/s3hOCT 2016 年 9 月 10 日 可樂電影 COLA FILMS -- 《情書》描寫一位無法從未婚夫的山難意外走出的女子, 寫了一封信寄到未婚夫過去的地址,理論上這個地址早因國道建設而已不存在, 沒想到卻接到了回信。不是天國來的,而是一個與未婚夫同名同姓的女人寫來。 原來,從未婚夫中學畢業紀念冊抄下的地址是她的。於是兩個女人開始了魚雁往返。 也勾起了對方中學生活的回憶,挖出彼此心照不宣的祕密。 最後她們終將告別,而得以新生。 以上先借用谷阿莫的方式來介紹這部電影(全場笑)。 -- 1973 年 日片禁演 言歸正傳。讓我們先瞭解一下日本電影在台灣的發展狀態。 在我的童年印象裡,台灣戲院是看不到日本電影的。 主要是因為與日本斷交,連帶禁止了文化交流。 倒是私底下的藕斷絲連,明目張膽, 例如直接拿日語歌填中文詞、或是影視劇情的直接截用,屢見不鮮。 日片禁演從 1973 年開始, 這個僵局的打破,一直要到 1980 年,也就是第一屆的金馬影展。 金馬影展當年稱為「金馬獎國際影片觀摩展」, 那年代的金馬影展與金馬獎是完全無關的, 只是找個名目可以播映片商不太引進的外國電影,和金馬獎的入圍影片沒有任何關連。 第一屆金馬影展只有十幾部電影參加,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 《望鄉》、《砂之器》、《二0三高地》、《老師的成績單》這四部日本片, 裡面除了《二0三高地》之外都是 1974 或 1977 年的舊片,卻引爆了影迷搶票熱潮。 當時 70 元的票價,據說黃牛票被炒到 800 元。 第二屆金馬影展有六部日本片,也一票難求。 這個透過影展的開始,促成後面正式的有限度開放。 1984 年台日兩邊簽了約定,讓少數日本片可以在院線放映, 第一波只開放第一屆影展的四部片子,1985 年開始在戲院上映。 不過當時《二0三高地》聽說因政治原因而換成《魔界轉生》。 因此,《望鄉》等於推出 11 年後才在台灣做商業放映,但依然造成很大轟動。 片中可以用「偉大」形容的女星田中絹代,曾以精湛的演技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女主角。 而我特別難忘的是《砂之器》,當年我本來是要到二輪戲院看《小精靈》的, 沒想到碰到換片,結果看到這部,我的人生就被改變了(笑)。 那種推理到令人落淚、以及最後一小時用「宿命協奏曲」 帶出真相原委的音畫手筆,帶給我極大的震撼。 《二0三高地》我的感觸不多,重點是日本兩大性格巨星合演, 《老師的成績單》現在很少人提起,但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兒童電影。 當時這些日片要在台上映, 不但得先交一筆錢做為推廣台灣國片的基金,播出獲利後還要分紅給台灣。 也看得出開放之初,日本電影在台灣市場是相當「有利可圖」的。 但隨著時間流逝,新鮮感消失,從盜版錄影帶可見的日本影視節目變得稀鬆平常, 雖然逐年引進台灣的日片數量愈來愈多,票房卻明顯下滑, 八0年代後期大受歡迎的應該只有《里見八犬傳》吧! -- 1994 日片全面解禁 到了 1994 年 10 月 1 日,台灣正式宣佈日本電影全面解禁 (之前並沒有全面開放,而是有一定的配額)。 但開禁後,除了有人買進當時因寫真集而聲名大噪的宮澤理惠演出的 《四十七人刺客》外,大部分片商多按兵不動。 從九0年代初期進口的日片票房來看,除了宮崎駿動畫例外,其餘都很悲慘。 但是看坊間對日本連續劇、錄影帶、以至於偶像明星的狂熱崇拜, 其實是電影方面開發得太少、太古板了。 日本八、九○年代的電影新力幾乎都沒在引進的片單內, 大概僅有伊丹十三、瀧田洋二郎的片子在台灣上映過,而且還不是他們最好的作品。 而在影展獲得共鳴的森田芳光、相米慎二、市川準、北野武, 在當時台灣市場上也是完全沒有位置的, 也難怪喜歡或懂門道的人,必須求之影碟和錄影帶。 過去還可以歸咎在配額制度下,日方提供的片單本來就不夠好; 全面解禁了,有眼光的片商不是該做出識貨的表現,總不能永遠落後在觀眾後面吧! 《情書》是 1995 年的電影,1996 年在台灣上映。 不僅是奠定岩井俊二導演地位的代表作,也是帶領日本電影重返台灣市場的先鋒。 