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nb-shopping 關於我們 聯絡資訊
前言 最近又是忙得昏天暗地,個人狀況也不是很好 不然是希望可以多寫點技術性質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這次測試的是比較不常見的翻轉系列,也算是很難得可以拿到機器做測試 之前code10在我心中翻船後 其實也一直在尋找合用的機器 畢竟目前用AMD APU(4800H)的bug還是偏多Orz 有點想出掉 除了一開始看的11800H外 也有在看11390H這顆 很要求CPU效能的話會轉往5800H or M1 一來是11800H單看效能 如果推不上60W基本上沒有太大競爭力 有些滿載吃到80W都有 對散熱的要求還是滿嚴格的 要做到好攜帶不容易 而且內顯只有32EU 11390H這顆雖然是H35(4C8T) 內顯有96EU 而且單核可以上到5.0GHz 其實是比較符合我的需求 (畫CAD跑軟體一般吃單核較多) 大概目標希望落在14"/56Wh/1.5kg or 15.6"/72Wh/1.8kg內 期間也有注意到一些機器特別掛上了EVO的認證(比方dell 5310 13.3吋但太小了) 看起來暫且是一個新的認證 也查了一些資料 當然12代上市後 12700H的機器比如機械革命無界16(其實就是Code10ㄏ) 內顯給到96EU 也有在觀望 中正評測也有測試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dGU9MEwkAI
這次測試到的這台Lenovo yoga 7i(14)也有EVO認證,那關於EVO認證後面會再詳談 ---------------------------------------------------------------------------------------------------- 這次測試的機器 是之前有幸能參加Intel Taiwan Open House的活動 認識到Intel及原廠開發的人員 也趁這機會聊了一下對筆電的看法(遇到工程底的工程師前輩聊到很不想走哈哈) 有看到台灣 志合資訊UNIWILL(清華同方/機械革命滿多輕薄機是他們設計的方案) 有非常優秀的機器(1.7kg 11800H+3060) 看有沒有機會測試到模具給大家聞香參考看看 關於活動網路上有滿多資料的 分享一位主播(非葉配)的內容 https://www.facebook.com/cateinbigcity/posts/448582846625001 大致上Intel從12代&Win11開始,會走入生態系(ecosystem)的建構 其實就很像現在的apple生態系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除了硬體到位外,軟韌體端的配合是更為重要 這塊目前也是apple的強項(看那可怕的待機續航就知道) 就看MS會不會端出什麼牛肉 我個人的看法是 基本上從性能先大致分為兩大塊 從CPU功耗界定 一分為二 大約是25-35W一刀下去 在這個功耗以上的機器就讓它是效能機 能有比較好的性能釋放 主要犧牲重量與續航力 在35W以下就讓筆電回歸攜帶性 包含重量 尺寸(不含厚度) 續航(包含快充/PD支援與否) 畢竟"laptop"如果不能放在膝蓋上就失去意義了(X 其餘的機器也可以再根據功能特色細分 比方surface面向就是對觸控體驗要求高的人群 這塊目前lenovo也追的不錯 還有samsung也很亮眼 超輕薄續航就比如LG gram 性能釋放可能就MSI的機器 我也相信沒有廠商願意放掉某塊市場 但也不可能全吃 而多樣化的設計也有助於自由市場的競爭 畢竟現在筆電設計越來越像 趨同設計的結果通常就變價格戰 對消費者是相當不利的 後來也透過Intel聯繫,商借到這台機器請我測試,並嘗試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去感受一下 有帶EVO認證的機器是否有什麼不同 不過應該大家都知道我還是比較偏性能派的,這台摸到的時間也比較短 主要還是著重在設計跟效能釋放,所以更深入的軟體使用可能要看有沒有其他使用者分享 基本上優缺點都會寫,盡量寫出客觀事實跟個人想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參考看看 ---------------------------------------------------------------------------------------------------- 