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謝謝朋友的資訊,讓我有機會提早看到口碑場 其實進場時,我有過心理準備電影立場可能會有所偏頗 但如果一部紀錄片只是讓我熱血上湧,說實在我反而會感到失望 但實際看完後,讓我感受到的是,電影本身最後給我最大的感覺就是"中立" 因為電影並不想引導特定政治傾向, 反而包含了許多讓我覺得是反思、掙扎的部分, 因此認為無論對太陽花或者是所謂社運抱持任何立場的人,都可以來試試看這部紀錄片, 我的感想也會傾向於針對反思的部分。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電影開頭,是兩個人在看著投影螢幕, 他們倆人就是後來螢幕上出現的兩個主角, 陳為廷、蔡博藝。 整部電影,就是圍繞著這兩個人為主軸,理出一個他們在台灣社會運動的起與落。 電影的前半部我們透過攝影機,跟著他們兩個,在社會運動的第一線忙碌著, 也了解兩個各具魅力的人他們的背景, 直到第一個轉折----2014年,學生佔領立法院 這段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 畢竟當初身為學生的我也有到場路過支持幾次, 因此很多片段還是讓我有所感觸。 (感謝坐隔壁的女生哭得比我還用力,讓我可以放心的投入情緒不怕丟臉) 感動歸感動, 但電影讓我思考的事情是, 當那些滿懷民主思想,一展抱負的學生佔領立院後, 所做的事情是否完全符合他們原先的信念? 除了在立院外為他們聲援的群眾意見傳達困難外, 立院內他們還開了更小的小組會議(會議室牆上還寫著各大媒體名嘴) 片中陳為廷提到: 我們好像開始做政府做的事情,開始覺得大家意見很多人多口雜, 外界的聲音, 他們聽得到嗎? 他們在乎嗎? 是不是跟他們衝進立院瞬間的思想有所衝突呢? 其實從太陽花的段落以後,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錯覺, 我感覺導演的旁白明顯變得沉默許多, 也許是在反思吧? 思考"人"是否就是如此, 換位子換腦袋,如此不斷的重複循環 即使是曾經信任的人也會變得如此陌生,理想也會變得不具意義... --------------------------------------------------------------------- 電影的最後,是針對兩人最後的訪談,也是最重要的一段 蔡博藝提到: "紀錄片早就該結束了,只是你(傅榆導演)不知道怎麼讓它結束, 因為這不是你自己想要的結局..." "你對我的期許,其實反而是對我的一種綁架" 陳為廷也提到: "不應該期待有人帶頭,領導自己,畢竟人會下神壇..." 這段才是本片給我最多感受的: 其實我們都不應該期待別人站出來, 帶領我們走在正確的路上, 不然我們只會不斷的將希望投影放在所追隨的"人"身上 而忽略什麼是我們所深信的"價值", 還有我們能夠去"做的事情" 傅榆導演給出了答案,她用自己的紀錄片, 去讓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發生了什麼。 而我只能生出一篇廢文,讓更多人知道這部電影。 回到電影開頭,陳為廷、蔡博藝兩個人在看著投影螢幕 傅榆導演(也許還有我們), 將希望投放在他們的身上 但他們兩人眼中追尋的的, 似乎一直就是他們自己? PS: 映後座談導演有提到其實這場紀錄片,除了是紀錄陳為廷、蔡博藝兩個人的起落 也是傅榆導演她自己的心境跟歷程 還有她自己也曾處在"運動傷害"期間等等, (運動傷害我解釋為,對社會運動所造成的懷疑期) 用這個想法回頭去看電影,其實更能呼應旁白跟結尾。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70.84.1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554001101.A.C46.html
shoot8OM8 : 推,覺得電影的重點在強調反思過程 03/31 11:32
zaktaso : 其實原po本身中心價值很強大 03/31 11:44
這樣也能被看出來?
alliana : 希望來的及看,不然只能看DVD了。 03/31 12:02
wasmemory : 好看好看! 03/31 12:15
diolu : 會找時間看一下 03/31 14:31
rexchen40515: 導演的心境是整片最吸引人的地方 03/31 16:23
真的,重點真的不是在於對立或者議題本身,而是紀實背後暗藏導演本身的心情, 最後加上映後訪談,才有真的看到結局(導演轉變)的感覺
winterstroll: 推 03/31 21:13
※ 編輯: dive6 (118.170.84.191), 04/01/2019 22:23:08
alphalin : 推~ 04/02 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