它不僅成為之後日式青春電影的範本, 甚至也對台灣的廣告、MV、甚至文學創作,起了仿效作用。 影響力遠超過我們第一次看它時所能想像。 然而《情書》的魅力究竟從何而來? 首先,是未能復原的殤逝之痛。 女主角寫了一封短箋給死去的未婚夫,卻意外接到回信。 原來信到了一個跟未婚夫同鄉、同學、同名的女生手裡。 這不僅震撼了女主角的心靈,想從對方的記憶去理解不夠時間去愛的未婚夫, 也順勢開啟了與未婚夫同名的女生重新省視同窗回憶, 然後意外發現一段年少時的愛戀秘密。 當時在影癡界很紅的奇士勞斯基那種對於命運、巧合、悲傷近乎哲學的刻畫, 到這裡出現了宛如折射的光芒。 悲傷透過意外與驚奇,因此不再那麼沈痛。 神秘的巧合與偶然,則把愛與青春妝點得新鮮有趣。 岩井挖掘了俊美的柏原崇飾演死者的青春時代,直接為日本偶像劇提供新血; 安排資深美女中山美穗一人分飾兩角,更開啟了她表演的幅度,令人驚豔。 攝影師筱田昇分別用廣角及深焦鏡頭拍攝兩個中山美穗的設計, 讓同個演員不同身份、不同心情,更有說服力地呈現。 本片的手持攝影風格、以及讓光線如同舞蹈般流動於鏡頭內的美感, 對岩井俊二導演風格的助益,恐怕不下於杜可風之於王家衛、李屏賓之於侯孝賢。 雖然在《情書》之後,岩井拍過風格迥異的《燕尾蝶》等片, 然而最擅長的還是這類青春、成長的題材。 滿滿的音樂、灑進大片陽光的場景、對映角色心中難言的秘密與夢想。 或許岩井俊二最成功的地方,是他勾起了每個人對春春的眷戀, 並且以我們從未經歷的浪漫形式,將之昇華。 如果先不討論動畫,1990 年代對台灣最有影響力的三部日本電影應該是 《情書》、《失樂園》和《七夜怪談》。 我指的不是在藝術高度上的最頂峰, 而是影響片商引進片型和觀眾認定日本電影的型態。 即使包括台灣的校園青春懷舊電影,都很難不受《情書》影響。 1998 年的《失樂園》,雖然不是早在八0年代就頭角崢嶸的森田芳光最好的電影, 但是就暢銷文學改編及都會中產(年)情慾的刻畫而言,影響很深。 再來就是《七夜怪談》,這是非常有創意的 urban legend, 把鄉野怪談和都會生活帶來的新人際形態組合成全新的類型, 這部份好萊塢都做不過日本,泰國也做得不錯, 九0年代的香港 B 級片也有不少驚喜(葉偉信、邱禮濤等)。 但還是日本鬼片魔力最大。 這三部電影無論是帶出青春愛情、中年不倫、或是社會壓力轉換成的恐怖寓言, 都非常有啓發性,但後來被其他創作者或是次文化反芻得最多、最快速的, 還是《情書》莫屬。 無論是中山美穗俐落的短髮、寬鬆的高領毛衣和長裙, 或是柏原崇把外套披在肩上的穿著,都成為當時的台日時尚。 還有故事地點的「小樽」,也突然成為很多人朗朗上口、趨之若鶩的地名。 《情書》在當時的叫好又叫座,有一方面是因為天時地利人和, 90 年代初日本對台灣影響最大的不是電影、而是日劇, 例如本片男主角豐川悅司的《跟我說愛我》就是非常走紅的一齣日劇。 而中山美穗演歌兩棲,也有為數不少的粉絲。 為他們進戲院,卻得到超出原以為的感動,口碑不好也難。 更何況還奉送了柏原崇、酒井美紀兩個新發現。 甚至連在片中飾演暗戀柏原崇的怪怪少女鈴木蘭蘭,都被愛屋及烏,引起影迷討論。 雖然現實與回憶不斷交錯,但《情書》整體結構還是挺古典的。 女主角在影片四分之一後啟程去找另一個女主角,接下來就有長達一小時挖掘與互動, 而最後四分之一則在於兩人的新生(無論是心靈或軀體上的)。 重要的是片中有不少令人難忘的調度,例如男孩在圖書館窗旁讀書的身影, 老實說,我聯想到的是維斯康提 1954 年的《戰國妖姬》對男主角美色的意淫(笑)。 還有男孩拿錯女孩的考卷,女孩去單車棚等男孩換回考卷那場戲, 把青少年笨拙又可愛的世界,詮釋得幽默卻又浪漫。 這部片確實唯美,但美得毫不空虛。 我舉一場戲,女藤井樹回母校見到以前的老師, 離去時,跟老師聊起男藤井樹,老師說他在兩年前過世了。 此時鏡頭突然向左快速移走,刷過宛如黑畫面的牆壁, 當它停在窗戶時,正巧拍到女藤井樹騎上單車離去。 這個連續鏡頭既完美地交代了角色的分解動作, 攝影機運動還帶有一種震驚感—對女藤井樹而言, 又像有個旁人躲開一樣,我不想用它代表男藤井樹的魂魄這種形容來嚇各位(笑), 但太特別了,好有魅力! 