先上規格 可參考官網介紹 https://tinyurl.com/yckukv4s CPU: Intel i7-1165G7(4C8T cache up to 4.7GHz ) RAM: 16G DDR4 3200 dual (onboard) SSD: 512G PCIE SAMSUNG SSD 2242 LCD: 14" 72%IPS FHD glossy ,touch Batt: 4cells 71wh Weight:1.43kg IO:全功能USB type C(TB4/PD3.0/DP1.4/USB4.0)*2 + type A USB 3.1 Gen 1 WiFi 6 2x2 (802.11ax)+BT5.0 可加購Active Pen(壓感主動式電容筆) 特色功能: 指紋辨識 背光鍵盤(天面印刷) 正面(C面)Dolby Atmos®喇叭系統 Alexa 語音控制助手 AI「智能冷卻」機制 可按當前活動優化表現,令電池續航力更長效 Trueblock 網絡攝影機私隱防護鏡頭蓋(實體遮罩Privacy Shutter) 360度絞鍊(翻轉功能-超過180度停用觸控及鍵盤) https://i.imgur.com/EO5TcNU.png
https://i.imgur.com/LAk6NvL.png
首先機器的外觀 基本上搜尋yoga 7也是同一個模具 這台算是走平價路線但質感還不錯 I5版本NBC review: https://www.notebookcheck.net/Lenovo-Yoga-7i-Review.504079.0.html Tomshardware review: https://www.tomshardware.com/reviews/lenovo-yoga-7i 外觀部分可以也可以參考其他review https://i.imgur.com/LB13w8Y.jpg
https://i.imgur.com/oYLKiDi.jpg
觸控板個人還是認為磨砂好用就貼了膜 各家都應該這樣做:) 小黑觸控板那種手感很棒 蘋果沒太多接觸但印象中也是光滑的 https://i.imgur.com/7I9EYor.jpg
機器是金屬機身 整體來說非常的薄 甚至有點太薄了 鍵盤手感不錯 剛性稍差 在這樣的重量來說 電池相當大 最薄僅9mm https://i.imgur.com/I6qk9XD.jpg
轉軸最厚也才18mm https://i.imgur.com/oD4OWS5.jpg
本體部分稍微太薄只有9.7mm 也就是說散熱鰭片厚度可能不到8mm https://i.imgur.com/qt1mew0.jpg
出風口算有避開螢幕 為了對稱有一邊是假的XD https://i.imgur.com/dBd6UqO.jpg
重量實測沒什麼虛標 本體1.43kg 加上65W變壓器1.73kg https://i.imgur.com/d65LmoH.jpg
https://i.imgur.com/pVztkL4.jpg
65W變壓器 支援PD https://i.imgur.com/sZSREJF.jpg
IO分布-左側兩個全功能type C + 3.5音訊孔 右邊一個type A 跟電源鍵 https://i.imgur.com/Swp1eNm.jpg
https://i.imgur.com/GCK7UzH.jpg
側置電源鍵不錯 TB4可以接上dock當桌機用 有點可惜的是沒有像現在有些手機一樣 把指紋辨識整合上電源鍵 (試想桌機模式兩組type c接滿 但機器是闔上的 所以無法使用指紋辨識或人臉辨識) 這台因為不是自己的機器 沒辦法拆 不過看了一下拆機圖 SSD應該是可以用上2280 布局不算緊湊 https://i.imgur.com/KeZKaBj.png
電池71Wh上面兩個review實測下來也都有10hr以上續航,我自己測試大概也有至少9hr 應該是歸功於智能冷卻系統,更精準地對功耗及散熱策略作修正 畢竟一味降頻或overcooling都不利生產力(效能釋放&噪音&續航的平衡) 再來就是這台機器比較特殊的功能 關機模式下按鍵盤任意鍵會顯示電量 關閉快速啟動也一樣有這功能 https://i.imgur.com/NcSwupC.mp4 開屏啟動這個功能很早就有了 就不算太特別 翻蓋開機速度與按電源鈕開機一致 大約十秒內開機 就算關閉快速啟動也僅有15秒 當然隨著系統肥大應該也會變慢 SSD不確定型號 但速度還不錯 https://i.imgur.com/sslwh4j.png
