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movie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圖文好讀:https://vocus.cc/article/65618e39fd8978000125c8f3 第六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共有五部入圍,類型、題材、手法各不相同,每個 都有過人之處,每個都有獨門絕招口牙! 關注個人議題的《乙方及其後》、《吹夢無蹤》,關注社會議題的《備忘錄》和 《鯨之聲》,以及嘗試創新的《另一面鏡子裡的夢中之夢》。其中《吹夢無蹤》 和《鯨之聲》又是比較像傳統紀錄片的那一類,拍攝聚焦在一個人物、一個主題 ,特別是在短片時長下更顯得緊湊而豐富,技術上來說應該是最有機會得獎的。 《乙方及其後》聚焦在導演的私領域,更像是一篇日記、一篇散文,就算是我這 個外行也能清楚看出《乙》片和其他片子在技術上的差距,但其中觸及到的情感 卻是極為真摯的,甚至討論到了一些紀錄片的倫理問題--即使拍攝的是自己的 故事。 《備忘錄》嘗試向近年崛起的「短視頻」(短影片)取經,為了彌補手機拍攝影 片在格式上天生與大螢幕不合的缺陷,也做出了不少嘗試,題材又是極為貼近的 上海COVID-19封城,這種壓抑絕望的氛圍說真的還是中國人能拍得好。 最後是《鏡》,嗯,片中盲人小孩說:「你想要用畫面來表現出『看不見畫面』 ,我認為你注定失敗。」我同意她。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漂泊的追夢人 《吹》用五年光陰跟拍聾人女孩洋洋,從她徒手攀登大樓開始,光是那種畫面的 危險和刺激就已經十足看頭了;片中還確實收錄了一次洋洋差點屍骨無存的意外 :當時她在施工露天的高樓上抓住繩索想要盪向對面,但卻發現懸空在天井中央 動彈不得,終於意識到危險,呼吸逐漸粗重,在半空中像蝦子一樣不斷擺盪-- 然後下一秒就重新回到了地板上,仰天長嘯。 其實整個過程可能不到十秒,但卻是她最接近死亡的一次:要馬能重新盪回去, 要馬就懸在空中直到筋疲力盡,光想想就頭皮發麻。 但《吹》片其實只是透過拍徒手攀樓這件事作為引子,來拍洋洋的人生軌跡。就 像洋洋也是透過攀樓,來確定了自己成為攝影師的夢想:拍風景、拍自己、乃至 於拍別人。 從幫掏寶「微電商」拍攝宣傳照片,到因為抖音短視頻崛起而失去競爭力(要聾 人去搞剪接配樂也確實為難);從轉行接外送、購物訂單,到因為COVID疫情而 生意慘淡。一個人的軌跡,確實能夠反映大時代、大環境的變遷。 影片後半段,洋洋再度離鄉背井到了海南島,幫遊客拍照;學習浮潛、衝浪,販 賣風景明信片。顯然只要能當上攝影師,攀樓對她並不是必要的。尤其海南島的 大樓這麼矮,攀起來不過癮。 導演似乎還說要再花五年拍成長片,加入更多洋洋的個人生命歷程,例如談戀愛 等等。 《吹》是一部絕對夠格的片子,把主角的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要改編成劇情長 片都肯定沒問題的。 不過攀樓是違法的,所以大概不太可能吧。 《吹夢無蹤》主角洋洋。 勞心的護夢人 《鯨》片則是更單純的台灣鯨豚保育問題,特別用了很多心血在呈現「海洋噪音 汙染」上,播放了好幾次模擬離岸風電設置時的施工聲,希望讓觀眾能夠感同身 受。 這部片真的是很純粹在呈現出鯨豚保育的現實面,牠們身上漁線纏繞的傷痕、牠 們吞吃的垃圾、牠們大腦與骨骼的病變,物理上的血淋淋呈現。 光要能夠安全麻醉一隻鯨豚來準備動手術,就要先麻死一隻甚至幾十隻鯨豚才能 確認安全劑量--這就是醫療的現實,人類如此,動物依然。沉浸在拯救動物的 夢幻泡泡裡,肯定是不能做這份工作的。 海豚可愛,但海豚不說。 政黨輪替了,政壇白海豚下台了,沿海開發依舊勢不可擋,離岸風機越插越多。 莫怪導演就算時間緊張也一定要拍一個初老教授孤獨漫步於海灘、面對龐大無匹 的離岸風機的鏡頭。和兩兆風電比起來,五十一百隻中華白海豚的死活當真是無 足輕重。 除非改名叫做台灣白海豚,也許還有一點希望吧。 還有最重要的,海豚超可愛。 壓抑的補夢人 《備》以大量上海封城期間和其後的手機短影片、社群聊天紀錄,構成了一整個 人群的「備忘錄」,明晃晃地昭示著,遺忘不能原諒,記憶才能療傷。 但是手機影片先天上就不適合搬上大螢幕,不只是解析度的問題(現在手機解析 度可以很高的),整個長寬比就差得太遠,甚至畫面語言都是不相通的。 為了彌補這點,《備》將三四部短影片縫在一起,同時呈現出同一事件同一時間 的不同視角,不但能夠貼合大螢幕比例,也彌補了手機視角太窄、拍攝人因為封 城而無法移動的問題。 過去這種同時呈現不同視角的手法常被批評太過漫畫,甚至就是漫改電影才會使 用;但放在這種真實拍攝的紀錄片裡卻相當震撼。 一般要呈現不同視角都是重複敘述,畢竟要主動縮減螢幕寬度實在太過反直覺、 而且發揮不出電影優勢吧。 就這點來說,《備》可能打開了一扇短影片搬上大螢幕的門,為電影技巧增加更 多可能性呢。 天真的織夢人 《乙》片相比起以上三部比較宏大敘事的片子(就算是《吹》都有一個「追逐夢 想」的偉大主旨),就確實微小、極度私人,拍的只是導演年少時的一場被房東 勒令驅逐的風波後對個人與家庭的影響。 事件本身甚至沒有任何痕跡留下,只能從導演事後完成的一部落選的劇本來窺見 一角,並由一部萬元攝影機來拍攝全片。 對於有相似經驗,家庭沒有購屋而只能不斷搬家流連於租屋市場的人來說,這部 真情流露的片子應該是能引發共鳴的。 但我特別喜歡的是,開頭時導演那青澀的拍攝技巧,生硬地向家人提問的方式, 或是突兀地在家人講完話後加上「吐槽」或著「註解」,這行為感覺已經接近「 白目」了。 然後在片尾,導演哥哥尖銳指出:「妳拍這部紀錄片是要當作自己的療傷之旅, 但妳拍攝我們的時候,已經把自己隔絕在外了。」 拍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故事,就不會有倫理問題嗎?這句話真是畫龍點睛。 至於《鏡》片,唔,盲人小孩都很可愛,應該可以喚起社會對視障兒童的關愛。 嗯。 -- 我的方格子:https://vocus.cc/killeryuan/home  電影和動畫推薦,歡迎打賞 我的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killeryuan 一些會大量得罪人的東西,收費限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9.14.24.18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00893942.A.5E5.html
powrtoch : 推 11/25 15:42
s93080 : 推心得 11/25 17:18
icocou : 覺得五片都蠻精彩的 各有優點 11/25 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