這場戲接下來跳到女藤井樹憶起父親過世的印象,也恰到好處。 美的不是表面,而是連技術都有了情感與靈光。 《情書》當年在日本金像獎沒得到重大獎項,女主角甚至沒入圍, 得獎的主要是酒井美紀和柏原崇的新人賞。 但新人賞不只一個名額,所有入圍者都是得主。 倒是日本最重要、最資深的電影雜誌「電影旬報」年度十大影片票選, 《情書》獲得影評人的第三名及觀眾票選的第一名。 「時間」是驗證「經典」最公平的方式,二十年了, 《情書》帶來的影響以及依然耐看的品質,應該不言可喻。 -- 觀眾 Q & A 1. 最喜歡的岩井俊二的作品 最喜歡的還是《情書》。 也非常喜歡《花與愛麗絲》,雖然結構不如《情書》精巧, 但我無法不愛《花與愛麗絲》的蒼井優,尤其是跳芭蕾舞那段, 即使現在被模仿得快變成陳腔濫調,但那一刻的演員、鏡頭、光影都堪稱神奇。 2. 喜歡的純愛電影 我還是會把《情書》和《花與愛麗絲》擺在很前面的位子。 我也會選擇造就出陳柏霖和桂綸鎂的《藍色大門》。 我不知道易智言有沒有受到岩井俊二的影響, 但我看到主角騎腳踏車的戲時,腦海確實閃過《情書》。 我也很愛的《九降風》應該無法歸類在這裡,除非你要說這是男性的純愛(笑)。 但要說男性純愛片,我認為最應該列入的是巴西電影《愛情的模樣》, 影片刻畫盲眼中學男孩如何因班上轉來的新同學而起了變化, 兼述校園、家庭、以及同異性閨蜜的友好與嫉妒, 展現了通俗之外,十分細膩的觀察力,很喜歡片中鮮活的角色。 還有一部每次說出來都有人笑,那就是《狼少年 - 不朽的愛》(笑)。 病弱少女與少年狼人的兩小無猜,與其說是韓版《暮光之城》, 不如說更接近美國鬼才提姆波頓的《剪刀手愛德華》, 因為狼少年跟剪刀手一樣是過度純真的怪胎,也同樣受到人類多數的誤解與驅逐。 不過《狼少年》最厲害的不是它可想而知的劇情,而是當影片最後, 垂垂老矣的女主角舊地重返,發現狼少年竟然因為她當年留下的一張字條而還在等她。 不老男孩的忠心等候,不僅讓人類自慚形穢,永恆的青春亦叫人神往。 最後一部我會提《鴻孕當頭》,一個高中女生發現自己懷孕,要決定是生還是墮胎; 如果要生,自己又無力撫養,該怎麼找到合適的領養父母呢? 這是個很容易掉入窠臼的故事,但它總能在你以為快落入俗套前,給你意外的結果, 片中的女性,無論是未婚懷孕的女主角,還是她的後母、好友、 甚至想領養 baby 的女人,全都酷得要命,直搗許多偏見。 還有最後那個田徑隊男孩一直不停跑啊跑啊,跑到醫院在女主角旁邊躺下來環抱她, 我很少看到這麼感人的床戲(笑)。 3. 喜歡韓國電影嗎? 只要是好電影,為什麼不喜歡呢? 台灣觀眾太低估韓國電影了, 最近接連上映的《下女的誘惑》、《哭聲》、《屍速列車》 終於搖醒不少人,別再用偏見阻礙你的視見。 洪尚秀前陣子有好幾部片在台灣上映, 他可以把最平凡簡單事物調度出複雜的層次, 打臉那些說沒錢沒資源所以不能拍好電影的人, 不過他的電影不適合一天看太多部喔(笑)。 另外,李滄東幾乎每部片我都喜歡, 台灣有發行他的《生命之詩》、《情慾綠洲》(綠洲曳影)DVD,一定要看。 金基德、朴贊郁、奉俊昊也是長期關注的對象。 除了這些名導,韓國電影在類型的開發與新銳輩出各方面,都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1.203.2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492011301.A.E74.html
joey0602: 推李滄東每部片都喜歡! 04/12 23:38
fantasylove8: 推洪尚秀和奉俊浩 04/13 08:13
kinnsan: 推情書 我也好喜歡花與愛麗絲 短片版跟長片版都好看 04/13 09:59
tmlisgood: 因為台日斷交所以禁掉日片,後來台美都斷交了就沒理由 04/13 11:14
tmlisgood: 只禁日片慢慢就開放了 04/13 11:15
cching1021: 嗚嗚嗚 我也好喜歡李滄東 希望他拍快一點 04/13 20:31
pziix: 花與愛麗絲 好看 配樂好聽 藍光已收藏 04/13 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