鍵盤有背光 而且是天面印刷 所以是有實質幫助的 會這樣說是因為很多背光鍵盤沒有透光 實際上黑暗中還是很難看清楚 https://i.imgur.com/GeywNTI.jpg
Fn+esc可以鎖定功能鍵或傳統F1~F12 Fn+Q可以切換效能模式 鍵盤布局個人不愛 F9可以開啟系統設定 個人偏好用win+I . ---------------------------------------------------------------------------------------------------- 測試結果 benchmark: R15 https://i.imgur.com/PIqk4nJ.png
https://i.imgur.com/DeLfiFC.png
就算是電池模式下 功耗依然吃滿 30輪跑分功耗始終是吃滿的 這部分非常驚人 https://i.imgur.com/VRgvHBT.png
R20 2226分 算同CPU的前段班 https://i.imgur.com/IncsqeQ.png
3DMARK Time Spy 綜合得分1589 顯卡1421 CPU4819 https://i.imgur.com/i6ZjhmZ.png
Unigine Heaven_DX11 https://i.imgur.com/TEep67h.png
Unigine Heaven_OpenGL https://i.imgur.com/QuAOIFi.png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https://i.imgur.com/nGeIgat.png
PCMARK10 https://i.imgur.com/ZYYUMMp.png
SPECviewperf13 https://i.imgur.com/bbxN5eq.png
PerformanceTest PassMark https://i.imgur.com/dcxinl4.png
https://i.imgur.com/zurMzgD.png
記憶體速度 https://i.imgur.com/BvZVxJQ.png
X264編碼 https://i.imgur.com/8c21hnr.png
x265編碼 CRF-20 preset-"fast" -------------------- encoded 1128 frames in 60.29s (18.71 fps), 2266.68 kb/s encoded 1128 frames in 59.62s (18.92 fps), 2266.68 kb/s encoded 1128 frames in 59.52s (18.95 fps), 2266.68 kb/s encoded 1128 frames in 59.77s (18.87 fps), 2266.68 kb/s 溫度表現: prime95 https://i.imgur.com/CxevbVT.png
響應速度測試 翻蓋開機 with快速啟動(less than 10s) https://i.imgur.com/nrzyvUk.mp4 電源鍵開機(less than 10s) https://i.imgur.com/WkIce5u.mp4 電源鍵開機without快速啟動(less than 15s) https://i.imgur.com/7RYl13y.mp4 睡眠喚醒(less than 2s) https://i.imgur.com/xmsascV.mp4 風扇聲在全開的時候滿吵的 其實就是過薄的代價 想買機器的時候可以注意一下 這也是常說的 輕薄是需要代價的 https://i.imgur.com/kontzsp.mp4 續航&充電(使用BatteryinfoView監測) idle power consumption(5~6W) https://i.imgur.com/cVf0gf3.png
不同電池模式下功耗(14W/18W/44W) https://i.imgur.com/a05mKhp.png
https://i.imgur.com/I3VBKVj.png
https://i.imgur.com/VuKv1tE.png
使用中充電速率約37W (換過100W PD一樣 快充需在關機或睡眠下才有) https://i.imgur.com/FDnWNal.png
