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柏格曼.廻光 文/聞天祥 本文轉自 2018 金馬影展專刊 -- 雖然柏格曼(Ingmar Bergman)宣稱《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 Alexander) 是他最後一部「導演」的「電影」,卻無礙他繼續幫別人「編劇」或是自己拍「電視」。 既未食言,也讓影迷無法不追隨下去。 猶記《芬妮與亞歷山大》最後,身為主教的繼父被火給燒死, 卻又陰魂不散地出現在男孩眼前,這個安排委實讓人直覺柏格曼與父親從未和解, 無論是在現實或心理上。 然而當他在十年後把《善意的背叛》(The Best Intentions) 交給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Bille August)拍攝,電影在 1992 年坎城影展曝光, 震撼了眾人,不僅是影片本身質感與內涵俱佳,也順利摘下金棕櫚及影后, 更驚訝的是柏格曼的改變:他試圖去理解好不容易突破障礙而結合的父母, 卻在相守的日子發覺彼此對人生期待的不同。《善意的背叛》最後停在母親懷了他, 幾經徬徨後,決定繼續在婚姻這條路上走下去, 結尾那顆意味深長的鏡頭,寬容與理解,盡在不言中。 更驚奇的還在後面,柏格曼的兒子丹尼爾(Daniel Bergman) 同年稍後也推出了另一部爸爸編劇的《週日生活點滴》(Sunday's Children), 挖掘了當祖父還是父親、老爸還是小孩時,那段被後來的衝突、對抗所遺忘的美好時光, 也讓記憶與真實之間的界線益發模糊。 不過柏格曼還是對麗芙烏曼(Liv Ullmann)最信任吧?! 不但把根據父母故事寫就的《私密告解》(Private Confessions)讓她拍成電視電影, 接著又奉獻了一部宛如懺情錄的《狂情錯愛》(Faithless), 自述介入摯友家庭的往事,卻提供烏曼從女性的角度來看那份狂喜與破滅。 柏格曼是教他的繆思審判他嗎?結果出乎意料。 八月,金馬浩浩蕩蕩地在「柏格曼百年紀念影展」放了三十九部片。 這三部柏格曼編劇、而且對解讀他的創作人生別具意義的作品,基於各種理由插不進去, 而留待十一月的金馬影展繼續。 除此之外,還有德國著名的女導演瑪格麗特馮卓塔(Margarethevon Trotta)的紀錄片 《尋找柏格曼》(Searching for Ingmar Bergman)助陣。 馮卓塔應是柏格曼生前最肯定的女導演,在他受邀遴選自己心目中的影史最佳影片時, 馮卓塔的《德國姊妹》(Marianne & Juliane)赫然在列。 不禁好奇柏格曼看重的是片中的女性描寫、家庭記憶(也是他所擅長的), 還是對主人翁試圖理解彼此的努力?馮卓塔在紀錄片裡爬梳柏格曼, 也離不開《德國姊妹》這段緣份,本片當年在威尼斯影展破天荒拿下包括金獅獎在內的 六座大獎,特別選映,也讓我們對柏格曼的認識,拉出另一條有趣的軸線。 -- 原文結束。 -- 卡,收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1.211.17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39953505.A.58D.html
orzisme : 這次選的馮卓塔兩部都很棒,德國姐妹與柏格曼紀錄片 10/19 20:58
tieamonk : 嗯...個人覺得bergman有間接參與的這些電影都普通 10/19 21:04
tieamonk : 包括這次迴光的這個project 10/19 21:04
chakaba : 沒看過芬妮被這篇雷到,哭哭 10/19 22:52
donkilling : 柏格曼的電影沒一部是怕被雷到而不精彩的啦XD 10/20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