電池模式下也可以達到插電下效能(CPU39W) 對於即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效能是有很大幫助的 主要歸功於大電池(一般設計約為最大1C放電 電量增加 效能也比較能提升) 對比自己的S2 Air 電池模式下只有30W性能輸出 少了40%的效能 因為電池僅46Wh 這也是為什麼電池容量也會影響效能的發揮 如果擔心溫度太高&太吵 可以選擇較低效能 充電部分支援PD(原廠變壓器就是65W PD輸出) 不過快充僅限於關機或睡眠模式 或許可以根據系統負載做調整會更好一些 一般文書使用功耗約平均應該在10W內 這樣看下來整天加上配合睡眠(反應時間夠快) 的確是可以一整天不充電的 就算有充電需求 也可以搭配PD行動電源 螢幕部分是NV140FHM-N65 97%sRGB NBC實測也有92% 亮度普通300nit 可能是為了不要讓耗電太快 畢竟觸控螢幕的耗電已經很高了 軟體部分只有預裝控制中心 可以調整的參數算多螢幕也可有預設幾個模式可以調整 https://i.imgur.com/L5KcWNT.png
https://i.imgur.com/SXP4i9n.png
https://i.imgur.com/10L6NPS.png
https://i.imgur.com/10L6NPS.png
https://i.imgur.com/dH6QgDP.png
https://i.imgur.com/rikBh4R.png
https://i.imgur.com/nZTZmrS.png
https://i.imgur.com/0C7qVjQ.png
https://i.imgur.com/JI87PnK.png
從一般使用角度上來說是非常適合攜帶性 同時還需要一點效能的應用場景 也就是更能提供原廠希望的移動生產力 尤其在性能釋放部分算相當令人驚艷 能提供長時間35W以上的功耗 短時turbo也沒太大問題 雖然散熱模組看起來 因為機器過薄很緊繃 但畢竟這台機器的定位並不屬於效能機 其實這也跟前面提到的一樣 後續晶片的應用 多半會是短時間高時脈搭配高速ssd的應用為主 當然DDR5的上線也會帶來使用體驗的全面提升 價格上就讓開發商去煩惱(X 整台機器給我的感覺是滿靈敏的 基本上使用起來沒什麼卡頓的不悅感 個人用觸控板+鍵盤的頻率比較高 所以這台雖然有觸控螢幕但沒有做太多的測試 這塊比較看人 比如有些手遊有出網頁版 就很適合 或是一些做demo討論的場景 那我相信如果生態系建立起來 軟體各家爭鳴下 加上周邊整合 或許觸控螢幕或雙螢幕的概念 會讓使用者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目前只有adobe全家桶 好比大部分用過的人都說 雙螢幕工作效率高 但需要一點時間累積習慣 有時候工具好不好 用除了本身設計 一部分因為牽扯到人 所以習慣是很重要的因素 實體鏡頭蓋也行之有年 個人覺得是相對實用的設計 雖然有些人可能喜歡自己選貼紙XD https://i.imgur.com/IX9BzND.jpg
https://i.imgur.com/CXkQG1u.jpg
---------------------------------------------------------------------------------------------------- 最後稍微談一下這個EVO認證 而EVO這個認證制度其實一開始我以為有點類似前幾年提出的ultrabook 當時Intel試圖去引導原廠設計"laptop"(讓筆電朝高可攜帶性靠攏) 但當時大概是3~5代U的機器 效能上不是那麼盡如人意 包含RAM SSD速度也慢 使用體驗相當差 也讓ultrabook其實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or至少我自己) 就是金玉其外的笑能機淪為如”電競”筆電成為文案噱頭 只要做好工業設計+RGB就可以掛上 其實跟工程師聊過之後也發現EVO算是ultrabook這個理念的延續 但有更明確的設計規範 不只在軟體要到位 硬體也要有相應的設計及零件選用 目前EVO認證源於Project Athena的演進 基於以下幾個定義 1.一秒睡眠喚醒 2.(搭載FHD 螢幕下)於真實應用場景可提供 9 小時或更長的電池續航力 3.(搭載 FHD 螢幕,快充功能)充電 30 分鐘即可享有 4 小時以上的電池續航力 4.插電及電池模式下都有一致的效能表現(高功率密度及散熱能力) (5.支援 Thunderbolt 4 與 WiFi 6等高速傳輸) 以上項目應該會跟著更多市場調研與新零組件的供應做更動 事實上目前十一代也是基於滿足第二版KEI(Key Experience Indicators)的定義 資料來源: https://tinyurl.com/2p9bet8s 第三點針對快充部分 相當大程度得益於PD協定及新的GaN變壓器技術 搭配行充的話攜帶性將大幅提升 PD未來拉高電壓的話 高功率的機器滿讓人期待的 這個新的認證還有比較有趣的部份是第四點 終於有針對效能的標準出現 如同現在各家顯卡TGP也慢慢更透明 甚至直接作為廣告文案 筆電本來有些數據就應該要能被檢視 有些測評看不到溫度功耗很明顯就是有問題 現在十二代的機器也相當多是直接標示峰值功耗 我認為這非常正向 有良性的競爭 才會有好的產品 單就這個指標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因為筆電電池C數一般不能拉得太高 (PS C數可以直接看作放電能力 1C就是一小時放完 5C是1/5小時 可以看做功率密度(W/kg) 70Wh電池1C就有70W的放電能力) 這部分不確定會不會因此促使規格上引入新的電池技術 畢竟電池加大 重量也會更重 如果適當借助PD行充 或許更貼近一般使用 當然應該也會有人馬上想到 插電效能加以限制 就很容易在電池模式下也有一樣的效能了 所以我認為應該還要有最低效能門檻會更嚴謹一點(ex TDP+10%) 畢竟笑能機 再好帶依然派不上用場 作為移動平台(mobile) 能否提供及時可靠的生產力也相當重要 這個部分也是EVO認證著重的重點(mobile go getter) 效能如何去達到平衡我個人也是認為非常重要(ex 製程的提升 AI導入的電源控制策略) 效能部分的認證 除了傳統的跑分 有觀察到有標註使用MobileMark作為一個基準 查了一下 他是由BAPCO公司發行的 該公司產品絕大部分是要付費的軟體 其中有一套是免費的叫crossmark 基本上他的設計是希望能更貼近使用者在生產力上的需求 大致上看了一下項目 滿大程度上是跟EVO的認證一致 目的在針對基於生產力定義的軟體 用體驗分數做評估而非單一項目跑分(ex傳統的晶片效能跑分) 因為單純看跑分 有時候很難直接對應到真實使用體驗 我感覺相當類似於SPECviewperf的測試 但相對測試門檻(花費時間)是比較低的 目前也有很多不同平台的結果可以參考 有興趣的可以自己跑跑玩玩看 https://results.bapco.com/results/benchmark/CrossMark ---------------------------------------------------------------------------------------------------- 最近也體會到工程美妙的地方就是每個人的方案不同 但一樣都可以解決工程問題 也就是找到的平衡點不同 當然各家方案一定有好有壞 由時候迫於KPI或是預算上限壓力 很難動態的調整 正因為如此 各家可以在自己擅長的部份多加著墨 然後透過嚴謹可靠的認證制度 我想多數人是樂見其成的 如果說原廠可以傾聽消費者聲音 同時一些認證制度也為消費者把關 其實大部分的人在選購機器的時候就可以非常快速的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機器 而更可以近一步跟上現在的大數據時代與AI結合 常常說的笑話:你的手機可能比你還懂你自己 或許未來很快就會成真 12代U的消息也陸續解禁 目前看來是有機會在45/55H(H-45W)及35H(P-28W)下有不錯的牛肉 我自己也滿期待的XD 如同前面說的 能耗比能拉起來 考慮攜帶性P系列可能會很精彩 如同前幾天分享的機械革命無界16 目前看來除了機器調教尚缺點火侯(R15跑分不穩) 是非常讓人心動的機器 不知道有沒有更強內顯(ARC?)&單核5Ghz的方案 所長沒有提到能否降壓or解鎖功耗 看官方文案也沒有說明是否使用液金 最近缺錢 還沒有機會買來玩(X) 不過按照S2 air/code01那個模具的方案 原廠7921的導熱膏就可以將溫度控制得很好了 在熱通量需求尚低的情況下 或許未必液金是唯一解 畢竟液金的維護成本(包含風險也是成本的一部分) 還是相當高的 目前十二代機器許多產品比如ASUS全線 還有部分AMD 5000系列平台 都用上了液金 後續的保養問題可以讓時間去驗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217.245.9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nb-shopping/M.1644411315.A.40A.html
odddriver: 優質好文! 223.136.37.198 02/09 21:41
asd831129: 無界16還會有個RTX2050的版本(也能算是 114.34.171.253 02/09 22:31
asd831129: 更強內險吧XD 114.34.171.253 02/09 22:31
獨顯就不那麼吸引人了 個人認為甜蜜點還是在14吋左右機身 16:10螢幕 目前看起來Xe內顯已經夠強 甚至可以順暢運行3A大作 我自己的用途是非遊戲取向 著重在CAD繪圖或編碼 偶爾小demo 大型渲染工作會丟給桌機 兩個晶片的問題在於空間會被嚴重壓縮 晶片本體外還有供電 VRAM 散熱器樣式也會更複雜 單一晶片如果用雙銅管雙風扇 雙晶片的解熱能力會打折 因為獨立熱管等於冷區變少 如果是銅管共用更不優 影響晶片效能跟壽命 再者發熱均勻性也稍有影響 CPU跟GPU對溫度敏感度不同 變形也會不同
jing037: 最近也在看這款 謝謝分享223.141.196.163 02/10 00:39
好像忘了說 這台C面喇叭音質跟音量我覺得都還不錯 主要還是效能釋放部分算不錯 有些設計語言我覺得不是太好 但可以去摸摸看實機 如果是看翻轉的機器其他EVO的機器應該也可以參考 因為原廠主道就是希望多樣化設計 所以EVO認證很容易看到翻轉或是雙螢幕等非傳統筆電設計
QBRoboT: 忘記在哪看到,微星的筆電開發是工程師主 59.127.200.82 02/10 00:42
QBRoboT: 導,PM輔以市調與使用者/旁觀者角度去進 59.127.200.82 02/10 00:42
QBRoboT: 行開發,至於華碩,PM執掌所有產品規格的 59.127.200.82 02/10 00:43
QBRoboT: 生殺大權(台灣),所以才會開出一堆莫名其 59.127.200.82 02/10 00:44
QBRoboT: 妙的規格,最有名的就去年ROG的那堆R9配3 59.127.200.82 02/10 00:45
QBRoboT: 050、3050Ti的機器,還有一堆自以為會讓 59.127.200.82 02/10 00:45
QBRoboT: 消費者感覺很有CP值的FHD、低色域螢幕zzz 59.127.200.82 02/10 00:46
QBRoboT: 剛忘了補充,所以微星的筆電多半有較高的 59.127.200.82 02/10 02:00
QBRoboT: 擴充性跟是該高就高、該低就低的規格 59.127.200.82 02/10 02:01
公司文化制度我就不亂說ㄌ怕被吉XD 華碩近幾年有些設計真的也是被噴過才改(供電散熱 獨顯直連) 3050也可能是晶片供貨因素導致 又有時間壓力下可能設計就不是那麼到位 但筆電是整合性非常高的產品 應該還是要看面相的消費者人群調整 強調做到適合的平衡 目前有看到華碩在一些地方有嘗試創新 比方風扇葉片設計減少渦流噪音 這個很好 但AAS目前看起來是失敗的嘗試 消費者有點被當白老鼠的感覺w 我覺得看台灣大學端工程學系教育就很明朗 思維太過線性 認為做下去就會有結果 這是我身邊真切看到的 台灣許多躲在學界的教授對實務根本沒有能力教 很鴕鳥 導致學生靠自己的想像一廂情願做設計很不OK 甚至有時候可以看到對問題的定義跟理解都錯 講了才發現方向根本不對 但又不是很願意改 放到業界就是很容易搞這種事情 工程旨在找方案解決問題 不是做計算 至於高CPU低GPU也不能說很莫名 主要看定位 以繪圖來說 渲染就會吃到顯卡 但80%以上時間需要強力CPU(單核) 但遊戲而言絕對是顯卡優先 拿個i5-11代都綽綽有餘 CPU成本我相信是僅次於顯卡最高的 文案如果寫遊戲電競但沒有相對應的設計(ex高刷新、高時脈RAM、好鍵盤) 那就真的莫名 目前看起來相較於CPU時脈或核心數 cache大小速度對遊戲體驗影響更多 螢幕我的認知應該是市場切分過頭 TUF不想打到ROG硬砍 成本差異不算大 無關CP 而且螢幕相對CPU這類技術規格 對多數消費者來說是更直觀的感受 也就是說更願意買單 我個人對螢幕要求主要就色域亮度 刷新高是bonus 但FHD就很夠了 更高都是扣分 至於擴充性我感覺是市場調查結果欸 大部份消費者認知還是停留在原廠就好不要動 一部分當然是歸功某些銷售人員的問題ㄏ 更換零件會破保絕對是誤導 對原廠開發來說 空間有限下做擴充難度確實更大 但不是做不到就是了 我自己是很看重 目前看起來清華同方有些模具是UNIWILL計的 Intel似乎也有下去操刀 空間很緊湊 好評 ※ 編輯: leo840908 (180.217.245.94 臺灣), 02/10/2022 08:10:19